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颅内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局部大脑缺氧缺血而引起。
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水岭脑梗死的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脑血液供应相对薄弱的地带,如大脑皮质下、大脑白质之间的血管分支等部位。
此类脑卒中在临床表现上通常表现为半侧面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严重后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采取多种手段。
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中,早期的溶栓治疗、适当的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需因人而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00字】1.2 分水岭脑梗死的危害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占据了脑梗死的10%-15%。
分水岭脑梗死的确切危害包括脑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血脑屏障破裂,导致脑水肿、出血性转化或脑梗死区域扩大;紧接着是大脑皮质下纵行纤维受累,影响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传导,导致上皮性缺失、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导致脑出血,甚至伴有脑疝形成,这种情况对患者预后非常不利。
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及时有效地治疗和干预分水岭脑梗死至关重要,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关键环节,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的方法,常见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由于血管阻塞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将从治疗及临床预后两方面来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1.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梗死的基础治疗方法,其中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
经过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再灌注率,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并且要掌握适当的溶栓时间,否则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抗凝治疗则是用于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抗凝治疗可以减缓栓塞的进展速度,防止栓子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缺血和坏死。
但是,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需要非常慎重,因为该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才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颅超声导引,从腹腔或股动脉引导导管,将机械器材送入脑血管内进行取栓或溶栓治疗。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脑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同样,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避免溶栓时间过长和出血的风险。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变部位直接进行干预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内外分流术、颅脑减压手术等。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显著缓解分水岭脑梗死病情,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2.预后对于分水岭脑梗死,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预后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病史、治疗方法等因素。
其中,年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是当前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系统综述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就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溶解血栓,提高梗死灶的再灌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
还有一些辅助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
2. 血管内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血管内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这些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血流,降低梗死面积,减轻患者的症状。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长期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临床预后分析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其次是梗死部位和范围,大面积梗死和影响重要功能区域的梗死预后较差。
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也直接影响预后。
一些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等也会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精准的干预措施,如个体化治疗、干预窗口的确立等。
加强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的考虑。
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具有可 比陛。
1 . 2方法
1 . 2 . 1观察组 Nhomakorabea针对观察组 的3 2 例分水 岭脑梗死患者 ,均采用介入治疗 的方式对 患者进行 治疗。据统计 ,观察组的3 2 例患者 当 中,实施 颈动脉单侧支 架植入术 治疗 的患者共有 l 6 例 ,占5 0 %;实施 大脑 中一侧 动脉支架植 入术 治疗的 患者 共有 1 2 例 ,占3 7 . 5 %,实施基底动 脉联 合颈动 脉支架
了浅显 的研 究和 探讨 。方 法 选 择我 院 自2 0 1 2年 8月至 2 0 1 3 年 8月期 间收 治的 6 4例 分水岭脑梗 死 患者 ,将其 平均 分 为观 察 组 ( n = 3 2 )和
对照 组 ( n = 3 2 ) ,观 察 组患者 行介 入 治疗 ,对 照 组患者行 常规 治疗 ,对 两组 患者 的治疗 效果进 行观 察和 统计 。结果 观 察组 患者 的总有 效率
报道如下。
从而有效 的降低患者血液 的黏稠度 ,降低血管 阻力 ,改善微循环 】 。
1 . 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及精神障
碍等 临床表现彻底 消除 ,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 改善9 0 % ̄ 1 0 0 %的治疗效
果为痊 愈 ;意识障碍 、语 言障碍 、运动 障碍 以及精神障碍 等临床表现 得 到明显 改善和控 制 ,神 经功 能缺损评分 改善4 6 %- 9 0 %的治疗 效果 为显 效 ;意识障碍 、语 言障碍 、运动 障碍 以及精神 障碍等 临床 表现得
1资 料与 方法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类型和临床特点。
方法分析238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
结果皮层前型81例,占34.0%,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偏瘫、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症状。
皮层后型92例,占38.6%,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轻偏瘫、情感淡漠为主要表现。
