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病例分析
病理解剖的常见病例分析

病理解剖的常见病例分析病理解剖是对死者遗体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观察病理变化和结构异常,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病例,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常见的病理解剖案例。
一、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由于冠脉供血不足引起。
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进行心肌梗死的尸检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典型特征:1. 损伤区域:心肌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左前降支和右冠脉供血区域。
在损伤区域上会发现坏死组织和出血点。
2. 纤维素斑块:心肌梗死发生前通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并在动脉壁内形成纤维素斑块。
这些斑块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引发心肌梗死。
3. 心脏增大:心肌梗死后,受影响的部分将无法继续收缩,从而导致心脏的扩大。
二、癌症病例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发生于各个器官和组织。
进行癌症的尸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对身体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癌症病例分析:1. 肺癌: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
在解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肺组织呈现出坚硬、灰色或黄色等异常特征。
此外,还可能存在转移灶和淋巴结增大等情况。
2. 乳腺癌:乳腺癌通常表现为乳房内可触及的肿块,通过进行尸检可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并进一步评估其分期和转移情况。
3.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通常以息肉形式出现,并伴有溃疡、出血等症状。
通过解剖可以确定癌变程度、肠壁浸润情况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存在与否。
三、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大脑血管受阻或破裂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或出血。
如下是常见的几种脑卒中类型: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大脑动脉栓塞和大脑动脉阻塞两种类型。
进行尸检时,我们可以发现受损区域呈现出坏死和软化等特征。
2. 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通常表现为内出血,并可通过解剖观察到具体出血部位。
最常见的是颅内动静脉畸形所致的蛛网膜下隐匿性出血。
3. 小动物斑块:小动物斑块是一种微小的、局限于微小动脉或毛细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
局解病例

海绵窦栓塞患者男性, 40 岁, 企业经理; 因发高烧, 伴剧烈头痛, 呕吐 2 天急诊入院。
患者 4 天前右上唇处有一疖肿, 刮脸时不慎刮破, 并挤压之; 2 天前患者发烧并剧烈头痛, 呕吐, 在家肌注抗生素, 但病情未见好转, 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和谵妄, 家人急送医院。
检查见患者神志尚清, 但烦躁, 体温 3 9.5 ℃, 右侧上唇处有下眼睑和睑结一疖肿, 有脓栓, 局部红肿, 右面颊部肿胀, 右侧上、扩张, 视乳头膜及球结膜肿胀, 右眼球突出。
右眼底视网膜静脉淤血、水肿, 右眼外肌随意运动消失, 眼球活动受限, 瞳孔扩大, 光反应消失, 三叉神经眼支布区感觉障碍, 角膜反射消失。
白细胞计数 20×1 0^9/ L, 中性粒细胞为 89 % 。
诊断为右侧感染性海绵窦栓塞。
问题:复习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危险三角”的概念。
面部疖肿经何途径感染海绵窦?复习用所学知识解释该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一,1位置:海绵窦位于颅中窝底、蝶鞍和垂体(垂体窝)的两侧,蝶窦外侧壁的外方,前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内侧部,后至后床突和颞骨岩部的尖端2穿行结构:(1)外侧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2)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3交通关系:海绵窦前端借眼静脉与面部浅静脉交通,向下借卵圆孔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
蝶窦与海绵窦之间仅借薄骨板相隔,故蝶窦炎可致海绵窦炎或血栓形成。
