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

合集下载

有名科普馆改造案例

有名科普馆改造案例

有名科普馆改造案例摘要:1.科普馆改造的背景和原因2.科普馆改造的具体方案3.科普馆改造后的效果和影响正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普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科普馆也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提升科普教育效果的问题。

因此,对科普馆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科普馆改造案例,来探讨如何提升科普馆的教育效果。

一、科普馆改造的背景和原因科普馆改造的背景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科普馆需要及时更新展示内容,以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另一方面,科普馆原有的展示方式和设施可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造升级。

二、科普馆改造的具体方案在这个具体的科普馆改造案例中,改造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展示内容: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更新科普馆的展示内容,增加新的展品和展示项目,使之更具时代感和科学性。

2.引入新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科普馆的展示效果,使观众能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科学知识。

3.改善场馆环境:提升科普馆的硬件设施,如灯光、空调、音响等,以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

4.加强互动体验:增设互动环节,让观众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提高观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科普馆改造后的效果和影响通过以上的改造,这个科普馆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1.科普馆的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和科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2.利用新技术提升的展示效果,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提高了科普教育的效果。

3.改善的场馆环境和互动体验,提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参与度,使科普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科普示范基地是指为了推进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向公众开放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科学交流的场所。

建设科普示范基地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2. 推动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3. 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4. 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项目内容。

1. 建设科普示范基地场所。

选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科普示范基地场所,包括科学展览馆、实验室、科普教育中心等,为公众提供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2.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科学普及讲座、科学实验活动、科技创新比赛等,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了解。

3.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普教育活动中,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的应用和价值。

4.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促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确定建设地点和场所。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场所,进行规划和设计。

2. 筹备建设资金和设施设备。

筹备建设资金,购置科学展览设施、实验设备等必要的设施设备。

3.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科学普及讲座、科学实验活动、科技创新比赛等,吸引公众参与。

4. 完善管理和运营机制。

建立科普示范基地的管理和运营机制,确保科普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

五、项目效果评估。

1. 对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科普教育活动进行定期评估,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

2. 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科普教育活动。

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项目实施方案,提高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科普教育活动的效果。

北京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获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北京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获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开 发建设规 划 .在环境 影响评价 中应将市 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列为重 要保护水 生物种资 源及上述 “ 三场 一通道 列 为
敏感 目标 ,科 学客观地评 价规划 实施可能 带来 的长期影 响 ,并按 照避让 减缓 、恢 复的顺 序提 出切 实可行 的建议
和 对策措施 市 区县 ( 自治 县 )环保部 门在 召集港 口 码头 、桥梁 采 砂 ,航 道 、水 电 .航 电 水利等 开发建 设规 划环境 影响报告 书审查 时 .应将渔 业部 门以及水生 生态 、水 生生物 资源 、渔 业资源 ( 重点是 鱼类 )保 护等 方
北京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 中心 获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本 刊讯 为鼓 励全 国科普教育 基地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 ,积极 组织开展科普 活动 、开发科 普展 教资源 、提升 科普 服务 能力 ,2 0 l 3 年 底 中国科 协组织 开展 了全 国科普教 育基地 年度工作 考核 。经 中国科协 组织 专家集 中评 审后 最
终 确定 了包括 中国水产学会 北京水生 野生动植物救 护中心在 内的1 0 3 家全国科普教 育基地 为 2 0 1 3 年度优 秀全国科
普 教育基地 ”。北京 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 中心 名列第十名 。 2 0 1 3 年 .中国水产学会 积极组 织学会所 属水产科 普教 育基地开展 各类特色 科普 活动 。其 中 ,北 京市水 生野生 动植物救护 中心积 极参加全 国科普 日北京 主会场活 动 ,与全 国水生 野生动物保 护分会 一起 开展保护 宣传 月活动 , 并捐建北京首个 小学水生生 物科普 图书室 ,积极参 加中国水产 学会 组织 的京 渝两地8 次水产科 普进校 园、进社 区活 动 ,还 自行 组织特色鲜 明、形式新 颖的 ” 暑 期志愿讲 解活动 ” 、 我 与 自然 夏令营活 动 、 捐建北 京首个 小学 水 生生物科 普图书室宣传活 动”等科 普活动 ,都 收到 了很好 的科普宣传效 果。全年活动 受众9 万 余人次 、媒体报道 3 0 余次 .为提高全 民科学 素质作 出了重要贡献 。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上海童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上海童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上海童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儿童常有很多愿望,比如想当医生、电工、工程师或者科学家。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往往只能选择一条人生道路,无从实现如此多的梦想。

