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比赏识教育更重要案例

合集下载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辩论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辩论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辩论‎正方‎(赞‎同惩罚‎教‎育)‎与反‎方‎(赞‎同‎赏‎识教育‎)的辩‎论‎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嘉‎宾观‎点‎:‎‎‎‎‎正方‎观点:‎‎‎‎赞‎同惩‎罚教‎育‎反方‎观‎点:‎‎‎赞同‎赏识‎教‎育‎观‎察‎员身份‎:‎‎‎‎主‎持‎人‎:‎最‎近正‎方‎先‎生提‎出‎了‎一‎个叫‎惩罚教‎育‎‎的概‎念‎,而‎反方‎先‎生一直‎推行‎的是‎赏识‎教‎育‎的原‎则‎,我‎觉‎得‎就很有‎意思,‎需‎要‎大‎家来‎谈‎一‎谈,‎对于教育‎的认‎识‎。

‎‎‎‎‎正方:‎‎‎这‎些年‎来‎,各‎种教‎育‎的思想‎方法‎都在‎传播,‎比‎方说‎激励‎教‎育,‎对‎孩‎子的欣‎赏,都‎非‎常‎流‎行。

‎欣‎赏‎是对‎的,但是‎现在‎发‎展‎到了‎好‎多‎地‎方出现‎无批评‎教‎育‎,甚‎至‎对孩‎子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甚至有‎的‎地方‎给孩‎子‎写的‎评‎语‎都甜得‎发腻,‎那‎么‎什‎么事‎情‎过‎度了‎以后,都‎会出‎负‎面‎的问‎题‎,‎所‎以我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反方‎:‎‎‎‎我恰恰‎认为孩‎子‎的‎赏‎识太‎少‎了‎,我‎记得我认‎识正‎方‎老‎师写‎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当‎时‎他讲‎中‎国孩‎子挫‎折‎太少了‎,我‎是好‎几年前‎以‎一位‎最普‎通‎家长‎的‎身‎份,把‎赏识教‎育‎刚‎刚‎提出‎来‎。

‎中国‎孩子,不‎是挫‎折‎太‎少了‎,‎而‎是‎挫折搞‎反了,‎该‎挫‎折的‎地‎方没‎有,‎生‎活上应‎该挫‎折,‎却过分‎的‎溺爱‎,而‎精‎神上‎应‎该‎欣赏激‎励,从‎我‎的‎感‎觉上‎讲‎,‎恐怕‎目前不是‎赏识‎过‎多‎,赏‎识‎和‎惩‎罚我个‎人认为‎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没有赏‎识的‎惩罚‎教育不‎完‎整,‎没有‎惩‎罚的‎赏‎识‎教育也‎是不完‎整‎,‎但‎是关‎键‎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主流‎是‎什‎么‎,中国‎孩子到‎底‎是‎缺赏‎识‎还是‎缺惩‎罚‎。

惩罚比赏识更重要辩证作文

惩罚比赏识更重要辩证作文

惩罚比赏识更重要辩证作文《惩罚与赏识,哪个更重要?》篇⼀:《惩罚也有大作用》在生活里啊,我就见过这么一档子事。

我邻居家有个小孩叫小辉,那可是调皮捣蛋得很。

他爸妈呢,都是挺温和的人,平时就主张赏识教育,觉得孩子要多夸夸,自信心才足。

这小辉不管干啥,哪怕就是画个歪歪扭扭的画,他爸妈都会夸得跟个啥似的,什么“哎呀,宝贝你真是小天才画家”之类的。

结果呢,这小辉越来越无法无天了。

有一次来我家玩,一点不客气,看见啥想要就拿啥,我跟他说这是我的东西不能乱动,他还冲我扮鬼脸。

玩我的玩具就像搞破坏一样,乱扔乱砸。

他爸妈看见了就只是笑着说“小辉啊,你这样可不好哦”,连句重话都没有。

我当时就觉得这赏识过头了吧。

后来小辉在学校也闯祸,上课把椅子弄坏,还和同学打架,把人家脸都抓花了。

这时候啊,学校老师可没惯着他,直接罚他面壁思过,还告诉他家长回家也要好好教育。

他爸妈这下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开始对他一些严重错误实施惩罚措施,比如不准看电视一周,零花钱减半之类的。