二,面静脉口角以上段缺少静脉瓣,因此其内的血液可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其主要交通途径:①通过内眦静脉借眶内的眼上、眼下静脉与海绵窦交通;②通过面深静脉(deep facial vein)经翼静脉丛、眼下静脉等与海绵窦交通。
因此,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因子可沿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可能导致颅内的继发感染。
故通常将两侧口角至鼻根间的三角区称作“危险三角”。
三,本例海绵窦栓塞累及了右侧第Ⅲ、Ⅳ、Ⅵ脑神经及Ⅴ脑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完整版)病理病例分析

前3天,四肢内侧和躯干出现红斑。患者三年前曾有类似发病四次。体检39℃,
脉搏138次/分,血压正常。双下肢内侧和躯干见环状红斑,心尖搏动位于左锁
骨中线外侧第6肋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二尖瓣区可听到三级收缩期吹风样
杂音和舒张早期隆隆样杂音。血沉50mm/1h,抗“O”为700单位,咽喉拭子培养
参考答案:
一、病理解剖诊断
(一)动脉粥样硬化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功能衰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II~IV度狭窄
2.心肌梗死贫血性
3.心源性肝硬化
4.四肢水肿
5.主动脉粥样硬化伴钙化、出血及腹主动脉粥样溃疡形成。
(二)双肺曲菌感染小脓肿形成,左胸腔积液。
二、死因:冠心病、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
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
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
上皮细胞。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大量中性粒细胞。
分析讨论:
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
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
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哕音及X
窦扩张充血、出血,该区肝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小叶周围边部分肝细胞胞
浆内出现圆形空泡。肾肿大,色淡红。切面实质增厚,混浊无光。光镜见肾近曲
小管增大管腔狭窄而不规则,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淡染,其内可见多数
红色细小颗粒,核居中央。脾淤血体积增大,光镜见脾小体数目减少,脾中央动
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小、闭塞。红髓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其
局部解剖学课后病例分析详解

1 第 一 章 头部 病例一: 面神经麻痹(面瘫)患者女性, 18 岁, 学生; 夜间开 窗, 靠窗而 睡, 早晨 醒来后 觉右 耳内 及耳 后疼 痛, 右 侧面 部麻 木,发胀。
起床后发现面部歪斜, 变形, 右眼不能闭合, 进食均有困难, 咀嚼时食物滞留于病 侧齿颊间隙内, 舌前右侧半味觉障碍, 患者虽无吞咽困难, 但有唾液自右口角流出。
检查见患者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表情动作丧 失, 右侧额 纹消 失, 右鼻唇 沟变 浅, 口角下 垂, 右眉下垂,右下眼睑松弛下垂。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不能皱眉, 右眼不能闭合, 鼓腮时右侧 唇闭合不紧, 不能吹口哨, 露齿时嘴歪向左侧。
诊断为右侧面神经麻痹。
问题: 复习面神经的纤维行径及分布。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眼睑不能闭合和下睑松弛下垂? 患者为什么咀嚼时食物会滞留于齿颊间隙内, 且病人不能吹口哨? 患者为什么露齿时嘴歪向左侧? 患者为什么出现味觉障碍? 病例分析: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或Bell 氏麻痹,后一名称系纪念英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 Charles Bell,是他于1821年首先描述了该病。
此病的确切原因尚未明了。
面神经麻痹多由于颞骨岩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发炎所致。
发 炎时, 即使面神经轻度肿胀, 也会使面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性压迫。
一些学者认为突然的面神经损 伤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供血的血管收缩缺血所致。
本病例出现的运动障碍显示是右侧面神经支 配的面肌的功能丧失。
面肌数量较多, 其随意运动可以做出各种表情, 因此, 面肌又称为表情肌。
一侧大面积面肌瘫痪多是面神经干受损所致。
额肌收 缩 病例二:三叉神经痛 患者女性,48岁,干部检查见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 各脑神经功能正常, 三叉神经感觉无障碍。
