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开采沉陷原因及防治

合集下载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三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三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一.沉陷的防治技术途径沉陷破坏的防治技术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对开采沉陷的控制,即通过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工艺、合理布置开采工作面、采取井下充填法、覆岩离层带空间充填等措施,来减少地表下沉,控制地表下沉速度和范围,达到保护地表和地面建、构筑物与耕地的目的。

(2)开采沉陷破坏的恢复和整治,运用土地复垦技术和建筑物抗采动变形技术,对开采沉陷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和利用。

1.1.1全部充填开采在煤炭采出后顶板尚未冒落之前,用固体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密实充填,使顶板岩层仅产生少量下沉,以减少地表的下沉和变形,达到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的目的。

其中水沙充填是充填采煤法中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其次是风力充填和矸石自溜充填。

但充填采矿法需要专门的充填设备和设施,还需要有充足的充填材料。

矿井初期投资大,吨煤成本相应的增加。

1.1.2条带开采根据煤层和上覆岩层组合条件,按一定的采留比,在被开采的煤层中采出一条,保留一条。

由于条带开采仅是部分地采出地下煤炭资源,保留了一部分煤炭以煤柱形支撑上覆岩层。

从而减少覆岩移动,控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实现对地面建、构筑物的保护。

但该方法采出率低、巷道掘进多,工作面效率低。

1.1.3覆岩离层带充填根据采空区上方覆岩移动形成三带的岩移特性,在煤炭采出后一定时间间隔内,用钻孔往离层带空间高压注浆,充填,加固离层带空间,将采动的砌体梁结构加固为稳定性较好的连续梁结构,使离层带的下沉空间不再向地表传递,以减少或减缓地表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

但该技术难度大,再近一步研究。

1.1.4限厚开采根据矿区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和建、构筑物抗变形能力,以不产生地表积水和满足建筑物所要求的保护等级为依据,确定可开采的煤层厚度,开采是仅回采这一厚度的煤,其余各煤层均不开采,以实现减少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及土地的目的。

但该技术采出率低,仅在薄煤层中应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探讨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探讨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探讨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推进,煤矿沉陷问题也日益凸显。

煤矿沉陷不仅会给矿区和附近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还会对地下水文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成为了煤矿开采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问题。

本文将从煤矿开采沉陷的影响机理、沉陷预测和监测技术、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矿开采沉陷的影响机理煤矿开采沉陷是指在地下采煤过程中,由于地表地下煤层的变形、瓦斯涌出和矿岩崩塌等因素引起地表沉陷和建筑物变形的现象。

煤矿开采沉陷的影响机理主要包括:(1)地表沉陷: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矿下方煤层被开采后形成空隙,地表上方的岩层会因失去支撑而发生沉陷。

受影响的范围主要取决于煤层的深度和开采方法。

(2)建筑物变形:地表沉陷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陷和变形,使得建筑物的结构受到破坏,甚至引起建筑物的倒塌。

(3)地下水动态变化:煤矿开采沉陷会导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沉陷预测和监测技术煤矿开采沉陷的预测和监测是防治和控制沉陷的基础,也是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目前,常用的沉陷预测和监测技术主要包括:(1)地面沉陷预测:地面沉陷预测是通过对煤矿下方煤层的开展地质勘探,采用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和地下水动力学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对煤矿开采沉陷进行预测。

(2)监测技术:通过地面或地下的监测设备,对煤矿开采沉陷进行实时监测。

包括地面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建筑物沉陷监测等。

(3)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煤矿开采沉陷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关键参数的分析和预测,为沉陷防治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三、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煤矿开采沉陷的防治和控制是通过对煤矿开采沉陷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保障煤矿开采安全和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

常用的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主要包括:(1)煤柱支撑技术:在地下采煤过程中,采用合理的采煤柱宽度、间距和支护方式,保护地表和地下设施的完整性,减少地面沉陷。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本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本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本引言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的采空和岩层的失稳,常常会引发沉陷问题。