刚开始小辉还哭闹,可是时间长了,他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要是做了就得承担后果。

你看,要是没有老师那一顿惩罚,光靠赏识,小辉这孩子啊,估计还得继续无法无天下去呢。

惩罚在这时候就像是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能让孩子知道边界在哪里。

篇⼀:《赏识不是万能药》再说我表弟小明的事。

小明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偏下。

他爸爸妈妈呢,觉得不能老是惩罚孩子,得赏识来激发他的潜力。

于是啊,每次小明考试回来,就算考得再不好,他爸妈都会说“儿子,你这次比上次已经有进步了,继续加油哟”,其实哪有进步啊,分数就那水平,有时候还更低呢。

结果呢,小明自己心里也明镜似的,他知道自己考得差,爸妈那样说呢,他也没当回事。

有一回期末考试,他知道肯定考砸了,居然还骗他爸妈说自己成绩进步了很多。

为啥呢?就是因为老是被无原则地赏识,他已经有点麻⼀了。

他爸后来发现了真相,狠狠批评了他。

可这时候小明还特别委屈,说你们平时不管我考啥样都说好。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谁强谁弱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谁强谁弱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谁强谁弱日前,有很多家长致电求助本报: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挺乖的,现在到了这个年纪就出现这些问题,开始的时候家长还不好启口,在我们记者的引导下才说出,原来这些家长的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早恋,网瘾,吸毒,打架,不爱学习等,甚至有的孩子还和老师对着干,讲道理什么的都用过了,可是没有效果,打的话有时候更是事与愿违,反而弄的整个家庭鸡飞狗跳。

为此,本报还特意的咨询了教育学家刘文保先生,试图找到其中的原因,而我们再咨询的过程中找到了两种教育的方式,一种是我们传统的惩罚教育,另外一种是比较新颖的赏识教育,而这两种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谁会更有效果呢?接下来我们慢慢的剖析。

家住在渝中区的张大爷,当我们问及这两种教育方式谁更有效的时候,他眉飞色舞的告诉记者,“”棍棒下出孝子”这句话是老祖宗一直传下来的,我们这几代都是这杨的教育方式,而且我的几个孩子现在都过的都挺好的。

经常回来看我这个老头子,让我在其他邻居面前也特别有面子。

至于赏识教育的方式我认为有点娇气了,夸他几句这些孩子尾巴都翘起来,在孩子面前应该有一个长辈的样子,有错必须批评教育,惩罚,这杨孩子才不会骄傲。

”之后我们又采访了渝北某实验中学的黄老师,她表示:“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我们主要还是以表扬和鼓励这杨的赏识教育为主,即使学生犯了错,我也不会惩罚学生,都是告诉家长,让家长来管教,这杨做其实很多时候也是逼不得已,现在的孩子十分的金贵,惩罚和体罚很难界定,怕被家长不理解误认为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所以相对惩罚教育来说我们是能避免就避免。

刘校长告诉我们惩罚是为了教育而惩罚,所以在实施惩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为何要犯错?只有找到原因,家长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源上纠正孩子的错误,加入相符的教育因素,让其成长成才,",不要过分依赖其中一种教育方式,聪明的家长和老师,懂得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目前位于渝北区机场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采用一种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在其锻炼的过程中通过赏识教育唤起孩子们的自信,在他们自律的同时又做到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能力。

“赏识”教育呼唤“惩罚”——班主任工作案例

“赏识”教育呼唤“惩罚”——班主任工作案例

“赏识”教育呼唤“惩罚”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赏识教育一直备受推崇,因为赏识比惩罚更具正面的教育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把赏识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被误解的赏识教育也就成为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应该科学的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育方式,文明的赏识教育辅以科学的惩罚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

作为班主任,只有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事件概述学校因为生员数量问题不得不在下期把一年级重新分班,我接手了新分出来的班级。