患者发作时面部呈 抽搐扭曲状, 其他无异常。
诊断为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痛。
问题: 复习三叉神经的为什么患者拔除上颌牙后仍未终止疼痛?根据所学知识, 思考解除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病例分析: 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感觉 分布区 的阵 发性疼 痛。
局解案例分析

第一章头部病例一:面神经麻痹( 面瘫)患者女性, 18 岁, 学生; 夜间开窗, 靠窗而睡, 早晨醒来后觉右耳内及耳后疼痛, 右侧面部麻木, 发胀。
起床后发现面部歪斜, 变形, 右眼不能闭合, 说话、进食均有困难, 咀嚼时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内, 舌前右侧半味觉障碍, 患者虽无吞咽困难, 但有唾液自右口角流出。
检查见患者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表情动作丧失, 右侧额纹消失, 右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右眉下垂, 右下眼睑松弛下垂。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不能皱额、皱眉, 右眼不能闭合, 鼓腮时右侧唇闭合不紧, 不能吹口哨, 露齿时嘴歪向左侧。
诊断为右侧面神经麻痹。
问题: 复习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及分布。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眼睑不能闭合和下睑松弛下垂?患者为什么咀嚼时食物会滞留于齿颊间隙内, 且病人不能吹口哨?患者为什么露齿时嘴歪向左侧?患者为什么出现味觉障碍?病例分析: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或Bell 氏麻痹, 后一名称系纪念英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CharlesBell, 是他于1821 年首先描述了该病。
此病的确切原因尚未明了。
面神经麻痹多由于颞骨岩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发炎所致。
发炎时, 即使面神经轻度肿胀, 也会使面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性压迫。
一些学者认为突然的面神经损伤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供血的血管收缩缺血所致。
本病例出现的运动障碍显示是右侧面神经支配的面肌的功能丧失。
面肌数量较多, 其随意运动可以做出各种表情, 因此, 面肌又称为表情肌。
一侧大面积面肌瘫痪多是面神经干受损所致。
额肌收缩可使额部产生额纹、举眉。
颊肌维持颊部的张力和防止食物进入齿颊之间, 还可防止颊黏膜在咀嚼时被牙咬伤。
颊肌瘫痪后这些功能都会丧失。
口轮匝肌的整体或部分收缩可使唇前突、噘嘴或拉唇贴近牙齿。
许多小的面肌功能障碍也可导致微笑和大笑等表情消失, 这些小面肌包括颧肌、笑肌、鼻肌和提上唇肌等, 它们都止于皮肤。
上述面肌瘫痪后由于对侧面肌功能完好, 患者在微笑时口唇被拉向左上方。
下肢局解案例

下群在大隐静脉近段周围。
(二)深层结构
1.阔筋膜 2.大腿肌
3.局部结构
1.肌腔隙与血管腔隙
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
与髋骨之间,是腹、盆 腔与股前区的重要通道.
构成:由髂耻弓分为
二部: 肌腔隙 血管腔隙
Femoral a. Femoral v. Femoral ring
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腓深神经 Deep peroneal nerve
肌支: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皮支:1、2趾间皮肤
损伤表现: 马蹄内翻足
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55岁,在下肢外伤后曾在一诊所 由护士在臀部肌内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1周 后,患者感到左腿沉重,有种麻木感及刺痛感 向下放射到左小腿的前面、外侧面及足背部、 足趾,行走时左足常踢到地。检查发现,左小 腿前外侧面及足背部、足趾皮肤感觉缺失,足 跖屈和内翻,出现明显足下垂,左踝关节背屈 及足外翻的肌肉较正常弱,足趾不能伸直。
3.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
梨状肌综合征
4.坐骨小孔及穿行结构
由外侧向内依次为: ①阴部内动脉、 ②阴部内静脉, ③阴部神经。
它们出坐骨小孔后 进 入坐骨肛门窝,分布 于肛管、会阴、外生 殖器诸结构。
股部
一、股前内侧区
(一)浅层结构
1.浅动脉 2.浅静脉 3.皮神经 4.淋巴结
1.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
第二讲 下 肢 The lower limb
实习一:股前内侧区(下肢组)
手术切口: 1、髂前上棘至耻骨 结节斜切口延至大腿 内侧 2、胫骨粗隆水平横 切口 3、两切口中点连线
解剖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寻找皮神经
局解肺脓肿病案分析

内侧底段S7
前底段S8 外侧底段S9
后底段S10
2、肺段性肺脓肿易发生在哪些肺段? 为什么?
