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

合集下载

《诗品》:“百代诗话之祖”-最新资料

《诗品》:“百代诗话之祖”-最新资料

《诗品》:“百代诗话之祖”一、初识经典 1. 作品概说《诗品》是南北朝时期钟嵘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主要内容是品评自汉代到齐梁年间的五言诗人,并将他们按作品质量的高低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的诗歌品评标准和评价方式,对后代的诗歌赏析、诗论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认为它“思深而意远”,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

钟嵘(约469-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人。

钟氏是颍川望族,世代为官。

钟嵘的十一世祖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嵘的祖父、父亲都是地方官,钟嵘与哥哥钟?瘛⒌艿苤佑欤?自幼都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文学修养。

钟嵘少年时代在国子学就读,因为“好学,有思理”“明《周易》”,得到当时的国子祭酒(国家的最高学官)王俭的赏识,被推荐为本州秀才。

三十岁左右开始步入仕途,最后在晋安王萧纲记室任上去世。

他为人正直,有才干,曾多次向皇帝上书,他提出应加强对官员选拔的监督,不应以军功滥授官职的建议,得到了梁武帝的采纳。

二、深入品评1. 形式与体例《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评论对象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到齐梁之间的122位作家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评论。

这部书最初的名字是《诗评》,《隋书?经籍志》和《南史?钟嵘传》都记载钟嵘的著作名为《诗评》,但也提到“或曰《诗品》”,后来由于不少目录学著作中都写作《诗品》,一些学者也认为,既然是分等第评论诗作,“品”字显得更精当,所以今天通行的名字是《诗品》。

书前有钟嵘自作的序言。

最初成书的时候,是上、中、下三品之前各有一篇序言,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将这三篇序合而为一,后来的版本也都遵循这种体例,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诗品》只有书前一篇总序。

钟嵘在《诗品序》中介绍了全书的体例。

上、中、下三品之中,上品为成就大、地位高或派生源流的诗人;中品略次;下品是次要诗人。

钟嵘的《诗品》

钟嵘的《诗品》

钟嵘的《诗品》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即后之简文帝)记室。

《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已是作者的晚年。

《诗品》专论五言诗。

据《序》说,作者因见当时人们对诗歌的评价漫无准的、意见分歧,所以作此书,意在通过对诗人的品评,建立可靠的准则。

全书实际包含两个部分,《序》总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作者对诗歌写作以及当代诗风的一些看法,正文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

这种方法是时代风气的产物。

汉末清议,士人常相聚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

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画品》一类著作,《诗品》也由此而来。

《诗品》讨论的对象比较单纯,作者也无意故作高深,具有显明浅切的特点。

对于诗歌,主要重视充沛的感情、华茂的辞采、典雅而明朗的风格。

总的说来,和时代风气是一致的,但反对声律和用典,是独特的看法。

《诗品》序一开头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提出诗是人的感情为外物所动的自然结果。

后面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期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戌,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残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里从景物气候和生活遭遇两方面的感动论说诗歌产生的缘由,实际也简略地概括了魏晋以来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此文专门论诗,却没有引用相传为孔子门徒所作、具有权威性的《毛诗序》对诗的意见的。

这并非偶然。

因为儒家说诗,注重于诗的政教功用,《毛诗序》所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最为典型。

第七章钟嵘及其《诗品》PPT课件

第七章钟嵘及其《诗品》PPT课件

情性的双重含义
1、除了物色之情外,还特指离怨之情.嘉会寄诗以 亲,离群托诗以怨. 2、强调以怨为特征的情性,是个体情性.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 多哀怨.古诗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 其源出于陵,发愀怆之词.王粲 文典以怨,颇为粗切.左思
二、诗歌创作的思维原则:直寻说
直寻,就是从感物与物的第一次接触动情之
1、国风系列
2、楚辞系列
3、小雅系列——阮籍上
《诗品》全书分为序及正文两大部分,序论及诗
的本质、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品诗的标准及方法 等,并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范畴,如滋味说、直寻 说、吟咏情性说、三义说;正文以上、中、下三 品为经,以《国风》、《楚辞》、《小雅》三种 文学风格为纬,逐一品评123位五言诗人.经纬交 织构成一个完成的诗歌批评模式.
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的典故里 面或诗中寻词觅句,做到寓目辄书. 直寻说有三大艺术思维特征. 1、直接性 2、形象性 3、契合性
三、诗歌的表现方法:三义说
钟嵘的三义说对传统的六义说有所突破而自 有创新.他从诗歌吟咏情性的体质特征和寓目 辄书的思维特征出发,一改传统的排序,变为赋、 比、兴,这样深化了兴、比、赋的理论内涵.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意谓诗歌应以明郞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 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加以润色,这样创作 出来的诗才是诗之至也,让人一唱三叹,味之无 极.
四、诗歌的审美鉴赏标准:滋味说
钟嵘之滋味说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 情感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 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比较法
1、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桢

