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网测量方案
gps控制网测量实施方案

gps控制网测量实施方案GPS控制网测量实施方案。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GPS控制网测量作为一种高效、精准的测量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测绘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GPS控制网测量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GPS控制网测量的基本原理。
GPS控制网测量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大地测量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地面上布设一定数量的GPS控制点,利用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测量控制点的坐标,从而实现对测区内各点的坐标测量。
通过对这些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测区内各点的空间坐标,从而实现对地物的测量和定位。
三、GPS控制网测量的实施步骤。
1. 布设GPS控制点。
在进行GPS控制网测量之前,首先需要在测区内布设一定数量的GPS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应该均匀分布在整个测区内,并且要考虑到地形地貌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布设。
2. GPS观测。
一旦GPS控制点布设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GPS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需要确保GPS接收机能够稳定地接收卫星信号,并且要进行足够长的观测时间,以提高观测结果的精度。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完成GPS观测之后,需要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这个过程包括数据的编辑、平差、精度评定等环节,最终得到测区内各点的空间坐标。
4. 结果展示与应用。
最后,需要将处理得到的测量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
这些结果可以用于地图制图、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等领域,为相关工作提供坐标支持。
四、GPS控制网测量的注意事项。
1. 确保GPS观测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大气、地形等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2. 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在结果展示与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测区内地形地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和应用方法。
五、结论。
GPS控制网测量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的测量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ors控制网测量方案

CORS控制网测量方案简介CORS(跨源资源共享)是一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措施,用于限制跨源HTTP请求的访问权限。
在Web应用程序中,CORS可用于控制来自不同域的客户端请求资源的访问权限。
本文将介绍CORS控制网测量方案,帮助开发人员理解如何设置和处理CORS相关问题。
什么是CORS?CORS是一种基于HTTP头部的机制,它允许服务器控制允许跨域请求的访问权限。
由于浏览器的同源策略,JavaScript发起的跨域请求通常会被浏览器阻止。
CORS通过添加特定的HTTP头部来响应预检请求(OPTIONS请求),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配置CORS在服务器端配置CORS可以通过设置HTTP响应头部来实现。
以下是常见的CORS配置选项:1.Access-Control-Allow-Origin:指定可访问资源的源。
可以设置为特定的源,也可以设置为通配符(*),表示允许所有来源访问资源。
2.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指定允许的HTTP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GET、POST、PUT等。
3.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指定允许的自定义HTTP头部。
这个字段只对预检请求有效。
4.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指定是否允许发送凭证信息(例如Cookie、HTTP认证等)。
默认情况下,跨域请求不会发送凭证。
以下示例展示了如何在响应头中设置CORS配置: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Content-Type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测试CORS为了测试CORS配置是否生效,可以使用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
在Network选项卡中,可以查看HTTP请求和响应。
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方案

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方案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是指在施工现场建立一枚固定的平面空间,用于测量和定位施工区域内的各种坐标点和线路,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准确度。
下面是一个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方案,包括测量的方法、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一、测量方法:1.自由测量法:在平面上选择若干个控制点,通过测量这些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来确定其他需要测量的点的坐标位置。
2.直接测量法:使用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各个点的坐标位置。
3.网测量法:在施工区域内建立一定数量的测量控制点,利用测量仪器测量各个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以及各个控制点与被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来确定被测点的坐标位置。
二、仪器设备:1.全站仪:用于进行直接测量,可以同时测量坐标、距离和角度。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自动计算等功能。
2.经纬仪:用于进行方位角的测量,能够准确测量点的方向和角度。
3.测距仪:用于测量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电磁波、激光或超声波等技术。
4.电子计算器:用于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包括坐标的转换、角度的计算等。
三、控制网点的布设:1.控制网点的数量:根据施工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一般情况下,控制网点的间距不宜过大,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控制网点的选取:根据施工需要和测量要求,在施工区域内选择适量的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固定点和辅助点等。
3.控制网点的标志:在每个控制点上设置标志物,可以使用竖杆、标志牌或者标线等方式,确保控制点不会被误移。
四、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坐标转换:对测得的各个点的坐标进行转换处理,包括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的转换。
2.角度调整:对测得的各个控制点之间的角度进行调整,以满足预设的要求。
3.数据检查:对测量后得到的数据进行检查,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删除异常数据。
4.精度评定: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确定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就是一个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方案的简单介绍,通过建立合理的控制网,可以提高施工测量的准确度和效率,确保施工质量的要求。
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方案要点

