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合集下载

浅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歌发生论

浅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歌发生论
中而形 于言 。
发 作用 , 时其更 注重 外 物 “ 同 起情 ” 的作 用 , 人生 而 “ 静 ” “ 于物 而动 ” ,感 。感 的是 物 , 的是情 , 情 ” 动 “ 是联 结 外物 与诗 歌 的中枢 与纽 带 。 一 定意义 上说 , 在 无情
其 认 为诗是 情 动 的产 物 , 实仅 择取 了 《 其 乐记 》
心 , 然对 人产 生不 同的影响 。 色对人 的 心灵具 有 必 物 巨大 的感 召 力 ,由此 刘 勰对 物感 说做 了理论 上 的总 结 :岁有其 物 , “ 物有 其容 , 以物迁 , 以情 发 。 “ 情 辞 ”物 感 ” 其强 调 的是外 物对 人心 的感 荡 , 说 由于 外物 的变
的 由心 而乐 , 由心 而诗 的创 作过 程 。 于情 因何 而 即 至
动, 因何 而 生 , 未提 及 。 则
真 正从 文学 创作 的角 度来 论述 “ 物感 ” 的则是 说
则 无诗 , 因外 物而 动 , 则是 情 的外 化 。 情 诗
基 于 以上论 述 , 嵘在 《 品序》 提 的 “ 钟 诗 所 物感 ”
“ 物感 ” 说并非钟嵘首创 , 早在 《 礼记》 “ 中 物感” 说已初具雏形 。《 礼记 ・ 乐记》 : 人 生而静 , 于物 而动 。 感
凡音 之起 ,由人 心 生也 。人 心之 动 ,物使之 然
显然 , 刘勰继承了《 乐记》 文赋》 和《 中的思想。 他 认 为 四时 变迁 , 阴阳变 化 , 物随之 而 变 , 景 作用 于人
《 品序 》 诗 开篇 即言 :
气之 动 物 , 之 感人 , 物 故摇 荡性 情 , 形诸舞 咏 。 若 乃春 风春 鸟 , 月秋蝉 , 云暑 雨 , 月祁寒 , 秋 夏 冬 斯 四候之 感诸 诗 者也 。

钟嵘《诗品》三大诗派比较论

钟嵘《诗品》三大诗派比较论

钟嵘《诗品》三大诗派比较论钟嵘《诗品》把先秦到梁的诗歌作者分为三大流派,纪昀认为“钟嵘《诗品》阴分三派,各溯根源,是为诗派之滥觞”,并几乎在对每个诗人的评价中都将之与其它诗人作比较。

本文试图以“推源溯流”法构建的三大诗人流派为对象,结合《诗品序》的论述,运用“较其异同”法,在诗歌成就高低和诗歌风格这两方面,对这三派诗人做流派之内和流派之间的比较。

钟嵘《诗品》是一部专门批评五言诗的著作,充满着对齐梁诗风的不满。

《诗品序》认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存在三个弊端:一,“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庸音杂体,人各为容”,导致“今之世俗,斯风炽矣”;二,“词不贵奇,竞须新事”,“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致使写诗用典“尔来作者,寝以成俗”;三,“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形成“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过于重视声律的诗风。

《诗品》正是要肃清流弊,提出正确的诗歌创作主张。

《诗品》同时对诗歌批评也不满,针对过往批评“就谈文体”的缺点,提出了“致流别”、“显优劣”的主张。

《国风》系诗人比较论《国风》系诗人包括古诗在内一共有十四家,其中下品的谢超宗、丘灵鞠等七人为合评。

相对于《楚辞》系的诗人而言,《国风》系列诗人源流还是比较明晰的。

比较高下方面,有刘桢、曹植两条。

魏文学刘桢刘桢条叙述直接,“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比较同时代的曹刘二人的优劣,这与《诗品序》所言“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斡、仲宣为辅”相映照。

魏陈思王植曹植条云:“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此段既与刘桢条相印证,同时指出曹植不仅比源于他的陆机为优,而且比《楚辞》系列的潘岳、张协要好。

