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解放战争时期
党史的发展历程

党史的发展历程党史的发展历程是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发展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党史的发展历程。
一、建党初期(1921-1927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在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党员、开展群众工作和推动革命斗争。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确立了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与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确立了土地革命的基本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组建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总结了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945年至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确定了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任务。
五、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工业化和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党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阶段的总结。
通过党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进一步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党的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
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革命政党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件——中日民族矛盾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契机,国际地位提高1946年国共内战又开始——国共从合作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1921~1927年:中共建立到国民革命失败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
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1921年7月至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二大”第一次会议会场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底广州起义爆发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㈢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 进攻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对党作了题为《以 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
㈣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 将革命进行到底、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必须用革命 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 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 统治,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09政工 09政工 缪阳阳 印时雨
一、解放战争的进程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第一阶段 战略防御(1946年6 战略防御 年 月—1947年6月) 年 月
1946年6月26日,停 战有效期刚过,国、 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 地区展开激战,解放 军被迫开始全线撤退, 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 史称“中原突围”。
㈡国际形势
二战后,美国公开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面临的任务
㈠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针锋相对、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 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我们 的方针》的报告,
㈡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 手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 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 战略决战( 第三阶段 战略决战 年9月—1949年12月) 月 年 月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 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 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 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国 民党统治已成风烛残局。解 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 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 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 解 放南京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 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 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 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 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策动了百万国民党军起义(包括和平改编),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甚至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路线。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共不仅在军事战场上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而且宣传工作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魅力。
主要表现在:宣传主体方面,依托健全的宣传组织机构,以严肃科学态度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容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宣传策略及方针,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宣传渠道和载体方面,以报刊、广播为主体,其他宣传形式为补充,辐射扩大自身影响;此外,宣传对象方面,通过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永远彪炳史册。
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
早在“开国大典”一个多月之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各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胡若木、高而公和我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一次又一次地到郊外去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并且到参加游行和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去了解情况。
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
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
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朱德总司令阅兵时候,要乘检阅车从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然后再返回广场。
在广场以内的音响问题已经解决,可是,检阅车一开出广场,那边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
工程师黄云想出一个办法,在检阅车的挡风玻璃板上安装一只话筒,在车的尾部安装一上小喇叭,同时在记者和技术员的采访车上安装机器,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事关重大,要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
我们向指挥部说明了情况,他们很理解让全国人民听到阅兵情况的重要,就批准了这个方案。
试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试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情况,领导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及时转变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斗争形式,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政策。
本文试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的土地政策作一探析。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即从抗日战争胜利到颁布《五四指示》,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仍然是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民要和平,解放区农民要土地,蒋介石要战争。
正如刘少奇所说:”当时和平要破坏,内战要爆发,但和平似乎还能争取,我们没有放弃争取暂时和平的企图”…。
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总方针是:争取和平,准备战争。
即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力争在和平条件下进行中国的社会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又必须充分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根据这个方针,中国共产党确定当时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仍然是减租减息。
这个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解放区,大部分是对日反攻后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收复的,这些地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殖民地性质的封建剥削制度。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新解放区农民开展反奸清算,对大汉奸、恶霸、地主的罪行进行揭露,同时按照人口、劳动力的强弱和贫苦程度,将没收的日伪、大汉奸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通过分配日伪土地的斗争,广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则进一步提出了减轻封建剥削的口号,中共中央顺应农民的要求,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新解放区的减租减息特点是:其一,与反奸清算斗争相结合。
党领导新解放区农民开展大规模的反奸清算斗争,把日伪、大汉奸的土地没收后进行分配。
在反奸清算取得初步胜利后,总结经验,以清算运动中群众提出来的土地与租息问题为重点,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党史国史练习题

党史国史练习题第一题:党史知识1.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答案: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第二题: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哪年举行?答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举行。
第三题:党的第一个合法总部1. 党的第一个合法总部设在哪个城市?答案:党的第一个合法总部设在上海。
第四题:抗日战争时期1. 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是?答案: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是“全民抗战、持久抗战”。
