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 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 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 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 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 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 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 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 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 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元鼎四年(前一一 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 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 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 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 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 的作用。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 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 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 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 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 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
Hale Waihona Puke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 “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 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 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 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 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 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布帛等实物交换,石印玉璧的出现标志着贵重物品作为货币的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北宋时期,“交子”作为最早的纸币出现,并逐渐获得民众的普遍接受和使用。

到了元代,铸造纸币“宝钞”被广泛流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纸币发行。

明清时期,银元逐渐取代了铜币,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

清朝晚期,银本位制度替代了铜本位制度,银元成为主要的货币单位,流通面更加广泛。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货币制度发生了较大变革。

首先实行了币制的统一,废除了清朝银元和铜币,推出了中央银行的纸币以及流通银币。

然而,在动荡的社会情况下,纸币贬值严重,市场上同时流通着各种杂乱无章的货币。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控制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

人民币于1955年开始流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的建立。

此后,人民币逐渐稳定并得到国际承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货币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98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推行金融改革,引入了市场理念,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交流与合作。

至今,人民币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中国的货币发展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演变和变革,走过了一条从实物交换到纸币流通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钱币发展史

中国钱币发展史

五套人民币
•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 币。 • 第四套人民币票样 100元
五套人民币
•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 民币。 • 第五套人民币票样 100元
纪念币
• 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我国重大政治历史事件、 传统文化等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而发行的。 • 普通纪念币与市场上流通的同面额的人民币价值 相等,可以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 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最早的货币
•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各式各样的币
• 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
仿制海贝。
•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形状 很多。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
• 纪念币的作用主要是满足公众的收藏要求,而不 是用于流通。 • 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性。
谢谢大家!!!
五套人民币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 人民币 • 第一套人民币票样 100元
五套人民币
•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 回第一套人民币。 • 第二套人民币票样 10元
五套人民币
•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 • 第三套人民币票样 10元
• 交子不但是我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
人民币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 一共发行五套人民币, •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 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 • 流通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 以来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和1999年发行的 第五套人民币,两套人民币同时流通。

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

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

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古代,贝壳、铜钱和银元被广泛使用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货币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在汉朝时期,金属货币开始被使用。

这些金属货币由铜铸成,形状类似于圆盘。

此后,铸造钱币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交易媒介。

到了唐代,纸币开始在中国流通。

唐朝政府发行了第一批纸币以方便交易和纳税。

然而,由于制造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纸币的价值不稳定,最终导致了纸币的贬值和失去信用。

宋朝时期,银元开始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

银元的发行量逐渐增加,取代了许多以前的钱币。

银元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到了清朝,纸币再次出现。

清朝政府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以应对军费开支和政府财政需求。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外部干预的原因,这些纸币的流通价值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到了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货币制度开始逐渐规范。

民国政府发行了新的纸币,统一了货币的形式和价值。

此后,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国主要的法定货币。

随后,中国货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人民币逐渐稳定,成为中国的国家货币,并且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使用,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贝壳、铜钱、银元到纸币和现代人民币的演变。

货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变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货币领域的管理和调控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钱币发展史

中国钱币发展史

中国钱币发展史中国钱币发展史一、最早的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1) 海贝海贝(正面)海贝(背面)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中国上下五千年——「钱币发展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钱币发展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钱币发展史」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货币也随着时间的流转变化,慢慢发展到今天的钱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收藏的圈子,钱币收藏则是收藏圈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了解咱中国人自己的钱币发展历史。

1、商周(刚铸造好的“金色”青铜器)商周时期考古通常分为商朝、西周、东周3个时期而东周又可以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商周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时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文字制度,进入了文明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2、战国(刀布)战国时期,黄金被称正式称为币,《管子》一书写到“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史记·平准书》中又记载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古时的黄金、白金、赤金分别对应现代的金、银、铜。