如果更深一步的话,潘岳、张协源自于王粲,而王粲与曹植、刘桢同时,王粲条云“在曹、刘间,别构一体。

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可见钟嵘《诗品》构建了一个完备的体系,认为曹植优于刘桢,刘桢优于王粲。

比较诗歌风格方面,一共有如下诸条:晋记室左思左思条云左思“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陆机源于曹植,且陆诗“才高词赡,举体华美”,而左思源于气重于文的刘桢,故评为左思“野于陆机”;潘岳条云潘岳“犹浅于陆机”,且诗风华靡,而左思“野于陆机”,且“文典以怨”,故左思“深于潘岳”。

浅说钟嵘《诗品序》

浅说钟嵘《诗品序》
章学诚文史通叉卷5诗话上海书店i988叶嘉莹什么是好诗好诗共欣赏中华书局2oo7月北京第一版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鳊上海古籍出版社2oo1年l1月新一版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杜1984年版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WE HU S lDI N A il 0 李 春 艳
摘 要 :《 品序 》是 钟嵘 《 诗 诗品 》 中的 篇重要 的诗 论 。 本文 就 《 品 序》 所 涉 诗 及 的 诗 歌 批 评 理 论 及 其 相 关 问 题 进 行 浅 析 。 首先 分析 了 《 品序 》 中诗歌 的创 作 诗 问题 ,深入挖掘 “ 感说” 物 。其次分析 了 《 诗 品序 》 中诗歌 的作 用问题 , 简析 了 “ 咏 吟 性情 ” 说 。最后 分析 了 《 品 序》 中诗歌 诗

的 审 美 原 则 , 分 析 “ 目直 寻 ” “自 然 英 即 、 旨 说 与 “ 美” 说 。 真
关键 词 : 钟嵘 ; 诗品序 》 《 ;诗歌理 论 南朝 钟嵘 的 诗 品》 是 齐 粱时 期文 艺 , 批评 界的重 要著 作 ,与刘 勰的 《 文心 雕龙 》 共 同 代 表 了 齐 梁 时 期 文 学 批 评 的 最 高 成 就 。其 专论 五 言诗 ,在 一些 文 艺 基本 问题 上有其 独到 精辟 的看法 。章 学诚 说 :“ 话 诗 之源 ,本 于钟 嵘 《 品* 诗 ”,“ 诗 品》 之 干 《 论诗 ,视 《 心雕 龙 》之 于 论 文 , 皆专 门 文 名家 勒为成 书之 初祖也 。 文 心 体 大而 虑 周 ,《 品》思深 而 意远 。盖 Ⅸ 诗 文心 》笼 罩 群言 ,而 《 诗品 深 从六艺 溯流 别也 。 ”① 故而 作 为我 国 第一 部 诗歌 理 论 批评 专 著 的 Ⅸ 品 被 列 为 《 诗 历代 诗 话 》 之 首 。 《 品》全 书分 总论 ( 品序 )与正 文 诗 诗 两部分 。总论 即 《 品序》,继 承 了以前 文 诗 学 评 论 的一 些观 点 ,在此 基 础 上 又提 出 了 自 己 的 一 些 诗 歌 观 点 , 这 些 观 点 虽 不 成 熟 ,但涉 及 到 了诗 的 本 质 、审 美原 、 品 诗 的标 准 及 方法 等 问题 ,确 有 新意 ,为 构 建 诗 歌理 论 做 出 了贡献 。正 文 一共 品 评 了 从汉 至南朝共 12 2位五 言诗人 ,分为三品 , 论 其 优 劣 ,定 其 品第 。 《 品序 *是 诗 品》 中的 一篇 重要的 诗 诗 论 。本 文就 Ⅸ 品序 》 所 涉 及的 诗歌 批 诗 评 理 论 及其 相 关 问题 进 行分 析 。 分析 诗 歌的 创 作 问题 。深 入挖 掘 “ 感说” 物 Ⅸ 品 序 》 开 篇 就 分 析 了 很 多诗 集 论 诗 著 ,把 诗歌的创作 原因定义 为 “ 感悟 说”或 “ 感说 ” 气之 动物 ,物 之感 人 ,故摇荡 物 。“ 性情 ,形 诸舞咏 ” ,诗歌 的产 生 是 “ 气候 使 景 物 发 生 变化 ,景 物 又感 动 着 人 ” ,所 以 “ 人 的 性 情 摇 荡 ,并 表 现 于 舞 蹈 歌 唱 使 上 。 这是 钟 嵘 从诗 歌 发 生 论 的 角 度对 诗 歌的 创 作 原 因的 理论 升 华 ,诗 歌 发 生是 自 然而然 的发生 。这 一方面继 承 了 由 《 礼记 ‘ 乐记 》 提 出的 传统 的 物 感说 ,同 时 也注 意 到 了诗 歌 创 作 主体 因素 的 作 用 。 诗 歌 创 作 是 主 、 客 体 相 互 结 合 的 产 物 ,诗 歌既 来 自 “ 物之 感人 ”的 客观 因素 , 也在 于 “ 荡性 情 ,形诸 舞 咏 ” 的抒 发 情 摇 感 的主 观作 用。 “ ”指客 观事 物 ,包括 自 物 然 景 物的 变 化和 社 会生 活 的 悲 欢离 合 。 钟 嵘 在 《 品 序》 中又进 一 步 分析 了诗 歌发 诗 生 的 诱 因 。诱 因在 于 两个 方 面 ,一 是 “ 四 时 之 感” ,一是 “ 人际 感 荡” 二者 之 间 钟 。 嵘 更 看重 社 会生 活 的 种种 矛 盾 、 诗人 坎 坷

