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专题复
中国现代史专题总结

4.外交战线 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 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 境。 5.新时期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返回
专题总结
中国现代史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 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49~1978 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1)政治上。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共同 纲领》 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这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宪法;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这一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时 期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1.政治上 (1)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经济上。1953 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 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同步进行,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外交上。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建 国 初 期 , 实 行 “ 另 起 炉 灶 ”“ 打 扫 干 净 屋 子 再 请 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50 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 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 功。
(3)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 的新局面。 (4)科技成果丰硕。“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 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选育成 功。 (5)“双百”方针。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 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1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时期(1949——1952年)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开国大典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和政权巩固和平解放西藏巩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国旗;国歌;首都改名为北京;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屈辱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屈辱历史,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2)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
(4)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3、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4、新中国成立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历史的结论。
(28年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意义)。
西藏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
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董存瑞、李大钊、关天培7、巩固政权的措施:(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8、抗美援朝:A 、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侵略军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
(1)戊戌变法: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
(2)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
(3)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
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
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
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
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
九.台湾问题
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英、法、美、日
2.侵华事件: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侵华暴行:
两次大屠杀:旅顺、南京
3.十年动乱: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4.改革开放:宝葛大京、“神舟”飞船
(注意: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主观题)(DOC)

中国现代史(黄珍德老师重点)一、名词解释1.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者的反对。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
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荐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大会还确定党成立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直皖战争直皖战争,发生于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锟与皖系段祺瑞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的对抗。
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 doc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本专题考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1954年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定都,定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等。
2、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
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
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概况: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开辟前进道路,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枪眼的黄继光;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1、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2、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
二、列强侵华与抗争(1840—1953)1、手段: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2、军事侵略----近代六次侵华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南京条约》,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150多万平方公里)③《马关条约》向中国资本输出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南京条约》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条约。
4、经济侵略:①甲午战争前,商品输出②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方法:开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5、文化侵略--设教堂、传播宗教、办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推行殖民奴化教育。
6、百年巨变启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部抗争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是一部探索史,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 中国现代史复习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五单元中国现代史复习学案高三文科普通班全体【专题综述】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奋斗历史。
60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主要线索】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专题十七新中国的民主主建设和曲折发展【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对政治建设的破坏。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6、新中国的外交。
探究1、新中国的民主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2、比较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简述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分析为何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知识梳理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①时间,地点:1949、9,北平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③通过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④地位:暂行人大职权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标志新中国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色,是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954年9月)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a、规定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规定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