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第七章钟嵘及其《诗品》PPT课件

情性的双重含义
1、除了物色之情外,还特指离怨之情.嘉会寄诗以 亲,离群托诗以怨. 2、强调以怨为特征的情性,是个体情性.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 多哀怨.古诗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 其源出于陵,发愀怆之词.王粲 文典以怨,颇为粗切.左思
二、诗歌创作的思维原则:直寻说
直寻,就是从感物与物的第一次接触动情之
1、国风系列
2、楚辞系列
3、小雅系列——阮籍上
《诗品》全书分为序及正文两大部分,序论及诗
的本质、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品诗的标准及方法 等,并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范畴,如滋味说、直寻 说、吟咏情性说、三义说;正文以上、中、下三 品为经,以《国风》、《楚辞》、《小雅》三种 文学风格为纬,逐一品评123位五言诗人.经纬交 织构成一个完成的诗歌批评模式.
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的典故里 面或诗中寻词觅句,做到寓目辄书. 直寻说有三大艺术思维特征. 1、直接性 2、形象性 3、契合性
三、诗歌的表现方法:三义说
钟嵘的三义说对传统的六义说有所突破而自 有创新.他从诗歌吟咏情性的体质特征和寓目 辄书的思维特征出发,一改传统的排序,变为赋、 比、兴,这样深化了兴、比、赋的理论内涵.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意谓诗歌应以明郞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 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加以润色,这样创作 出来的诗才是诗之至也,让人一唱三叹,味之无 极.
四、诗歌的审美鉴赏标准:滋味说
钟嵘之滋味说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 情感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 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比较法
1、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桢
钟嵘《诗品》与《诗品序》译文

钟嵘《诗品》与《诗品序》译文钟嵘《诗品》与《诗品序》译文【诗品】序文梁·锺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
”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尔後陵迟衰微,迄於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
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
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
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
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圣才出品】

第7章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一、名词解释1.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2.审美意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二、回答下列言论中的文学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钟嵘的这段话反映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的文学观念。
(1)钟嵘认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物”不仅是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
(2)钟嵘通过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翻译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翻译第一篇:钟嵘诗品序原文与翻译钟嵘《诗品序》原文与译文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译文: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
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
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
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
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
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
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
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原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尔后陵迟衰微,迄於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课件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诗品序》:气
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
舞咏。
《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 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
《诗品序》:若乃春风春
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 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 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 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 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 以骋其情?
四、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 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 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 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滋味说的内涵: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 情感与文采并重。 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 乎寡味。
《诗品序》:故诗有三义焉: 郑玄:赋之言铺,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
评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 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 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 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 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 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 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 之间矣。
《文赋》: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 思纷;悲落叶于劲 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心雕龙·物色》: 春秋代序,阴阳惨 舒,物色之动,心 迹摇焉。盖阳气萌 而玄驹步,阴律凝 而丹鸟羞;微虫犹 或入感,四时之动 物深矣。
钟嵘强调了社会生活也是诗歌创作的另一大根源。
二、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引汤惠休语评颜延之:谢诗如 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第二节 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1、“定品第” 定品第”
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 “九品论人”。先是人物品评之风大盛, 九品论人” 流波所及,在文化和艺术诸多领域,相继 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 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庾 肩吾《书品》 肩吾《书品》等品第之作。但以品论诗, 肇自钟嵘。大体而言,钟嵘是以艺术标准 来进行品第的,而无关乎作者的地位、门 第以及与批评者的关系,对入品的诗人, 各加直率的评价,并无忌讳。大抵可称有 胆有识,持论公允。
22溯流别溯流别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七七略略所代表的所代表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的方法引进文学批评方面从文学的继承关方法引进文学批评方面从文学的继承关系考察诗歌流派嬗变之轨迹用沿流溯源系考察诗歌流派嬗变之轨迹用沿流溯源的方法探索诗人风格的成因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2、“直寻”说 直寻”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 ‘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 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 故实;‘明月照积雪’ 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 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 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 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 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 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之意。指作者以审 美直觉触物兴情,创造意象。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 诗品》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诗品》 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 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 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 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 体大而虑周,《诗品》 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 《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 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 溯流别也。” 溯流别也。”
第七章钟嵘的《诗品》

