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明月寄相思——《嫦娥奔月》教学谈-明月千里寄相思

合集下载

《嫦娥奔月》教案【精选8篇】

《嫦娥奔月》教案【精选8篇】

《嫦娥奔月》教案【精选8篇】大班教案《嫦娥奔月》篇一活动目标:1、欣赏《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2、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现嫦娥。

3、运用银线笔在黑卡上勾勒轮廓线、油画棒涂色的方式作画。

4、能表现出嫦娥的发饰、衣饰及动态特征。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6、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相关课件、黑卡、银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一、为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提问:1、嫦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非常爱美}2、她最怕什么?{怕自己老了、不美了}3、她是怎样变成神仙的?4、你认为她在月宫中生活的愉快吗?(这个问题可以让幼儿说出自己对嫦娥的理解)。

三、请幼儿观看课件播放嫦娥的图片给幼儿看。

1、观看嫦娥的发型及衣饰特点。

嫦蛾梳着高高的发髻并插了花;衣服是斜襟的、绣了花,袖子很长很大;裙子很长有很多褶等。

2、请幼儿观看嫦娥飞天的图片。

引导幼儿观看飞天造型的动态特征。

3、观看嫦娥舞蹈的图片,引导幼儿观看舞蹈造型的特点。

4、观看嫦娥坐立的图片,了解坐立的造型特点。

四、老师示范向幼儿展示如何画出嫦娥飞天的造型、舞蹈的造型,如何表现出古人的发饰特点、衣饰特点等。

五、请幼儿作画请幼儿按照自己对嫦娥的理解去画。

1、请幼儿用银线笔在黑卡上勾勒轮廓线。

2、请幼儿用油画棒涂色。

六、幼儿作品完成后,相互欣赏,并说出自己的画面意义,老师及小朋友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建议。

活动反思:这节课是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的美术课,题材来至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一节单纯的美术课,它同时让幼儿欣赏到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了解到一些古代文化,如古人的发饰、衣饰特点等。

先请幼儿听故事再作画,可以让幼儿融入到情景之中,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画,可以使画面更丰富。

使小朋友作品不会雷同,带有自己的个性。

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播放嫦娥的图片给幼儿观看,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古代人物毕竟是幼儿不熟悉的、陌生的,如果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纵使老师描述的详尽入微、或是出示一张挂图,也不如大屏幕的图片显示来得直接、丰富,给幼儿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带给幼儿深刻的印象。

《嫦娥奔月》教案(精选13篇)

《嫦娥奔月》教案(精选13篇)

《嫦娥奔月》教案(精选13篇)《嫦娥奔月》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领会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和善、舍己为民的品质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充分感悟教学难点:感悟朗读表演教学预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是人们企盼团聚的中秋佳节)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聚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同学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争论:"苦难'是什么意思?(苦痛和灾难的意思)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读第l自然段,留意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体会老百姓患病的苦难。

4.练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

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的动词。

(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同学们,这些词写出了后羿的力大神勇,读书时要留意突出这些词。

5. 说说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人?6.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精读课文其次段1.默读课文其次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2.争论:逢蒙的奸诈贪欲表现在哪些地方?("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威逼嫦娥'、"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词语写出了逢蒙的奸诈贪欲)3.嫦娥的和善机灵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常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与逢蒙周旋'、"疾步向前'、"一口吞了下去'等词句反映了嫦娥的和善机灵。

《嫦娥奔月》教案

《嫦娥奔月》教案

《嫦娥奔月》教案教案:《嫦娥奔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嫦娥奔月》一文。

文章描绘了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通过讲述嫦娥、后羿和嫦娥的美丽传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体会古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嫦娥奔月的故事插图、月饼等。

2. 学具: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嫦娥奔月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美丽的月亮,引出课题。

问题:你们听说过嫦娥奔月的传说吗?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的句子。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关于中秋节的信息,如: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

4. 课堂讲解(10分钟)老师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体会古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5.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如:其他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老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7. 情感升华(5分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看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月饼传情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嫦娥奔月的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例题讲解等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千年明月寄相思——《嫦娥奔月》教学谈

