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答案

P20
2010年4月
一、填空题
1
2
3
4
5
6
7
旅游文化
综合性
旅游者文化
崇拜自然的价值观
泰山
喀斯特地貌
紫禁城
8
9
10
11
12
13
14
兰亭集序
乔达摩·悉达多
民俗文化
旅游行政组织
住宿业
文化遗产旅游
汽车旅馆
二、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B
C
C
A
A
B
A
C
11
12
13
14
B
C
B
A
四、多项选择题
6
7
8
9
10
C
D
A
C
A
B
C
D
D
C
二、名词解释
11
12
13
14
15
P3
P66
P141
P126
P135
三、填空题
16
17
18
19
20
21
自然、人文、社会
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
描摹景物、探求真相、审美体验
蓬莱、方丈、瀛洲
黄河、珠江、钱塘江
苏东坡、白居易
22
23
24
25
26
厦门、莆田
追求艺术、崇尚真实、崇尚历史
BCD
ACD
三、填空题
1
2
3
4
5
矛盾性
中国旅游文化第2章

《中国旅游文化》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南朝政权陈,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杨 坚执政期间推行了多项措施使隋朝初期出现了社会 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其子杨广篡位后,奢侈 腐化、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修建了沟通南北水运 的京杭大运河,使得民怨四起,最终瓦解于农民大 起义的风暴中。
难面前表现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息奋斗的精神。
《中国旅游文化》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 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原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谓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则反之。“和 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 同的思想,肯定了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 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 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 样统一。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如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 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于对基督教、伊斯兰 教等外来宗教也都能容忍和吸收,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中国旅游文化》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
公元907年,唐大将朱全忠代唐称帝,定都汴 梁(今河南开封),国号“梁”,是为“后梁”。 自此到北宋建立为止,在北方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 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即“五代”。 同时,在南方和山西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 分别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前 蜀、后蜀、后汉,即“十国”。
《中国旅游文化》期末复习试题6含答案

第四编总汇试卷一、名词解释1、民俗文化2、生产民俗3、服饰:4、礼仪风俗5、冬至二、填空题1、对民俗的内容分类,一般的民俗志、风俗志书里大致分了()类2、陈勤建在()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
其中包括()、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和()3、民俗起源于劳动,一定民俗的形成是由一定时期()所决定4、民俗的历史性表现为它的可变性、()特征5、我国先秦的(),既是一部古代地理,而且还采录了100多个国家百来个瑰玮绮丽的古代神话、帝王传记、并记有大量原始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古代习俗。
6、经济生产的民俗事象看,生产民俗大体上有四种形态:山村狩猎民俗、渔村捕捞民俗、()、()7、汉族生产风俗具有()的尚农特点8、种植民俗大体有()和北方旱地农作风俗9、养殖民俗主要指()10、中国南方以种植()为主11、中国食品史上的四大发明是()、豆浆、豆芽、()12、从口味上来说,我国的口味主要是()13、酒有三大类,主要是白酒、()、()14、汉族在夏商以来就形成了()的特点15、俗称“文房四宝”的分别是()是古代汉族的生活日用品16、人类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葬礼17、汉族人生礼仪反映出来的传统观念可以由四个字来概括:()18、民间俗称怀孕为“有喜”,但生男为(),生女为“小喜”19、诞生礼主要表现为()20、在少数民族中,成年礼中瑶族有()的成年礼三、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民俗》划分的一类是()A、有形的物质民俗B、人生社会民俗C、人生礼仪民俗D、游艺竞技民俗2、下列风俗中属于和地理有关系的是()A、端午吃粽子B、汉族赛龙舟C、南方人的纹身D、妇女缠足3、司马迁的《史记》中,他通过()研究各地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和社会阶层生活习俗A、“观”B、“探”C、“访”D、“问”4、在下列文学作品中,()是一部游记与民俗相糅合的优秀著述A、《山海经》B、《史记》C、《水经注》D、《马可。