3、秦(秦半两)在秦代,中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黄金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始皇统一黄金的换算单位——镒(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法令明确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秦半两)为下币,而银、锡玉、龟甲、海贝等均作装饰收藏之用,不得再作为货币流通。

从此贝币、玉器都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4、汉(柿子金)汉代金币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圆形饼状,实心,被称为柿子金(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总结道“圆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二为背面中空,周壁内收,状如马蹄西汉时期,黄金明定为法定货币,计量单位由“镒”改为“斤”,银铸币偶有出现。

东汉时期,白银作为货币正式流通,而由于连年征战、局势不稳,黄金的使用曾一度衰落,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

5、唐(开元通宝)从唐代开始,白银的计量单位在衡制上也由“斤”、“两”并行,过渡到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时的使用形制主要有圆饼状和长条笏状。

唐代把金银铸成钱币的形式,用于赏赐、馈赠和大宗交易的支付,如开元通宝金钱和银钱就曾大量出现。

但由于其价值较高,大体相当于纪念品和赏赐物,因此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流通钱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序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

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

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

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

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

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

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

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

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

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第一章中国古钱币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

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中国的货币起源于何时是值得我们探研,贝币是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之一,新石器晚期开始,贝币逐渐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担负起货币的职能,商周时期贝币被广泛使用于商品交换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币为两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汉兴时期十六国时期,(338年四月-343年)是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汉昭文帝李寿的年号,共计6年。

铸币有形制薄小,钱文有直读和横读两种,他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汉五铢西汉自武帝推行上林三官五铢钱起,历昭帝、宣帝、元帝等,历朝均如法炮制,由上林三官铸造统一流通的五铢钱。

西汉五铢(图1)铸造精整,轻重适当,受到百姓的欢迎,于是五铢钱制成为继半两钱后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钱制。

但是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背景下,刘氏天下忽被外戚王氏篡权,正处于流通顺利、健康发展的五铢钱制因权力转移而受到腰斩。

唐开元通宝是中国古钱币版式最多,铸币的材料质地最复杂之一,它做工精美,文字大气端庄,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元宝”、“通宝”等。

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的一种货币,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

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又有人上右下左回环读作“开通元宝”,有说此为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由来。

说到开元通宝他的钱币主要还有防汉代的铸钱风格,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宋代古钱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钱币的铸造也是受到很大的重视和发展。

宋代古钱是中国古钱发展最好一个时期,他也是中国一个朝代年号钱最多的,铸币文字与书法艺术相辉映,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跨越时间大,钱币版别最复杂,是研究钱币版别和品种的最好资料,又是初学者学习的最佳捷径,相比起来北宋时期的钱币品相从出土的钱币来看要比南宋好,大观通宝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

它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等多种版式。

这些版式中,面文“大观通宝”四个字中的“大”字,最后一捺虽有长有短,但最长的也仅略超过方穿的右上角。

笔者这枚“大”字一捺特别长的当十大观通宝,其中“观”、“通”、“宝”三个字与普通的大观通宝钱没有区别,而“大”字的一捺特别长,大大超过方穿的右上角,占据了方穿右侧至边缘的一大半,使该钱成为一枚与许多大观通宝都不相同的特殊钱。

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

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

终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

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

该古钱出土于湖北荆门地区,属白铜小平大样钱币,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

崇宁钱是宋徽宗崇宁年间铸行的年号钱,包括“崇宁元宝”、“崇宁通宝”和“崇宁重宝”。

传说中“崇宁重宝”是奸相蔡京所书,也有人说徽宗御书。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屡罢屡起,被称为“六贼之首”。

