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微课大赛

合集下载

韩非子选读《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创新课件

韩非子选读《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创新课件

…基础积淀…
一、读准字音 1.醉寐.( ) 2.亡裘.( ) 3.象箸.( ) 4.土簋.( ) 5.犀.玉( ) 6.短褐.( ) 7.织屦.( ) 8.织缟.( ) 9.跣.行( ) 10.缁.衣( ) 11.食彘.( ) 12.聚嘬.( )
答 案 1.mèi 2.qiú 3.zhù 4.ɡuǐ 5.xī 6.hè 7.jù 8.ɡǎo 9.xiǎn 10.zī 11.zhì 12.zuō
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 而《康诰》上也说过‘不要彝酒’,‘彝酒’就是经常喝酒;经常
酒者,天子失天下, 匹夫失 喝酒的人,天子就会丧失天下,(若此人是)平民百姓就会丧失
其身。” 亡:丢失。酒:名词作动词,喝 他自己的性命。”酒。匹夫:平民百姓。身:性命。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鲁穆公让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
前一个代杨布。 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 后一个代狗。 杨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这样!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先前假如你的狗白色出去,黑色回来,你难道能不感到奇怪吗!”
犹:像。是:这样。曩(nǎnɡ):从前,先前。使: 假使、如果。怪: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
在 。 土 簋 ( ɡ uǐ) :
玉杯象箸 必不盛菽
古代陶制食器。 用上玉杯象牙筷子,食器里一定不会盛放豆叶制成
藿,则必旄、象、豹胎; 旄、象、豹 的食物,那么一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上了牦牛、大象、豹子
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 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住在茅屋当中了,就一定会穿
于:在。乃:于是,就。之:均为代词,前一
个代曾从子的计策;后一个代曾从子。

高语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语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韩非子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知识
体会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2学情分析
学生对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也领略到了韩非子语言的魅力,然而学生整体上文言文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再加上韩非子思想深刻,所以理解起来稍显困难,需要教师由浅入深、耐心引导。

教学重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分析古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们这本书的最后一节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选文,大家有没有总结过我们这部分选文一共几个故事?
子圉忌贤、子胥智逃、庆丰走越、绩昧巧谏、远水救火、
从子被逐、见微知萌、鲁人徙越、惠子喻树、杨子论美
这十个故事,每一个都蕴含着韩非子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韩非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选文,看看这部分中,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从中我们又能够得到哪些启发。

活动2【活动】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
这部分一共四段,每组负责一段,要完成的任务有:。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论语》为文本,通过讲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及意义;2. 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3. 领悟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包括子圉的身份、孔子的地位以及商太宰的背景等。

2.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详细讲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包括子圉与孔子的对话、孔子的回答以及故事的结果等。

2.3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通过分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总结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如仁爱、忠诚、谦虚、勤奋等。

2.4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结合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如仁、义、礼、智、信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传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言行和思想内涵,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课后作业4.3 课程考核进行课程考核,包括笔试和口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课程简介;第二课时: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第三课时: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第四课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第五课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论语》;6.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视频等;6.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竦,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韩非子的思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1.字音字形①圉.(yǔ)②寐.(mèi)③簋.(ɡuǐ)④菽.(shū) ⑤藿.(huò) ⑥屦.(jù)⑦跣.(xiǎn) ⑧蠋.(zhú) ⑨嘬.(zuō)⑩诰.(ɡào) ⑪旄.(máo) ⑫箸.(zhù)⑬缟.(ɡǎo) ⑭轸.(zhěn) ⑮贲.(bēn)⑯吠.(fèi) ⑰彘.(zhì) ⑱讼.(sònɡ)2.通假举要①鳣.似蛇:“鳣”通“鳝”,黄鳝②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忘记③衣缁衣而反.:“反”通“返”,回来 ④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你的 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xiàn ,介绍、引见 ②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小 ③子虽工.自树于王:擅长、善于 ④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 ⑤越人被.发:通“披”,披散 ⑥富有涯.乎:水边 (2)一词多义①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逃亡,逃跑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我已亡.之矣:失去,丢失馁不得食,亦终必亡.矣:死亡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消亡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通“忘”,忘记②相⎩⎪⎨⎪⎧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察看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辅助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外貌③假⎩⎪⎨⎪⎧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吸收乃以吴叔为假.王:临时的,代理的 ④身⎩⎪⎨⎪⎧ 首身.离兮心不惩:躯体鲁人身.善织屦:自己身.体力行:亲自,亲身(3)词类活用①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住 ②则毋生.杨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③其恶者贵.,美者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 ④美者自美.……恶者自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 ⑤吾不知其美.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漂亮的地方 ⑥天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4)古今异义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古义:出逃。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提取文本信息,准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鉴赏孔子言行,领悟其仁爱、礼节、智慧等思想内涵,培养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比较先秦诸子学说,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孔子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和语法知识,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初步了解,熟悉孔子的基本思想和道德观念。此外,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对《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内容框架和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有所认识。
② 关键词:
- 仁爱
- 礼仪
- 智慧
- 子圉
- 商太宰
- 孔子
③ 重点句式: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文言文句式
- 孔子关于仁、礼、智的名言
板书设计: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一、孔子思想
1. 仁爱
2. 礼仪
3. 智慧
二、故事情节
1. 子圉见孔子
2. 商太宰的反应
三、重点句式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先秦诸子选读》
2. 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
3. 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4. 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
- 孔子的礼仪观念在公共秩序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探讨礼的现代化意义。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说课稿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说课稿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选自《韩非子》,是一则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寓言故事。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情节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通过子圉和商太宰的对话,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利益和权力时的种种心态和行为。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同时,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也能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社会现象,提升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韩非子》这类较为深奥的先秦典籍,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字词理解、文意把握、思想领悟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关键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复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如“见”“说”“以”等实词和“之”“于”“而”等虚词的用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分析子圉和商太宰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会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和正直。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学历案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学历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人物的行为和言论所反映的思想。