12.钟嵘:《诗品》

12.钟嵘:《诗品》

3.品评 : 品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主要从批评方法的角度给大家作一简 要介绍。从总体上看,钟嵘《诗品》的品评最明显的特点是 “推源溯流”,这也可以说是《诗品》品第批评方法的内核。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在比较《文心雕龙》和《诗 品》时曾指出:“《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 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 六艺溯流别也。”
2.分品: 钟嵘《诗品》品第批评的第二个要点是分品。关于这点, 《诗品序》也说得很明确:“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 申变裁,请寄知者尔。”这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说《诗品》 共分三品,即上中下三品;一是这三品并非定论,仅代表的 钟嵘自己的一家之见,它们之中的或升或降,还需要“知者” 来裁判。由于历代不少论者没有很注意这句话,所以经常对 钟嵘的分品表示不满和批评,如将陶渊明和曹操分列中品和 下品这一点,就曾遭到很多研究者的严厉指责。其实,钟嵘 在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大可不必苛求的。
示例: 魏陈思王植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 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 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 门如用诗,则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 于廊庑之间矣。 魏文学刘桢 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 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 魏侍中王粲 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 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三、钟嵘的诗学思想
“吟咏性情”之诗歌本质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 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于诗。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 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 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 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 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 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 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钟嵘诗品名词解释

钟嵘诗品名词解释

钟嵘诗品名词解释
钟嵘诗品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品》一书。

《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对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诗品通过对诗歌创作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对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对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诗品》中,钟嵘强调了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他认为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钟嵘诗品还对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中提出的一些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等,成为了唐代及其以后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钟嵘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嵘的诗论专着《诗品》

钟嵘的诗论专着《诗品》

《诗品》的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 “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 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 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 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
钟嵘的文论思想㈠
性情说
•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诗品 序》 )
“情性”有两层含义
物色之情,离怨之情 个体之情性
“性情”说——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包含着两层理论内容;一是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 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钟嵘明确指出:文艺作品 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 表现。这里的“性情”是指以感情活动为主的全 部心灵活动,它和“性灵”的概念是一致的。诗 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钟嵘的文论思想㈣
滋味说
•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 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 《诗品序》 )
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
• “味”的两层含义
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 《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 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 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 评刘桢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 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
• 评张华诗云:“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 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 女情多,风云气少。”

