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

合集下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1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导人在知识、技 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2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情感、能动性。 3教育的过程在育。必须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符合 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教育的结果在化。促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1、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 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文化修养,重建价值观。教化社会。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 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 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技术教育亦 称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是一种在教育层次、培养目标、办学主 体、教育形式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多种学习和发展需 要的教育。这既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 育的本质属性。
成人教育可能有许多定义。对于今天世界上许多成人 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 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初级教 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 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 过高级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 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成人教育的本质是根据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改 革发展的需要,进行现实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具 有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双重属性。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个体本位价值取向 个体与社会价值综合取向
哲学从产生就和教育结伴而行,一面指导教育实 践,一面从中获取经验。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客观 唯心主义,成为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始祖。

《教育的本质》课件

《教育的本质》课件

社会进步
01
02
03
人才储备
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 量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创新
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 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发 明创造,为社会带来更多 的福利。
文化传承
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 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自豪感。
国家繁荣
人才强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的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06
教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技术的创新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自适应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将更加普及,提供更多优质 教育资源。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VR/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模式的变革
1 2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怀
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 多的关爱与支持。
感谢观看
THANKS
教育、远程教育等。
教育目的
03
未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05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 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优质 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的 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就是,正确的爱,赏识,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导。

中国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看清教育是什么,不是像垃圾桶什么东西都能向孩子灌输,重要的是连家长自己的定位和教育方法都得不到反思和思考。

我们的教育中大多数的家长不会爱,有的是溺爱,有的是冷漠,不懂得真正的爱,不懂得生命的成长状态,孩子需要的是自由的发展,家长要懂得放手,在失败或悲伤时要懂得赏识,在孩子迷茫时要懂得引导,在孩子不听话时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没有问题,教育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

家长在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道德标准要做到自己和孩子的榜样。

理解孩子就像自己理解朋友,理解他人一样,不要溺爱和冷漠、抱怨、鄙视、看死等等。

没有正确的爱,孩子就没有远大的前途。

家长要做的往往要比孩子多。

有一点记住了,教育是不要求回报的,孩子不是你的摇钱树,尊重生命,孩子也是属于社会的,世界的。

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有时可能荒唐,但是,这是他的巨大进步,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开始有了独立的萌芽期的发展。

人不是机器,孩子更不是。

要知道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满足和自由,不要把分数看的很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学的不是考试技巧,而是知识,保留住自己的好奇心。

要懂得宽容,而不是纵容,懂得亲情,而不是溺爱,懂得赏识,而不是抱怨,懂得尊重,而不是辱骂,懂得放手,而不是束缚。

对孩子来说,好的教育方法,超过教授知识。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为教育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它为所有教育活动所共有,应该逻辑地具有统括教育现象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一切要素之总和的特性。

关于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的规定性。

教育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的认识界限不断向前推进,然而任何关于教育本质的界定既有时代的局限,又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一、前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在我国,教育二字合用最初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语中,在其他一些古籍里,曾把“教育”二字分开来解释和使用,含义亦不同。

《说文解字》:“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一些著名教育家也有不同看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只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

”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1712-1778)说:“植物是由栽培而成长,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

”又说:“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

所有我们生而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1.Kant,1724-1804)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认为:“教育是人类一切知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Dewy,1859-1952)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与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社会活动的基本特征之间的根本联系。

它与“教育现象”是对立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就有了教育。

它的功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一基本特征存在于各种社会教育活动中,使之区别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

概念解释编辑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性特征。

教育的本质是贯穿一切教育的特征,从古到今,甚至将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一定会发挥作用。

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在动物界,特别是高等动物界,存在着与人类相似的“教育”、“教”和“学”现象,但这两种看似相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也没有能力积累个人经验并将其传递给他人。

三。

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就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觉活动。

动物对生命物质只有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敏感性和动物心理。

只有人类有意识。

人们可以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人的教育中,生产经验的传授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学,都不是从人的本能需求中产生的,而是从人们意识到并由清醒的意识驱动的社会需要中产生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传递经验的一种独特形式。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

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人类的经验不仅可以存在于个体系统中,还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独立于个体个体而存在,不仅可以在感官范围内感知经验,而且可以跨越障碍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的一切财富都可以被人类掌握。

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人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和认识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递。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并讨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角度一:知识传授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是传授知识。

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学科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历史事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知识传授不仅帮助个人了解世界和社会,还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度二:技能培养教育的另一个本质是培养人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和职业对于特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

教育机构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编程、机械维修、演讲表达等。

这种技能培养能够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角度三:价值观引领除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传递和引领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正确行为的追求和信仰,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机构通过课程设置、师生交流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友爱、责任等。

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

角度四:个体发展教育的本质还包括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教育应该帮助个体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教育,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本质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基础。

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养,追求个人梦想。

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能力。

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则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本质编辑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与“教育现象”相对。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个基本特点存在于各种社会的教育活动之中并使之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

[1]中文名教育本质本质特性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主要观点上层建筑说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目录1 概念阐释2 主要观点概念阐释编辑教育本质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