波罗游记》5、被民间称为“夜游节”的是()A、中秋节B、元宵节C、春节D、重阳节6、从经济生产的民俗事象看,生产民俗大体上有四种形态,下列不属于这四种的是()A、山村狩猎民俗B、渔村捕捞民俗C、牧村狩猎民俗D、农村农耕民俗7、我国的稻作文化习俗是从()开始的A、龙山文化B、河姆渡文化C、良渚文化D、红山文化8、我国从先秦开始,就有()“出土牛”的习俗A、立春B、谷雨C、清明D、立夏9、春节后头一天耕田叫()A、开犁B、开耕C、出土牛D、打春10、民间传统的工匠好称72行,其中铁匠的祖师爷是()A、鲁班B、李老君C、鲁班妻D、蒙恬11、服饰有四种习俗惯制,下列不属于其中四类的是()A、实用性B、御寒性C、观赏性D、信仰性12、《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乔家大院”是属于中国住宅的()A、四合院B、五间堂C、深宅大院D、围楼13、下列对中国的四大名砚叙述错误的是()A、广东端州的“端砚”B、安徽惠州的“歙砚”C、甘肃洮州的“洮砚”D、安徽徽州的“歙砚14、我国各地的主食不一,其中,西北地区的人们主要是以()为主食的A、麦面B、大米C、玉米D、小米15、京菜高峰的代表作“满汉全席”,共有()道菜肴A、110B、100C、150D、12016、节日风俗演变的特点正确的是()A、单纯型向复合型的转变B、单纯型向复合型、综合型发展C、祈求型向科学型发展D、普遍型向小众型发展17、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是在()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8、清明节的时间大约是()A、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B、每年农历四月五日前后C、每年公历四月十日前后D、每年农历四月十日前后19、每年陈瓜果于庭以祭拜牛女双星的习俗是()A、端午节B、清明节C、乞巧节D、中秋节20、中秋节吃月饼约始于()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四、判断题1、苗族人有“三月三”这一节日2、云南白族有“龙般节”3、在湖北部分地区流传的水稻生产民俗有:正月初头的“送春牛”4、在湖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侗乡还有原始的抢婚遗风5、杭州的“西湖香市”,自南宋以来就已盛行6、海渔民出海日逢单不逢双7、在渔民的习俗中,“筷子只能放在碗口上,不能放在桌上”8、海上的守护神被人们称为“妈祖”9、被称为“百草之王”的是灵芝10、采参时,梦见死人、出殡时不祥的征兆11、家族人有吃“街心酒”的习俗12、哈尼族人有吃“转转酒”的习俗13、广东人喜坐楼,品“一盅两件”,一日三市,以喝早茶尤盛14、建房在江苏被称为是“竖屋”15、在笔纸中,以宣笔和湖笔享誉世界16、在汉族传统中,男子三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即可嫁人17、汉族风行祝寿的礼仪,40岁前叫贺生,40岁后叫做寿18、少数民俗的祝寿方式各有特色,侗族流行添粮祝寿的习俗19、定亲是“六礼”的一种仪式20、新娘上轿前要辞别祖宗并向父母行跪礼。
中国旅游文化第2章

《中国旅游文化》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南朝政权陈,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杨 坚执政期间推行了多项措施使隋朝初期出现了社会 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其子杨广篡位后,奢侈 腐化、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修建了沟通南北水运 的京杭大运河,使得民怨四起,最终瓦解于农民大 起义的风暴中。
宗法社 会时期
帝制 社会 时期
近代历 史时期
《中国旅游文化》
远
旧石器时代
古
新石器时代
猿人 古人 新人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炎黄二帝 尧舜禹
时
五帝时代
期
《中国旅游文化》
宗法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从夏代“家天下”开始出 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度,其社会组织是由氏族、 部落和部落联盟向国家政权转化,而早期的 国家是以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为基 础的。宗法制由原始氏族、部落的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经夏、商两代至周代逐渐完备。
《中国旅游文化》
公元前202年,经过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 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 8 年,外戚王莽夺权称帝。公元23年,皇族刘秀窃取 了农民起义的成果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豪强地主残酷掠 夺农民,最终导致了黄巾大起义,从此东汉中央政 权形同虚设,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中国旅游文化》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元末天下大乱,在众多英雄中,农民军领袖朱元璋后来 居上于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为巩固 新政,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进 一步强化。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末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迎来了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 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结束了明朝277年的 统治。 明末,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步崛起,1616年 其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金”国, 史称后金。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奉天(今沈阳)称帝,改国 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族。1644年清世祖进入山海关打败李 自成,定都北京。
《中国旅游文化》期末复习试题2含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1.我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是___________建立的___________王朝。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___________ 即位后使用的“建元”。