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

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

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文流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地无依.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贵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昔在贵游,已为称首.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谅非农歌辕议,敢致流别.嵘之今录,庶周旋于闾里,均之于谈笑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瞻,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於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邪?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干“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邺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文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地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地,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前《南风歌》地歌词,《卿云歌》地颂词,它们地意义是深远地.夏代地《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地心”,楚国地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地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地起头啊.到了汉朝地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地(这种)体式了.古诗地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地难以详考,推究它地文体,本是西汉时地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地首创啊.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诗人(创作诗歌)地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下来到了建安年代,曹操与曹丕父子,非常爱好文辞;曹植、曹彪兄弟,兴起成为文坛栋梁;刘桢、王粲,成为他们地羽翼.次第有攀龙附凤,自己来做附属地,大约将要以百来计算.文质兼备地兴盛,在当时是非常完备了.之以后逐渐颓唐衰落,直到晋代.太康中间,有张载、张协、张亢这“三张”,陆机、陆云这“二陆”,潘岳、潘尼这“两潘”,左思这“一左”,都突然复兴(建安地兴盛局面),继承前代王者地足迹,(是建安文坛地)风流未尽,也是诗文地中兴啊.永嘉年间,看重黄帝、老子地学说,稍稍崇尚清谈,这时期地诗文,(述说)玄理超过它地文辞,平淡而缺少滋味.到了东晋渡江到江南后,清谈(玄理风气)地影响像微微地波浪还在流传,孙绰、许询、恒温、庾亮诸位地诗,都平淡得像《道德论》,建安文学地风力丧尽了,在此之前,郭璞运用(他)俊逸地才华,变革创新诗歌地体载;刘琨依恃(他)清新刚健地气势,辅佐成就了诗歌地美感.然而,他们(按,指“孙绰、许询、恒、庾诸公”)地人多,我们(按,指郭璞、刘琨)人少,没有能够改变世俗地文风.到了义熙中间,谢混文采熠熠地继续创作.刘宋元嘉中间,有一位谢灵运,文才高峻,辞藻丰赡,作品富丽艳逸,难以追踪,确实已经包含和超越刘琨、郭璞,压倒潘岳、左思.所以知道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学地俊杰,刘桢、王粲是辅佐;陆机是太康文学地精英,潘岳,张协是辅佐;谢灵运是元嘉文学地雄才,颜延之是辅佐:这些都是五言诗首要地作者,文词闻名于世地诗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言诗字数少而意思多,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表达)少,所以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地,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地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地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地人余味无穷,听到它地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地最高地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地拖累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四季地节令气候给人地感触表现在诗歌里地.好地集会寄诗来寓托亲情,离开群体依托诗来表达怨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地妾媵辞别宫廷,有地尸骨横在北方地荒野,魂魄追逐着飞去地蓬蒿;有地扛着戈矛出外守卫,战斗地气氛雄起于边地;在边关地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地妇女眼泪哭尽;有地士人解下配印辞官离朝,一离去就忘掉回来;女子有扬起娥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姿色动人),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心灵,不作诗用什么来舒展它地情义?不用长篇地歌咏用什么来畅抒它地情怀?所以(孔子)说:“诗可以(使人)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使得穷贱地人容易安心,隐居避世地人没有苦闷地,(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地了.