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音乐赏析
音乐欣赏《彼得与狼》

所谓交响童话,就是 用交响乐的形式讲 述一个童话故事。
说出“小鸟、小鸭、猫、 老爷爷、狼、彼得”这些 童话“人物”特点和他们 所用代表乐器的名称和音 响特色。
彼得——两把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大提琴,组成了弦乐四重奏。 鸭子——双簧管,它的嘴尖尖的,细细的,它只有一个簧片,
它的声音悠扬,就像摇摇摆摆的小鸭子。
听猫上树的音乐,感知音乐加速、上行等表现方式。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猫——单簧管,它的全身很黑,又称为黑管,
它有两个簧片,它的声音是用断奏 演奏的,就像轻跳的小猫。
爷爷——大管,用它低沉的声音表现出老态
龙钟、感觉到一个可怕、凶恶的形象。 猎人——定音鼓,用来表现枪声。 小鸟——长笛,轻快活泼地。
猫会怎样? 小鸟会怎样? 小鸭子会怎样? 彼得会怎样?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学生能分辨 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定 音鼓等乐器的音色,能说出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2、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熟悉交响童话中人物的音 乐主题,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3、在音乐赏析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童话的欣 赏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 年春天,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 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 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 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他利用 交响乐队中乐器地音色和表现力来 刻画了各种动物地不同形象和性格 特征,描绘了一个有趣地童话故事。 是世界上第一部交响童话。
什么是交响童话?
彼得与狼作品鉴赏600字

彼得与狼作品鉴赏600字
《彼得与狼》是一部由普罗柯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也是一部为儿童而创作的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以生动活泼的方式,通过彼得和他的小动物朋友们与狼的斗争,向孩子们传递了友情、勇气和智慧的重要价值观。
首先,从音乐角度来看,《彼得与狼》以其精湛的作曲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主题和演奏方式,比如彼得的旋律轻快跳跃,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机智;狼的旋律则低沉而凶狠,暗示了它的危险和狡猾。
这些音乐主题在全曲中反复出现,加深了孩子们对角色的印象和理解。
其次,从戏剧角度来看,《彼得与狼》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戏剧性。
彼得和他的小动物朋友们与狼的斗争,既是一场生死搏斗,也是一场友情与勇气的考验。
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友情和勇气的重要性。
此外,《彼得与狼》还通过各种音乐元素和乐器演奏的组合,向孩子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和乐器的特点。
比如,在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乐器,如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音色。
这些乐器的使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和色彩,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乐器的美妙之处。
最后,从教育角度来看,《彼得与狼》是一部极好的儿童音乐教育作品。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到音乐的美丽和魅力,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音乐元素的教育功能,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情感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的来说,《彼得与狼》是一部集音乐、戏剧和教育于一体的优秀交响童话。
它以其生动的音乐形象、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教育功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彼得与狼观后感音乐鉴赏

彼得与狼观后感音乐鉴赏最近有幸欣赏了《彼得与狼》这部作品,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感触。
《彼得与狼》的音乐一响起,就仿佛把我拽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那旋律时而欢快活泼,像是彼得在森林中无忧无虑地奔跑嬉戏;时而紧张激烈,仿佛能看到彼得与狼紧张对峙的场面。
在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勇敢无畏的小男孩彼得。
他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却有着一双充满好奇和坚定的眼睛。
他走进那片神秘的森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未知的冒险之旅。