3.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称,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4.李春设计建造的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天人合一”和追求自然,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有着鲜明的个性的艺术风格,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造园艺术,___________;二、分隔空间,___________、;三、园林建筑,__________;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6.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
7.中国佛教包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体系,佛教诞生在___________,发扬光大却在中国。
8.“五斗米”道奉____________为教主,以____________为其主要经典。
9.我国的四大名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蜀绣。
10.中国茶道有“四谛”,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福建的___________、江西的___________、湖南的___________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二、单选题(20分,每小题1分)1.从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出发,将旅游文化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A、媒体B、资源C、客体D、企业2.“建安”是属于帝王的什么号()。
A、庙号B、年号C、谥号D、尊号3.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是相关联的,下列哪个是表示反义的关系()。
A、屈原名平字原B、诸葛亮字孔明C、韩愈字退之D、关羽字云长4.中国古代五行论中,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中国旅游文化》期末考试试卷(二)

《中国旅游文化》期末考试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皇帝祭祖先之地和百姓祭祖先之地分别称之为()。
A、祠堂、宗庙B、太庙、经堂C、太庙;祠堂D、经堂、宗庙2、宋代理学的开拓者是()。
A、周敦颐B、朱熹C、程颐D、程颢3、中国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堂是()。
A、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B、北京牛街清真寺C、广州怀圣寺D、泉州清真寺4、最能体现佛教的哲理特色,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三法印B、四圣谛C、十二因缘D、三十两重因果5、不论男女老幼,维吾尔族最常见的标志性服饰叫()。
A、“袷袢”B、“多帕”C、氆氇袍D、金花帽6、唐太宗是对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称呼。
A、庙号B、尊号C、谥号D、年号7、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秋季八月举行。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
A、曲江宴B、鹿鸣宴C、琼林宴D、闻喜宴8、()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木塔。
A、河南登封嵩岳寺塔B、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C、西安大雁塔D、济南神通寺四门塔9、()平面布局的典型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A、皖南民居B、山西民居C、福建土楼D、白族民居10、世界上保存着的最长的石梁桥是()。
A、赵州桥B、洛阳桥C、卢沟桥D、泸定桥11、()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帝王宫苑,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
A、北京颐和园B、北京圆明园C、北京故宫D、承德避暑山庄12、唐代陆羽以“如冰似玉”“如银似雪”来形容()瓷的釉色。
A、越窑青瓷、邢窑白瓷B、青花玲珑瓷C、青花斗彩瓷器D、高温颜色釉瓷13、《峄山碑》《泰山刻石》是()的代表作。
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隶书14、创造了“狂草”、草书如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的是()。
A、张芝B、钟繇C、张旭D、怀素15、米香型以()为代表,蜜香清雅,入口绵柔。
A、玉冰烧B、景芝特曲白干C、江西四特酒D、桂林三花酒16、壮族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是()A、“饮咂酒”B、“转转酒”C、“杆杆酒”D、打甏17、唐朝皇陵开创了与前朝皇陵不同的做法是()。
中国旅游文化答案

4、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也主要是包括:旅游文学、饮食传统、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建筑园林、美术和休闲等在内的文化因素。
四、论述题(共16分)。
以福建土楼民居为例,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5、中国建筑屋顶式样:庑(wu来自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等。
6、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山、水、建筑、花草树木、楹联题额等。
7、鉴赏湖石的标准:瘦、透、漏、皱、丑。
8、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简称释迦或释尊,本名悉达多,姓乔达摩,相传是净饭王的太子。
9、佛意为“觉他、觉行圆满者”、菩萨意为“自觉、觉他者”、罗汉意为“自觉者”。
二、名词解释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旅游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以游览、消闲、商务、求知等为出发点,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居住地到异地旅行的人的行为。
2、旅游文化
就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5、民俗文化
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
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6、聚落文化