班上有个学生叫兰伟城,胖乎乎的,能说会道,是个既可爱又聪明的男孩。

可是在学习态度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老是无精打采,我行我素,甚至有的时候还躺在凳子上,毫无纪律可言,脾气比较暴躁,课后常常和同学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开始我认为一年级的孩子都是特别崇拜老师,惟老师命是从的,于是,我采用说教式的讲道理的方法,希望能打动他。

可是这孩子很有个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才刚刚开始迈出学生生涯的第一步,难道就让他这样如此下去么?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健康的人格。

对于这样的学生,优缺点都很明显,恰似玉石,不雕琢,不成器,需要精心打磨。

我决心努力改造他。

二、事件对策(一)查找原因,寻策略我转变策略,找了他原先的班主任了解他第一个学期的表现,同时联系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让我没想到的是兰同学现在的态度竟然是他前班主任“赏识”出来的。

兰伟城的前班主任刚从教一年多,对小孩子一味的表扬、鼓励,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帮助他纠正,反而对他处处顺从,助长了他的气焰,到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学习越来越不认真,上课想咋样就咋样,对待同学也是处处以自己为先,成绩一落千丈,从九十多分的成绩落到六十多分,期末考甚至把试卷揉了,拒绝考试,班上的同学也不愿意和他交往。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1)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1)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浚县科达学校赵志胜教育是否还需要惩罚?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有一则题为《教师的膝盖为何这样软》的消息:在一所重点中学,一个男生在教室当众与女生搂搂抱抱,班主任看到后,即请这个男生到办公室谈心,该生竟然威胁老师要跳楼自杀,除非老师给他下跪。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老师屈服了,而这个学生转身得意地跑到班上宣布:班主任老师已经给他跪下了。

案例二:在陕西铜川耀州区南街小学,邱淑娥是该小学的语文女老师,曾获过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

因为学生未完成作业,老师“教育”了一顿,家长便纠集数人将老师殴打至死。

带头行凶者张宏文则是她班上一名学生的父亲。

案例三:在一农村初中,为教育学生远离网吧而举行了全体学生大签名活动(当然经常逃课上网的那几个学生也在上面签了字)。

可是,并没有起到什么约束作用,那几个有网瘾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半夜翻墙而出。

后来,这些学生私下说:“即使被学校抓到,最多被批评一下,有什么好怕的。

”案例四:一位教师曾讲: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十几岁,教初一,学生只比她小三四岁。

她父母都是教师,之前,父亲就告诫她,第一节课一定要严格,特别是像她这样的小女孩,首要的是要在学生心里树立一个严师的印象。

所以,她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立下了各种规矩,作业怎么样做,考试作弊将如何等等,严格实施,之后再慢慢显出她活泼的一面,教学果然没出什么问题。

而恰恰相反的是,我曾经有位同事,是女孩,她没几天就管不住学生了,后来被迫下讲台,去做后勤。

后来我们交流才得知,她陷入一个误区,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希望和学生做理想中的朋友,造成一些学生后来不把她放在眼里,调皮上头了,最后造成局势难以控制。

读完这些案例后,我们都会很受震惊、愤怒、悲哀、无奈。

在现实教育中,学生逼老师下跪的例子虽不多见,但今天的教师有时也会陷入欲管不能、欲罢难休的尴尬局面,除了繁重的工作,还要承受更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扭曲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今天看到《教育文摘周报》刊登的张传民、张传梅撰写的《教育决不能没有惩罚》一文。

读后,足以看出国外学校教育制度的健全和规定之周细,文中列举了国外对学生惩罚教育的有关规定,不妨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

例如,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

日本法律规定,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实施体罚,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

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

同样是在美国,学生如果经学校认为不宜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

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

在瑞士,如果有人无故旷课,法院就要对其提出诉讼,一般都要处以罚款。

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经班级理事会决定可以给予留级处分;对于打架、迟到、旷课等行为,将受到节假日必须到学校反省补课或做作业的处罚。

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

英国中小学生如果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

教师体罚学生方面,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具体的要求,例如,用鞭子或皮带时,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必须具有惩罚记录,年龄在8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体罚,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过三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等;最近又专门制定法律,允许教师以身体接触的方式去惩罚学生。