森林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好像有着自己的故事。
彼得的脚步轻快而灵活,他跳过小溪,惊起了一群正在喝水的鸟儿。
那些鸟儿扑棱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叫着飞向天空,音乐里的音符就像是鸟儿们的叫声,清脆而灵动。
随着音乐的推进,那只可恶的狼出现了。
音乐瞬间变得低沉而恐怖,仿佛能感觉到狼那沉重的脚步,还有它那凶狠的目光。
狼在森林中徘徊,寻找着猎物,那种紧张的氛围让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但是彼得可没有被吓倒,他机智地与狼周旋。
这时候的音乐,既有彼得内心的紧张,又有他坚定的决心。
我能感觉到他在想办法,怎样才能战胜这只可怕的狼。
再说说那些乐器吧,每一种乐器都代表着一个角色,简直太神奇了!长笛那清脆的声音,就是那只活泼的小鸟;双簧管温柔的音色,像极了善良的鸭子;单簧管呢,则是那只俏皮的小猫,总是神出鬼没的;大管的声音低沉厚重,毫无疑问就是爷爷啦;圆号代表着那只威风凛凛的狼,每次它的声音一出现,就让人忍不住紧张起来;而弦乐组奏出的旋律,就是勇敢的彼得。
当彼得最终成功地抓住了狼,音乐达到了高潮。
那种胜利的喜悦,通过激昂的旋律传递出来,让我也忍不住跟着激动起来,真想为彼得鼓掌叫好!整个音乐作品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世界。
通过音乐,我能感受到彼得的勇敢、聪明,也能体会到他在面对困难时的紧张和害怕。
这种情感的传递,是那么的直接和强烈,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欣赏完《彼得与狼》,我从座位上站起来,心里还回荡着那动人的旋律。
彼得与狼作品鉴赏600字

彼得与狼作品鉴赏600字
(实用版)
目录
1.彼得与狼的创作背景
2.彼得与狼的音乐特点
3.彼得与狼的故事情节
4.彼得与狼的教育意义
5.彼得与狼的艺术价值
正文
1.彼得与狼的创作背景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一部儿童音乐作品。
该作品创作于 1936 年,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如何识别和避免危险,同时也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习到生活中的道理。
2.彼得与狼的音乐特点
《彼得与狼》的音乐风格独特,采用了不同的乐器来代表故事中的各个角色。
例如,弦乐代表彼得,单簧管代表狼,圆号代表爷爷,巴松管代表猎人等。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的音乐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3.彼得与狼的故事情节
《彼得与狼》的故事情节简单易懂,适合儿童欣赏。
故事讲述了小男孩彼得因为不听爷爷的话,擅自外出,结果被狼抓住。
彼得机智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逃脱了狼的魔爪,最后在猎人的帮助下,成功地击败了狼。
4.彼得与狼的教育意义
《彼得与狼》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寓教于乐的教育片。
作品通过彼得的经历,告诉孩子们要听从长辈的话,不要擅自外出,同时,
也教育孩子们要学会保护自己,面对危险要勇敢和机智。
5.彼得与狼的艺术价值
《彼得与狼》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儿童音乐的经典之作。
同时,作品的教育意义和人文精神,也为其增添了深厚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彼得与狼》是一部既有艺术价值,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音乐作品。
彼得与狼 赏析

音乐童话《彼得与狼》赏析《彼得与狼》是来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创作的的一部儿童交响童话,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之所以如此有成就要归功于他的在国外十多年的经历和天赋。
在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第三时期追随国际音乐新潮流,倾向于新古典主义,不同于以往俄罗斯民族的风格。
1936年,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应莫斯科中央儿童剧院之邀创作一部新的儿童交响乐作品,希望能在走进课堂的第一刻开始孕育儿童们的音乐品味。
仅四天的时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出了交响曲《彼得和狼》。
1936年5月2日的首演并不走运,用作曲家自己的话讲:“没有能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
”普罗科菲耶夫恐怕很难预见到《彼得和狼》如今成为儿童音乐的经典之一,带给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欢乐和启示。
200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就是来源于此,英国的动画人把这个经典故事搬到了现代,并赋予了其全新的结尾。
前苏联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著名作曲家,他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
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并未中断,但还是可以从中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俄国阶段,这期的作品是他出走之前写下的。
这时期的作品,以普氏特有的旋律,尖锐地不协调音,挖苦式的幽默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标志。
虽然此时的他已和欧浪漫主义泾渭分明,但是其风格仍未和传统完全脱节,遵守调性创作。
这些作品中还引起过丑闻。
经过短暂的休整,他的音乐语言进入第二阶段外国阶段(从1918年起),这时他的音乐更为现代,第二主线分明。