“星期8小镇”儿童科学生活体验馆(下文简称“星期8小镇”)就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而出现的。

在体验不同职业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增强动脑、动手能力,了解科学常识,并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星期8小镇”是国内首家面向未成年人的,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型科普场所。

这个“小镇”借助真实的场景道具和专业的游戏内容设计,让青少年通过扮演不同职业,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由于这里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体验真实社会,因此成为上海市的少年儿童们学习科技知识的理想场所。

角色扮演内容丰富“星期8小镇”是专为少年儿童打造的迷你“小社会”。

在这座体验馆里,有50多个风格各异的主题馆,让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扮演飞行员、医生、警察、电工、主持人、工程师、科学家等70多种职业角色,通过6~8人的团队合作,完成馆内预设的各种任务。

不同于“过家家”式的儿童游戏,“星期8小镇”模拟了真实社会的经济生活。

这就是说,体验馆里有一套自己的经济系统,来此体验的儿童可以体验到成人打工赚钱、消费、储蓄的全过程,了解家长的钱的来历。

在模拟“赚钱”的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

比如说,扮演飞行员,可以在“航空馆”了解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扮演消防员,可以在“消防局”亲身实践消防“安全攻略”;扮演电力工程师可以在“电力公司”掌握清洁能源常识;扮演汽车维修工可以在“轮胎馆”学习交通安全与法规等等。

举例而言,扮演飞行员职业的“航空馆”,其外观是一架接近真实体积的“民航客机”。

在一位“星期8小镇”工作人员的引导下,6名身着民航飞行员制服的儿童可以像真正的飞行员那样走进经过一定简化的“驾驶舱”,根据工作人员的指导“各司其职”,按下一个个开关,最后推动操纵杆,看着“驾驶舱”里电脑屏幕上模拟的滑跑场景,让飞机“冲上蓝天”。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版纳植物园科学节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版纳植物园科学节

56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2017年5月20—21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举办了第2届“植物园+青年科学节”活动(以下简称“科学节”),活动主题是“科学,让我听懂你的语言(science in my words)”。

精彩而丰富的科学故事、精美而富有启发性的海报作品、现场充满热情的互动交流,成为了科学节闪亮的标签,吸引了央视新媒体对科学节进行现场直播,取得了比较高的关注度。

∙设计思路以植物园为活动平台,邀请青年科学家参与,通过向公众展示其最新科研成果及科学进展,促进科研工作者参与科学传播,在植物园营造科学传播的文化氛围。

加深西双版纳地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搭建其与科学家交流的桥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增进公众对版纳植物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2大功能的了解,提高植物园科普旅游的内涵。

∙活动概述第2届版纳植物园科学节活动汇集了植物园多个部门的力量,最终收集展示了来自版纳植物园37位科研人员或研究生的41幅科普海报,另外还有5幅来自武汉植物园的科普海报。

46幅海报被分为11个专题,分别摆放在11个具有傣族特色的亭子中。

近30名科研人员或研究生携带实验器材或科普体验道具来到活动现场,面向中学生及公众进行讲解。

西双版纳州生态站的工作人员,也来到现场展示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和多种实验仪器。

另外,植物园的彩铅绘画小组也将他们绘制的作品带到活动现场展示。

版纳植物园邀请了西双版纳州多个地区的中学生参加科学节活动,活动第1天迎接了来自景洪市一中和景洪市民族中学的学生近550人及学生家长近200人,第2天迎接了来自勐仑中学的学生约600人。