皮层下型65例,占27.3%,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外方和基底节区,呈长条状、三角形。
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据头颅CT、MRI。
【关键词】脑梗塞;核磁共振成像分水岭梗死(WI),是指相邻两条动脉供血的边缘带局限性缺血损害造成的梗死,在心、脑、肾等器官均可发生,其中以脑最为常见。
脑分水岭梗死(CW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终端带脑梗死、低血流梗死[12]等,多发生在脑内大血管供血区边缘带或基底节区深穿小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偶见于小脑的两条动脉供血交界区的脑组织。
近年来由于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新技术的应用,对CWI的定位、病变范围、病因、病理机制提供了可靠证据。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38例中,男141例,女97例,男女比率为1.4∶1,年龄43~87岁,平均63.2岁。
1.2发病因素1.2.1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病前有血压降低者87例,占37.5%。
在血压降低的患者中,其中17例有心律失常;13例有心肌缺血的表现;5例有心衰;7例患者曾作心脏手术;34例降压药使用不当造成血压过度下降;5例因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下降未及时纠正;5例病因不明。
所有患者均先感到头晕数小时之后出现出现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经CT或MRI证实有分水岭梗死。
1.2.2颈动脉狭窄238例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126例(53.1%),其中颈外动脉狭窄32例,颈内动脉狭窄89例;78例颈动脉闭塞(32.8%)。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其动脉直径恢复程度均超过80%,随访结果显示,94.7%(18/19)的患者未再次发生脑梗死,术后患者支架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3%(1/19)。
结论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分水岭脑梗死(CBWI)指的是脑内较大的相邻血管供血部位之间发生的局限性缺血症状,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都与其他脑梗死疾病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本次临床研究对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2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30~76岁,平均(54.5±12.5)岁;其中,2次以上梗死患者11例,首次发病患者8例;4例为活动中发病,15例为安静状态下发病;6例患者有糖尿病史,9例有冠心病史,12例有高血压病史。
临床症状:1例患者反复头昏,5例存在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4例轻度失语,1例轻微偏身感觉障碍,12例轻度瘫痪。
患者MRI和CT检查结果表现为:1例患者伴有额颞交界区和半卵圆中心部位皮层梗死灶;4例患者伴有顶枕交界区、半卵圆中心部位和放射冠皮层病变;14例患者为半卵圆中心部位和放射冠呈水滴样、条索状和串珠样多发梗死。
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脑动脉狭窄症状,其中,1例烟雾病,1例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5例一侧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一侧颅内段颈动脉狭窄,7例一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1例严重双侧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因颅内或颅外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是引起脑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在脑动脉内分支处形成的血栓,致使分水岭区域出现缺血性损害。
分水岭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因其特殊的部位和发病机制,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分水岭脑梗死通常发生在脑的供血量最少的地方,即大脑中动脉的末梢部分,这些部位容易受到血栓或栓子的堵塞。
由于分水岭区域处于不同脑血管供血区的交界处,故而当脑血流量下降时,分水岭区域首先受到影响。
另外,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持续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下,易形成栓子,从而引发脑梗死。
二、治疗方法1. 急性期治疗针对急性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梗死部位和范围。
对于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增高等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脑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干预。
并且需要加强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可以给予抗栓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区的扩大。
在这一阶段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康复期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期治疗。
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护理。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降压等药物,以预防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则是在患者及其家属中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适应疾病和康复的过程,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一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病史、既往健康状况、病灶大小和位置等。
通常来说,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预后越差。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还有介入治疗。
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患者狭窄动脉直径恢复程度达到80%以上,随访14例患者没有出现新鲜梗塞。
余下1例患者支架处再次出现狭窄。
结论轻度脑功能障碍是分水岭脑梗塞患者的主要特点,对该类疾病当前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为脑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塞;诊断;介入治疗所谓分水岭脑梗塞(cbwi)指的是人体脑内相邻相对较大的血管供血区域之间出现局限性缺血而导致出现相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脑梗塞,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在临床还有影像学方面均有显著的特点。
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分水岭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共15例,均经过ct或者mri影像确诊为脑梗塞患者,造影发现患者合并大脑中、颈内以及椎-基底动脉有重度狭窄,狭窄率≥70%。
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最大的为70岁,年龄最小的为28岁,平均年龄为58.4岁。
其中有5例患者为首次发病,余下10例患者均为2次以上梗死。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例,冠心病史8例,糖尿病史5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如下:8例患者轻度偏瘫、1例患者轻度偏深感觉障碍,2例患者轻度失语,2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例患者反复头晕。
