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实用文档..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根底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防止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翻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根底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根底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必须取2份标本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培养结果 分泌物涂片进一步明确培养阴性 培养阳性 脓细胞多 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 可单纯诊断切口 抗菌药物或采样 排除采样污染 裂开、脂肪液化 标本不正确有关结合临床诊断结合临床诊断 确定发生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说明: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由于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对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管理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感染类型分类2.1 表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定植在皮肤或黏膜表面引起的感染。
2.2 切口感染:手术切口被病原微生物侵袭引起的感染。
2.3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
2.4 尿路感染:尿路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
2.5 血液感染: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3.感染诊断标准3.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与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畏寒、咳嗽、尿频等。
3.2 实验室检查: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查手段,检测感染相关的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病原微生物培养等。
3.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感染相关的病变区域。
3.4 病史调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手术史、用药史、既往感染史等。
4.诊断标准具体指南4.1 表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表面感染,并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4.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手术切口情况、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切口感染。
4.3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
4.4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尿路相关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4.5 血液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血液感染。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一。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医院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由于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6.2 病原微生物: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
6.3 表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定植在皮肤或黏膜表面引起的感染。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给药途径(怎么给药):静脉输注(快速提高血药浓度)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1.该院自制眼用灌注液中检出绿脓杆菌,灌注瓶消毒过期 2.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3.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菌时间、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 4.人工晶体等耗材包装袋有破口而上台前未发现 5.进口的人工晶体未经注册使用
❖处罚:
1.取消二甲医院资格 2.市卫生局局长杨立瑾行政记大过处分 3.撤消院长郝朝春党内外一切职务 4.上海徐庆医师被上海市卫生局吊销执业医师资格 5.没收非法所得318601.70元,罚款3万元
切口分类 Ⅰ类切口 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
切口类别/愈合等级
Ⅰ/甲 Ⅰ/乙 Ⅰ/丙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解释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保健过程中,出现并非原有病情的感染。
这类感染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准确诊断与及时采取措施十分重要。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制定并执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必要的。
一、概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的一套准则。
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控制和预防感染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中心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48小时内。
根据以下标准,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流感染:- 可疑病例的临床表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无菌标志的血液培养结果显示有细菌生长;- 排除其他不良反应、药物副作用等非感染因素。
2. 高度可疑院内肺炎(VAP)高度可疑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在机械通气48小时内,出现以下诊断标准之一:- 收集到无菌样本进行呼吸道定植标准技术进行培养,培养结果显示多种细菌,其中至少一种为病原菌;- 患者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支气管分泌物的变化以及肺部体征变化。
3. 腹腔感染诊断腹腔感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经过腹腔手术治疗后,出现体征异常和症状,如腹痛、腹肌紧张等;- 腹部影像学显示脓肿、积液等异常结果。
4. 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无尿道感染症状出现前的48小时,或尿道感染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标本检测发现尿液培养结果为细菌生长,且尿液培养结果与尿道感染相关。
5.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SI)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术后切口处发生的感染,其诊断分为3个等级:- Ⅰ级:术后红肿、切口分泌物增多,但无感染症状;- Ⅱ级:术后疼痛、红肿、切口分泌物增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症状;- Ⅲ级:术后疼痛明显,具有全身性感染症状,包括切口处坏死等严重症状。
手术伤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伤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手术伤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的特点和复杂程度进行的,以便识别感染风险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根据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的推荐,手术伤口可分为以下4类:1. 无菌切口(Clean Wound)- 特点:无炎症、无感染、无物质破裂及无呕血现象。
- 示例:择期手术、电击切除肿瘤等。
2. 清洁—污染切口(Clean-Contaminated Wound)- 特点:手术使用了某些含有菌的器械或在有控制条件下,涉及了呼吸道、胆道、泌尿道、肝胆道、胸腔以及消化道的手术等。
- 示例:胆囊切除术、胃手术等。
3. 污染切口(Contaminated Wound)- 特点:手术时存在明显的脓肿或疾病灶感染,或开放性创伤超过4小时。
- 示例:泄殖腔(如胆道、肝、胰等)手术中,由于器械或外因造成的感染等。
4. 感染切口(Infected Wound)- 特点:伤口明确存在感染,包括化脓性切口感染。
- 示例:明确存在切口感染、败血症等。
感染诊断标准一般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 体温升高:超过37.8℃。
2. 外观:伤口出现红肿、肿胀、渗液等明显感染症状。
3. 疼痛:伤口周围疼痛明显,可能出现化脓和敏感。
4. 分泌物:伤口分泌物有异味或增多,可能为感染的迹象。
5. 白细胞计数: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6. 细菌培养:通过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确定是否有感染存在。
手术伤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对于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
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生素要点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CONTENTS
目录
01 02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03
手术切口愈合分级
04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方法
05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及处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0类切口:有手术,体表无切口(有创面)或腔镜手术切口(眼科屈光手术 PTK、TransPRK)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 道(口腔)及泌尿生殖道,为相对无菌切口(眼科大部分手术切口为Ⅰ类切 口)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道(口腔)及泌 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手术区域粘膜不易达到灭菌要求(常规泪道手术 为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8小时以内),手术进入急性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各种开放性眼外伤手术为Ⅲ类切口)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有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性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为Ⅳ类切口)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及诊断标准医院感染指在入院期间患者在医院内感染上的疾病。
这种感染可能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而且通常是在接受医疗治疗时发生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院感染被认为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以及诊断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关键。
一、外科切口感染外科切口感染是指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手术切口处的感染。
这种感染可能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分泌物增多以及发热等症状。
诊断外科切口感染的标准包括:1. 外科切口红肿热痛,或者有分泌物增多的迹象;2. 伤口切口有明显的渗出物,或者出现伤口发生分离的情况;3. 皮肤切口周围有明显红肿的表现,或者存在浅表脓肿。
二、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以及血尿。
诊断尿路感染的标准包括:1. 尿液常规检查发现有白细胞和细菌的存在;2. 尿培养检查出现有效生长的致病菌株,且菌量超过一定临界值;3. 尿道刺激症状,如尿急、尿痛等。
三、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诊断呼吸道感染的标准包括:1. 咽唾液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为致病菌株;2. 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存在;3. 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感染病灶。
四、血液感染血液感染是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通过血液途径感染、繁殖和侵犯人体组织引起的一类感染。
诊断血液感染的标准包括:1. 血液培养检查发现有致病菌的存在;2. 患者出现持续性或反复的高热;3. 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如白细胞计数异常、体温升高、心率增快等。
五、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是指胃肠道受到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类感染,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诊断消化道感染的标准包括:1. 大便检查发现有致病菌、寄生虫卵或病毒的存在;2. 患者出现消化道感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3. 影像学检查发现肠道有炎症或肠壁增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说明:
5.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6.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7.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8.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0.临床诊断:
11.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2.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13.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14.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15.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16.病原学诊断:
17.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8.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1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20.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