2天活动共接待了版纳州的中学生及家长约1 350人。

此外,版纳植物园的游客、研究生及工作人员家属也参加了科学节。

科学节结束后进行了活动评估。

评估使用的是开放式问卷调查法,通过发邮件和问卷星将问卷电子版发送给参加科学节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当地中学生。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案例发挥特色博物馆资源优势实现科普教育“借力”发展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案例发挥特色博物馆资源优势实现科普教育“借力”发展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案例发挥特色博物馆资源优势实现科普教育“借力”发展借助中科院专家优势,突出科普剧的科学性,通过科普剧使孩子们掌握古生物界最新成果行业特色博物馆在组建、管理与发展中,一直都与本行业、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动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所在全世界古生物研究中一直名列前茅,每年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自然》(Nature )和《科学》(Scienee )上发表不少重要的论文。

中国古动物馆在进行科普教育活动设计时,充分发挥中科院的人才优势,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加强与专家的联系,调动专家参与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飞上蓝天的恐龙》是小学4 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近年来古生物学界最重大的发现——“鸟类起源于带羽毛的恐龙”的相关科普知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所的中青年恐龙专家徐星研究员。

但是由于学校课程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全面理解相关内容。

中国古动物馆经过探索与实践,将“博物馆之夜——梦回白垩纪”通过科普剧这样的表演形式,将舞台表演和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1 亿多年前“恐龙飞上蓝天”这一最新科研成果通过表演的形式传播给大众。

在整个科普剧的创作过程中充分突出了科学性。

现在研究发现,生活在白垩纪的许多恐龙带有羽毛,但是并不是所有带有羽毛的恐龙都能够滑翔,所以我们设计剧情的时候开始先简单介绍恐龙的产地和每种恐龙的特性,让观众初步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

剧情的高潮则设计暴龙追逐那些带羽毛的恐龙,在悬崖边,带羽毛的恐龙不惧暴力,勇敢跳崖,一些恐龙能够滑翔活了下来,而一些就没有那么幸运。

这些情节的设定让学生能够掌握带羽毛恐龙的特性,突出科学性。

这种通俗易懂的科学传播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了古生物、了解了科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喜欢上科学。

科普剧则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发挥家长与孩子的积极性,使科普剧真正成为科学素质教育的另外一个课堂“梦回白垩纪”科普剧要求小演员们除表演外,还要亲身参与科普剧的创作。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

54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2007年10月成立,环保科普教育活动也历经10余年的发展。

科技中心每学期都会迎来沙河口区35所小学的4—6年级学生,进行为期2天的活动。

中学采取的则是利用假期轮流进行体验式环保活动。

此外,每年寒暑假,科技中心对社会免费开放,大连市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都可以参与假期开放活动。

∙活动概述环保课程是沙河口区小学生必修课之一,活动主题内容有“水的净化方法”“奇妙的酸和碱”“酸雨——天堂泪”“噪音——看不见的杀手”“给垃圾找个家”“绿色能源”等。

其中,“水的净化方法”探究活动以“水的净化”为主题,综合利用科技中心环保小卫士活动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将净化水的方法有机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增强安全饮水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及保护环境的品质,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实施过程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为情境,以如何把自然界中的水变成可饮用水的方法作为探究主题,使学生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如静置沉淀、过滤、加热煮沸、蒸发凝结等;学会一些仪器的使用,如酒精灯、烧杯、蒸发皿等;能归纳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实验,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1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为情境,创设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明确探究任务。

第2阶段:小组探究,实验过程 根据探究任务,设计方案,验证方案,修正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第3阶段:展示成果,经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乐趣。

第4阶段:解决问题,知识迁移 教师在活动课上继续引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5阶段:课后实践,大胆创新 此环节意在使探究活动有延续性和外延性。

杭州低碳科技馆绿色案例

杭州低碳科技馆绿色案例

杭州低碳科技馆绿色案例
杭州低碳科技馆是杭州市政府打造的一个绿色科普教育基地,旨在推广低碳理念,倡导环保生活方式。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绿色案例展示和交互体验,向公众传递低碳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以下是杭州低碳科技馆的一些绿色案例:
1. 太阳能发电系统:馆内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太阳能发电系统为馆内提供部分电力,减少对传统发电方式的依赖。