• • • • • • • • • •
本例患者 3 周前曾有扁桃体手术史, 说 明该患者 有长期扁桃体炎的病史, 很可能是病原菌 吸入肺 后引发 的肺 脓肿。吸 入性 肺脓肿 常局 限于某 一肺段, 其发病部位往往与 主 支气管 特点 有 关。 右主支 气管 管径 较粗, 走向 较陡 直, 故吸入物 易入右肺, 在仰卧位时易进入右肺上 叶后段 和下 叶 的上 段; 坐位时 易进 入右肺 下叶 后基底段, 右侧位时, 易进入右肺上叶的前段或后段。本例 病人肺脓肿发生于右肺上叶后段亦符 合上述规 律。
肺脓肿类型:
一、吸入性肺脓肿: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有灵敏的咳 嗽反射,可以防止误吸。 二、继发性肺脓肿
三、血源性肺脓肿
1.急性吸入性肺脓肿临床症状
◆畏寒、高热,伴感染中毒症状;
◆咳嗽、咳痰,可有胸痛;
◆发病第10-14天,突然咳出大量脓臭痰, 之后中毒症状减轻;
◆ 约有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
肺脓肿
病例
• 患者,男性,16岁,学生;因发热、咳嗽、 吐浓痰伴胸痛10天而入院。患者3周前曾做扁桃 体切除术,10天前开始发热,寒战,伴有咳嗽, 右胸痛,向肩胛区放射,2天前突然大量咳脓臭 痰。 检查见患者精神不振,虚弱无力,体温39.5℃, 脉搏细弱,90次/min。白细胞计数 22侧 位片显示右肺上叶后段有一带液面的脓腔。
• •
• • 诊断:右肺上叶后段肺脓肿。
1、复习肺段的概念
每一段支气管及分支所连属的肺组织为一肺段
右肺:
上叶:
尖段S1 后段S2 前段S3
疑难病例分析报告范本

疑难病例分析报告范本
引言
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个
真实临床病例,详细分析其病情、病因、诊治过程和结果,为医生提供一个疑难病例分析报告的范本。
病例描述
患者为女性,45岁,主述头痛、恶心、视物模糊、颈部僵硬,症状持续2周。
之前曾在多家医院就诊,但症状未见好转。
神经检查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部无明显外伤。
头颅MRI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示淋巴细胞升高。
诊断过程
经过全面检查和综合分析,初步疑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但考虑到患者症状持续
时间较长且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行脑膜活检。
结果显示小脑脑膜下有白细胞浸润和炎性反应。
结合临床病情和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隐匿性结核性脑膜炎。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确诊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治疗,辅以
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病人情绪疏导和家属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
治疗结果
患者开始治疗后逐渐症状缓解,头痛逐渐减轻,视物模糊明显改善,颈部僵硬
逐渐减轻。
经过6周治疗,复查MRI示病变范围明显缩小,脑脊液检查示炎症反
应逐渐减轻。
患者病情稳定,继续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
结论
本病例充分体现了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多学科协作及科学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疗效。
希望此病例分析能为类似病例的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认识和处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溃疡已癌变,需自横结肠上将大网膜 全部游离,将胃之远侧3/4部分、全部大网膜以及脾淋巴结、 贲门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全部切除。
分析
胃溃疡多发生在40~50岁之间的男性,半数以上溃疡发生于胃 小弯,亦可发生于贲门附近或胃后壁。其主要症状为上腹痛,可 为钝痛、灼痛、胀痛。痛疼常发生于进餐后0.5~1小时,在下次进 餐前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可只表现上腹隐痛不适、饱胀、厌食、 嗳气、泛酸等症状。病史可达几年或十几年。其常见的并发症是 出血和急性穿孔。
2
患者为什么出现患者为什么膈下出现游离气体?
胃溃疡急性穿孔后,胃肠道内的气体可进入腹腔,产生气 腹,因此站立时作X线检查,在膈下可见半月形游离气体阴影。
3
若给患者施行胃大部切除时应结扎哪些动脉?这些动脉 来自何处?走行于何处?
①在行胃大部切除术时应沿胃小弯分离并结扎胃右动脉、胃
左动脉。
沿胃大弯分离结扎胃网膜右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
1 患者为什么出现板状腹、压痛、反跳痛和腹式已有3年的胃溃疡病史。本次因饱餐诱发急性
穿孔,突发上腹部剧烈刀割样痛疼,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病人
处于休克状态。
酸、碱性 肠内容物
腹腔
化学性 腹膜炎
穿孔
休
3~5h后 8~12h后 刺激症状 细菌性 可减轻 腹膜炎
弥漫性 腹膜炎
克
①该病人因饱餐后导致胃 溃疡急性穿孔,大量的胃内容 物进入腹膜腔引起弥漫性腹膜 炎,刺激壁层腹膜周围神经, 使腹肌反射性收缩,引起腹肌 紧张而呈板状,因此出现“板 状腹”。
4
手术时应注意保护哪些器官?
