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散文。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时的惨状,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爱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距离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事件时间较远,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圆明园毁灭的描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分组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圆明园产生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圆明园的描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的人物,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圆明园的语句?这些语句表现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短文,要求字数在200字左右。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4《 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4《 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4《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地位;2.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经过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地位;2.圆明园的毁灭经过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评价;2.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课件: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2.教案:详细讲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经过;3.小组讨论题目:关于圆明园的毁灭,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展示意见;4.知识点答题卡:用于检测学生对于圆明园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地位•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建于18世纪初,占地约350公顷,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杰作之一;•圆明园以其规模宏大、景色优美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2. 圆明园的毁灭经过和影响•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洗劫圆明园,将宫殿和珍宝一扫而空;•圆明园被毁灭后,对于中国的园林建筑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国力相对较弱。

3. 学生讨论和发言•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学生演讲: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4. 知识检测•教师布置知识点答题卡,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加深对圆明园的了解;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带领他们亲身感受历史遗迹所散发的魅力;3.带领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文章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看法和感受。

七、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并撰写感想;2.准备一篇关于圆明园的短文,描述其历史和毁灭经过;3.参与家庭讨论,与家人一起探讨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和地位,还对于历史毁灭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毁灭的原因;•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本、讨论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毁灭的原因;•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文化意义;•启发学生思考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带领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2.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的重要性和毁灭原因,展示自己的观点。

3.学习中心(25分钟)•合作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解释生词。

4.拓展延伸(15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性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5.归纳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单词填空•园林、历史、保护、珍贵、文明2.选择题•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是因为()。

A. 外敌入侵 B. 内忧外患 C. 火灾烧毁五、课后作业1.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其他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情况;2.思考:如何从个人做起,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以上是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如“琼楼玉宇”、“海晏堂”、“兽首”等词汇,以及课文描绘圆明园美景的句子和段落。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及经过:分析课文所描述的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历史原因和经过,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教学难点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选自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珍品以及其在1860年遭遇英法联军焚毁的悲惨命运。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辉煌,感受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历史事件的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经过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内容存在难度。教师可通过故事讲解、问题引导等方式,简化复杂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圆明园的毁灭中汲取教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教学的情感难点。教师应通过案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建筑风格、艺术珍品以及毁灭的原因和经过。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明园的认识,并思考了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圆明园建筑风格的把握: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圆明园建筑风格的中西方融合特点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图片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2.单元重点:(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教法建议】第1页共9页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感受二十年前的家乡开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分类课文12.古诗词三首13.少年中国说14.圆明园的毁灭15.无名岛习作语文园地合计二十年后的家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4圆明园的毁灭(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4.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内容课时2-32211-219-11第2页共9页第4页共9页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寄托了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让学生珍惜文化遗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建设和重要性。

2.理解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后果。

3.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圆明园被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圆明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材: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3.手段:黑板、彩色粉笔、课堂活动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 讲述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引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话题。

2. 学习(15分钟) - 请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

3. 分析(10分钟) - 引导学生分析圆明园被毁的原因,讨论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 - 复习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被毁原因。

2. 深入学习(15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的价值,展示自己的观点。

3. 总结(10分钟) - 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圆明园的重要性和被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阅读更多相关的历史资料,拓展对圆明园的了解。

2.安排一次露天教学活动,带学生到历史遗址参观。

七、课后作业1.用一句话概括圆明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并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和被毁的原因,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明白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运用文中的语言描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2.难点:把握史实,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课件3.教学环境: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出话题,通过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20分钟)1.教师讲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及其特点。

2.学生跟随教材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要表达的内容。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描述的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语组织成段落。

3. 练习(15分钟)1.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课文中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进一步探讨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影响,并展开讨论。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引入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旨在唤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然而,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加强对历史概念和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讲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仅限于对文字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思考水平。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其毁灭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体会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

2.理解圆明园为何被毁,体会历史事件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围绕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历史价值和毁灭原因展开,通过阅读相关课文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圆明园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3.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毁灭对中国的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总结教师进行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强调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他们对圆明园知识的掌握情况。

2.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思考,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引导。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或历史爱好者来学校做相关讲座,深入探讨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历史遗址,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与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历史文化,培养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更训练学生处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感受二十年前的家乡开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14圆明园的毁灭(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4.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关键能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2.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3.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2.交流预设: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板书“有……也有……”)圆明园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板书“有……也有……还有……”)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板书“不仅有……还有……”)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异宝。

(1)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

)(2)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学生搜集的资料介绍。

(3)教师选择几幅名画和几件珍宝让学生目睹感受。

(4)齐读第四自然段。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1)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

1 公顷 = 15 亩,估算一下,我们学校83亩,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实验小学?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2)圆明园有哪些景点?(学生结合课文及课外资料介绍,教师补充:我们选了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圆明园著名的就有40处景点,光读这20景点的名称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我看得一个月。

(3)参观景点,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图片出示,学生交流预设:“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4)教师补充介绍: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6)(7)(8)(9)(10)(5)齐读书中的一句话:“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也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6)读课文2、3、4段,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

(7)情感朗读: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

”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话。

(即:“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8)圆明园所拥有的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是“文化”,而且是价值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9)教师点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1.(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齐读第五段2.英法联军是怎么做的?浏览第5段,用书上的词语概括概括。

3.教师补充资料:请读一读——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

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4.把感情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

“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教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

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带不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0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再带着感受朗读这句话。

5.体会毁灭的惨痛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

半分钟,大家想象会烧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三自然段的景物前前面加“没”、“了”。

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6.小结“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7.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

(11)(12-14)(15)板书:园林瑰宝高度评价圆英法联军掠走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