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课外阅读答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练习课外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练习课外阅读(含答案)课外阅读(二)一、[说明文]阅读短文,完成练。
(共16分)明天的太阳城①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将会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
②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
这里没有烟囱,没有用油加热的装置,房屋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正在生长的向日葵。
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
还有的房屋甚至可以跟着太阳旋转,因其建造在一个可转动的巨大的水泥板上,这水泥板被安装在环形轨道上,下面装有电机,于是房屋就可以转动起来。
③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新的变化。
当太阳升起后,太阳能转换的电流就直接驱动洗衣机、冰箱、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用电设备进行工作。
由太阳能烧开的热水源源不断地供应浴室、厨房。
在多云的天气,太阳能可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而这些氨较易储存在压力中,到需要的时候,再作为燃料被提取出来。
④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
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在几分钟内把饭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或坐太阳能轮船。
尽管其速度不太快,但没任何噪音。
至于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人们不再因需要更换电池而烦恼。
⑤太阳能城里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源或太阳能转换的电能。
这些汽车上装着电池,当电池电量消耗完时,开到“加能站”去补充电量,就像通常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
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它们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把电池的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
城市也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⑥太阳城,沐浴在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到处是彩色的房屋,不需要每天为消耗能源付费,这是多么美好啊!⑦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主观题均有涉及;预计2023年说明文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所命制的试题紧扣中考要求,重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能否根据要求筛选恰当的信息,并能灵活运用。
在备考中,要深入理解每个考点的内涵,明确每个考点所对应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能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准确而娴熟地解题。
①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
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②试题更为关注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重点溯源一、(2022·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词的表达色彩是词里边的重要的意义成分,它随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对理性意义起着某种烘托、描写和陪衬的作用。
词的表达色彩有很多种类,最常被人们提到的就是感情色彩。
人们通常把褒义词视作带有褒赞的感情色彩的词,如“壮丽”“俊美”“祖国”“崇敬”;把贬义词看成带有贬损的感情色彩的词,如“恶棍”“媚外”“逃窜""狼狈”。
其实,这一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
首先,褒义、贬义不一定就只是色彩的分类,理性意义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褒贬,例如“好”“香”“臭”“坏”;其次,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不仅仅有褒赞和贬损两个类别,而有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如“感动”“感慨”“无奈”“平稳”“舒缓”“空阔”“寂静”等等,这些词就不含褒贬,带有中性色彩。
只不过褒义词、贬义词,因其对比鲜明而为人们常常拿来作为感情色彩对立两方的代表而已。
②词的表达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感情色彩外,还有许多种类,如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
下面分述之。
③所谓形象色彩,也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对理性意义所描绘的事物现象的形貌起烘托、加强人们直感的作用。
例如:“金钱豹”就是豹的一种,修饰成分“金钱”使人们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看到这种豹金黄色的毛皮上一处处旋转的花纹,就像古代的铜钱一般。
课外说明文阅读选择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一、科学技术类:〔一〕美丽的晕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假设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展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开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根底。
④探空资料说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一)好玩的彗星世界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态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犹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觉彗星轨道以来,发觉接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觉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好玩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原委诞生何处,始终是天文学家们探究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觉太阳系边缘有一个浩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困难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漂亮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觉彗星能释放X射线。
美国堪萨斯高校的有关探讨小组提醒,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互相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说明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样。
据报道,美国正打算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方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北京八年级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理解

北京八年级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中的天河,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仰望着星空,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无限遐想。
②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太空是真空、微重力、强辐射、高寒冷的强约束环境,是人类尚不能长期居住的环境。
③正因为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在太空中行动与在地球上行动差别很大。
太空中没有空气,没有重力,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而且太空中温度极低,阳光下高达100多摄氏度,而阴暗处则可能达到零下100多摄氏度。
在太空中,太阳光辐射极其强烈,人需要躲避阳光的直射,尽量减少辐射的影响。
同时,太空中充满着可能对航天员造成危害的各种物质,如流星碎片、微小的固体和气体颗粒、空间辐射等。