钟嵘《诗品》的诗歌理论

钟嵘《诗品》的诗歌理论

▪ 第四,“滋味”要求诗歌做到“风 力”与“丹彩”结合。
钟嵘指出,诗歌“干之以风力,润 之以丹彩”,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 之者动心”。
▪ 五,对错误诗风的批判。
第一, 反对玄言诗。 第二, 反对事类诗。
第三, 反对讲究声律、病犯的“永明 体”。
六,评风格、溯流别、定品第。
▪ 第一,评风格。
《诗品》对122位诗人都作了评语;
▪ 如《诗品序》云:“观王公搢绅之士,每博论 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 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 依。”
▪ 《诗品》在成书时有两个书名,一为 《诗品》,另一为《诗评》。唐以后为 《诗品》。
▪ 《诗品》包括序和正文两大部分。
正文评价了自汉至齐梁时代五言诗 人122位,另有无名氏的《古诗》(即 《古诗十九首》)。
▪ 为艺术品定品第,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如书法有庾肩吾的《书品》,谢赫的 《画品》(即《古画品录》),还有沈 约作的《棋品》。钟嵘作《诗品》又受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诗品》中说: “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 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以类推之,殆均博奕。”钟嵘是借用
“九品论人”的品评方法,来进行诗歌
钟嵘把这些诗人和诗歌作品分为上 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卷。原书在 三卷的前面各有序文,后人把三段序文 合在一起,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诗品 序》。
在序文中,钟嵘说明了全书的选材范围 和原则,主要是:
▪ 1、“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 2、“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 不录存者。”
▪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
钟嵘在《诗品序》云:“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 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 唱上。