本义是指村落,后来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包括都市、城镇和乡村等。它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由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3、园林:
中国旅游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第一章绪论答案要点:1、文化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最权威的说法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161种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
2、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过去和现在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它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
旅游文化不是一般社会文化向旅游领域的简单移入或嫁接,而应该是以一般文化形态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
3、文化旅游如同旅游文化,说法莫衷一是;可以说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旅游是形式,文化是内涵;文化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文化的重点是强调一种文化形态。
4、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5、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
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必须以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来对待旅游文化,具体讲就是整体观,持续观,公平观,资源观和全球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
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半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2)建造较晚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以外,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都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架形式。
4、简述中国旅游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旅游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营造理念、伦理内涵、民族特点与人文精神等方面:(1)营造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生活观与奇特的木构架体系、长幼尊卑的家庭观与层次化的造型、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与规范的形制、“天人合一”观与建筑美的完美统一等;(2)伦理内涵包括中轴对称、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等;(3)民族特点与人文精神包括守成、协调、群体、神灵与祖宗等方面。
5、有人说:“开发建筑文化旅游其实就是修复建筑物,然后向外界开放。
”对此,你有何看法?根据个人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章中国旅游聚落文化1、什么是聚落文化?聚落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聚落文化是指聚落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出现的人们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产物。
聚落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体现在:(1)城市选择交通便利,依山傍水之地,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2)城市经从古到今的发展积累,历史文化非常丰厚;(3)城市建筑历朝总是在不断拆旧建新,成为历史轮廓的具体现象;(4)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商业中心,名优特产品丰富,购物、餐饮可满足游客的要求。
2、中国现代城市在旅游开发方面分为几种类型?现代城市从旅游开发方面可以分为:首都型、沿海型、风景型、中心型、明星型。
3、举例说明如何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所举例子需典型,从多个方面阐述其做法。
第五章中国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1、比较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概念上的异同。
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从时间分析,应先有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和利用,才会生成旅游景观;从结构分析,旅游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景观仅限于物质;从内容分析,旅游资源包含生态、历史和社会三大资源,而旅游景观不具有社会资源的内容。
2、景观文化的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1)景观的“形”;(2)景观的“意”;(3)景观的“背景文化”;(4)景观的阅读文化。
3、简述旅游景观文化的特点。
(1)时间性;(2)空间性;(3)民族性;(4)稳域性;(5)独立性;(6)融合性;(7)滞后性;(8)积累性;(9)继承性。
4、我国山水文化的构成是什么?山水文化包括山岳文化、江河文化、湖泊水域文化、海滨文化、森林风景文化以及石林溶洞瀑布文化等组成部分。