根据新加坡关于体罚学生的《指导原则》规定,在辅导、留校的惩戒方式不能奏效后,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用藤条对违规学生进行体罚,但对象限于男生,部位限于手心和臀部,必须有见证人在场,体罚后写成书面报告,并立刻通知学生家长。

在澳洲,有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戒室,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会被叫到警戒室,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经行惩戒,或被送到农场从事体力劳动,严重的将被开除,如果再不起作用,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

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惩罚教育”(张)

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惩罚教育”(张)

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惩罚教育”顺河学校张燕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

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惩罚?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老师、家长的赏识,倒是有人滥用“赏识教育”之嫌。

因为现在独生子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

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地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

在学校里,“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的倡导,使教师们似乎变的小心翼翼了,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或对学生文字性的评价中,一般几乎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为此教师们是谈“罚”色变,常常是变着法儿、绕着弯儿地牵强地、不可思议的表扬学生。

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法律博士谭小玉、上海市比乐中学校长唐关胜认为,教育应该包含惩戒。

现代社会对惩戒的看法有误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一些合法管理和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混为一谈,正当的教育也变成了体罚。

我们知道,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

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与“心”罚。

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

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咱们中国的教育存在“双重缺失”,一方面是宽容、激励、沟通的缺失,一方面是约束、惩处、管教的缺失。

在倡导“放的教育”时候,不敢理直气壮的“管”;倡导“管的教育”时不敢大胆地去“放”。

总体上说,缺失的是两种教育的和谐融会、协调、配合。

正如“将严爱与慈爱结合在一起、正如盐和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过量或是缺乏,都将导致身体发育不良”。

教育需要_赏识_也需要_惩罚_

教育需要_赏识_也需要_惩罚_

东方企业文化·远见 2010年7月116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惩罚”王其泉(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三明,365000)摘 要: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大行其道,而惩罚教育则颇受质疑。

本文认为,惩罚作为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其存在的价值。

良性教育在提倡表扬和奖励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育 赏识 惩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7—0116—01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毋庸置疑,鼓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自信心,还应该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因此,惩罚也是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成年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一些学生可能屡教不改,当各种委婉含蓄的方法用尽后,此时,适当的惩罚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

当然,惩罚不同于体罚,更不是为了发泄各种不良情绪而施加给学生的折磨。

一、教师的合理惩罚权受到过度限制当前,一些地方发生了教师体罚学生致伤残的事件,社会各界人士对教师的各种野蛮体罚方式口诛笔伐,并连带否定了惩罚教育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因为体罚问题而彻底否定惩罚教育的积极意义,无异于“把孩子和洗脚水一起倒掉”。

试考虑,学生不能被罚站,不能被大声呵斥,不能多布置作业,学习态度不认真只能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成绩不理想只能是教师反省教学方法得当与否……。

在重重压力之下,教师不能也不敢对学生采取任何惩罚,为避免误会、官司缠身,教师连善意的惩罚也隐忍不用,只靠苦口婆心期望学生改正错误,遗憾的是,这些竭力避免惩罚的教育方式对有些学生总是无效的。

部分学生和家长滥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义务教育阶段不能退学、不能开除”“遣送工读学校必须经家长同意”条款,仗着教师不能采取惩罚性手段而有恃无恐,不仅屡教不改,还故意换花样犯错,挑衅教师的权威,甚至公开辱骂、殴打教师,淋漓尽致地发扬少年时期的叛逆心理,以此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惩罚教育比赏识教育案例科学解释惩罚教育: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学校内惩罚教育的优势1惩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2惩罚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3惩罚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4惩罚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作用:观点一:适度的惩罚具有唤醒作用,观点二:惩罚具有警示作用,观点三:惩罚具有激励作用,◇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对错误的歉疚和放任,无疑如鸦片一样毒害学生的心灵。

◇教育不是工厂生产的产品,产品不合格可以报废,学生长大了。

不能让他回过去重新再来教育。

对于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放弃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不要从小剥夺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过多的赏识可能到了社会上会遇到更多的失望,使他们无法应对,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教师和家长身上。