从《诗品序》看钟嵘诗学理论的美学特色

从《诗品序》看钟嵘诗学理论的美学特色

… . .
又云 : “ 永嘉时 , 贵黄 、 老, 稍 尚虚谈。 于时篇什 。 理过其辞 , 淡乎 顿失精采 。” 那 些在 诗中大量 引用典故 的人 , 显然不知诗之 为 寡味 。” 推其文义 , 诗家的兴“ 味” 浓郁和诗篇 的淡乎寡 “ 味” 交 诗 的审美抒情特征 。
替运用 , 以“ 味” 为纽带 , 将诗家 吟咏 、 诗 的审美特征和读者 的
二、 赋 比兴 阐释的审美化
锺嵘 的赋 兴审美化的阐释 ,是 第一次赋予了赋 比兴传 锺嵘诗 学理论的 美学特 色主要体现在他 的《 诗品序》 中所论述 统理论崭新 的审美 内涵 。 汉代关于赋 比兴的 阐释都是从政教 、 的诗歌 发生论 、 本质论 、 创作论 、 审 美鉴 赏论 等方面 以及他 对 伦理 的角度 , 强 调的是美 与刺 的对诗歌 的利用 。 到了《 诗品序》 具体作 家作品的品评之 中。 中第一次对赋 比兴作 出了审美 陛的阐述。锺嵘说 : “ 文 已尽而
意有余 , 兴也 ; 因物喻志 , 比也 ; 直书其事 , 寓言写物 , 赋也 。 ” 结 合后 面“ 干之以风力 , 润之 以丹彩” 的文艺情采论 , 锺嵘 已将 赋 以“ 滋味” 为最高追求的审美感受论 比兴第一次正式定位在艺术表现的手法这一理论上 。其值得 “ 滋味说 ” 是锺嵘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他在《 诗 品》 注意的理论价值有 以下 四点 :①强调诗歌言外之意 的艺 术张 中 自觉而 明确地 以“ 味” 或“ 滋味 ” 为标 准进行 审美鉴赏 。锺嵘 力 ; ②强调创造艺术形象来表 现思想 内容的重要性 ; ③ 强调了 “ 滋 味” 说具体 的理论 内涵包含 四个 方面 : ① 诗歌要用形 象来 审美特征和审美效果 的一致性 ;④总结 了赋 比兴运 用的方法 说话; ② 表现诗人真情 实感 的作品 ; ③有浓浓 的情 思 , 能打动 论 。 人心, 具有审美价值的作 品 ; ④体现为不同艺术个性 的作 品。 三, 追求“ 自然 英旨” 的审美趣 尚

试论钟嵘《诗品》的“直寻说”

试论钟嵘《诗品》的“直寻说”

试论钟嵘《诗品》的“直寻说”作者:秦会杰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4期秦会杰内容摘要: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论出发,认为诗歌创作当反映社会生活,当是情之所感、眼之所见,主张自由抒情,反对用事过于繁密,反对华丽的辞藻堆砌,反对妨碍情感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追求自然声韵之美。

钟嵘主张从“自然英旨”的原则出发,用“直寻”的方法,无功利性地观照世界,钟嵘《诗品》中的“直寻说”对于后世学派主张及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直寻自然声律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中文学思想包括诗歌发生论、本质论、诗体论、创作论和诗学理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吟咏情性说”、“直寻说”、“滋味说”、“风骨说”等多个文学理论主张。

《诗品》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出发,提出诗要写出自然英旨之作,诗当“直寻”、“即目”,即景抒情,自抒胸臆,反对矫揉造作的诗风和繁密的用典,达到物我交融、和谐默契的境界,就像是在“再现”思维中,内在的意要“宣内以象外”,将瞬间直觉的审美意象直接表达,自然形成一种文学意象,这样才能“称物”,从而创造出内外浑然一体、意物相称的诗文。

一.“直寻说”理论依据在《诗品》中与“直寻”概念相当的还有“自然”、“即目”、“直致”等。

“直寻说”追求自然本色,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深厚的哲学渊源。

先秦道家老庄崇尚自然,认为人应顺其自然,不可违背自然;庄子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庄子的思想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率真自然的超脱精神,以自然无为批判儒家的有为之治;两汉时期,《淮南子》继承发展了继承了老庄“自然”、“无为”,并吸收融合了儒家的影响,由“无为”发展到“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作为;王充写《论衡》重振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是构成其思想的核心概念,认为人和物的生都靠“元气”的凝结,死灭复归元气,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先秦及两汉时期,为“直寻说”崇尚自然本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诗品序》为《诗品》一书的理论总纲。