术中应注意勿损伤结肠中动脉;在游离胃大弯时只能将胃网 膜左、右动脉弓发出并分布至胃大弯的短支结扎,保留动脉弓于 大网膜;勿过多游离十二指肠残端,以避免损伤十二指肠上动脉 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否则残端缺血,影响愈合。
另外,术中还应注意勿损伤胆胰管及胰腺等器官。
5
手术中溃疡处冷冻切片检查,若发现癌变,应清扫哪些 淋巴结?
②这些动脉的来源和分布:
动脉名称
来源
胃左动脉
腹腔干
胃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脾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起自胃十二
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两层腹
膜之间沿胃大弯下缘向左走行,
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与胃网
膜左动脉吻合,沿途发出分支
至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胃网膜左动脉: 起自脾动脉,
经胃脾韧带入大网膜前两层腹
腹式呼吸的临床意义
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 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为 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 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板状腹
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 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 板,称为“板状腹”。
局部解剖学病例分析
引起溃疡的 几大诱因:
杜欣 徐春
胃溃疡急性穿孔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出现超过黏膜基层的局限性圆形 或椭圆形缺损。
胃溃疡穿孔是指胃溃疡未得到及时控制,继续发展, 侵蚀胃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形成胃肠腔与腹腔相 交通的孔穴,从而导致整个胃壁洞穿。
病例
患者,男性,48岁,农民;因上腹部突发性剧烈 疼痛,伴恶心、呕吐4 h急诊入院。患者于3年前开始 出现嗳气、反酸伴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饭后 0.5~1 h出现,持续1至2 h后可自行缓解。本次发病为 饱餐后不久,突然感到上腹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 伴恶心、呕吐,很快感到全腹疼痛。
膜之间沿胃大弯走行,与胃右
动脉吻合,沿途发出小支分布
于支至胃前、后壁和大膜。
分布 贲门及胃小弯附 近的胃壁
胃大弯前、后壁 和大网膜
胃左动脉: 起自腹腔干,行向左上方,至胃的贲门附近发 出食管支后转向右,在小网膜之间沿胃小弯向右走行,与胃 右动脉吻合,沿途发出分支至胃的贲门及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胃右动脉: 起自肝固有动脉,在小网膜內行至幽门上缘, 再沿胃小弯行向左,沿途发出分支至十二指肠上部及胃小弯 附近的胃壁。
反酸
反酸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酸 性物质,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胃、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 觉到出现苦味物质,统称为反酸。反酸所致的症状和危害可有烧 心;食管痛;吞咽痛;吞咽困难;呼吸道症状。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分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顺呼吸即吸气时轻轻扩 张腹肌,在感觉舒服的前提下,尽量吸得越深越好;呼气时再 将肌肉放松。逆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即吸气时轻轻收缩腹肌, 呼气时再将它放松。
②由于壁层腹膜神经属于周围神经,感觉灵敏,定位较准确, 因此疼痛先出现于上腹,后蔓延至全腹导致壁腹膜受炎症累及, 而出现全腹反跳痛。
③由于脏层腹膜神经属于内脏神经,对炎症、压迫、膨胀、 牵引、腔内压力、的刺激较为敏感,而且对疼痛定位较差,因 此当炎症累及到脏层腹膜神经时从而出现压痛和反跳痛。
④由于腹膜炎症导 致腹肌(尤其是膈肌) 紧张,肌张力下降而出 现腹式呼吸减慢甚至消 失。
检查见患者取平卧姿态,表情痛苦,身体不敢翻 动,面色苍白,出冷汗,肢体发冷,脉搏快而细弱, 腹式呼吸减弱,不敢深吸气;腹肌紧张,腹部呈“板 状腹”,全腹有压痛和反跳痛,以上腹部明显。X线 检查显示膈下可见半月形游离气体。诊断为胃溃疡并 发急性穿孔。
嗳气
嗳气(ǎi qì)是中医名词。俗称“打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 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 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 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yī q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