④那么,人类到太空去干什么?进行科学实验是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实验是人类拓展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人类要想将“空间”从地球上“延伸”开来,就不能只在地球上思考问题、研究实验,而应该把我们的视线和智慧从地球上“解放”出来,勇敢地走向太空。
太空拥有地球无法模拟的优越条件: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等,可以用来进行许多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
比如,植物育种家利用太空的强辐射培育出了优良品种;物理学家利用太空微重力条件研究基本粒子,发展了基本粒子物理学;生物学家利用微重力、细胞培养研究了细胞生长和分化规律;天文工作者利用高真空、强辐射和无对流干扰等条件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材料科学工作者则可利用高真空、强辐射等条件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和制备……科学实验的实践表明,太空环境所具有的优越条件是地球上无法模拟的。
⑤除了进行科学实验外,人类开展太空活动还有以下目的:开发太空资源。
太空资源包括高远位置资源、微重力资源、超高真空资源、宇宙太阳能资源等。
例如通信卫星、卫星定位系统、空间实验室等。
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空间城市”“空间旅游”“空间工业”都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出现;对地球观测和对太空的认识。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阅读《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完成1—4题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叶雨婷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
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
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
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
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
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C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
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
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制作设计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
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
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
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C,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C。
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碾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
潮汐的课外阅读潮汐说明文阅读答案

潮汐的课外阅读潮汐说明文阅读答案潮汐说明文阅读答案潮汐说明文阅读答案《潮汐》说明文阅读材料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壳、大气的周期性升降现象,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海潮,地壳相应的现象称为陆潮(又称固体潮),在大气则称为气潮。
上述三种潮汐中海潮最为明显。
17世纪,牛顿用引力定律科学地说明海潮是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所引起的。
至于陆潮和气潮,都是相当小的,一般必须用精密仪器才能测出。
在天文学中,潮汐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引伸到其他天体的研究中来,成为研究某些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和演化等不可缺少的因素。
由月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潮汐称太阴潮。
一个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长约24小时50分,在这期间地球表面上同一点发生两次涨潮,两次落潮,因此连续两次涨潮的间隔时间约为12小时25分。
太阳和月球一样,也会引起潮汐,称为太阳潮。
被吸引天体某部分受到的引力与该天体中心同样质量的部分受到的引力之差称为起潮力。
太阳或月球对地球上同一点所产生的起潮力,与太阳或月球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它们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因此,太阳的质量虽然是月球的质量的2,700万倍,但月球同地球的距离只有太阳同地球距离的1/390,所以月球的起潮力为太阳的起潮力的2.25倍。
太阳潮通常难于单独观测到,它只是增强或减弱太阴潮,从而造成大潮和小潮。
在朔日和望日发生大潮,因为那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阴潮和太阳潮彼此相加,以致涨潮特别高,落潮特别低。
在朔日和望日,如果月球又经过近地点,涨潮和落潮的高度差异就更大。
上下弦的时候发生小潮,因为那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距90°,太阴潮被太阳潮抵消了一部分。
潮汐对地球自转有一种制动作用,能使地球自转逐渐变慢。
对古代日食记录的分析研究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变长1~2毫秒。
这个变化虽然很小,可是经过长期积累,便颇为可观。
从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环脊)的研究得知,在37,000万年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即当时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目前地球的自转周期的9/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基本知识及考点训练(E级)【文段训练】(一)①四合木,蒺藜科,属落叶小灌木,草原化荒漠化强旱生植物,是1.4亿年前古地中海孑遗种。
全世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多生于石质低山,沙砾质高平原及山前洪积扇等地,目前仅存有1万公顷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称其为“植物大熊猫”.......。
②四合木高30-50厘米,成簇生长。
根节上生有白色的毛根,有光泽或柔毛。
偶数羽状复叶,叶片很小,肉质,圆润翠绿,表面有一层白毛。
开白色或黄色的小花,花期5-6月。
在荒原上,它的长相可算得上是植物中的“美人”。
四合木果期是7-9月,果实为蒴果,四深裂,形成像四个小翅膀一样的结构,很多资料把它称为“四翅油葫芦”。
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
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
近几年,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砍伐四合木的事情已经不见了,“油柴”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
四合木还是长寿植物,根据DNA检测结果,四合木的遗传多样性接近130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③四合木的主要分布地乌海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陆性气候强烈,年均降雨仅1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很低,植物种类很少,四合木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存活东至今,堪称奇迹。
④可是这种在高温、缺少水分、氧分的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成功存活的孑遗植物,在水分、氧分充足,温度阳光适宜的环境下,却难以适应。
【A】1999年,昆明世博园中种植了四合木,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⑤【B】四合木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强干旱地区生存的植物,固沙效果很好,沙飘落至四合木生长的地区,都会在植株下方不断堆积,最后形成像小沙丘一样的小山包,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⑥【C】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
四合木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但平均每年正常开花植株仅占植株总数的11%,由于干旱和盐碱,种子的发育和萌发常受到抑制,故其中又只有1%的种子能够成熟繁殖。
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