1.3 影像学检查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之后,有12例患者表现为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区域表现出串珠样、水滴样以及条索状;1例患者兼有半卵圆中心区域和额颞交接区域之间皮层病变;3例患者兼有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域还有顶枕交界区域出现病变。
对患者进行全脑dsa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脑动脉狭窄:3例患者单纯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合并椎动脉狭窄;1例患者烟雾病;1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1例患者一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1例患者颈动脉颅内段狭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予以探讨。
方法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并对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探讨。
结果介入治疗后,动脉直径的狭窄情况恢复>80%,术后随访,未出现新鲜梗死的患者有94.7%,支架处再狭窄的患者有5.3%。
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临床特点为轻度功能障碍,CT、MRI检查时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疾病,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脑血管造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烟雾病患者多发生分水岭脑梗死。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影像学;介入治疗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内相邻较大血管区之间存在局限性缺血现象,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其临床特征、MRI等影像学检查具有明显特点[1]。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9例,对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并对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9例,经MRI、CT检查,造影表现为19例患者椎基底动脉、大脑中、颈内均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率>70%,其中女7例,男12例,患者年龄29~72岁,其中首次发病患者8例,2次以上梗死患者11例;4例患者在活动状态下发病,15例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既往病史:6例患者表现为糖尿病史,9例患者表现为冠心病史,12例患者表现为高血压史;临床表现:1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偏身感觉障碍,4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昏,4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失语,5例患者表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2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偏瘫。
1. 2 影像学检查采用MRI或CT检查,14例患者表现为梗死多发于半卵圆中心区域和放射冠,呈水滴样、条索状、串珠样;4例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域、顶枕交界区皮层及放射冠均有病变;剩余1例患者额颞交界区皮层与半卵圆中心区域均存在梗死灶。
1. 3 全脑血管造影(DSA)1例患者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7例患者表现为一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例患者表现为单纯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患者表现为一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患者表现为颈动脉狭窄合并椎动脉狭窄;1例患者表现为烟雾病,1例患者表现为颈动脉狭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
1. 4 治疗方法其中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有16例患者,另外3例患者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2 结果
治疗后造影显示,动脉直径的狭窄情况恢复>80%,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未出现新鲜梗死的患者占94.7%(18/19),支架处再狭窄的患者占5.3%(1/19)。
3 讨论
3. 1 临床特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轻度偏身感觉障碍、轻度偏瘫等,同时伴有情绪改变、认知障碍、失语等现象,在本次研究中,63%患者表现为轻度偏瘫,26%患者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53%患者表现为轻度偏身感觉障碍,21%患者表现为轻度失语,且出现2次以上梗死的患者有46%,与文献显示相符[2,3]。
3. 2 发病机制在已患有颅内前后循环供血大动脉严重狭窄,且颅内血管代偿不全的情形下,分水岭脑梗死比较容易发生,或某一动脉干供血不足、多种原因导致的血压降低等,虽然动脉近心端供血可以,远心端末梢边缘的供血现象将会严重降低,导致脑内相邻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出现局限性脑缺血,进而引发梗死,发病原因主要表现为微栓子脱落、低灌注等[4]。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发病状态多处于睡眠和安静状态下,这可能与血压过低有关。
3. 3 影像学表现采用CT与MRI检查,均可清晰显示梗死,MRI-T2显示陈旧性梗死比较明显,MRI弥散相显示新鲜梗死比较明显,①皮质下型:皮层下分水岭区在脉络膜前动脉末端、豆纹动脉末端与大脑前、中动脉皮层交界处,即半卵圆中心区域和放射冠,表现为深穿支末梢梗死,呈条索状、串珠样等;②皮质型:大脑前、中、后动脉交界处为梗死灶发生位置,区别于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分支梗死;③混合型:兼具以上两种类型的表现,在本次研究中,混合型患者有26.3%。
3. 4 治疗抗血小板、降纤、升高血压等均是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根本上很难解决问题。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多为脑动脉严重狭窄所致,解决动脉狭窄所致的脑灌注不足为根本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时,必须通过血管造影,进而根据病变有针对性进行介入治疗[5]。
在本次研究中,脑动脉狭窄率>70%,且同时代偿不足,可作为手术指征,进行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术,因为出现上述手术指征时,狭窄段远端血流量会严重减少,本次研究中,介入治疗后,动脉直径的狭窄情况恢复>80%,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未出现新鲜梗死的患者有9
4.7%,支架处再狭窄的患者有
5.3%
综上所述,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临床特点为轻度功能障碍,CT、MRI检查时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疾病,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脑血管造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烟雾患者多发生分水岭脑梗死。
参考文献
[1] 孙凤杰,叶波. 脑梗塞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346.
[2] 张锐锋,赵学锋,符振宇.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260例疗效分析.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356.
[3] 李万猛,秦家碧,杨土保. 磁共振颅脑平扫与弥散成像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76-1377.
[4] 王会改,蔡汉潮. 急性脑梗塞超早期介入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15(3):31-32.
[5] 马振峰,陈冬良. 1例Brugada综合征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的病例分析.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