2、难点(1)对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从古代智慧中汲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与作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文章峻峭犀利,论理精密。

2、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思考。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标注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二)课堂探究1、字词讲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见:_____太宰因弗复见也因:_____(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鳣似蛇通“_____”,意思是:_____2、句子翻译(1)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译文:_____(2)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译文:_____3、内容理解(1)子圉为什么要阻止太宰引荐孔子?(2)文中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人性的特点?4、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子圉的形象特点。

(2)太宰是一个怎样的人?5、主题探讨(1)本文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三)拓展延伸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的看法。

2、比较韩非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对待人性和道德方面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主要内容。

2、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文中重点句子。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

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的情节和细节,解释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4.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二章:子圉见孔子教学目标:2. 学生能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重点: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

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子圉见孔子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4.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三章:商太宰的评价教学目标:2. 学生能够分析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重点: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则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 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 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 ,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 患其不救乎!” 标题:远水不救近火 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 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所谓“远水难救近 火,远亲不如近邻”。分析其对人生和现实的启示 。 不要舍近求远,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 理问题。
课前检测(学考备考专线6)
读出下列红体子的读音 一、 忤逆 临邛 惫懒 混账 繁文缛节 纶巾 恓惶 前合后偃 一蓑烟雨 二、故垒 自诩 乞骸骨 刎颈之交 譬如 周济 脑 髓 孱头 一蹴而就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韩非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及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韩非子故 事的深刻含义
换位思考,要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
片段写作
从以上五则故事中,挑选你感悟最深刻 的一则,确定立意,运用例证法写一段不200字 左右的片段。
分组讨论
一、1、2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①重点字词;②加标题; ③这则故事中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宋国的国君,通过 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迪? 二、3、4组(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①重点字词;②加标 题;③宋君责问绍绩昧醉酒亡裘,绍绩昧机智巧辩,其意在告诉宋 君什么? 三、5、6组(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①重点字词;② 加标题;③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 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话,所谓“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分析其对人生和现实的启示。 四、7、8组(鲁人身善织屨……)①重点字词;②加标题;③ 结合故事寓意,分析其对人生和现实的启示。(道理+举例) 五、9组(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①重点字词;②加 标题;③结合故事寓意,分析其对人生和现实的启示。(道理+举 例)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通“殚” ,耗尽)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 巧。《庄子· 列御寇》
第五则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毋击矣,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标题:杨布打狗
结合故事寓意,分析其对人生和现实的启 示。(道理+举例)
第一则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 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 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 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这则故事中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 宋国的国君,通过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迪?
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第二则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 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 ‘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 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标题:绍绩昧巧谏宋君 宋君责问绍绩昧醉酒亡裘,绍绩昧机智巧辩, 其意在告诉宋君什么?

忠告与警示:凡事有度
第四则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 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 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 得乎?" 标题:鲁人徙越 结合故事寓意,分析其对人生和现实的启示。( 道理+举例) 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