煤矿沉陷不仅对煤矿区域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给矿井的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沉陷原因分析、防治与控制技术、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沉陷原因分析1. 煤层采空引发的沉陷煤层采空后,原本支撑煤层的岩层会失去支撑力,从而导致地表沉陷。

随着采空区域的扩大,沉陷现象会呈现出面积逐渐扩大、深度逐渐加深的趋势。

2. 岩层失稳引发的沉陷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岩层容易出现断裂、滑动等失稳现象,从而导致地表产生沉陷。

这种沉陷的范围通常较小,但是危害较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二、防治与控制技术1. 采空区域灌浆加固技术采空区域灌浆加固技术是指在煤层采空区域进行灌浆施工,通过固化地层,恢复土壤的承载力,从而达到防止沉陷的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灌浆材料和灌浆方法,提高施工质量。

2. 岩层支护技术岩层支护技术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针对岩层失稳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支护。

常用的支护措施包括岩层锚杆支护、预应力锚杆支护、喷射锚杆支护等。

3. 综合沉陷控制技术综合沉陷控制技术是指通过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对煤矿沉陷进行控制。

这些措施包括煤层注水排灌、地表水利工程建设、地表变形监测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煤矿沉陷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以某煤矿为例,该煤矿位于山西省某地,开采了多个煤层。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沉陷问题。

针对该煤矿的沉陷问题,我们采用了综合沉陷控制技术。

首先,对采空区域进行了灌浆加固,提高了地层的承载力。

同时,对岩层进行了支护,防止了岩层失稳引发的沉陷。

在沉陷控制过程中,我们还加大了地表变形监测的力度,及时掌握地表沉陷的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针对不同区域的沉陷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沉陷的发生。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引言: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矿开采所带来的沉陷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行业的难题。

沉陷不仅会对地下和地表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开采沉陷的原因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的开采导致煤层的失稳和破裂,引起上覆地层的塌陷,形成沉陷。

1. 煤层岩性特征:煤层的岩性特征决定了其开采导致的沉陷程度。

软岩煤层更容易发生沉陷,而硬岩煤层的沉陷程度较小。

2. 采煤工艺:采煤工艺的不同也会对沉陷程度产生影响。

目前,常用的采煤方式有顶煤爆破法、胶运放顶法、割缝法等。

对于不同的煤层类型选择合适的采煤工艺可以减轻沉陷程度。

3. 开采方式:煤矿开采一般采用的方式有直接开采和分层开采。

直接开采是指从地表直接开采煤炭,分层开采则是在地下不同深度开采不同层煤。

两种方式对沉陷程度都有不同的影响。

二、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为了减轻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问题,需要探索并应用适合的防治和控制技术。

1. 改变开采方式:采用分层开采方式可以减轻沉陷程度。

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深度开采不同层煤,减少单层厚度,从而减少沉陷量。

2. 改进采煤工艺:改进采煤工艺可以减轻煤层的失稳和破裂,从而减少沉陷程度。

例如,在顶煤爆破法中使用合适的爆破参数和爆破顺序可以减少煤层的破裂面积,降低沉陷量。

3. 应用支护技术:在采煤过程中使用支护技术可以减少沉陷程度。

目前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采空区充填法、支架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填充采空区,维持地表稳定,减少沉陷程度。

4. 灌浆技术:灌浆技术可以减少地层的破裂和沉陷。

通过注入填料,将地层中的空隙填实,增加地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沉陷量。

5. 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

通过模拟煤矿开采的过程和条件,可以预测沉陷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三、案例分析以某煤矿为例,该煤矿采用了分层开采方式,并结合支护技术和灌浆技术对沉陷进行了防治和控制。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减少或避免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表沉陷现象,保护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维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调查、支护技术和合理开采等方面介绍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首先,地质调查是煤矿开采沉陷防治的基础。

地质调查能提供开采区域的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地下水位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确定最佳开采方法,减少地下空间开挖带来的沉陷影响。

其次,支护技术是煤矿开采沉陷防治的重要手段。

支护技术包括支柱法、短壁法、曲线卸荷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支柱法是最常用的支护技术,通过在煤层下方设置支柱,分散开采压力,减少煤层的沉陷。

