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赏析
励志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赏析
《七步诗》原文:
一步登天台,
见明月清风中。
二步行长江,
无涯芳草色。
三步上紫阳,
金沙碧水静。
四步醉红尘,
看花开不还。
五步仰碧天,
朗月千里眠。
六步踏苍茫,
何处梦登仙。
七步穿九霄,
乐然向玉皇。
《七步诗》赏析:
《七步诗》是一首古典励志诗,作者不详,属于宋代中期之前。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写出了一种追求完美梦想的励志精神。
从一步开始,登上天台,远眺繁星点点,清风拂面,令人放松心情。
从二步开始,登行长江,江畔芳草飘香,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慰藉。
从三步开始,登上紫阳,目光所及,金沙碧水静静流淌,又是一种宁静之意。
从四步开始,醉红尘,流连於繁华,又一种身心醉梦之情。
从五步开始,仰望碧天,
千里朗月撩人,梦想的火焰再起,让人急切,有梦想的人才有前程。
从六步开始,踏苍茫,越过无尽的苍茫,更进一步,从而实现梦想——仙途。
最后从七步开始,穿九霄,穿过九霄,到达最顶端,乐然向玉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实现梦想,实现理想。
总之,《七步诗》是一首传递着勇往直前、攀登高峰的励志诗歌,作者用诗歌之笔,表达了追求完美梦想的励志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直达最高峰。
曹植《七步诗》的意思及赏析

曹植《七步诗》的意思及赏析曹植《七步诗》的意思及赏析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1以为汁。
萁在釜2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漉(lù):过滤。
菽(shū):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2釜:锅。
煮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豆杆儿在锅下燃一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你何必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同根之美】这是曹植写给兄弟曹丕的诗,他们两个都是曹一操一的儿子,但是为了王位,曹丕故意刁难弟弟。
于是曹植就以此诗作答。
豆一茎一晒干后可以做柴火,而它烧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豆一茎一与豆子,曾经同为一体,就像亲兄弟一样。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成为人们亲兄弟之间相互忍让的普遍用语,因为同根之情,是能够化解一切的。
【赏析】曹植写了豆子和豆一茎一的故事,来劝兄弟不要相互残杀。
想一想,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来劝邻里之间不要争吵,要和睦相处,你会拿什么来表达这样的意思呢?这里有一个材料可以参考:有两家相隔很近,因为修墙闹了矛盾,他们去请宰相主持公道,宰相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两家人看了信,都退让了三尺,就有一个“六尺巷”。
【启示】当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心中总是祈求能够得到原谅。
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想一想如果那个人是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了。
普通人之间尚且要宽大为怀,亲人之间就更是要以和为贵,相互体谅了。
曹植和曹丕都是优秀的人,但是两人不和,曹魏的大业没有能传到第三代,一个家也好,一个国也罢,都需要和睦这个“镇国之宝”。
曹植的七步诗

曹植的《七步诗》赏析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曹植七步诗详解

曹植七步诗详解《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地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地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地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地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地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地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地思想感情。
以下是曹植七步诗详解,欢迎阅读。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地,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地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地,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地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地意思是说把豆子地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地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⑻泣:小声哭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地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地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地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
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地卫队挥刀截下。
《七步诗》【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_格言网

《七步诗》【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_格言网《七步诗》朝代:魏晋作者:曹植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注释1、漉豉以为汁: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来。
3、煎:煎熬,这里指迫害创作背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
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
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
不矣,休怪吾大义灭亲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七步诗(曹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标签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劝诫、亲情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注释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燃:燃烧。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泣:小声哭。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何:何必。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
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
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七步诗》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步诗》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描述了煮豆燃萁的日常生活现象。
作者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两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诗人的质问之语。
作者以豆萁和豆子的关系为喻,指责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
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残的悲愤之情,同时也有对曹丕的提醒和规劝。
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千百年来,成为了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残的行为。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华出众,深得曹操的宠爱。
然而,由于他的才华和政治才能,引起了曹丕的忌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多次徙封,使其生活困顿。
曹植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写下了许多悲愤之作,《七步诗》便是其中的代表。
《七步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残的悲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七步诗译文及赏析

七步诗译文及赏析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创作,以古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七步诗》最为著名。
这首七步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能够通过七个短小的句子,完整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思绪和感受。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对读者对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
《七步诗》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既然如此多情怨,何不入地无复期?煮豆燃豆萁,泡豇豆漾泉泽。
本是水中物,却成泪伴窗脊。
故情绪实缱绻,倘若深埋天地。
煮豆燃豆萁,本具水性成苦涩。
既然水生火,焉能两气相敌?情之所至,如岂区区岁月难抑?《七步诗》译文及赏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煮熟的豆子燃烧起锅底的草屑,而豆子却在锅中哭泣。
这里作者用豆子燃烧的形象,抒发了一种生命的悲切。
在同根生的情况下,相互煎熬又为何必如此草率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是同一根发出来的,为何要如此急于互害?这段诗意味深长,反映出人们在争斗中,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伤害同胞。
既然如此多情怨,何不入地无复期?既然已经陷入了如此多的情感纠葛,为何不直接结束呢?作者通过反问句表达了对于人们沉迷于情感之中无法自拔的无奈。
煮豆燃豆萁,泡豇豆漾泉泽。
煮熟的豆子燃烧草渣,而浸泡的豇豆映照在泉水中。
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将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情感状态进行了对比。
表达了人生的多样性。
本是水中物,却成泪伴窗脊。
本来是生长在水中的物体,却成为了泪水伴随着窗户的檩条。
这里作者用对比的方式,表达了深情的缠绵,并通过窗脊的意象,加强了深情隐藏在某种物件之中的含义。
故情绪实缱绻,倘若深埋天地。
因此,情绪真实且缠绵,如果能够深藏在天地之间。
这句诗表达了情绪的复杂性,同时,又传达了情感逃离现实之苦。
煮豆燃豆萁,本具水性成苦涩。
既然煮熟的豆子燃烧植物的草屑,为什么水性的豆子变得苦涩?这段诗的意境使我们明白了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不同,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既然水生火,焉能两气相敌?这里作者再次通过反问句表达了一种自然界的和谐,也反映了人们在遭遇冲突和对立时应该保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竹石的诗意
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竹石的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已亥杂诗的诗意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已亥杂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