“性情”二字是《诗品序》的全篇的眼目,也是钟嵘对诗歌本质的概括,从序文开篇的“摇荡性情”到文中的“吟咏性情”,乃至全文都围绕着这个诗歌的根本精髓而展开论述的。

《诗品序》中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品序钟嵘性情:钟嵘(约468――518 ),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

生活于南朝的齐梁时代。

据《南史钟嵘传》记载,钟嵘是东晋名臣仲雅的七世孙,出身是门阀世族,但钟嵘的父亲仲蹈,仅做齐国的中军参军,家世衰落。

《诗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诗学研究的开始。

此前关于诗的研究多为经学之附庸,并仅囿于《诗经》。

而《诗品》则首次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一般的五言诗歌上,而且完全从审美角度来探求诗歌的艺术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代将《诗品》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并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清代的章学诚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一、性情说的由来人们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开展而逐渐加深的。

而对诗歌本质属性的确定,又是《诗品》创作论、鉴赏论的出发点和钟嵘诗学理想的基石。

先秦时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荀子也说:“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钟嵘开篇就像个老学究似的,开始讲诗歌的起源。

他说诗歌这东西啊,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是从人的内心感情里长出来的。

人心里头有了喜怒哀乐,就像瓶子装满了水,得找个出口,诗歌就成了这个出口。

我就想啊,这古人也和咱们现代人一样嘛,心里不痛快了或者高兴得不行了,就得找个法子抒发一下,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写诗。

比如说我自己,要是今天被老板骂了,可能就想写几句“老板老板你莫狂,今天骂我不应当”之类的打油诗来撒撒气,这就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喷发呀。

然后呢,他又开始品评诗人了。

这就像是在给诗人们开一场超级大的武林大会,他是裁判,按照诗人们的功力高低给排个名次。

他评诗还特别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是看你名气大不大,而是看你的诗到底有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那种独特的韵味。

我觉得这就特别公平公正,不像现在有些东西,光靠炒作就能红得发紫。

在他眼里,那些堆砌辞藻,却没有一点真心的诗,就像一个空有漂亮外表,却没有灵魂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我还特别喜欢他强调的诗歌的“滋味”。

他说诗得有滋味,就像菜得有味道一样。

一首好诗,读起来得让人回味无穷,就像吃了一块特别美味的巧克力,那股子香甜能在嘴里留存好久。

我读李白的诗就有这种感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每次读完,心里就像被羽毛轻轻挠了一下,那种孤独又潇洒的滋味在心头打转。

而那些没有滋味的诗呢,读起来就像喝白开水,寡淡得很。

不过呢,我也觉得钟嵘有点小固执。

他在推崇五言诗的时候,把其他的诗体说得好像一无是处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觉得川菜是天下第一,其他菜系都不行一样。

其实不同的诗体都有自己的魅力,就像不同的菜系都有各自的拿手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摘要】: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诗品序》为《诗品》一书的理论总纲。

“性情”二字是《诗品序》的全篇的眼目,也是钟嵘对诗歌本质的概括,从序文开篇的“摇荡性情”到文中的“吟咏性情”,乃至全文都围绕着这个诗歌的根本精髓而展开论述的。

《诗品序》中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品序钟嵘性情
【正文】:
钟嵘(约468——518 ),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

生活于南朝的齐梁时代。

据《南史• 钟嵘传》记载,钟嵘是东晋名臣仲雅的七世孙,出身是门阀世族,但钟嵘的父亲仲蹈,仅做齐国的中军参军,家世衰落。

《诗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诗学研究的开始。

此前关于诗的研究多为经学之附庸,并仅囿于《诗经》。

而《诗品》则首次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一般的五言诗歌上,而且完全从审美角度来探求诗歌的艺术规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代将《诗品》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并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清代的章学诚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2]
一、性情说的由来
人们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开展而逐渐加深的。

而对诗歌本质属性的确定,又是《诗品》创作论、鉴赏论的出发点和钟嵘诗学理想的基石。

先秦时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荀子也说:“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