支护技术能有效减少地表沉陷,保护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的安全。

再次,合理开采是煤矿开采沉陷防治的关键。

合理开采需要根据煤矿地质条件和矿山工程技术要求,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法和工艺流程。

合理开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煤层的沉陷,降低地表的沉陷程度。

同时,合理开采还需要考虑矿井的排水和通风系统,确保矿井环境的稳定。

此外,煤矿开采沉陷防治还需要进行监测和预测。

监测是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地面变形和地下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观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模
拟,预测煤矿开采带来的沉陷范围和沉陷量,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是保护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质调查、支护技术和合理开采等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表沉陷现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探讨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探讨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煤矿开采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沉陷问题,给周围环境和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煤矿沉陷是由于地下采空导致岩体松散、坍塌以及地表沉陷所引起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煤矿开采深度加大,沉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沉陷防治技术可以减小地表沉陷的影响,保护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安全。

科学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也可以及时发现地表沉陷的迹象,从而减少潜在的危险。

本文将从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机理分析开始,探讨沉陷防治技术、地面保护措施、支护技术应用以及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旨在为煤矿沉陷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问题提出煤矿开采沉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沉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传统的沉陷防治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无法有效控制沉陷的发生。

如何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在实际生产中,煤矿开采沉陷不仅影响到矿井的安全生产,还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道路等地面设施造成破坏。

沉陷带来的地质灾害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煤矿开采沉陷如何有效地防治和控制已成为煤矿开采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煤矿开采沉陷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寻找出一条可行、有效的沉陷防治之路。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沉陷机理,探讨沉陷防治技术,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才能有效地解决煤矿开采沉陷问题,保障矿井和周边地区的安全。

【问题提出】1.3 研究意义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煤矿开采沉陷会导致地表下陷,对周围的建筑物,道路,水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如何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问题,可以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煤矿开采沉陷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层的开采和矿石的压缩,地下地层产生断层、溃塌等现象,从而引起地面沉陷或建筑物沉陷的一种现象。

煤矿开采沉陷不仅会影响煤矿周边地表及建筑物的安全,还可能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煤矿开采沉陷的防治和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煤矿开采沉陷的原因和特点煤矿开采沉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层开采导致地下岩层的断裂和塌陷。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采掘矿层的压裂作用和矿床顶板矿石坍塌,导致矿山地下地层破碎,进而引发地表沉陷。

煤矿开采沉陷具有以下特点:1. 煤矿开采沉陷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与煤矿的开采活动相伴随,直到煤矿停产,煤矿开采沉陷才会最终停止。

2. 煤矿开采沉陷的时间跨度较长,通常从煤矿开始开采到最终停产,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3. 煤矿开采沉陷是可逆的,即在煤矿开采停止后,地下地层有可能逐渐恢复,但恢复的过程较为缓慢。

4. 煤矿开采沉陷的速度较慢,通常每年只有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但由于时间的积累,累计沉陷量可能会非常大。

二、煤矿开采沉陷防治技术1. 合理开采和布置矿井:通过合理的采矿布置和开采方法,尽量减小地下矿层的破坏和塌陷,降低煤矿开采沉陷的危害。

2. 采用支护技术:在地下矿井开采过程中,采取支护措施,如矿石支架、预应力锚杆和地压控制等,减小地下岩层的断裂和塌陷,降低煤矿开采沉陷量。

3. 混合开采技术:将传统的长墙综采方法与剩余矿柱法相结合,通过剩余矿柱的保留和采空区的逐步回填,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范围和速度。

4. 地下采煤和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与地上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和协调,避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沉陷风险。

5. 精确测量和监测:通过精确的测量和监测技术,及时发现地下地层的沉陷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和处理。

三、煤矿开采沉陷控制技术1. 地表沉陷控制:通过地表加固和精确的水位控制,减小煤矿开采对地表的影响,降低地表的沉陷量。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范文煤矿开采沉陷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给矿区地表和地下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损害。