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方案要点一、引言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指导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作用。
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方案的制定是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精度和施工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控制网的基本要求、技术方案的制定流程、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控制网的基本要求1.测量精度要求高:控制网是工程测量的基准,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质量。
因此,控制网的精度要求高,一般要求误差在毫米级以内,并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需要。
2.网络稳定性要好:控制网的稳定性对整个施工过程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设计控制网时,要考虑网点之间的关系,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建立方便、快捷:施工测量是一个动态过程,对控制网的建立和管理要求建立方便、快捷。
采用现代化的测量仪器设备和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将大大提高测量效率,并减少施工测量的工作量。
三、控制网技术方案的制定流程1.项目需求分析:首先对工程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明确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为制定控制网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2.网点布设设计: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控制网的布设范围和主要网点位置。
网点布设时要考虑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测量精度要求等因素,设计合理的网点布设方案。
3.设备选择: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测量设备,包括测量仪器、软件和数据处理设备。
要充分考虑测量设备的精度、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确保测量质量。
4.网点测量:按照布设方案,对网点进行测量。
测量时要注意操作规范,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误差处理、平差计算等。
要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网络建立和管理: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控制网,并进行管理。
包括网点的标志、记录、维护和更新等方面。
四、关键技术措施1.测量仪器设备的选择: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测量仪器设备,如全站仪、GPS等。
2.数据处理软件的选择:选择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实现测量数据的有效处理和自动化计算。
工程平面控制网的方案

工程平面控制网的方案一、引言工程平面控制网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基础,它是为了建立一个精度高、几何稳定的测量框架而设计的。
它是由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也称为控制站点)组成的一种测量网,在这些控制点上通过准确测量和数据处理,建立起相应的坐标体系和相对位置关系。
通过这些控制点可以实现工程中各种复杂的测量任务,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针对工程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和维护,提出一个系统的方案,包括测量方法、控制点布设、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控制点布设1. 控制点选择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到工程的几何特征、地形地貌、测量任务的要求以及辐射传递的可行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控制点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地理位置确定性、易于观测、地形开阔、无遮挡物、便于安装器材和传输信号。
2. 控制点布设方法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控制点布设方法。
通常包括直射法、反射法、GPS 定位法等。
在实际工程测量中需要综合考虑测量精度、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布设方法。
三、测量方法1. 测量器材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控制点布设方法,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器材。
例如,对于直射法,可以选择全站仪或者经纬仪进行测量;对于GPS定位法,需要使用GPS接收机等设备。
2. 测量操作流程测量操作流程应包括测量准备、目标定位、观测、记录和数据传输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处理1. 数据采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对控制点的坐标、地形图、影像图等数据进行采集。
一般可以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相机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2.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理、配准、检查、比对、坐标转换、模型构建等环节。
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如AutoCAD、ArcGIS、Photoshop等。
五、质量控制1. 检查标准对于控制点的布设、测量和数据处理等环节,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检查标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公路工程控制网测量方案

公路工程控制网测量方案一、前言公路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的建设需要高精度的测量工作作为基础支撑。
控制网是公路工程测量的重要工具,它是连接整个工程的基础点,直接影响到后续所有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公路工程控制网测量方案,对于工程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工作,提出一套公路工程控制网测量方案,以期为公路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二、控制网测量方案的基本要求1.准确性:控制网测量的准确性是首要要求,要求控制点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可靠性:控制网的测量数据应具有很强的可靠性,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需求。
3.稳定性:控制网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长期使用中能够保持测量数值的稳定性。
4.实用性:控制网测量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测量数据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5.经济性:控制网测量应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程效益。
三、控制网测量方案的设计1.控制网设计原则(1)密度均匀。
在控制网中布设控制点时,应考虑到工程的实际范围,控制点的布设应均匀、分布密集,以保证整个工程测量的精度。
(2)布设合理。
控制点的布设应尽可能在工程内部布设,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高程控制。
对于公路工程来说,高程控制同样非常重要。
控制网中应有高程控制点,以满足公路工程的高程测量需求。
2.控制网布设方案公路工程的测量范围一般较大,因此,控制点的布设应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布设方案:(1)密集布设:对于重要的公路工程,可以采用密集的控制点布设方案,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缩小,以提高测量精度。
(2)稀疏布设:对于一般的公路工程,可以采用稀疏的控制点布设方案,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增大,以降低测量成本。
3.控制网测量方法(1)三角测量法:对于公路工程的边界控制点布设,可以采用三角测量法进行测量,以满足边界控制点的准确定位需求。
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精度设计方案