第六章中国旅游园林文化1、中国园林如何分类?(1)按占有者身份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3)按园林的艺术风格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2、中国园林风格特点是什么?(1)自然美:施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2)艺术美营造了雅致优美的境界(3)理想美造就了的深邃意境,反映我国文化特色3、中国园林造园要素有哪些?筑山、理水、建筑营造、动植物4、中国园林构景手法有哪些?抑景、透景、添景、借景、夹景5、比较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1)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区别就是,西方园林注重规则和对称,整齐划一为原则;中国古典园林则力求将建筑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2)西方园林的风格是写实的,它再现自然的真实,追求的是真境;中国园林的风格是写意的,它描摹自然,艺术地再现模山范水,追求的是幻境。
第七章中国旅游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1)萌芽时期(原始社会),这一时期历程最长,在食料获取、烹饪技术与工具、饮食风俗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2)形成时期(先秦),提出“五味调和之说”与医食相关的理论,涉及饮食文化的著述出现;(3)蓬勃发展时期(从秦汉到唐宋),饮食原料数量与种类迅猛发展,出现了关于饮食文化的专著;(4)成熟定型时期(元明清),食物原料进—步丰富,烹饪工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地方风味流派形成了稳定格局,饮食著述日益丰富和完善;(5)繁荣创新时期(20世纪后),体现在食物原料、烹饪能源与设备、食品工业等方面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2、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地方饮食文化的宣传?(1)各地餐饮、烹饪业界首先要重视宣传,提升饮食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准;(2)旅行社在线路设计中应注重饮食文化因素的融入;(3)旅游景区可通过各类节庆活动宣传地方饮食文化;(4)地方旅游局可通过官方旅游推介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方式对地方饮食文化进行全方位宣传。
3、茶文化、酒文化可以开发哪些特色旅游体验项目?结合茶文化与酒文化特点作答。
如对茶文化而言,可与书场艺术相结合开发体验项目;对酒文化而言,可开展酒文化节、各类酿酒厂参观以及各种游戏比赛活动。
4、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你所在地的饮食文化资源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与地方实际作答。
第八章中国旅游民俗文化1、民俗文化有哪些特征?试述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与播布性特征。
民俗文化特征:(1)社会性和集体性;(2)传承性和播布性;(3)民族性和地方性;(4)原始性和神秘性;(5)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现在历史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过程,播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发展过程,其传承性和播布性是风俗习惯的两种延续方式,是历史和社会延续的文化形式。
2、从中国传统服饰中,可以看出哪些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3、饮食民俗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原因;(2)自然条件的原因;(3)民族原因;(4)宗教信仰的原因。
4、对于当今社会部分传统节日越来越失去影响力,你有何看法?联系现实情况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如何正确有效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产品;(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3)采取相对封闭的民俗文化保护措施,保持民俗文化的特色。
第九章中国旅游民间工艺文化1、中国民间工艺发展与传承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哪些特点?(1)萌芽时期:民间工艺原材料来源以自然物为主,制造方法简单,没有过多加工,同时制陶工艺技术产生并发展;(2)进步完善时期:民间工艺有了不同类型的分工,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制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3)蓬勃发展时期:北方地区的手工艺由于受到少数民族观念意识的影响,其造型风格多雄放洒脱,而南方地区手工艺,继承了宋代以来的传统,显现出清雋典雅、简洁明朗的风格。
(4)成熟定型时期:民间工艺行业内部有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工艺技术的规范也向着条理化、规则化发展,并出现了专门或相关的工艺专著。
2、陶瓷文化与神话传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1)精神内涵: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们,会选择有着英雄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故事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2)艺术特征:神话传说在陶瓷艺术家手中,变间接形象为视觉、触觉形象,而且经过艺术再创造,比原作的形象更加完整,更加丰富;(3)艺术语言:作为语言艺术的神话传说,是以夸张为其特征的,对陶瓷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带来深刻的启示。
3、简述观赏石的价值与特点。
观赏石的价值:观赏石不仅可供观赏、陈列、收藏,还可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爱国热情,提高审美能力,增进科学知识,甚至可用作国际间的交流,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
观赏石的特点:天然性、奇特性、稀有性、科学性、艺术性、可采性。
4、简述中国民间工艺品与旅游商品开发之间的关系。
(1)为发展旅游业而开发民间工艺品实际上是民间工艺文化的商品化过程;(2)将民间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能更好地的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文化;(3)在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民间工艺和现代技术及理念的结合必须要根据旅游者的消费和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