所以诗人作者,没有不爱好(作诗)地.现在地士子俗人,(作诗)这种风气是很炽烈了.刚刚才能禁得住穿大人地衣服,就开始学习文字,(并且)一定心甘情愿地为写诗奔忙.因此平庸地声音,杂乱地体裁(地“诗”),(却)人人自认为容貌可人.以至于使富家子弟,以(作诗)文采不如人为耻辱,夜以继日地点缀文辞,吟哦词句,独自观赏,自认为精妙绝伦,众人观看,终究沦落为驽钝平常.其次有轻薄地人,嘲笑曹植、刘桢地诗古旧笨拙,说鲍照是伏羲时代以上地人(其诗格调高古),谢脁今古无人可比(其诗雄视千古).可是效法鲍照,终于比不上“日中市朝满”;学习谢脁,(只能)低劣地学到“黄鸟度青枝”.徒然自己被高明抛弃,与文人一流毫无关涉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观察王公和士大夫之流,每每在广谈博论之余,何尝不借诗作谈话形式,随着他们地爱好,商讨不同意见.像淄水和渑水一起泛滥混合,像紫色和红色互相混杂改变,各种意见竞相喧哗争论,无法用正确地标准分清辨别.近来彭城人刘绘,是高明地(诗歌)鉴赏家,嫌恨诗界地混乱,要作当代地《诗品》,口里说出了(许多对诗歌地)品评,(只是)他地著作没有完成,(虽然如此)也是有感而作地呀.从前班固论人,分为九等,刘歆评论士人作者,分为《七略》,依循名称以考究事实,确实有许多是不恰当地.至于写诗地技巧(地高下),明显是可以知晓地,按类来推求,大概同评论赌博下棋地胜负(那样可以明白知晓).当今皇上,禀赋有生而知之地上等才能,体验有丰富深沉地文思,文辞与日月同辉,学识能探究自然和人世之间地关系.从前在与贵族子弟交游时,已是称职地首领.何况(现今)已经占有宇内八方,天下响应者像从风而伏、云气腾涌,怀抱珠玉之才地,摩肩接踵而来.本来下视汉魏(之作)而不屑一顾,气吞晋宋(篇什)于胸中,确实不是农民地歌谣、赶车人地议论,敢于加以品评地.我现在记录地,近乎是在街闾里巷中交流谈论,等于是谈笑而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一品之中,约略依照时代先后排列,不按照优劣次序来作评论解释.再者那人已经去逝,他地诗能够论定.现在地品评,不存录在世地人.连缀词句,排比事实,是只作通常地谈论.至于像那筹划国事地文书,应该凭借广博引用古事(以成其典雅庄重);叙述德行地驳议奏疏,应该尽量称引以往地功业.至于吟咏诗歌抒发性情,又何必看重运用典故?“思君如流水”,就是就眼前所见而想;“高台多悲风”,也只是即目所见地情景;“清晨登陇首”,没有典故;“明月照积雪”,岂是出于经书史籍?观察古今地佳句,多不是拼凑假借古人词句,而都是由于直接抒写.颜延之、谢庄地诗,用典更是繁多细密,在那时(诗风)受他们地影响.所以(刘宋)大明、泰始中间,诗文大几同于抄书.近来任昉、王融等,不看重文辞(本身)地奇特,(只是)争着运用无人用过地典故.从那时以来地作者,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遂使句子里没有不用典故地话,话语中没有不用典故地字,拘束补缀,损害诗文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诗歌写得天工自然没有雕琢地,很少能碰到这样地人.文辞既然失去高明,就只会增加典故,虽然失去天才,姑且表现学问,也是一种理由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陆机地《文赋》,通达而没有褒贬;李充地《翰林论》,疏略而不切实;王微地《鸿宝》,细密而没有裁断;颜延之地论文,精细而难以读懂;挚虞地《文章志》,详细而广博丰富,很可以说是知音之言了.观这几家(地论著),都是就诗歌体裁来谈,不显示优劣.至于谢灵运收诗成集,碰到诗总是收录;张隲《文士传》,碰到文章就书写下来.诸位英俊记录地书,用意都在收录作品,未曾品评高低分别等级.我现在所记录地,只限于五言诗,虽是这样,包括古今作者,(他们地)作品大都收集殆尽,轻率地要辨明清浊,指出优劣好坏,共计一百二十人.列入这个流派中地人(按,指列入《诗品》中地人),就称为才子.至于这三品地升或降,大抵不是定论,将来要提出变置裁断,请寄托给懂诗地人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前曹植、刘桢当是文章中地圣人,陆机、谢灵运体会效法前二人地才华,研究考虑得精细深远,在千百年中,却没有听说(诗歌)声调地分辨,四声地议论.有地说前人(只是)偶然没有看见,难道是这样地吗?(我们)试着讲讲它:古时说地诗或颂,都配上音乐,所以不调节宫、商、角、徵、吕地五音就无从谐合.像“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是最好地韵律.所以“三祖”(指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地歌词,文辞有地还不工致,但韵律可以歌唱,这是注重音韵地意思,与世人讲地声调不同.现在地诗既不配合音乐,又何必采用声调呢?齐代有王融,曾经对我说:“声调跟天地一起产生,从古以来地诗人不懂得它,只有颜延之才说到韵律声调地谐和,而他地说法实际上是大错;只见范晔、谢庄很懂得它罢了.曾经要作《知音论》,没有写完.”王融最先开创,谢脁、沈约推波助澜,三位是贵族地子孙,年轻时就有作文辩论地才能.因此文士们仰慕(他们),务求(作诗运用韵律)精细严密,繁冗细微,专心一意,竞相超越,所以使得文辞多所拘谨忌讳,伤害了它地真实和美丽.我说诗歌体制,本来应该吟诵,不可滞涩,只要音调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念起来谐调流利,这就够了.至于分平上去入,那我苦于不会;(至于)蜂腰鹤膝地毛病,里巷(歌谣)就已经能够避免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陈思王曹植有赠弟地《赠白马王彪诗》,王粲有《七哀诗》,刘桢有“思友”地《赠徐干诗》,阮籍有《咏怀诗》,苏武有“双凫俱北飞”句地《别李陵诗》,嵇康有“双鸾匿景曜”句地《赠秀才入军诗》,张华有咏“寒夕”地《杂诗》,何晏有咏“衣单”地诗,潘岳有咏“倦暑”地诗,张协有咏“苦雨”地《杂诗》,谢灵运有《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陆机有《拟古诗》,刘琨有“感乱”地《扶风歌》,郭璞有“咏仙”地《游仙诗》,王微有咏“风月”地诗,谢灵运有咏“山泉”地诗,谢混有咏“离宴”地诗,鲍照有咏“戍边”地诗,左思有《咏史诗》,颜延之有《北使洛诗》,陶渊明有《咏贫士诗》,谢惠连有《捣衣诗》,这都是五言诗中地精警地.所以说是诗歌中地“珠泽”,文采中地“邓林”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2.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名著除了钟嵘的《诗品》,还有刘勰的《____》、__的《典论·论文》等。