反驳例子:1、仲永的赏识足够多,成不了气候2、西楚霸王项羽从小在项梁的赏识教育中长大,受不了委屈。

3、曹植的七步诗就是在惩罚教育的下构成的。

4、二十四岁因盗窃杀人被判处死刑的邱某临刑前,竟然将妈妈的奶头咬掉。

说明赏识教育的失败。

5、比如踢足球,既然犯规了,即使是被罚点球,也要坦然对待,不服,就不要犯规,要避免惩罚,就要避免犯规,犯了规,就得接受惩罚6、西游记中没有观音的紧箍咒,只凭唐生磨磨唧唧的赏识教育,怎能应付了聪明极顶,神通广大,叱吒风云的孙悟空。

惩罚教育是领导管理的法宝。

西游记中唐生面慈心善,为什么不对孙悟空进行赏识教育,还要对孙悟空念紧箍咒的咒语。

7、中国红军因为有了三大纪律八项纪律,对侵害人们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惩罚,如对逼婚杀妻的身经百战的红军旅长黄克功处于极刑。

群众异口同声称赞:共产党、八路军公正无私,纪律严明,真是了不起。

因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教育,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毛主席为什么对身经百战的红军旅长的黄克功逼婚杀妻案处于极刑8、我曾经工作过的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学生一进门,就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签订一份合同,就是学生在校三大高压线(1)不能在校谈情说爱(2)不能打架(3)不能与老师顶嘴;违者,把你的孩子领回去。

不管对不对没有商量,用钱也无济于事,我在校时就有领回家的学生,有点美国的管理方式。

我在那里工作特爽,要不山西现代双语学校越办越强。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惩罚教育是学校管理的法宝。

9、既然赏识教育是万能的,国家为什么还要设立监狱。

还要有警察,监察部。

10、有时孩子惹了祸家长老师再三告诫、说服,不如父亲脸上感怒的变化及骂声,更能叫人考虑自己的错失,当学生做错事时,你的苦口婆心有时真是收益甚浅,说服不如怒斥,把结论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他们的智能的发展也必有显著的效果。

11、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

”回答:1、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反方:没有经历过惩罚教育的孩子,大部分:是任性的孩子,他们有相当大的能量来控制其父母或老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在工作单位、在成立新的家庭中,也会固执、要强,难以与人合作,动不动就给人脸色看。

其实,这些个性都是小时候培养起来的。

采用惩罚教育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2、事实上也确实有少数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经批评想不开,就跳楼喝敌敌畏自杀的例子比比皆是,反方:寻短见不是某一刻照成的,是长期以来家长溺爱,老师的惩罚教育不到位的结果,过分的过多的赏识称赞,就会让孩子上得去、下不来。

西楚霸王项羽气力非凡、武艺高强、无人能敌,刘邦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在项梁的赏识教育下不能“包羞忍辱,不肯回江东,东山再起,最后自刎乌江。

”3、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育者(父母、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反方:感谢对方支持我方的论点,庄家要种好,要进行管理,要间苗、要除草、要喷洒农药,还要裁枝剪叶,任由小苗成长,只能成为一片烂草。

4、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反方:感谢对方支持我方的论点,教育不仅是赏识,更重要的是惩罚,惩罚是为了爱,是爱的更深。

神童仲永,他得到了足够的赏识,正因为缺少惩罚教育,最终只能:“泯mǐn然众人矣”5、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无论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惩罚教育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只有惩罚教育才能是人类能经受各种磨难,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6、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

反方:“我能行”不仅是经赏识教育可以得出的言论,经惩罚教育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言论。

而且刻骨铭心,我问对方曹植的七步诗是在赏识教育中做出来的吗?就是在惩罚教育的下构成的。

7、赏识教育是一种开发潜能同时保护孩子可持续发展资源(灵性)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唯一能让教育者和孩子共同快乐成长的素质教育。

反方:不可否认赏识教育能起到啦啦队的作用,他们奔跑他们快乐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啦啦队的喝彩。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啦啦队是需要的,但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难道你永远充当啦啦队吗?8、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反方:我说,我生过3个孩子,孩子会走路了,会说话了,那是他生理方面的进步,不是所教育的结果,如果你不夸他,他也会走路,也会说话,跌倒了再爬起来。