第五题:土地改革1. 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一项重要斗争是?答案: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一项重要斗争是土地改革。
第六题:三大战役1.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的三大战役是?答案: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辽沈战役。
第七题:新中国成立1.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答案: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第八题:改革开放1. 改革开放政策始于哪年?答案:改革开放政策始于1978年。
第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第十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少个方面?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12个方面。
结束语: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能更好地回顾和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资料,对于提高我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对于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党史国史的学习,成为一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
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

解放战争时期的图文资料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于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进行的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被消灭了六百二十五万余人,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被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被彻底推翻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解放南京基本信息解放战争日期:1946年6月-1949年6月地点:中国结果: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自那以来,台湾海峡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参加者国民党: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蒋介石、李宗仁、唐、顾、张、廖耀祥、胡宗南、杜、白崇禧等共产党:毛泽东、朱000(1948年6月)1,490,000(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7月1日,XXXX) 2,800,000(1948年6月)4,000,000(1949年6月)历史背景4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医治创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个口号,表示愿意在建国问题上继续同国民党合作。
它派毛泽东和周恩来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议”。
为了应对已经发生的武装冲突,签署了停战协定,全国各政党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并为战后建设和平作出了积极努力。
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谈和平的时候,以“投降”的名义,派军队夺取东北民主联军的战略要地辽西,侵占第八、新四军从日军手中夺回的解放区,镇压进步民主力量,坚持专政,准备内战。
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的同时,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希望通过国民党把中国变成其唯一的殖民地。
到1946年6月26日,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终于爆发了全国内战。
起初,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自卫的地位,所以称之为自卫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胜利原因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略决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战略决战主要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第一场战略决战,率先在东北地区打响。
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
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英明指挥下,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略,先攻占锦州,切断了国民党军队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随后解放了长春和沈阳,实现了全东北的解放。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在兵力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为后续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场战略决战。
这场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国共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在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了运动战和围歼战的优势,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
同时,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踊跃支前,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人力保障。
淮海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战之一。
解放军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首先攻克了新保安、张家口等地,切断了傅作义集团西逃和南撤的道路,然后通过和平谈判,使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保护了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受战火的破坏。
人民解放军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战术。
在战争中,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战机,果断决策。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卓越指挥才能,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人民解放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广大指战员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锻炼,具备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战斗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谈判结果:43天,十月十日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之《国共双方代表 会谈纪要》。 十月十一日,毛泽东,王若飞等代表胜利的回到了延安,周恩来继续谈判。 谈判后,我诚意,蒋介石张家口,邯郸。 (2)政治协商会议: 背景: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感到内战准备没有做好; 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和各界人民群众开始了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反 对美国干涉内政的运动,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 二十五日,昆明六千余学生举行反战时事晚会,十二月一日,镇压罢课师生, 死四人,伤二十余人。“一二一”惨案发生后,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反内 战运动; 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纷纷发表宣言,反对内战,迅速召开政治协 商会议; 杜鲁门十二月十五日发表对华政策“赞成中国的团结与民主”,马 歇尔“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二十六日,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发 表了公报,“重申不干涉中国内政”,“团结及民主的中国”,“停止中国 内战。” 蒋介石不得不宣布同意召开《双十协定》规定的政治协商会议
•
• • •
国民党反对派 八月十四日,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关于中苏此次共同对 日作战苏联军队进入东三省后苏联军总司令同中国行政当局关系之协定》 美国力图代替日本,变中国为殖民地;大力帮助国民党反对派政府运兵到敌 占区,杜鲁门”用一切办法在中国帮助维护和平,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一 定限度内在军事上支持蒋委员长。”《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三联书店 1974年,第73页。“事情是很清楚的摆在我们面前,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 放下他们的武器,并且向海边开去,那末,整个中国就将会被共产党人拿过 去。因此我们就必须采取异乎寻常的步骤,利用敌人来做守备队,直到我们 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并将海军调去保卫海港为止。因此,我们便 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 便向他们投降, 。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 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第72页。 为了帮助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美军于九月三十日在天津登陆;十月十 日,在青岛登陆;十月十日美海军航空队三个大队进驻青岛和北平。
• 一,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而斗争
• • • • • • • • •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党保卫和发展解放区的方针和各项措施 1,全面内战爆发,党号召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 2,党关于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3,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危机和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1,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2,解放区的土改,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 3,党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 • • • • • • •
我党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出席。 1946年1月10日《停战协定》,同时双方下达了停战命令(一月十三日午夜 生效)。为了监督,“三人小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 青年党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左,中,右三派。 会议争论焦点:军队和政权问题。 国民党“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我党“国家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中间派要双方都交出军队,由他们代表“国家”来接受。 国家民主化: 结果:五项议案。其基本精神是立即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立各党派 共同合作的民主政府。 一月三十一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蒋介石在《致词》中说“我个人必忠 实信守这个纲领”。
• 二,党为粉碎国民党反对派的军事进攻而斗争
• 三,党为转入战略进攻和解放全中国而斗争
• 四,党为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和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 • • • 1,伟大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粉碎国民党反对派的“和平攻势”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一,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而斗争
…..