这时的普罗科菲耶夫开始不理会调性。
聚集的音响,旋律的突然爆发是这时期作品的特色。
虽然如此,他的前卫相比起一些同僚程度还是不一样的。
1930年代起其风格开始转变。
搬回苏联之后,他的新风格开始露头,故该时期被称为苏联阶段。
普罗科菲耶夫一直相信,作曲是行使一种社会职能。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优秀案例与教学反思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优
秀案例与教学反思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欣赏《彼得与狼》
作者及工作单位西安市莲湖路小学邓金娜
教材分析
《彼得与狼》是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的欣赏内容。
这个单元只有这一首欣赏曲目,是对曾经音乐欣赏中学习的各种西洋管弦乐音乐知识的一个汇总,也是基于学生长期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个整体呈现,可见其重要性。
这首乐曲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和管弦乐队,特地采用了童话故事这种轻松直观的方式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是一部典型的“听音乐,识乐器,讲故事,乐表演”的古典音乐作品。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欣赏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西洋管弦音乐的认识理解,为今后在这方面的欣赏上提供更好的保证。
学情分析
在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根据音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在音乐欣赏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为突出他们性格特点所用不同乐器的音响特色;
2.能用简短的语言叙述这个故事。
并且能在视听过程中能很好的掌握故事的情节主线,并能随音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精彩的故事拓展;
3.德育渗透:貌似强大的敌人,实际上并不可伯;只要团结起来,勇敢机智地和敌人做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掌握每种乐器所表示的角色;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彼得与狼》作品简析

《彼得与狼》作品简析《彼得与狼》作品简析摘要:运用音乐鉴赏的知识与技巧,通过对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作品背景、作品中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乐器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以及故事情节、个人感受等方面的简析,表达笔者对作曲家及其伟大作品的致敬,并展现本学期“音乐鉴赏”科目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音乐鉴赏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一、作品背景《彼得与狼》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
它创作于1936年春,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
交响童话是一种特殊的乐曲题材,它是取材于童话故事的交响诗。
交响诗这种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兴起于19世纪中叶,它的体裁名称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具有叙事、描写、戏剧性及抒情性的显著特点,并表现出内容决定形式的较为自由的曲式特点。
二、作品中主要角色及音乐表现形式《彼得与狼》最突出的部分就在于,其用不同的乐器代表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通过不同的乐器的音调不同的变化,来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一)彼得小彼得是作品的主角,他的形象是用弦乐组来塑造的。
弦乐组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通常以重奏的形式演奏。
轻快的弦乐体现出小彼得的青春与朝气,并在后面与狼的斗智斗勇出凸显出其勇敢、活泼的品质。
(二)小鸟小鸟是小彼得的好朋友,它的形象是用弦乐、长笛重奏来塑造的。
小鸟通常给人一种无忧无虑、自由的感觉,它飞上飞下,与小彼得共同玩耍。
(三)鸭子在日常生活中,鸭子给人一种摇摇摆摆、呆呆憨憨的感觉,而在作品中,对鸭子形象的塑造与现实中鸭子给人的感觉有些出入。
作者用双簧管来塑造鸭子的形象,它蹒跚而行,但却自命不凡,并与小鸟争斗。
(四)猫慵懒、高贵?《彼得与狼》中的猫可没那么端庄。
它曲意逢迎,对老爷爷讨好,转过身又想抓小鸟来果腹。
作者用单簧管来体现它的形象。
(五)老爷爷老爷爷是小彼得的亲人,他唠叨不休,告诫小彼得不要跑得太远,就像是生活中那些和蔼的长辈,为自己的孙辈操碎了心。
《彼得与狼》音乐表现性分析

《彼得与狼》音乐表现性分析《彼得与狼》,这部让许多人惊叹的影片也是一部充满着隐喻的音乐电影。
它的音乐不仅仅展示了几何形状的独特组合,更是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通过音乐的表现,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影的主题,这也使《彼得与狼》被认为是一部音乐电影。
《彼得与狼》的音乐由英国著名作曲家德普斯塔夫特和俄罗斯作曲家斯蒂芬罗素创作。
他们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音乐形式、古典音乐风格和俄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部经典的音乐电影。