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精度设计方案1)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线,包括建筑物的主轴线,其测距精度不低于1/20000,测角精度不大于82)标高控制网闭合差为6Jnmm(n为测站数)或20J1mm(1为测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3)布网原则: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布网原则,控制桩选在安全、易保存且相邻点之间通视良好的位置。
1.场地平面控制网的测设业主提供10个坐标控制点及水准点(G1至G10)。
根据业主提供的坐标点我们使用其中的G3、G4、G5为基准点,引入现场三个转点控制桩,严格闭合后根据本工程特点做出本工程主轴线6轴、∏轴、15轴、20轴、24轴、29轴、35轴、40轴、46轴、G轴、M轴、R轴等距轴线10米的控制桩,要求埋深1m。
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并作标记,测定其高程作为工程定位放线的依据。
控制桩点用钢管围栏保护。
四个角点构成的矩形控制网闭合校核后(需要进行首级验收)采用内分法加密成主轴线测量控制网,网点设在基坑边界线外侧,距主轴线10米,其中网点均与控制网平行排列。
首级控制网点的布置位置要求便于通视,施测简便易于操作,便于查验。
尽量避免复杂的施测方法。
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40000,相邻两点间的距离误差要控制在2mm以内。
为保证控制网的精度,在土方施工阶段每10天对控制网进行一次校核,在基础施工阶段每15天进行一次校核,结构主体施工期间,每60天进行一次校核。
在校核后若发现桩点位移超限时,应及时修正桩点的坐标值。
在施测面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对控制网进行局部临时加密,以便于用常规方法进行细部测量。
平面控制点经我方质检部门验收并经监理复测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
2.场地标高控制网的测设2.1.布网原则:1)该建筑场地至少要设置4个水准点,且应闭合合格。
2)整个场地内,每东西或南北相距IOOm左右要有水准点,即在场地内任何地方安置水准仪时,都能同时后视到2个水准点,以便使用。
工程测量方案控制网的建立