千年明月寄相思——《嫦娥奔月》教学谈
“ 思 力 ” 生 长 需 要 课 堂 的“ ”净 ” 境 ” 课 堂 需 冥 的 静 “ “ 。 要 丰 富 的安 静 ; 要 框 架 简 洁 、 段 简 明 的 “ 净 ”课 堂 需 手 纯 : 还 应 追 求 “ ” 生 成 。物 理 环 境 的 营 建 , 境 的 良好 心境 的 形 成 , 之 文 本 张 力 的协 同 作 用 , 使 语 文 课 堂 产 生 动 人 加 便 的情 境 乃 至 意 境 。 让 课 堂 生 长 “ 思 力 ” 实 是 引 导 儿 童 站 到 文 字 后 冥 其
兴趣 , 住文本 侃侃 而谈 , 氛活跃 。 扣 气
儿 童 是 情 感 的 王 子 , 课 堂 流 动 孩 子 气 , 注 重 为 让 要
象色彩 的扬弃 , 又是对 当下语 文教学过多强调感性 的超 越 。思 ” “ 的缺失 , 常常导致很 多课 表面看似热闹 , 深思起 来却又觉得苍 白无力 。 西哲说 , 有 必须 有思者在先 , 诗者 的话才有人倾听 。这就是语文课堂 的诗性智慧 。
久不能忘怀 的故事 。 故事叙说美丽善 良的嫦娥 为了免 于
神 中最美丽 的。教学这篇课 文时 。 要力求通过 故事的把 握、 语言 的品味 , 充分感受人 物的外在表现 , 进其丰富 走
2/ 教育 鬻 8江苏 攀
的内心世 界 , 获得情感的 陶冶 、 心灵的荡涤 . 而体悟一 进 种 中华文化语境 。
“ 学 味 ” 否 会 消 解 语 言 的学 习 ? 恰 相 反 .文 学 文 是 恰 “ 是 通 过 语 言 来 表 达 它 的世 界 图 景 的 ” 李 海 林 ) ( ,投 入 文 学 , 是 沉 浸 在 语 言 的包 融 中 。 正
( ) 长 “ 思 力 ” 3生 冥 。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启示教案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启示教案

《嫦娥奔月》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神话故事,它既富有想象力,同时也充满智慧和教诲。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这个故事,从神话故事中汲取真实的教育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教育中使用《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的启示和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神话故事中的想象力使得它们的意义深远,丰富多样。

在学学《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想象力去感受故事的情节,并且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展开讲解,让学生能够想象到像“药如飞霜,好似朝露”、“悄立空中”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情景,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想象力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想象力越强的人,越容易接纳新思想,更容易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想象力的激发需要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因此,学生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有所区别。

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故事和图像来拓宽想象力的边界,不断认识世界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二、加强学生的文化认识我国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神话故事,它们或温情感人,或娓娓道来。

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神话故事,它经过几千年漫漫长路的传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认识,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同时,文化认识也不可以忽视其他文化。

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全面地认识世界,因此,我们也要有意把其他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中,以培养学生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神话故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也同样直接进入中国文化的心灵深处。

故事中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充满了哲学的追问。

在学习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哲学内涵,推进学生的思考能力。

《嫦娥奔月》教学案例和反思1

《嫦娥奔月》教学案例和反思1

《嫦娥奔月》教学案例和反思【教材简析】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传闻,讲了漂亮和善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的药升天成仙的故事。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学会5个生字,理解贪心、皓月当空、企盼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大胆想像,在探讨中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造就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实力。

3、练习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为学生搭建沟通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撞中闪烁火花,到达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嫦娥和善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阅读民间故事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特殊而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大胆想像,在探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具打算】小黑板。

请同学们背一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诗叹月,引入课题1、旁白:同学们,教师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它有时代表着团聚、美满,有时又代表着忧愁、分别,还有时代表着孤独、凄凉┅┅它就是月字。

〔板书:月〕月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很多诗词曲赋中都有月的身影,谁能背上几句?〔见附件3〕2、提到光明,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与之休戚相关的节日中秋节。

关于月亮,关于中秋节,有很多奇妙动人的传闻,今日,咱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嫦娥奔月》板书课题,齐读。

二、小组学习,检查预习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小组内展示一下预习的状况,并完成前两项任务。

三、汇报沟通,全班展示1、出示词语,指一小组进展汇报逢蒙奸诈贪心接济皓月当空迫不及待一丸仙药凝视企盼着急敬重威逼周旋树影婆娑奸诈贪心2、请一个小组来汇报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小组沟通,完成《问题训练单》〔见附件1〕六、汇报沟通,筛选问题1、展示小组训练单,沟通解决局部问题。

2、筛选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七、总结:下节课我们接着通过读书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其次课时一、回忆课文,完成填空。

五年级上册语文《嫦娥奔月》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嫦娥奔月》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嫦娥奔月》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嫦娥奔月》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3、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法学法:以读促悟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师: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

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常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自学情况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后羿射日第二段(第3—6自然段):嫦娥奔月第三段(第7、8自然段):想念嫦娥。

三、布置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第二课时一、从图引入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

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

什么样的画?2、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3、读一读。

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师范读二、揣摩人心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2、人更美:心地的善良。

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交流讨论先从总体上把握。

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10篇)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10篇)

《嫦娥奔月》优秀教案(10篇)教学目标:1、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代先民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再写下来。

3、体会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代先民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再写下来。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接济尊敬凶悍奸诈心怀不轨狩猎伺机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后羿是如何射日和铲除七桩大害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又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

句子1:八月十五这天,后羿要带弟子们出门去狩猎……威逼嫦娥把仙药叫出来。

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奸诈贪婪?(一心想……假装生病提起宝剑威逼嫦娥)句子2:这人面兽心的'家伙……百姓岂不要遭殃?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嫦娥善良正直。

句子3:嫦娥想到这里……被后羿随身带走了。

眼看逢蒙就要搜到百宝匣了……一口吞了下去。

小组讨论:哪些词语写出嫦娥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周旋疾步取出吞)4、感情朗读句子。