这些都把诗看成是人的思想表达方式。

到了汉代,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有了提高《,诗大序》在肯定“诗言志”的同时又强调“情动于中”,并明确指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就是说,诗不仅言志,还要抒情;诗起着感化、鼓舞和教育人的社会作用。

显然,这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无疑是大大前进一步了。

魏晋时期,文学蓬勃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自觉时代”,诗歌也出现了一个“俊才云蒸”的黄金时代。

陆机《文赋》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不仅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缘情”,而且强调形式上的“绮靡”,即强调诗歌要有丰富的感情和华美的艺术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亦高度重视审美过程和审美结晶中所体现和凝结
的“情”,写有《情采》专篇,在《神思》等篇中亦有涉及,并提出了“情乃文之经”论,但他对情的体认并没有突破传统的美学框架———致用理性美学框架。

钟嵘则别开一途,建立了以“情气”为本源、以“感荡心灵”为方式、以“悲怨”为内涵的诗美学本体论,从而刷新了中国诗歌美学理论史。

[4]
儒家学派论诗建立在功利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诗的艺术功能及其审美价值止于赞美,而钟嵘《诗品》一书的诗论美学思想从儒家学派论诗传统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却又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桎梏,在文艺思想史上,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性情说”的解读
《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刘勰也提出了作品的艺术风格是由作者的性情决定的。

《体性》开篇即提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4]指出文章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作者的性情上。

这与钟嵘的《诗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品序》开篇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认为诗歌创作是由即气→物→情→诗。

阐述了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

钟嵘认为,能够使外物活动起来,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那是“气”。

古人以为,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比方说,夏天阳气最旺盛,但到了夏至日,阳气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逐渐增生,慢慢地就天气寒冷草木凋零。

等到阴气发展到极点就是冬至,从冬至日这一天起阳气又开始增生,于是天气又慢慢地变暖。

由于四季冷暖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和草木鸟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外物的这些变化而受到感动。

他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中国美学发生学的“物感式”原理,并把情感来源分为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两大类。

这样他便囊括了人的情感来源和发生以及感应对象的全部领域。

春夏秋冬四季物候无一不可以“感诸诗者也”,更重要的是社会人生的诸多现象对于感荡人的心灵的作用。

同时,他认识到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因此,人们要用诗歌来歌颂美好的生活,寄托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达到团结的目的。

他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而其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既包括了自然事物,更包括了社会生活内容的“物”,必须感人。

这一段充分说明了现实生活经历对于诗人的情感冲击会有多么强烈,诗人的创作冲动也是在观于外物和体验人生的之后产生的。

在人生经历上,钟嵘尤其强调了“怨”,这是从孔子“兴观群怨”说发展而来的,但孔子之“怨”因为与“事父”“事君”有关,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钟嵘之“怨”,则完全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痛苦了,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离怨”。

钟嵘举了屈原流放、昭君辞汉、征夫戌边、闺妇伤别等等为例,说明这样一种离怨,是非得以放声歌唱才能抒泄出来的。

诗歌因而可以使“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三、总述
《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灵祗待之以致飨,幽情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在这里,钟嵘对诗歌的发生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是客观的外界的“气”导致客观的天地万物发生了运动变化,由于受到这种运动变化的感染,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心灵受到震动,于是产生了种种强烈的情感,并通过舞蹈和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这种物感。

不难看出,钟嵘的诗歌发生论把《礼记·乐记》中“物———人心———音乐”的三段论,发展为“气———物———人心———诗歌”的四段论。

这一发展无论是较《乐记》还是较刘勰《文心·物色》和《文心·明诗》篇,都是一种继曹丕“文以气为主”之后的天才创造———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把“气”引进了诗歌理论。


相较前人而言,钟嵘之论把情感本源、情感发生、情感表达作为统一的审美发生命题来论述显得更为完整。

他更深地寻究了情感的发生之本,揭示了情感和万物之源的关系。

他的物感论的杰出之处是体认到万物和人的性情的关系是感应,人之于物是通过感应来实现异质同构的,这是他对“物感式”的审美论作出的新阐释。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A].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选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99
[4]刘勰文心雕龙[A].黄霖大学经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