因此,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煤矿开采沉陷的原因入手,探讨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沉陷主要是由于矿井上覆岩层的变形和位移所引起的。

这是由于矿井开采导致上覆岩层受到了破坏,形成了裂隙和弯曲。

岩层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从而发生沉陷。

另外,矿井开采还会导致地面沉陷,这是由于煤炭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导致地面塌陷。

因此,沉陷的防治和控制需要对矿井上覆岩层变形和位移进行控制,同时降低地下空洞的形成。

首先,对于矿井上覆岩层的变形和位移进行控制是沉陷防治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预应力锚索技术。

该技术通过钻孔在岩层上注入混凝土浆液,形成锚索,提高岩层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减少开采引起的沉陷。

此外,还可以采用喷射混凝土技术,将混凝土喷射到岩层上形成厚实的强固体,增加岩层的承载能力,防止沉陷发生。

其次,通过填充充填物来减少地下空洞的形成,从而降低地面沉陷的程度。

填充充填物可以填补地下空洞,增加地下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填充充填物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如煤矸石、砂土、矿渣等。

填充充填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其强度、稳定性和抗沉陷能力。

另外,地面沉陷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地表沉降监测和预警技术实现。

地表沉降监测是通过安装沉降监测仪器,对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地面沉降的发生和演化趋势。

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沉陷防治措施,减少地面沉降的损失和危害。

最后,对于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在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应该考虑到沉陷防治的问题。

可以通过合理的开采设计和方案,减少地面沉降的影响。

比如,可以采取分区开采的方式,减少单个区块的开采量,减小地面沉降的范围和幅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降低开采强度的方法,控制开采速度和开采时间,从而减少地面沉降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区开采沉陷原因及防治
[摘要]针对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地表破坏的影响,以减轻危害程度为目标,根据深陷原因,提出了防治和控制开采沉陷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开采沉陷;原因;沉陷控制
1 背景
煤炭的开发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然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日益突出,开采沉陷造成的矿区环境灾害主要有土地塌陷或积水,农田减产或绝产、道路塌陷、房屋变形破坏等,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不仅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当地居民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

采空区沉陷致使滑坡、崩塌、地裂、沉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时刻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和矿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随着煤炭形式的好转,各集团公司都加大了环境的防治和治理,对煤炭事业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准确分析和确定影响煤矿区开采沉陷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今后有效开展煤矿区开采沉陷防治工作所必须解决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影响因素
在煤矿区,影响开采沉陷的因素有很多,来自于不同方面。

一般认为有:地质因素、水文因素、环境因素、采矿因素、时间因素等
2.1 地质因素
2.1.1 煤层的厚度、埋深及倾角的影响
(1)煤层厚度:开采煤层的厚度影响着地表下沉量的大小。

显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时,煤层越厚,则地表下沉量越大,这是因为需要充填的采空区体积较大。

(2)开采深度的影响: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表各项变形值减小。

这是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表移动盆地范围增大,地表移动盆地变得平缓,因此,地表各项变形值是与采深成反比关系的。

(3)煤层倾角的影响:煤层倾角的大小对地表移动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对于倾斜煤层,地表沉陷盆地移向采空区较深的一端。

在水平及缓倾斜煤层(0~35°)开采条件下,地表下沉盆地为对称的碗形和盘形。

在煤层倾角大于35。

以上,地表下沉盆地为四周非不对称的碗形和盘形。

当煤层倾角大于54°后,下沉盆地剖面形状又转化为比较对称的碗形或兜形。

2.1.2 覆岩结构
在大面积开采影响下,覆岩的移动和破坏有以下五种基本形式:
(1)覆岩为坚硬岩层、中硬、软弱岩层或其互层,不存在极坚硬岩层,开采后容易冒落,煤层顶板随采随冒,不形成悬顶,能被冒落岩块支撑并继续发生弯曲下沉而达地表。