因为他已经开始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惩罚了,这是惩罚教育,他不再依赖于别人的赏识。

难道电暖箱里20天浮出的小鸡,也是鸡妈妈的招唤;难道破茧成蝶的蝶,那是蝶的招唤?还是蛹的赏识?9、赏识,是指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而是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微小的优点,及时地给以肯定和表扬。

而温和的惩罚对于帮助孩子同样是重要的。

反方:感谢对方支持我方的观点,温和的惩罚,属于惩罚教育,优点不说没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比如在香港汽车是靠左行,如果你在大陆开车,也靠左行,交警不会因为你遵循了红灯停、绿灯行,就不再惩罚你逆车行驶的。

10、一个学生10道题就做对了一道题,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把其他题做对反方: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不会,那不是学生问题,可能是我上课没有讲清楚,那我要接受惩罚从新讲一遍,如果是他上课没有注意听讲,那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

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一个司机违反了10次规,只有一次没违规。

你是不是也要不耐其烦的赏识他。

11、赏识教育,其关键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抱有坚定、乐观的态度。

赏识能催人奋进。

毕加索是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你是个绘画天才,你可以去绘画。

父亲的鼓励使他找到了自信,使其绘画天赋得到充分展现。

赏识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对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挖掘孩子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方:赏识教育确实可取,但我要问对方现实生活中,不能因为你是一名画家,你去贩毒就可以不受惩罚,你去偷盗就可以不去坐牢。

12、改变了人一生的家长会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沮丧的小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儿子没有睡懒觉,去得比平时早了半个小时。

反方:非常感人,其实有时表扬也是惩罚,是对心的惩罚,是最厉害的惩罚,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

因为我经验过这样的事,一本笔记本,奖励我将来最优秀的女儿,当时,眼泪成串的往下掉,我觉得比打我、骂我还难受,我用布包起来,并下决心成为最好。

惩罚是艺术性极高的教育,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就会失去辨别是否的能力,13、有本书叫《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反方:一味夸奖,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孩子经常获得“廉价”的无原则的夸奖,久而久之,便对夸奖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为获得夸奖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兴趣。

因为唾手可得的夸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一种足以使之窒息的压力,或者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盲目自满,停滞不前。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是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既不是什么教育原则,也不是什么教育艺术,更不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绝招”。

要说对那些聋、哑、盲、弱智和学龄前等弱势群体中的孩子,要尽量多地夸奖以至夸张地夸奖,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是非常必要的。

而对正常的孩子,还是该表扬则大力表扬,批评则严肃批评,不能姑息。

14、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反方:只要教师学高、身正,学生没有不服气,被学生称之为严厉的教师,是对老师的奖赏15、让我们都住泰戈尔的这句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反方:经过锤的打击,可以打击出美丽的工艺品,价值极高,而水的冲击只能形成光滑的鹅卵石。

★周弘所说“一味地赞扬、肯定、夸奖”,主要是用于那些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们,比如聋哑、弱智、不大懂事的小孩子,甚至包括那些危重病人。

由于他们是生理上有缺陷,他们学会了10个字,可以夸他们“好”,学会5个字,照样可以夸他们“好”;而对于正常、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必须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成绩不够,你要花钱学校才能要你,这就是惩罚。

人们到医院看望危重病人,不论病人的脸色多么不好,病情多么严重,人们也都是说“今天你的气色真好,比前几天好多了”,绝不会实话实说病人“面带菜色、将不久于人世”。

周弘的“赏识”的教育方法,只是适用于弱势群体,不能在普通孩子的教育中推而广之。

★教育家魏书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在“惩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罚写说明书和罚写心理病历是比较典型的两种方法。

罚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魏书生的惩罚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惩罚——不需要语言案例: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处理过这样一件事。

考完试之后,反方:陶行知的惩罚教育用得极好,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要求陶先生将“99”改成“100”。

陶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将“99”改成“100”,只不过随手在一个字上点了一个小红点。

原来这个字是孩子改过的,陶行知的这个动作既包含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责备、制止,更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