《诗品》的主要思想
1、“吟咏情性”论 2、“直寻”说 3、“滋味”说 4、风骨与丹采
一 感情论
——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文学本质: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 (《诗品序上》) 思考:1、两汉魏晋时期的物感说。 2、吟咏情性说。
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
总之,前四病都是指五言两句内相当的
两字同声的病。沈约在《宋书〃谢灵运 传论》中所说的“两句之中,轻重悉 异”,正是指不犯此四病而言。至于他 所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就是指 后四病不犯。因为不犯五、六两病,便 是韵的尽殊,不犯七、八两病,便是音 的尽殊。——刘大白《旧诗新话》第四 十一目
永明声律论的论争
钟嵘对永明声律论的批判 刘勰对永明声律论的继承和发展
“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 会。……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也?……王元 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于是士流景慕,务 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 不可蹇碍 ,但令清浊通 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 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钟 嵘 强 调 诗歌 需要适当的注意音律,使读者读 来朗朗上口,“口吻调利”,却 须以不伤害“真美”为原则,从 而反对过分拘忌于声律。
2、对唐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4、风骨与丹采
《诗品序》说:“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 《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 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的美学理想是:感情内容上,要 钟嵘在对一百多位五言诗人的评价中,对曹植的评价最高, 求“雅”、“怨”结合;风格体制上,要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批评标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 求“文”与“质”、“风力”与“丹 兼雅怨,体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 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评 彩”、“骨气”与“词采”的结合。 刘桢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 在批评实践中,钟嵘也正是以这种美学 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是说刘桢“风力”有余,“丹采” 不足。评张华诗云:“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 原则来品评古今诗人的。 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是说张华“丹采”有余,而“风力”不足。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翻译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译文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译文: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
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
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
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
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
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
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
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原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尔后陵迟衰微,迄於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滋味”说 滋味”
《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 诗品序》说:“ 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 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使味之者无极,闻 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使味之者无极,闻 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以“味”论诗是钟嵘 的贡献。中国的“ 的贡献。中国的“味”相当西方的“美”。要求 相当西方的“ 诗歌有味,把诗歌的批评标准从政治教化说引向 艺术美自身的独特的价值,这对后世“ 艺术美自身的独特的价值,这对后世“为艺术而 艺术”一派的影响极大,如晚唐司空图提出“ 艺术”一派的影响极大,如晚唐司空图提出“味 外之旨”;南宋严羽提出的“兴趣” 外之旨”;南宋严羽提出的“兴趣”;清袁枚提 出的“神韵” 出的“神韵”等。有滋味,就是有较高审美价值, 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2、溯流别
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 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七 略》所代表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 所代表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方法引进文学批评方面,从文学的继承关 系考察诗歌流派嬗变之轨迹,用沿流溯源 的方法探索诗人风格的成因。在钟嵘所评 的123位诗人中,为之溯源的共37人 。 123位诗人中,为之溯源的共37人
“自然英旨” 自然英旨”
钟嵘的“直寻”说与他的“自然英旨” 钟嵘的“直寻”说与他的“自然英旨”的 审美思想是一致的。他对当时的文章殆同 书抄,诗歌“竞须新事” 书抄,诗歌“竞须新事”的风气表示强烈 不满,认为“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不满,认为“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对 当时诗歌过分讲究声律,也表示不满,他 说“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他评颜 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延之的诗说“ 延之的诗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 镂金” 镂金”,谢在上品,颜在中品。其次是反 对过分讲究声律。过分讲究声律,“ 对过分讲究声律。过分讲究声律,“使文 多拘忌,伤其真美” 多拘忌,伤其真美”。二、《诗品》 二、《诗品》的源自要思想 1、“吟咏情性”论 吟咏情性”
《诗品序》一开始就说:“气之动物,物 诗品序》一开始就说:“ 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 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 事?” 事?”
附录:
袁枚《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袁枚《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天涯有客太詅 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 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 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日本学者林田慎之助说:“ 诗品》 日本学者林田慎之助说:“《诗品》中却 几乎没有使用‘ 几乎没有使用‘志’这一概念,这是很有 意思的。” 意思的。”(《汉魏六朝文学理论中的 “情”与“志”问题》) 问题》
第一节钟嵘以“直寻” 第一节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 思想 一、钟嵘生平及《诗品》 一、钟嵘生平及《诗品》的概述
《南史·钟嵘传》“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 南史·钟嵘传》 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 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位卑 。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位卑 名末……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 名末……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 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 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 如果说《文心雕龙》 如果说《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的巨著,那么 《诗品》则是文学批评的专著,而且是纯文学批 诗品》 评的专著,是我国诗话的开山鼻祖。它对自汉至 齐梁的123位五言诗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分上、中、 齐梁的123位五言诗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分上、中、 下三品,上品12人(含古诗),中品39人,下品 下三品,上品12人(含古诗),中品39人,下品 72人。钟嵘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品序》 72人。钟嵘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品序》 中。
4、风骨与丹采
《诗品序》说:“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 诗品序》说:“ 《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 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 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在 对一百多位五言诗人的评价中,对曹植的评价最高,从中 可以看出他的批评标准:“ 可以看出他的批评标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 怨,体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 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评刘桢 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评刘桢 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 其文,雕润恨少。”是说刘桢“风力”有余,“丹采” 其文,雕润恨少。”是说刘桢“风力”有余,“丹采”不 足。评张华诗云:“ 足。评张华诗云:“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务 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 云气少。”是说张华“丹采”有余,而“风力” 云气少。”是说张华“丹采”有余,而“风力”不足。
第二节 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1、“定品第” 定品第”
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 “九品论人”。先是人物品评之风大盛, 九品论人” 流波所及,在文化和艺术诸多领域,相继 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 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庾 肩吾《书品》 肩吾《书品》等品第之作。但以品论诗, 肇自钟嵘。大体而言,钟嵘是以艺术标准 来进行品第的,而无关乎作者的地位、门 第以及与批评者的关系,对入品的诗人, 各加直率的评价,并无忌讳。大抵可称有 胆有识,持论公允。
2、“直寻”说 直寻”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 ‘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 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 故实;‘明月照积雪’ 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 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 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 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 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 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之意。指作者以审 美直觉触物兴情,创造意象。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 诗品》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诗品》 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 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 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 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 体大而虑周,《诗品》 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 《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 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 溯流别也。” 溯流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