2. 循环利用系统:馆内建立了一个循环利用系统,将废水、废纸等进行处理后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3. 生态屋顶:馆内的屋顶采用绿色植被覆盖,可以吸收雨水、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4. 智能家居展示:通过智能家居产品的展示和演示,向公众展示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5. 绿色出行:馆内还设置了绿色交通展示区,展示电动汽车、自行车等低碳出行工具的使用和推广,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传统燃油汽车,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6. 环保工艺展示:馆内设置了环保工艺展示区,通过展示和介绍环保生产工艺和技术,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绿色案例通过实际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低碳科技的应用和环保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上海市区拥有不少公园绿地,但是城市儿童和大自然的疏离,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深刻感受到的。

由于工作的关系,植物园的科普团队和志愿者们,常有在夜间于园中巡行的机会。

植物园内各种动植物不同于白天的表现,以及植物园在夜晚呈现出来的静谧氛围,都让这些有幸夜游的人格外感动。

上海植物园从2009年起,依托园内丰富的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在暑期向小朋友们推出“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夜游活动,分享夜游的体验。

活动名称中提到的“夜精灵”,指的是在植物园内栖息繁衍的各类昆虫,以及刺猬、蝙蝠、蛙类等小动物。

通过在夜间走进植物园进行“暗访”,与这些惯于在夜幕下活动的动物近距离接触,孩子们会看到一种别样的、并非钢筋水泥的沪上风光。

“自然控”的独家分享
上海植物园优美的环境,使这里成为热爱大自然的科普志愿者的聚集地。

就职于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更是都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可谓货真价实的“自然控”。

“暗访夜精灵”这项颇具特色的活动得以出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普团队和志愿者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夜游体验。

尽管此前也有其他科普场馆开展过夜间活动,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暗访夜精灵”,对上海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来说仍然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不同于生物爱好者团队的结伴夜游,科普活动既需要良好的组织,也需要一些“兴奋点”。

在这两个方面,上海植物园为举办“暗访夜精灵”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

“暗访夜精灵”的组织和讲解人员,大都具有生物学背景,或者接受过“自然导赏”方面的训练,并懂得如何引导人们观赏动植物。

上海植物园“自然导赏员培训班”的学员,学成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暗访夜精灵”的讲解员。

针对志愿者开设的“自然导赏员培训班”,分为春季的初级班和秋季的高级班,向有志于在园内担任志愿者的人们讲授植物、野生动物等知识及与人沟通的技巧。

这样的“人力储备”使“暗访夜精灵”的参观过程一点儿都不沉闷。

上海植物园内拥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植物,比如晚香玉、紫茉莉(多在晚间开花)等。

如此优美的环境,也吸引了如天牛、独角仙、刺猬等大量野生动物在此栖居。

为了让“暗访夜精灵”的旅途更具可看性,上海植物园还特别在科普教室附近种植了紫茉莉,让课堂也充满“自然的气息”。

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深知,“暗访夜精灵”的“生命之源”,在于能亲眼看到各种有趣的动植物。

因此,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上海植物园的科普团队会在每年活动开始前进行“踩点”,精心设计出最佳的动植物观赏路线。

3小时活动绝无冷场
长达3个多小时的“暗访夜精灵”活动,实际上包含了热场活动、科普讲座和“暗访”3个环节。

从热场活动开始,“暗访夜精灵”就力争做到引人入胜,绝无冷场。

在等待“暗访”的这段时间里,青少年可以先进行植物观察、钓小龙虾、昆虫拼图、植物染色、香草采摘、香草茶品尝等活动,融入探索大自然的氛围。

举例而言,一项名为“嗅觉的小旅行”的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罩上双眼,嗅闻和触摸在“野外”找到的各种水果,然后在黑暗中循着家人的呼唤会合,一起回到营地来确认识别的结果。

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个常被他们忽视的道理:在夜游活动中,通过嗅闻、触摸、倾听等渠道接收的信息,与视觉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这些体验可以让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暗访”之旅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热场活动之后,是一场简短的科普讲座。

植物园工作人员会介绍园内动植物的整体情况,并叮嘱一些夜游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不得捕捉和采摘任何动植物,以保证其他参与者的观赏效果。