教育本质,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

教育本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

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

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现代教育学一般将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 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 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渠道进行的,其中教学是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科学界定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及认识教育本质应掌 握的方法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 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 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对教育者来说,他要研究认识三个客体: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 手段。教育者的任务是将既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 学生。
对受教育者来说,他认识的客体是一个:教育内容。他的任务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学习和掌握既定的内容,也就是 将外在的客体转化为内在主体的东西。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形态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 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 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 个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较多,需要 教育所传授和扩展。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 逐渐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自己,可以逐渐使他们的认 识由个体的认识水平过渡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始教育
我 国 原 始 农 耕 时 代 主 要 遗 址 图
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1)学习制作石器和木器工具 (2)学习火的使用 (3)学习采集和渔猎 (4)农业和畜牧业的学习 (5)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手工业的学习 (6)社会生活规范和人伦道德的学习 (7)宗教仪式的学习 (8)歌舞的学习
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贫乏 • (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 (3)原始的平等
2、古代教育
(农业社会)
• 学校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职业的出现;
产生的原因:(1)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2)学习文字
古代教育的特征——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
• 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
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对西方以后两千多年 的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
教育目标:培养智、德、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完人”
类型:文法学校:读写算 弦琴学校:音乐、歌唱和吟诗 体操学校:体操、游泳和五项竞技
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学校类型为教会学校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 插头学校 (Plug-in School),
• 全球教室 (Global Class),
• 网络课程 (Cyberspace Curriculum)…..
讨论——
• 在我国,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整 合,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 对科学主义的崇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 神家园;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失败不是科 学主义盛行,而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里缺乏科 学精神,因此,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 性为着眼点。请结合本章所学的内容以及你对 教育的实际感受,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对不同观点的评价:
• 生物起源论与心理起源论:
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从教育的对象、形式、内容、评价结果等方 面都体现着教育活动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及其 特征
划分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生产 力与教育形态
1、原始教育 2、古代教育 (农业社会) 3、现代教育(工业社会) 4、当代教育(信息社会)
西方:”教育”一词,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意为启发,引导,导出
(二)字源的差异
Educare
(三)中外教育家对教育本质的 认识
A、孔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统治手段。
B、《学记》:教育是长善救失。
C、蔡元培: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和完善人格。
D、斯宾塞(英国教育家1820-1903) : 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特征对照
项目 教育理想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教师观 师生关系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哲学王
科学家
开发人的潜能 传递、延续社会文化 增进人群、社会和谐 人文(学科)化 、崇古性 情意发展过程 教育性、兴趣性、体验性、理解性
背诵、榜样、讨论、谈话、陶冶
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
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 •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并期望他们发生某 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 教育者 • 学习者 •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
重人际关系
传授科学知识 发展科学研究能力 养成科学品质 (自然)科学化
认知活动过程
科学性、直观性、系统 性、循序性 观察、实验、探究、发 现 重物质条件
热情、感情、主观 我——你关系
冷静、理性、自立 我——他关系
思考题:
• 1.教育质的规定性是什么? • 2.各种教育历史形态的特点是什么? • 3.当代教育有哪些特征?
(From: Levin, H.M. (1990). Economic trends shaping the fu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4, 1, pp. 1-15)
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支柱
• 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 (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学习认知的能力 • (learning to know) • 学习动手做 • (learning to do) • 学习自我实现 • (learning to be)
国学
大学 小学
辟雍 :天子学所 泮宫:诸候学所
乡学:庠、序、校、塾
我国古代学校的情况 (官学)
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
汉朝 之后
中 央 官
专科学校:鸿都门学、书学、算学、 律学、医学、武学等
学 贵族学校:弘文馆、宗学、旗学等
短期学校:外学、广文馆、四门学等 地方官学:学宫、庠、序
我国古代学校的情况 (私学)
堂藏书楼
4、当代教育(信息社会)
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
• 教育终身化 • 教育全民化 • 教育民主化 • 教育整合化
Competencies that workers will need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the 21st Century
• Initiative • Cooperation • Working in groups • Peer training • Evaluation • Communication • Reasoning • Problem solving • Decision making • Obtain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 Planning • Learning skills
(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美国学者孟禄 (1869-1947)
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 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 识模仿。
4、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需要
传递物质生产经验的需要 传递精神生活经验的需要
教育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 – – –




















1、神话起源论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教育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神 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论
(1)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 托尔诺(31-1902)
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 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 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
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者,只讲“治 术”,不讲“技术”(中国的六艺、西 方的七艺) • (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 (4)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我国古代学校的情况 (官学)
• 商朝:除“庠”、“序”等学校名称外,又
出现了“学”和“瞽(gu)宗” 。
商朝奴隶主贵族子弟专门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
第一章 教 育的本质
第一章 教 育
• 一、 教育的本质 • 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什么?
一、 教育的本质
• (一)中西方教育的词源: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培育)
中国:《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 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 性日益突出
•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国家化、法制化、 初等教育的义务化)
• 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从内容到研究方法)
清代私塾课堂
船政学堂鸟瞰
18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成立。 其前身是北洋大学
京师大学堂——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 性大学,创于1898年。图为京师大学
教育的美丽新世界?
• 学校正在起革命,学校即将大翻新。 迎向廿一世纪,
• 新科技将使学习超越时空,校园界线 将延伸到家庭、职场、小区;
• 学习、生活与工作打成一片;教室的 墙会逐渐隐形化,甚至消失,
• 在校园里,配合更多元与更互动的课程 设计与新科技(如计算机、多媒体、因特 网)的使用,
• 插上插头,随时就可形成一个活动教室。
此外还有骑士教育,宫廷学校等。
法国于1170年创建了第一座大学——巴黎
大学,大学的文科包括七门课程:逻辑、 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世称“七艺”。
古巴比伦
罗马古镇
3、现代教育(工业社会)
• 现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 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层次清晰,课程科技 含量高、更加世俗化,班级授课制)
三者的关系
教育影响
教育者
学习者
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3、理想教育的特征 • 教育始于引导、理解与选择
• 教育依赖于活动
• 教育结束于发展

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包括社
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两个基本方面
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教育的起源学说 •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及特
• 春秋战国: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出现
了“儒家” “默家” “道家”和“法家” ,其 中儒家以“六艺”为教科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蒙学”“精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