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
二十四诗品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 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文集》(即《一鸣集》)。又有《司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 辑。
作品争议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大多数学者认为,《诗品》即为司空图所著。因就可考的材料来看,此书在晚 明时期已有人题注《诗品》为司空图所撰,并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十分明确地记载着“《诗品》一卷,唐 司空图撰”,故晚清时期的学者多持此说。现代持此观点的则主要以祖保泉、赵福坛、王步高、张国庆、张柏青、 郁沅等学者为代表。
有人认为该书并非司空图所著,而其真正作者是谁,又有分歧。现阶段整理共计七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此乃明代怀悦所作。主要由陈尚君、汪涌豪两位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提出,不过论争后期已经否 定这种可能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盛唐李嗣真的作品。主要论据有马茂军的《二十四诗品作者考论》,以及查屏 球提出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元代虞集的可能性较大,持此观点代表是张健,主要 有《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一文,根据其版本源流考证推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在内的作者极有可能为 元代的虞集。第四种则认为作者为范德机。以朱绂《名家诗法汇编》中,题为“范德机诗家一指”为据。第五种 观点指向不详,只笼统地划定时间点在元代,认为乃是元人著书。依据是许学夷曾在《诗源辩体》中称《诗品》 是“元人”所著,且胡震亨在《唐音癸签》的第三十二卷亦将《诗品》列入元人诗话中。第六种观点认为是严羽 之前的作者,具体哪朝哪人亦不详。因有杨成刊的《诗法》卷三《严沧浪先生诗法》曾注曰严羽“独得见《一指》 之说”而推论。最后一种则单纯认为此书不是司空图所著的,以周裕锴为代表,提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 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
二十四诗品

3.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
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
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
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
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
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
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
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22.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
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
19.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內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鶯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將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沈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二十四诗品

十五、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辇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斯人。
二一、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十九、悲慨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诗品的名词解释

诗品的名词解释“诗品”即“诗品评”。
诗品的发展是和“六义”分不开的,诗歌有韵,讲求声律,合乎平仄,则可以构成一篇精妙的诗篇。
而好的诗篇离不开精妙的语言,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诗人必定也是一个优秀的语言家,而他的诗歌作品一定具有艺术的美感,从而得到读者的认同。
我国古代不少的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确实也都具有艺术的美感。
如同样为山水田园诗派的陶渊明,他的那些田园诗,除了写出农村生活的真切外,还体现出一种恬淡自然的艺术美。
他不仅擅长于用朴素无华的白描手法来描写农村生活,而且在创作中使语言更加含蓄深沉。
他的诗歌有着悠远的意境和淡雅的风格。
梁钟嵘以为自己的这部著作“其旨归在乎‘文’‘丽’,盖探其致而本其化也。
使班婕妤为《汉宫》,则文乏色矣;宋玉赋《风》《钓》,则丽不存焉。
至景纯《江赋》,始丽而后色;张衡《二京赋》,丽而后有体。
”这段话主要是论述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即追求语言的美和文采的富丽。
其实钟嵘评诗的标准早已被后人提及过,大概便是“文”与“丽”。
因此钟嵘所标举的标准,可视为后来诗品评家们的共识。
1、汉末建安时期,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自然之理,非力之所强而能致也。
”晋左思曾经对自己的《咏史》十五首,逐一点评,以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就是说,诗歌的取材,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是有生命的东西,否则就不能成为诗歌。
其次,取材要新颖,不能陈词滥调。
他举例说,沈约的《郊居赋》,取材于“形体”,但却没有什么新意;庾信的《拟咏怀》,写春秋战国时期燕赵间的游侠之士,其中有描绘云霞的瑰丽景象,有关于禽兽游猎的奇异情状,都很出色,可惜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只是堆砌辞藻而已。
以上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体。
它指出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重要的艺术规律,不仅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文章的评价鉴赏也是非常有益的。
《诗品》序原文及翻译

《诗品》序原文及翻译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敻矣。
夏歌曰:“郁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余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着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人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
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以含跨刘、郭,陵轹潘、左。
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
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晚唐司空图1、雄浑【原文】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原文】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原文】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陰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陽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原文】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译文】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
书信不来,亲人远行。
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遥远,好象依然相处互慰平生。
海风吹送着碧云,明月掩映着沙洲;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5.高古【原文】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24诗品——精选推荐