•
• • • • • •
•
十一月十一日,军舰三十一艘载运国民党军队在秦皇岛登陆。 这是美国海军运送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的开始。此后,便从海上,空中 大批的向华南,华北,东北哥敌占重要城市,港口运送国民党军队。 综上所述,在抗战后,民族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 实质,就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把中国引向什么样的前途。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了制定党的正确方针,把中国引向光明 的前途, 八月十一,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这是 从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时期的战斗纲领。 八月十三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党 方针》;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时局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我党关于和 平和战争的方针 ;分析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危险性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提 出了“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 毛泽东的这个报告,使全党在革命的转折关头,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保持 着清醒的头脑,推动形势向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为我党夺去全国政权 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 (1)国际形势: 六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苏联,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苏联的胜利,德,意,日的失败,英,法的削弱,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 民主国家的出现,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中国人民 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国际因素。但,美国,国民党决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 争仍然是艰难和复杂的。 (2)国内阶级力量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革命人民力量空前壮大:120万党员,一亿人口的解放区,100多万军队, 200多万的民兵的人民武装。人民迫切的要求和平,民主,实现真正的民族独 立。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 二,党为粉碎国民党反对派的军事进攻而斗争
• • • 1,全面内战爆发。党号召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 (1)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先后 在山东,苏中,晋南等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挑起了重大历史上空前规模 的反革命内战。
• • •
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战争初期,军事上 和经济力量暂时处于优势。
•
• •
•
•
•• •
《宣言》郑重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 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号召个全国人民“必须坚持和平。 民主,团结,为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向党内《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说明了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谈判的方针 和在谈判中 准备作出的某些让步;指出了谈判的 结果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和我党的政策。体现了我党以革命的两手反对蒋介石反革命 的两手的策略思想。 我党为了及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手段达到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 目的,或者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推迟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也为了在争取和平 的过程中揭露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所以决定 派遣。 谈判:8月28日,谈判集中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我党提出:在公平合理的整编全国 军队的原则下,24—20个师,可迅速将我党领导的散步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 皖中,湖南,湖北,河南的军队着手复原,从上述地区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陇海 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8月29日,蒋介石《剿匪手令》,9月十日至10月12日,上当军民粉碎进攻之敌,歼灭 3万5千人。 毛泽东会见宋庆龄,民盟张澜,黄炎培等,周恩来。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九 月)
• • • • • • • • • •
线索:国内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中国展开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 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六年六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即 争取和平和准备自卫战争阶段。 国民党反革命的两手和共产党革命的两手。 一九四六年七月全面内战爆发到一九四七年六月,是我军战略防御阶段 党制定了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进行了土改,整党和整军, 粉碎了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一九四七年七月到一九四八年八月,是我军的战略进攻阶段 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历史转折关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召开了 十二月会议。 一九四八年九月到一九四九年九月,是我军进行战略决战和取得全国革命胜 利的阶段,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 • • •
• •
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关内大打,关外小打”。 较场口事件:二月十日,重庆各界群众集会庆祝政协成功,国民党指使特 务进行破坏,殴打了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等人。 二十一日,捣毁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 二十二日,在重庆制造了反苏反共游行。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召开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宪法草案修改原则” 的决议,改变了政协关于修改宪法草案的民主原则,从根本上推翻了政协决 议。 三月底,破坏了《东北停战协议》。 四月八日,我党政协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因国民党推翻政协决议,冒恶劣 天气回延安向党中央报告和请示,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叶挺,邓发 等同机遇难。
• • •
先机,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开辟了道路,同时又能及时把江南分散的兵 力集中起来,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被动局面和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为了使 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坚决 的拥护我党我军,发动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解放区,必须减租减息,废 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 土改,进一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为此,党中央在 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 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 史任务”。规定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保护工商业,对开明绅士应当照顾等政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