但与山羊剪刀般的嘴巴和当地居民的砍柴刀相比,大量工厂的建设,给四合木带来的破坏远远要严重得多。
⑦近年来,沙漠已越过了黄河,乌海成了沙尘暴的必经之路。
【D】一系列环境教训使乌海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大意义,四合木的保护工作也成了当地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的重点。
对四合木的砍伐行为被禁止,四合木集中分布的核心区实行人工看护。
⑧2002年,中国首家四合木珍稀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
2006年,四合木在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繁殖成功。
⑨2006年11月,105棵四合木小苗落户北京植物园,大约经过一两年的生长之后,将分栽在植物园景观道路两侧,成为新的景观植物。
成为城市绿化植物,也许将成为四合木数量发展壮大、告别濒危现状的新途径。
1.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选文拟一个标题。
(2分)植物中的大熊猫——四合木(或珍稀植物——四合木)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目前仅存有1万公顷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称其为“植物大熊猫.....”。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现存四合木的数量稀少,尤为珍贵的特点。
(2)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竟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写出了人们对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存活,却在四季如春的好地方枯萎的反常现象表现出的惊讶,说明四合木对环境的依赖。
3.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请概括说明原因。
(2分)一是四合木的自身因素(或四合木的繁殖和更新速度缓慢);二是外力的破坏(或人们的砍伐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动物的啃食)。
4.“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
”一句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正确的位置应该在A、B、C、D中的( B )处。
(2分)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3分)A.四合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多生长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
B.四合木存活期长,它的遗传多样性超过130多种常年多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C.四合木是固沙效果很好的植物之一,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D.在人们的努力下,四合木人工繁殖成功,发展前景广阔。
(二)动物的弄虚作假(1)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
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2)椿象、金龟子只要稍动它一下,立刻会装死从农作物上掉落地面,过会儿又活动开来。
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
有人曾做试验,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
深信装死的狐狸,其本身装死的技艺更高。
一次,一只狐狸被猎人击中,它迅即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不动,猎人以为狐狸已死,就暂放原处,转到他处行猎。
待到归来收拾猎物时,狐狸早已溜之大吉,猎人上了狐狸的当。
(3)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蟹或虾的螯足一大一小,有的蛇或壁虎的尾巴粗细与身子相差悬殊,这决不是先天的畸形,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而是当它们遇到了强敌,使出了断足截尾的绝招,来一个“舍车保帅”,新的足还未长成原来大小的缘故。
(4)栖息在北极圈内的白狐、北欧山区的雪兔、日本北部的高山兔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雷鸟,能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颜色。
如雷鸟到白雪皑皑的时候,便银装素裹;当春暖花开时,又着上淡黄色的“春装”;盛夏酷暑,浑身又换成栗褐之色;当秋风萧瑟的时节来到,又穿上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暗棕色羽裳。
(5)见过竹节蝗、木叶蝶的人,无不为它们的形态与所附着的茎叶是那么相似而叫绝,这是一种生就的拟态。
生活在澳州的叶海马,其体态能模拟周围物体,全身生出许多叶形突出物和丝状物,好似马尾藻一样,在海水中缓缓飘荡,使对手极难辨别。
(6)有的动物甚至会“行诈术”。
一位学者曾发现一只苍鹭为觅食一条小鱼,颇费了一番脑筋:它嘴叼一根小羽毛,在小溪岸边踱着方步,两眼扫视着浅浅的溪水。
随即突然止步,有意让羽毛掉进水里面;小鱼误以为是饵料,游近羽毛,苍鹭便以闪电般的动作扑向水面,吞食美味。
(7)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地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
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点。
1.文章中,列举了动物“弄虚作假”的形式有:装死、断足截尾(或分身术)、变色、拟态、行诈术(5分)2.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狐狸骗猎人而得以逃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狐狸装死的技艺高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B.本文首尾呼应,揭示了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
C.文章除了采用了说明的方式外,还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D.最后一段告诉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
(主要是告诉人们要注意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并非告诫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三)低温世界的奇迹⑴低温世界中各种物质会呈现奇特的景象。
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
若把梨子在液态空气里浸过,它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则会像萤火虫似的发出荧光。
在零下100℃到零下200℃时,汽油、煤油、水银、酒精都会变成硬梆梆的固体;二氧化碳则变成雪白的结晶体,平时富有弹性的橡皮变得很脆,钢铁也变成了“豆腐”……人们利用许多物质在低温下变脆这一特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粉碎技术。
在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在应用低温下液氮冷却处理后,这些物质的抗冲能力大大降低,呈现脆性龟裂,给粉碎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这种低温粉碎方法用于粉碎肉类,可做到骨、皮、肉一次性干净利索地分离。
⑵低温世界还是农业生产中除虫灭害的得力助手。
人们以往在田鼠的洞穴中注入化学农药灭鼠。
这种方法不仅花钱多,而且会使土壤受损。
改用低温农药后,将少量液氮注入鼠穴中,由于低温液氮是高压缩状态,释放之后,在穴中其体积急速扩大700至800倍,随即气化后的氮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中向外推出,把穴中空气排净,致使田鼠窒息而死。
低温农药无害、快速、有效,已引起广大农民的关注。
⑶低温技术能快速打捞沉船。
常规打捞沉船的方法是将高压气体压入,使船内积水排出,沉船得到浮力而露出水面。
这种打捞法要花一整天。
采用低温打捞,只要向船舱内灌入液氮,低温液氮便会爆炸般地膨胀,高压气体泵架使舱内积水迅速排出。
英国一家低温公司将船只沉入英吉利海峡9米深的海水中,然后把近20升液氮压入沉船舱内,仅用30秒钟,就使沉船露出了水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低档温世界将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从食品保存到生命冷冻,从工业生产到尖端超导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低温世界的奇迹。
1.低温的作用有哪些?答:低温粉碎、除虫灭害、打捞沉船等2.用低温灭鼠的原理是什么?请根据第⑵段内容概括回答。
(不超过40字)答:低温液氮释放之后体积会急速扩大,能把鼠穴中空气排净,使田鼠窒息而死。
3.低温打捞与常规打捞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答:节省时间。
4.文章第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用了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而又准确的说明了用体温液氮打捞技术能极大提高打捞沉船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