3.根据材料,概括钟嵘关于诗歌创作的主张。

【答案】1.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2.《文心雕龙》曹丕3.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比兴和赋应结合使用。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首先,本句的大意是,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其次关注句子中的名词,因为它在句子中多作主语和宾语,是可断句的地方,比如句中的“风力”“丹彩”等。

还可根据句式的对称来考虑,如“干之以风力”与“润之以丹彩”,“味之者无极”与“闻之者动心”等,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文学常识,这需要平时作适当的积累,并作一些分类归纳。

比如说做本题时应注意这题中的“六义”,不要同“六艺”相混同。

3.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嵘《诗品》
钟嵘《诗品》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卒年不详。

他在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记室等小官。

他的《诗品》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于今南京写成的。

钟嵘的时代,诗风的衰落已经相当严重。

据《诗品序》描写,当时士族社会已经形成一种以写诗为时髦的风气,甚至那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士族子弟也都在忙着写诗,因而造成了“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坛混乱情况。

王公搢绅之士谈论诗歌,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

淄渑并泛,朱紫相夺。

喧议并起,准的无依”。

所以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

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他并尖锐地斥责了宋末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

刘勰并不一般地反对用典,在《事类篇》中他只是主张创作应该以“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典故要用得准确扼要。

不过钟嵘是论诗,刘勰是兼论文笔,包括钟嵘所说的“经国文符”、“撰德驳奏”各种文体,因此很难说刘钟两人在用典上看法有很大的出入。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他说:“余谓文制,本须讽读。

不可蹇碍。

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至平上去入,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钟嵘批评他们“襞积细微,专相陵架。

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拘忌声病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刘勰在《声律篇》里是积极主张文章要讲究声律的,他并且对应用声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难易的关键作了扼要的分析。

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这就是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例如说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左思诗“得讽谕之致”;说张华诗“兴托不奇”,都是着眼于比兴寄托的。

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例如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说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说张协诗“雄于潘岳,靡于太冲”,“词采葱倩,音韵铿锵”;都是风骨和词采相提并论。

三是重视诗味,在序里他已经说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诗应该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反对东晋玄言诗的“淡乎寡味”。

论诗人的时候,他又说张协诗“使人味之衅衅不倦”;应璩诗“华靡可味”。

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在序里他曾经摘引“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等名句,称为“胜语”;论谢灵运诗,称其“名章迥句,
处处间起”;论谢朓诗,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论曹操诗也说他“甚有悲凉之句”;都是注意奇警秀拔的诗句的例子。

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例如评范云、丘迟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

”用语非常新鲜贴切。

钟嵘论诗也有一定的历史观念。

他的序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概括的论述,这也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诗史的提纲,不过他着重叙述各代诗人的阵容,与刘勰《明诗篇》着重论述各代诗歌的共同风貌及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钟嵘论每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虽然有认流为源的原则错误,但前人的影响也不容否认。

在这方面,他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论点。

例如他认为陆机、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颜延年“其源出于陆机”;认为左思诗出于刘桢,陶潜诗“又协左思风力”等等,不仅抓住了这些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人的某些比较重要的特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我们划分诗歌流派的线索。

但是,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代作家,关系是比较错综复杂的。

钟嵘却常常把这个问题简单化。

他说曹植诗出于国风,阮籍诗出于小雅,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他说王粲、曹丕诗出于李陵,嵇康诗出于曹丕,陶潜诗出于应璩,我们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根据。

至于说“仗清刚之气”的刘琨的诗出于“文秀而质羸”的王粲,更显然有些自相矛盾。

他论诗抹杀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更是存在明显的偏见。

他对建安诗人所继承的传统缺乏正确判断,正和这一点有密切关系。

钟嵘论诗一方面是反对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义潮流的影响。

他品评诗人,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

所以,他就把“才高词赡,举体华美”的陆机称为“太康之英”,放在左思之上;把“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的谢灵运称为“元嘉之雄”,放在陶潜、鲍照之上。

在划分等级的时候,甚至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

这些地方,显然和他序中所说的风力与丹采并重的观点并不符合。

他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虽然反映了当时创作上“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也开了后代摘句批评的不良风气。

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