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教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章节:第二章「道家哲学」•知识点: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二、教学目标:1.了解子圉对孔子的推崇;2.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3.学生能够领会「仁」的含义,进而理解孔子的人文思想;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2.孔子的政治思想;3.仁的含义和孔子的人文思想。
四、教学难点:1.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挑战;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其融入到文化体系中;五、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学生讨论,个人思考,小组合作.1.教师引入:带领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增加学生的兴趣。
2.导入:与学生分享文学中的人物关系,由此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让学生领略不同的历史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3.呈现故事:教师进行讲解,带领学生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并问学生是否有不同的解读。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对孔子的态度;5.学生分享: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个人思考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也可以通过交流互相补充彼此的知识,弥补个人不足的地方。
6.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内容进行点拨,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正确认识到问题的同时,也带给大家收获满满的体验。
7.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含义和孔子的人文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思想的内在逻辑。
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国家治理问题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人文思想;2.学生能够自我思考,分析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3.学生能够自由交流,理解倾听他人的看法;4.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高中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文题解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竦,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韩非子的思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1.读准字音子圉(yi!)蚤(zao)虱子胥(xu)康诰(gao)象箸(zhU)箕(qi)子土簋(gul)犀(xl)玉菽藿(huo)短褐(hQ)茅茨(ci)跣(xidn)行陈轸(zhQn)蠋(zhd)贲(ben)诸缁(zl)衣吠(fQi)之聚嘬(zuO)2.掌握通假而越人被发(被通“披”)鳣似蛇(鳣通“鳝")衣缁衣而反(反通“返")囊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彘臞,人乃弗杀(臞通“癯”)3.一词多义以错误!奚错误!为错误!4.词类活用美者自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美)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为贤)天雨,解素衣(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选文解读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2Word版含解析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
⑵学习和归纳重点字音词汇。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感悟韩非子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体悟其对社会人生洞察和思考之深。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掌握课文重点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朗读、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犊还珠,自相矛盾,路不拾遗……这些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教会我们洞察社会人生,思考世间万象的真谛。
今天,就让我们《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来感受韩非语言的魅力。
二、韩非子及其思想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人,法家、思想家、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荀况的学生。
因多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便发愤写作,有著述十余万言。
其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见而爱之,以不见其人为平生恨事。
后出使秦国而被留于秦;不久遭李斯诬陷致死。
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况的法术思想,吸取了前辈法家的学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即高度集中权力,制度和依据法律,使用权术来统治国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于文艺,十分强调“功用”标准,以能否对“法治”起作用来衡量作品的好坏;重内容,不重形式。
其“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论画名言,含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因素。
现存《韩非子》五十篇,个别篇目为后人增附或由他书窜入。
《五蠹》《孤愤》《说难》为其代表作。
其作品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不发空言;常以简短风趣的寓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颇为生动、形象,对后世政论文体的写作和发展均有影响。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
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的情节和细节,解释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4.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二章:子圉见孔子教学目标:2. 学生能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重点: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
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子圉见孔子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子圉见孔子的原因和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
4.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子圉对孔子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三章:商太宰的评价教学目标:2. 学生能够分析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重点: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太宰评价孔子的背后动机。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和看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说课稿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是一篇出自《韩非子》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对话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从单元编排来看,它处于文言文单元,对于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过子圉和商太宰的对话,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教材所选的这篇文章篇幅适中,语言简洁,情节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文中的字词和语法现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知识。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经过一定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句式以及古代文化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把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流畅地翻译全文。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子圉、孔子、商太宰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章。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现象,体会古代思想家的智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味,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子圉见孔 子于商太宰》 学历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人物的行为和言论所反映的思想。
2、难点(1)对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从古代智慧中汲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与作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文章峻峭犀利,论理精密。
2、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思考。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标注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二)课堂探究1、字词讲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见:_____太宰因弗复见也因:_____(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鳣似蛇通“_____”,意思是:_____2、句子翻译(1)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译文:_____(2)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译文:_____3、内容理解(1)子圉为什么要阻止太宰引荐孔子?(2)文中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人性的特点?4、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子圉的形象特点。
(2)太宰是一个怎样的人?5、主题探讨(1)本文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三)拓展延伸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的看法。
2、比较韩非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对待人性和道德方面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主要内容。
2、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文中重点句子。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论语》为文本,通过讲述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体悟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词汇的含义;(3)理解孔子对待子圉的态度及背后的儒家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3)学会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的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故事梗概子圉是卫国的大夫,他曾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认为,治国需重视礼、义、仁、智、信等道德规范,并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子圉对孔子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并未完全接受。
后来,子圉在商太宰那里遇到了孔子,就治国问题向孔子请教。
孔子以实际行动和教育影响了子圉,使子圉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2 关键语句分析(1)子圉问曰:“君子之道,闻诸?”(2)孔子对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本与!”(3)子圉曰:“善!”(4)明日,子圉见于商太宰,太宰问曰:“子圉!闻夫子之言乎?”(5)子圉曰:“然!”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标注生僻字词,查阅字典,掌握基本含义。
3.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对待子圉的态度,探讨背后的儒家思想;(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会角色的心情与态度,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4.2 心得体会4.3 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敬、诚信等品质。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文本解析、课堂活动、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表现。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优质教学设计

• ④、《绍绩昧亡其裘》是怎样看待醉酒行为的?
