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一般被研究者置于“教育本质”这一范畴内展开。因此,“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与“教育本质”问题是本质问题。

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是任何一个从事教育活动、教育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的起点问题。

研究教育本质问题的视角:一是词源学分析――解决“源”的问题;二教育定义辨析――解决“流”的问题。

教育本质问题研究应克服的思维定势:追求普适的、绝对的、公认的答案。

1978-1995年我国对教育本质的研究可见《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作者梳理出28种教育本质观。

诸种教育本质说概览

上层建筑说:“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专门特点;教育与生产力是有联系,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与生产力没有直接联系,教育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教育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P155)教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所决定并通过培养人服务于政治经济;历史性与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以上观点的依据是:(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形态)论;(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中的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之关系”的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成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经济的集中体现。”(参《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P153-154)此中观点,在苏联,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文献是发表于《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上的《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讨论总结》。在我国,从史料记载来看,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杨贤江于《新教育大纲》中对教育本质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此观点一统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