5、学生画出嫦娥奔月的语句,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得美。

句子:嫦娥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6、汇报写得美的地方。

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7、学生边读边体会。

8、圈出后羿寻找妻子的词语,并说说体会到后羿怎样的心情。

9、学生汇报。

词语:焦急地冲出门外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追去体会:后羿心情十分急切,从而写出后羿对嫦娥情深似海。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乡亲们对嫦娥非常想念?2、指名汇报。

四、指导复述课文。

1、学生熟读课文。

2、学生编写复述提纲。

后羿为民造福,射下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明月寄相思——《嫦娥奔月》教学谈|明月千里寄相思
周益民千年明月寄相思《嫦娥奔月》教学谈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周益民在祖国久远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在百姓民众口耳相传的接力晕染中,神话传说是其中颇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叫人感动的一种。

《嫦娥奔月》(苏教版第9册)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却又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事。

故事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力求通过语言的品味,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动人的故事记心间像《嫦娥奔月》这类的神话传说早已成为中华古文明的有机组成,早已成为浸润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源。

因此,指导学生较为熟练地讲述故事,既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训练,又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手段,同时也是深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的必要前提。

1、理清脉络教学中,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帮助学生了然故事情节的发展,即:后羿射日勇斗逢蒙嫦娥奔月遥祝嫦娥,以促使故事复述的高效率进行。

2、练习复述建筑于整体感受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片段自行练习讲述故事、同桌互述互评,这既保证了课堂参与的全员性,又由于有了听说评角色的多重变换,强化了练习的有效性。

他们都是怎样的人人物是故事的要素,体会人物形象是领会故事意蕴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

这篇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研读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对人物的认识。

譬如:后羿的勇。

其射日时的一系列动作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射下等,
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无比神勇。

逢蒙的奸。

其人心怀叵测,混在门徒之中,偷取仙药时假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威逼、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充分暴露出阴险、贪婪的嘴脸。

嫦娥的美。

不仅外表美丽端庄,飘飘悠悠飞行姿态美丽,更兼内里正直善良,心底无私纯正。

故事流淌怎样的美如果说研读人物的个性特点属于部分条块的深究,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应将条块融成整体,走进文字想象故事描绘的意象了。

这篇课文文字虽然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多彩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载体与空间。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

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已走了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它,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

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觉到这个故事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

学生潜心会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壮美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英雄后羿神勇无比,为民除害,给人阳刚之感。

即便是对嫦娥的描写,也能捕捉到这样的体验。

面对逢蒙提剑威逼,她毫不畏惧,机智周旋,弱女子显壮举。

凄美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

嫦娥在月宫每日里只玉兔相伴,行只影单。

后羿嫦娥四目相视,可无缘再聚。

后羿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

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有情人从此天上人间难聚首,此情此景,怎不叫人一掬同情之泪。

甜美后羿嫦娥从此离隔,可以想见思念总比那日头长。

月圆之际,便是那嫦娥悄然伫立桂花树下,深情凝望丈夫后羿之时。

身虽不能至,心已相印天荒地老。

这等情感确乎让人心生甜蜜。

柔美嫦娥美丽善良,心地纯洁,是个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

优美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她飞出了窗子,飞出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景物纯净、明澈,画面诗情画意,充满遐思。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这时教师应当
适时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要注意的是,指导一定要从开掘心理体验的角度着手,要注重个体体验的差异与多样,不宜过分强调技巧。

月亮代表我们的心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阅读空白,使得读者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淀积极参与文本的二度创作。

《嫦娥奔月》的故事同样也有这种疏可走马的自由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整体内涵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并试着外化其心理。

不要表层地将此理解成单纯的读写结合,这其实是为了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心灵世界,探究美好的栖息之地,是一个通过立言以立人的平台。

这一板块同样应该赋予学生个性展示的自由。

可以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各自想象后羿、嫦娥或者乡亲们的内心活动,而后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加以文字物化。

这是一个蒙罩着美的纱衣的故事,学生的想象应该协调于文本的整体风格,为此,教师也可以设置几个范围题,让学生情有所依。

譬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嫦娥)、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后羿)、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乡亲们)等等。

哪个嫦娥叫人爱嫦奔月的故事历来有几种版本,课文所叙只是一家之言。

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一资源,介绍另外的传说版本。

版本一:根据《淮南子》记载,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

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时,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

结合这一材料还可以补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版本二: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

后羿决心拯救百姓,天天苦练射术。

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骚扰。

后羿十分烦躁。

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面临大祸,吃了这药,便可摆脱人间一切磨难,升入月宫。

嫦娥非常痛苦。

她想到丈夫肩负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乡亲们需要他。

为了让河伯对她死心,为了让丈夫排除杂念,全心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

主意打定,她找出仙药吞了下去,飞上月宫。

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终于战胜河伯,
射掉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在呈现了相关材料后,组织学生比较、鉴别、讨论:你们喜欢哪个嫦娥,为什么?这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训练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更领略到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讲述、诵读、想象、体验、比较,就这样,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将久驻心间,八月十五的企盼更会让人生发对美好的无尽追忆与感怀,古老的神话必成为民族共同的记忆。

相关链接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