而后,活动进入了最为重头的“暗访”环节。

这个环节几乎每一分钟都不容错过。

为了保证不惊扰园内的野生动物,所有参与者分为2组,在自然导赏员的带领下,分别以顺时针和逆时针环绕植物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看到基本相同的生物。

观察萤火虫是“暗访夜精灵”活动中诸多精彩的“卖点”之一。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能看到大群萤火虫的地方并不多,因此这成为“暗访夜精灵”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植物园里也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夜精灵”值得探访。

在旅程中,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可能会遇到正在织网的蜘蛛,上演“金蝉脱壳”的蝉等许多只属于夜晚的生命奇观。

遇到这些情景的时候,植物园的科普人员就会让大家停下,在蜘蛛网前屏息凝神,等着看是否有夜行的飞虫自投罗网,或者仔细观察成长中的蝉如何脱下它们的旧壳。

在每年的“暗访夜精灵”活动中,都会有参与者因为激动或过于喜爱而试图捕捉某些昆虫的举动。

每到这时,植物园的科普志愿者就会“毫不留情”地阻止。

而那些参与者最终也会明白,他们一时不快的小小“牺牲”,会让更多人有可能看到精彩的生物世界。

整个游园过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

“暗访夜精灵”的高潮是灯光诱虫,也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将它们吸引到人群周围。

数不清的昆虫被灯光引诱而来,或绕着灯泡飞舞,或停留在白色幕布上,可以让人近距离观察。

此时,如果站在幕布后面,人们就能欣赏一场“昆虫电影”,观察到昆虫的剪影或者飞行的轨迹。

4年过去,“暗访夜精灵”已经成为上海植物园最重要的品牌活动,很多家庭已经不止一次参加。

但由于“暗访夜精灵”只在暑期的7月和8月的周末举办,“时间窗口”极为有限。

而且,这项活动在户外举行,易受天气影响,碰到刮风下雨就只能取消,使得活动的机会更加稀缺。

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暗访夜精灵”活动每年只能举办不到10场。

在2012年夏天,由于报名人数实在太多,这项活动共举办了14场,除原定的8次周末场外,还在周三增加了3场,并为2家环保组织增加了2个专场,与周边社区合作举办了1场公益场,使活动受益人群进一步扩大。

“暗访之旅”成就自然界的探索者
在“暗访夜精灵”活动中,孩子们无疑是主要的探索者,而不是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

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索之旅,往往会让他们格外激动。

通过“暗访夜精灵”,上海市的青少年得以了解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这种接触自然的方式,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与好评。

孩子们的家长也会被“暗访夜精灵”的探索乐趣所感动。

一位家长在微博中写道:“夜晚的植物园,是夜精灵们活动的天堂。

有忽明忽暗的萤火虫;有跳来跳去叫个不停的纺织娘;有长得像火腿肠的止血的神奇植物……了解它们,就会带着敬畏的心亲近自然。


这些家长的感受,正是“暗访夜精灵”活动设计的目的。

通过“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内的科普团队把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分享给许许多多的市民。

走进夜色中的植物园观察和探索的过程,可以让城市人逐渐回味起自然界的乐趣,重新认识尊重生命的内涵。

“暗访夜精灵”也降低了博物学在人们心中的门槛。

在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上海,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山川、溪流和原野。

而“暗访夜精灵”活动的出炉,使青少年可以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从而使他们可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基地简介】
上海植物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部,1974年起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81.86公顷,是一个以植物引种驯化和展示、园艺研究及科普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植物园。

园内展示的植物以长江中下游野生植物为主,并为城市绿化收集和筛选大量的园艺品种,到目前为止,共收集3500种、6000多个品种供人观赏。

【专家点评】
该活动从设计上来讲教育目标明确、基本思路清晰、计划结构完整;从活动内容上来讲,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植物园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并找到了“夜间”这一独特视角;从活动的引导上讲,注重“自然导赏员”的学习和培训,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储备了人力资源。

同时,活动的组织除了关注知识的获得外,更贯穿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态度。

上述几点促使该项活动具有趣味和特色。

希望在不同季节能设计出更丰富多彩的参与式科普教育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