• ⑤、《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体现怎样的思 想?
三、作业。 •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 • 2、怎样看待本文揭露的人性的弱点? • 3、预习新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人教版)
• 一、复习《郑武公欲伐胡》。 • 1、朗读。 • 2、听写几个词语。
• ①、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妻,名词动用, 以女嫁人。
• ②、以娱其意。以,连词,来。 • ③、天雨墙坏。雨,下雨。 • ④、其邻人之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⑤、其家甚智其子。智,意动用法,以……
为智。
• 二、进行新课 • 1、初步感知课文。 • 2、朗读并讲析课文。 • ①、见,xiàn,引见。 • ②、“以”的用法。 • ③、“其”的用法。 • ④、“因”的用法。 • ⑤、“之”的用法。 • ⑥、假人:借人。
• 3、思考: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体现了子圉怎样 的心态?样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教案
高二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导学案编写:孟艳使用日期: 2014/4/22 班级: 姓名: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
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上台解读
一、导入
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二、自主阅读要求
这一章主要是故事,一共有14个故事。
按班上的大姓,姓李的同学7人,姓张的同学6人,加上课代表,刚好14人。
这14位同学每人主讲一个故事。
具体分配方法由课代表决定。
这14位同学先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弄懂句意;然后找几位没有主讲任务的同学,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并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三(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子圉( ) 蚤( )虱子胥( ) (((
康诰( ) 象箸( ) 箕( )子 (((
土簋( ) 犀( )玉菽藿( ) (((
短褐( ) 茅茨( ) 跣( )行 (((
陈轸( ) 蠋( ) 贲( )诸 (((
缁( )衣吠( )之聚嘬( ) (((
2.通假字
鳝似蛇而亡其富之涯乎衣缁衣而反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3.古今异义
子胥出走,边侯得之
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必善事左右
4.文言句式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1
失火而取水于海
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合作探究
1.第一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2(阅读1-7则,请按要求完成任务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
子圉见孔子子胥出走庆封走越绍绩昧醉亡其裘
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
卫公点破曾从子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圉(yǔ) 蚤(sāo)虱相(xiànɡ)剑 (((B(象箸(zhù) 箕(qí)子土簋(ɡuǐ) (((C(菽藿(huò) 茅茨(cí) 称(chēnɡ)此以求 (((
D(跣(xiǎn)行被(bèi)发聚嘬(zuō)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
宦:做宦官
B(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称:相称,配得上 (
C(而越人跣行跣:赤脚 (
D(鲁人身善织屦屦:草鞋
我的疑问:
我的收获:
2
高二语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导学案编写:孟艳使用日期: 2014/4/23
班级: 姓名: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
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上台解读
自主学习
1.词类活用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
横树之即生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2、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3、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4、奚不之晋,
5、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6、子岂能毋怪哉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7
8、若又奚患~
合作探究
1(第八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2(宋东逆旅之父说:“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
3
恶,吾不知其恶也。
”那么,美到底有没有标准呢
3.阅读8-14则,按要求回答问题
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
鲁人徙越
陈轸贵于魏王
杨子过逆旅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
杨布打狗
富之以涯
三虱食彘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解素衣雨:下雨 (
B(衣缁衣而反反:回来 (
C(衣素衣而出出:外出 (
D(三虱食彘,相与讼讼:责备,埋怨 ((
2(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4
1(读准字音
子圉(yǔ) 蚤(zǎo)虱子胥(xū) (((
康诰(ɡào) 象箸(zhù) 箕(qí)子 (((
土簋(ɡuǐ) 犀(xī)玉菽藿(huò) (((
短褐(hè) 茅茨(cí) 跣(xiǎn)行 (((
陈轸(zhěn) 蠋(zhú) 贲(bēn)诸 (((
缁(zī)衣吠(fèi)之聚嘬(zuō)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