24诗品⼆⼗四诗品司徒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1、【雄浑】⼤⽤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穷。
【译⽂】华美的⽂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笔⼒⽅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势,⾼⾼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活的表⾯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然得来,就会意味⽆穷。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
阅⾳修篁,美⽈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已违。
【译⽂】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然的⽓势,像伴随幽独的⽩鹤⼀起⾼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好像响动的翠⽵,柔声呼唤你同归故⾥。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3、【纤秾】采采流⽔,蓬蓬远春。
窈窕深⾕,时见美⼈。
碧桃满树,风⽇⽔滨。
柳阴路曲,流莺⽐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闪动的流⽔鲜明耀眼,⽆边的陽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有美⼈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边。
柳荫掩映,⼩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如晏⼏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锁,酒醒帘幕低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品
【作者简介】钟嵘(468-518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
钟嵘出身世族,“好学,有思理”,精《周易》,有辞章修养,在南朝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记室等小官。
他出仕后,先为南康王侍郎、抚军行参军、司徒行参军等职,后任衡阳王萧元简记室、晋安王萧纲记室,并卒于记室任上,故世称“锺记室”。
【书籍简介】《诗品》,南朝·梁钟嵘撰理论批评专注,共三卷。
《诗品》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显然作于作者晚年,即梁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至其逝世的大约四、五年间。
本名《诗评》,唐、宋时两个名称并行,后来便只称《诗品》,沿用至今。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
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比、兴的相济为用,二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
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他尖锐地斥责了宋末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
刘勰并不一般地反对用典,在《事类篇》中他只是主张创作应该以“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典故要用得准确扼要。
不过钟嵘是论诗,刘勰是兼论文笔,包括钟嵘所说的“经国文符”、“撰德驳奏”各种文体。
因此,很难说刘、钟两人在用典上看法有很大的出入。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他说:“余谓文制,本须讽读。
不可蹇碍。
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至平上去入,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
们自己也无法遵守。
钟嵘批评他们“襞积细微,专相陵架。
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拘忌声病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刘勰在《声律篇》里,是积极主
张文章要讲究声律的,他并且对应用声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难易的关键,作了扼要的分析。
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就是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例如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左
思诗“得讽谕之致”;说张华诗“兴托不奇”,都是着眼于比兴寄托的。
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例如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说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说张协诗“雄于潘岳,靡于太冲”,“词采葱倩,音韵铿锵”;都是风骨和词采相提并论。
三是重视诗味,在序里他已经说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诗应该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反对东晋玄言诗的“淡乎寡味”。
论诗人的时候,他又说张协诗“使人味之衅衅不倦”;应璩诗“华靡可味”。
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在序里他曾经摘引“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等名句,称为“胜语”;论谢灵运诗,称其“名章
迥句,处处间起”;论谢朓诗,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论曹操诗也说他“甚有悲凉之句”;都是注意奇警秀拔的诗句
的例子。
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
例如评范云、丘迟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
”用语非常新鲜贴切。
钟嵘论诗,也有一定的历史观念。
他的序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概括的论述。
这也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诗史的提纲。
不过他着重叙述各代诗人的阵容,与刘勰《明诗篇》着重论述各代诗歌的共同风貌及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钟嵘论每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
这虽然有认流为源的原则错误,但前人的影响也不容否认。
在这方面,他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论点。
例如他认为陆机、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颜延年“其源出于陆机”;认为左思诗出于刘桢,陶潜诗“又协左思风力”等等,不仅抓住了这些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人的某些比较重要的特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我们划分诗歌流派的线索。
但是,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代作家,关系是比较错综复杂的。
钟嵘却常常把这个问题简单化。
他说曹植诗出于《国风》,阮籍诗出于《小雅》,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他说王粲、曹丕诗出于李陵,嵇康诗出于曹丕,陶潜诗出于应璩,我们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根据。
至于说“仗清刚之气”的刘琨的诗,出于“文秀而质羸”的王粲,更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他论诗抹杀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更是存在明显的
偏见。
他对建安诗人所继承的传统缺乏正确判断,正和这一点有密切关系。
钟嵘论诗一方面是反对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义潮流的影响。
他品评诗人,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
所以,他就把“才高词赡,举体华美”的陆机,称为“太康之英”,放在左思之上;把“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的谢灵运,称为“元嘉之雄”,放在陶潜、鲍照之上。
在划分等级的时候,甚至把开建安诗风的曹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
这些地方,显然和他序中所说的风力与丹采并重的观点并不符合。
他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虽然反映了当时创作上“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也开了后代摘句批评的不良风气。
【版本】《诗品》注本,原有陈延杰《诗品注》。
“文革”后注本渐多,如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等。
日本高木正一《钟嵘诗品》、韩国车柱环《钟嵘诗品校证》,征引释义繁博详明。
近有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广泛吸收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集大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