首先,《彼得与狼》的音乐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传统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包括节奏、伴奏和旋律,以及不同类型的俄罗斯乐器,如古典钢琴和大提琴,这些传统音乐元素被运用在电影中,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管弦乐器,结合民族乐器成功地连接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从而表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
其次,电影的音乐也把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可以表达出当代人的心情和困惑;而低音乐器和木管乐器则可以表达出当代人心中的希望;同时,也可以表达出当代人所持有的反抗精神。
最后,音乐还可以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作曲家德普斯塔夫特和斯蒂芬罗素用内容丰富、旋律美妙的曲调来表达主人公彼得和他父亲之间和谐的关系,用激烈和紧张的音乐来表达狼与主人公之间的斗争,而在集体歌曲中,表达出人们之间充满友情和善意的人际关系。
总之,《彼得与狼》的音乐表现出了文化、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满隐喻的曲调又能让观众理解电影的主题。
通过音乐的表现,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影的主题,从而感受到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让人着迷的艺术性和令人惊叹的情节。
因此,《彼得与狼》被认为是一部成功的音乐电影,在电影史上也可以得到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彼得与狼》音乐赏析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考查学期 2012/ 2013 学年第二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XXXXXX
学号 201103014126
专业国际会计
成绩
指导教师沈玉华
近来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一时感慨良多!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作者,有“俄罗斯作曲家中的东邪”之称的天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他是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为儿童们写的,如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以及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春天完成的作品,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一部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同时也是前苏联音乐的典范作品)。
这部作品内容生动有趣,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
在配器上,它还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征,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的音调,描绘了童话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
在这首交响童话里,每个人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
A、小鸟,长笛在高音区演奏快速华丽的顿音和连音来表现,模仿了小鸟清脆而婉转的鸣叫。
B、小鸭,双簧管扁哨发出的装饰音来模拟鸭子那摇摇摆摆走路的形态,听上去就象是鸭子在嘎嘎嘎的叫。
C、猫,单簧管在低音区吹奏出的顿音,表现了猫上窜下跳,活泼机灵的形态。
D、老爷爷,大管独特而又庄严、浑厚且慢速的音调,描速了老爷爷严肃而又唠叨的形象。
E、狼,三支圆号吹奏出刺耳恐怖的不协和的和弦,表现了大灰狼的凶残以及阴森恐怖的气氛。
F、彼得,明快活泼的进行曲旋律以弦乐四重奏形式出现,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
G、猎人,木管和小号吹奏的进行曲曲调刻画了一个坚定的猎人形象。
代表各种人物形象的旋律,在乐曲中时而交织在一起发出声响,时而单个或三三两两地“出场”,编织出一部栩栩如生的音乐童话故事。
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
由作者本人所构思的情节和撰写的朗诵词,具有生动活泼而又深刻的教育意义。
《彼得与狼》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彼得和他的爷爷住在一个包满栅栏的村庄里。
村子的周围是一片浓密的森林,森林里有各种动物,当然也有狼。
有一天,一只狼从栅栏漏洞里钻进了村子,吞下了彼得唯一的好朋友鸭子。
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被吞了,彼得很不服气,彼得跟狼斗智一翻之后,将狼捕获,然后和爷爷去城市中,想把这头狼给卖了。
彼得站在关着狼的箱子上享受在胜利的感觉。
在城里,胆小鬼们在捉弄笼子中毫无反抗能力的狼。
看见狼被人奚落,他觉得似乎人比狼更坏。
于是他叫爷爷回家,把这头狼放了。
普罗科菲耶夫用音乐和巧妙明晰的画面把所有角色的性格描写得非常简明、准确而易解,由于规定一些乐器在整个作品中只用于某些特定场合,从而乐队的配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如此,这部作品的乐队写作还是相当丰富多采。
《彼得与狼》的音乐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三大段。
开头一段,即在大灰狼出现从而引起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之前,作者先为听众介绍故事中的一些基本角色和他们的活动背景,音乐笼罩在夏日乡村的安宁闲逸气氛中。