工程测量方案控制网的建立一、背景介绍工程测量中的控制网是用来确定测量点的坐标位置和方向的基准网络。
它是为了准确测量和定位工程地形和建筑物而建立的。
在建立控制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以及使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建立控制网的工程测量方案。
二、目的建立控制网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准确的基准框架,使测量员能够准确地测量位置和方向。
控制网中的点可以作为测量的基准点,用来确定其他点的坐标位置。
通过建立控制网,可以保证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测量点的选择在建立控制网之前,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点。
测量点的选择应考虑到地形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测量设备的精度和测量方法等因素。
一般来说,应选择在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气候条件稳定的地区作为测量点。
此外,测量点应尽量避免有遮挡物的地方,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网格布置方法在建立控制网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网格布置方法,以确保控制点的均匀分布和覆盖范围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网格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均匀分布: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测量区域内,以确保测量范围的覆盖和均匀性。
2. 方向性布置:控制点的布置应考虑到测量方向,以便测量员能够准确测量位置和方向。
3. 定位准确性:控制点的布置应考虑到测量设备的精度和测量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测量方法和仪器在建立控制网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一般来说,应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GPS定位系统和其它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在进行测量时,应严格遵循测量规范和操作规程,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完成测量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一般来说,应采用计算机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定测量点的坐标位置和方向。
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应注意各种误差的补偿和校正,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结论建立控制网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控制网,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一个准确的基准框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概况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地产开发公司总投资的大港地产开发公司溪谷林苑住宅小区(一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2440.14平方米,由45号楼、46号楼、57号楼、58号楼、67号楼、68号楼、75号楼、76 号楼组成。
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8576.16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3863.97平方米,具体如下:本方案为工程测量专项方案,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构件安装测量,沉降观测。
二、测量仪器的选用(1)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根据有关规定,送到具有检验资质的检测厂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测量需要的辅助工具和材料:8磅锤1把,红油漆3桶,毛笔10支,HB铅笔10支,15mn水泥钉1盒,铁锹1把,木桩若干。
(2)测量仪器的技术要求观测前,须按规范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校。
对于全站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①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不超过1格;②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DJ1不超过T, DJ2不超过2〃;③横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DJI不超过10〃,DJ2不超过15〃,DJ3不超过10〃;④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⑤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DJI不超过5〃,DJ2不超过8〃,DJ6不超过10〃;⑥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在0.8m到1.5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土1mm;(3)对于测距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①发光、接收、照准三轴的不平行性不超过士20〃;②测尺频率变化不大于比例误差的2/3 ;③照准误差均不超过固定误差的1/2;④仪器内部符合标准偏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4 ,周期误差振幅不大于规定误差的3/5;⑤加常数和乘常数检定的单位权标准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2 ;⑥电压变化对测距的影响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3;⑦光学对中器的对中误差在仪器高 1.5m范围内不超过1mm还须对气压计,干湿温度计进行检验与校正。
三、测量技术依据(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4)溪谷林苑住宅小区(一区)工程平面图(用于选点);(5)天津市大港地产开发公司提供的坐标点及高程点。
四、平面控制网设计方案1.技术要求与布网原则根据给定溪谷林苑住宅小区(一区)工程平面图,为了保证施工测量工作的进行,现在场区内选点如下图所示,形成网格,满足二级导线的精度要求。
控制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2、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①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②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③点位应便于安置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④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⑤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⑥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控制点进行编号。
(2)标石埋设①二级控制点的标石及标志规格可参见下图,标石的中心标志用铜材料制作,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丝;②地面二级控制点标石可用混凝土预先制作,然后运往各点埋设,埋设时坑底填以沙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再套模浇灌;③埋石结束后应填写控制点点之记;④待标石埋设稳定,没有下沉,或现场浇灌的标石凝固后2〜3 天方可观测。
二级控制点埋石形式3、控制网布设示意图4、导线测量由甲方给定的两通视点K2、K3,为基准控制点,导线测量至控制点1、2、3、4、5、6、TP1、TP2、TP3,然后闭合支控制点K2形成为闭合导线,导线边长要求满足二级导线测量的规范。
导线测量路线示意图5、内业计算(1)内业计算中数字取至小数点后三位,角值取至秒,边长及坐标取至毫米(mr)2)对观测结果进行平差计算,精度要求要满足二级导线的要求,如果不合格,要重新进行测量。
6、成果复核测量的外业和内业的成果完成后,要进行自检,合格后要交由监理和甲方进行检查,全部合格后方可使用。
五、高程控制网建立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
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甲方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K1、K2、K3、K4),采用DS32级水准仪(精度2mm/kn往返测)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2)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3)在布设附合水准路线前,结合场区情况,在场区与甲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间埋设半永久性高程点,埋设3-6 个月后,再进行联测,测出场区半永久性点的高程,该点也可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4)场区内至少应有三个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应小于1 公里,距离建筑物应大于25 米,距离回土边线应不小于15米。
2、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MW =」N[WW/L]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W-——闭合差(mm):L ------ 相应线路长度: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单位(mm注:MA为偶然中误差,Mw为全中误差3、观测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铟钢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个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
每一测站按规定的观测方法和操作程序,首先完成右路线的观测,而后进行左路线的观测。
4、水准点的选点和控制点先在一起,以方便施工中使用。
六、士0以下的施工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1)根据测量控制点引测出场区的轴线点,依据施工图纸上的尺寸关系,撒出白灰线作为标志指导开挖(2)轴线投测。
平面楼层混凝土浇筑并凝固达到一定强度后,现场测量人员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J2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
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他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控制轴线标识示例:细部线放样示例:(3)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 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并报监理验线,验线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4)允许偏差如下:基础放线尺寸允许偏差长度L、宽度B (m) 允许偏差(mm)L (B)<30± 530<L(B) < 60± 1060 <L(B) < 90士15L(B)>90士20说明:轴线的对角尺寸的允许偏差应为边长偏差的20倍:外廓轴线夹角的允许偏差应为士1。
2、高程控制(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高程时,首先联测地面高程控制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高程。
(2)士0以下高程的施测。
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对所需的调和临时控制点即水平桩(又称腰桩)必须正确测设,较差控制在士3mm(3)基础结构模板支好后,用水准仪在模板内壁测设出基础面设计标高线控制混凝土浇筑。
拆模后,在结构立面抄测结构士0线(4)基坑标高传递示意图如下所示:塔尺计算公式:H仁H0+b1-(a1-a2)-b2七、建筑物的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确定在各轴线交点的混凝土柱上设置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的埋设形式如下图所示:2、沉降观测点的测量过程(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
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个月观测一次。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长时间连续降雨、基础四周大量积水等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入逐日观测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若沉降速度小于0.01 ~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3)观测方法。
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H等水准测量方法往返观测,其误差不应超过士1」(n为测战数),或士4 "(L为公里数). 为了保证观测精度,观测时视线长度一般〉50m前后视距离要尽量相等,可用皮尺丈量。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点,再依次前视各观测点,最后应再次后视水准点,前后两个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士1mm。
八、工程测量人员组织及设备配置所有测量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
由于本工程工期紧张,施工流水段较多,为更好地配合主体结构的施工,工程测量人员要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测量放线任务,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各人有不同的分工,对于轴线控制与高程控制等关键环节,责任到人,强调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以更好的方法、更高的精度完成测量放线任务。
九、提交的成果资料测量任务完成后,上交如下资料:1、测量任务书与专业设计书;2、外业观测记录(包括原始记录的存储介质及其备份)、测量手簿及其它记录(包括偏心观测);3、气象及其它仪器的检验资料;4、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野外检核计算资料;5、数据加工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6、技术总结和成果检查报告。
十、测量技术质保措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测量又是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制定以下措施:( 1)测量负责人按测量方案要求,安排现场测量工作,并作好施工测量日志。
方案、测法要科学、合理,重要的单位工程或部位的测量方案由测量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
( 2)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
(3)本工程的测量工作必须符合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93)的要求。
认真审核图纸及相关资料,仔细核对依据资料及点位,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方案、措施。
( 4)测量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自检时必须换人,以不同的方法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交给专检部门验线。
( 5)技术资料、记录要齐全、完整,使每项测量工作都可追溯。
( 6)质量检验程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