覆岩的“三带”变形明显,地表则产生缓慢的连续性变形。

但若开采深度较小时,地表产生非连续变形。

(2)覆岩中大部分为极坚硬岩层,煤层顶板大面积暴露,矿柱支承强度不够时,覆岩产生切冒型变形,造成突然塌陷的非连续型变
形。

(3)覆岩中为极软弱岩层或第四纪地层,矿层顶板即使是小面积暴露,也会在局部地方沿直线向上发生冒落,并直达地表。

这时,覆岩产生抽冒型变形,地表出现漏斗状塌陷坑。

(4)覆岩中仅在一定位置上存在层状极硬岩层,矿层顶板局部或大面积暴露后发生冒落,但冒落发展到该极硬岩层时便形成悬顶,不再发展到地表。

这时,覆岩产生拱冒型变形,地表则发生缓慢的连续型变形。

(5)覆岩中均为厚层状极坚硬岩层,矿层顶板局部或大面积暴露后形成悬顶,不发生任何冒落而发生弯曲变形,地表则发生缓慢的连续型变形即发生离层型变形。

2.1.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尤其是断层的存在使矿区地质条件复杂化,地表移动和变形表现出特殊的规律性。

2.1.4 岩石质量指标
岩石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岩体的变形特性和变形量的大小,岩石质量越好,岩体的刚性越大。

2.2 水文因素
岩石是颗粒或晶体相互胶结或粘结在一起的聚积体,而地下水又是地质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水一岩共同作用其实质是一种从岩石微观结构变化导致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的过程,这种复杂作用的微观演化过程是自然界岩体强度软化直到破坏的关键所在。

2.3 采矿因素
对于矿山开采形成的未处理的采空区,其稳定性除了与上面所
介绍的因素有关,还取决于采矿因素及采空区的几何参数有关。

3 沉陷的防治技术途径
3.1 全部充填开采。

在煤炭采出后顶板尚未冒落之前,用固体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密实充填,使顶板岩层仅产生少量下沉,以减少
地表的下沉和变形,达到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的目的。

其中水沙充填是充填采煤法中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其次是风力充填和研石自溜充填。

但充填采矿法需要专门的充填设备和设施,还需要有充足的充填材料。

矿井初期投资大,吨煤成本相应的增加。

3.2 条带开采。

根据煤层和上覆岩层组合条件,按一定的采留比,在被开采的煤层中采出一条,保留一条。

由于条带开采仅是部分地采出地下煤炭资源,保留了一部分煤炭以煤柱形支撑上覆岩层。

从而减少覆岩移动,控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实现对地面建、构筑物的保护。

但该方法采出率低、巷道掘进多,工作面效率低。

3.3 扭岩离层带充场。

根据采空区上方覆岩移动形成三带的岩移特性,在煤炭采出后一定时间间隔内,用钻孔往。

离层带空间高压注浆,充填,加固离层带空间,将采动的砌体梁结构加固为稳定性较好的连续梁结构,使离层带的下沉空间不再向地表传递,以减少或
减缓地表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

但该技术难度大,再近一步研究。

3.4 限厚开采。

根据矿区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和建、构筑物抗
变形能力,以不产生地表积水和满足建筑物所要求的保护等级为依据,确定可开采的煤层厚度,开采是仅回采这一厚度的煤,其余各煤层均不开采,以实现减少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及土地的目的。

但该技术采出率低,仅在薄煤层中应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3.5 协调开采。

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合理设计各工作面的开采间距,相互位置与开采顺序,使开采一个煤层(工作面)所产生的地表变形和开采另一个煤层江作面)所产生的地表变形相互抵消或抵消一部分,以减少采动引起的地表变形,保护地面建、构筑物。

但该技术要保持一定的错距,因此组织生产难度较大。

我国尚未开展这种工业性实验。

4 结束语
开采沉陷是造成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有效控制和减轻地面沉陷程度是避免开采沉陷环境灾害的基本途径。

充填采煤法是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各个煤矿应该应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合理应用防止和控制开采沉陷技术和土地复垦技术,矿区生态复垦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对地表塌陷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矿区的环境、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乔振峰,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及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
报,2008,(14)
[2]郭志,岩体变形和破坏机制[c],岩体工程地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3]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67-268
[4]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巷道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