彼得的主题是整个作品最重要的主导动机,它同小鸟、鸭子、猫和爷爷的主题穿插呈现,虽
然它在反复时不断变换着调性和织体,但轮廓始终是鲜明清晰的。
作者用弦乐器生动而温暖的音色和简朴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作为这个人物的性格描写。
长笛高音区清脆透明的音色,还有模仿小鸟啁啾的音型,最容易辨识。
双簧管的音色本来带有一点鼻音效果,它的低音区就更像鸭叫一般,而鸭子主题的下行旋律,多少同它的悲惨命运有关。
单簧管低音区的咕噜响声和它的主题,显然是模仿猫的媚态和打呼声。
爷爷出场则用大管的宣叙调来表示。
在这一段音乐中还出现一个次要的矛盾冲突,那就是猫企图趁小鸟同鸭子一直在吵嘴的机会而捉住它,这诡计却给彼得识破下。
《彼得与狼》的音乐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三大段。
开头一段,即在大灰狼出现从而引起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之前,作者先为听众介绍故事中的一些基本角色和他们的活动背景,音乐笼罩在夏日乡村的安宁闲逸气氛中。
彼得的主题是整个作品最重要的主导动机,它同小鸟、鸭子、猫和爷爷的主题穿插呈现,虽然它在反复时不断变换着调性和织体,但轮廓始终是鲜明清晰的。
作者用弦乐器生动而温暖的音色和简朴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作为这个人物的性格描写。
长笛高音区清脆透明的音色,还有模仿小鸟啁啾的音型,最容易辨识。
双簧管的音色本来带有一点鼻音效果,它的低音区就更像鸭叫一般,而鸭子主题的下行旋律,多少同它的悲惨命运有关。
单簧管低音区的咕噜响声和它的主题,显然是模仿猫的媚态和打呼声。
爷爷出场则用大管的宣叙调来表示。
在这一段音乐中还出现一个次要的矛盾冲突,那就是猫企图趁小鸟同鸭子一直在吵嘴的机会而捉住它,这诡计却给彼得识破下。
乐曲当中相当于“发展部”的一段最为紧张,从恶狼出现开始。
猫的旋律刚露头便突然被打断,然后变成一个快速的乐句直窜高音区——这形象地说明猫一溜烟就爬上了树梢。
鸭子的主题也有变化,它的速度加快,显得急躁不安,而且移到高音区形成奔跑的音型;当鸭子被狼一口吞下后,在一片静寂中传出大提琴的一个泛音乐句,这是鸭子在狼肚子中的哀鸣的模仿。
此外,彼得在小鸟的帮助之下巧妙地逮住恶狼的描写,例如表示彼得从树上放下套结的弦乐音型等,也同样具体而形象。
在这一段中还出现两个新的主题——狼和猎人,前者是三个法国号,后者是愉快的进行曲,它不时还为代表猎人的枪击的定音鼓声所打断。
大灰狼被逮住后,便是乐曲最后一段的开始。
从进行曲的雄壮乐声中首先可以听到彼得的主题,现在它改由法国号奏出,原来轻快安逸的曲调变成了一首富丽堂皇的进行曲,充满愉悦和胜利的气氛。
随后,童话中所有的角色都在听众面前一一走过。
这最后一段带有再现部的意味,因为乐曲的基本主题全都在这里重现,而且音乐也返回到最初的调性——C大调上来。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在音乐会上演奏,但具有“剧场”效果,它的音乐单纯质朴,工笔纤巧,象《爱丽丝漫游记》一样,不但深受广大小听众的热诚欢迎,而且对成年人也同样有吸引力。
《彼得与狼》这个故事也很有教育意义!
彼得经过一番的搏斗,他终于捉住了狼,但是他最终没有杀了狼,而且在卖狼的时候,不怕别人怎么看待他,彼得认为他放走狼是对的,所以他最后放走了狼。
这样的举动是多么的让人没有想到的,他的鸭子被狼吃了,他是那么的怨恨狼,但是他为什么在最后关头还是放走了狼,我想,哪是因为他心中的那一团慈爱的心灵,对万物充满了慈爱之心,特别是动物。
他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赞扬,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结果,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动物的慈爱之心,而且更能体现彼得的那个宽容大量之心。
这部动画,并不只是给我们多少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启示。
这更是人类自身的一个寓言。
我们总把另一个自己无法理解民族的当作异类,语言不通,不理解对方的行为,却不断地产生利益的冲突。
这就不是和人与狼一样吗?那我们呢?我们选择了战争,似乎如果你不仇恨对方,他们肯定会在深夜里冲进你的小镇,割断所有居民的喉咙一样。
不,他们不会这样做。
这一切都是因对另一方的不理解而带来的误解与恐慌而已。
像彼德一样,选择退让。
在冲突中人类应当选择退让,这才是消除冲突的唯一选择。
否则,一场冲突会招致更大的战争,战争会使一方消亡,而后来呢?本是一方的内部会产生分裂,难道又要再次如此循环,直到人类全部消失在地球上?
伯夷、叔齐采薇而歌之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一个朝代的沦亡与另一个朝代的诞生,难道真是就会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转折吗?一个民族的毁灭,换来另一个民族的昌盛,这就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么?
答案是:否。
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这个故事也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多少做人的道理,制作者显然是对恶化的世界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
我们都希望世界和平稳定,但是在被称为和平年代的今天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
希望全人类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不和平、不稳地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翁欣瑶,用音乐讲故事—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琴童,2011年7期
[2]俞海南,清新、生动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音乐爱好者,1981年02期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