蔡京搜刮天下,打击异己,陷害忠良,镇压起义农民,恶迹昭著,臭名远扬。

史料载:“蔡京主行夹锡钱,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

”照此折算,人们手中的财富有一半被抢走了。

老百姓不认可,群起而抵制。

蔡京恼羞成怒下令对拒用夹锡的人“听人告论,以法惩治”。

强行推行夹锡钱的结果是人心浮动,货币购买力下降,最后民众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爆发了方腊、宋江起义,对北宋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辽、夏、金、元时期】金元朝时期的铸币主要还是沿袭宋代的铸钱工艺,钱币铸造因为受战争的影响没有得到好的发展,铸币工艺和材质没有前朝的精美,主要还是有些北方游牧民族豪放的风格,钱币文字有汉字和元代的蒙古字,八思巴字,我们收藏元代钱币,经常会碰到难以释读的古文字,这就是元代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

这种早已废弃的民族古文字,在元代却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官方文字。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流通时间短,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

所以元朝的铜钱的价格一直都很高。

回复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已,午五个地支记处字。

名称:至正通宝是中国古钱币最有收藏价值的钱币,因为它的铸量少,流通时间非常短,是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最受青睐的钱币之一,至正通宝因为价格高所有我们在古玩市场经常发现假的至正通宝,所有在市场上是几乎买不到正品的,它的鉴别,主要是外边、内郭,重量、直径、包浆、同假币等来鉴别。

精美程度来定。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用纸币作货币流通于市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实物,到了元朝才慢慢健全和发展了一系列流通制度,《至元同行宝钞》就是当时发行并流通于世的,它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纸币之一。

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

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明朝钱币明代钱的也一样没有宋朝的精美,明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

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

直到明宣宗宣德末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大中通宝”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

此钱为小平大型钱,背穿上有一“济”字,世所珍罕,是中国名珍之一。

明初期货币。

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

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

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

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

清代历朝铸钱局名和满汉文字对照钱币背面用满文表示局名,是清代钱币的主要特点之一,自1645年起到1911年止,二百六十多年来,清朝用满文表示的钱局有五十六个,最多的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

代各个帝王设立的钱局随着情况的变化,常有调整。

查相关资料和实物对比,清代各时期所设钱局大致如下:分别有泉,原,陕,临,宣,蓟,源,延,西,云,同,荆,河,昌,宁,江,浙,东,福,阳,襄,其中以(西,襄,密,南,台局最少)。

收藏价格高. 康熙通宝钱,背字仍沿用顺治钱,背左满文,右汉字之发行省局名,诗钱采用唐诗五言绝句所组成,诗文如下: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四句诗中20个字分别代表20个铸钱局。

它们分别是:山西大同局、福建省局、山东临清局、山东省局、江苏江宁局、直隶宣府局、山西太原局、江苏苏州局、直隶蓟州局、江西南昌局、湖南省局、河南省局、甘肃宁夏局、广东省局、浙江省局、福建台湾局、广西省局、陕西省局其中还有背大清及龙凤纹饰的宫钱。

、云南省局、福建漳州局。

珍贵的康熙罗汉钱康熙罗汉钱是古钱币里面最难搞到的钱币之一,康熙通宝还有俗称的罗汉钱,相传是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呈金黄色,康熙的熙字较通俗写法少一竖。

康熙罗汉钱跟其他高档古钱币一样在收藏品市场上经常有假币出现,我们在收藏过程中最重要是看它的铜质,康熙罗汉钱是采用九合铜铸造,精美无比,,文字深俊,笔法刚劲有利,,而现现在的仿品就是采用普通的黄铜铸造,文字有短笔化的现象,文字呆板,钱币的外边毛糙,内郭也是不平整。

昙花一现的“太平天国”钱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国、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钱币最早的是哪一种,以往众说不一,成了一个“悬案”。

太平天国的钱币必须背圣宝就是真的,不背圣宝就是假的,我们对多年来对太平天国钱币的收藏和考证,发现太平天国钱币最开始正面是“天国”,背面是“通宝”的当十的大钱。

“天国通宝“大钱当时铸期短,铸量有限,存世极少,故很少为人所知所见,它是太平天国钱币里面最珍贵的钱币,我们常见的就是,太平天国小平钱,背圣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