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

合集下载

天文钟的使用说明

天文钟的使用说明

天文钟的使用说明一、年、月、日、时、分的设置:1、年份调整:按下上键5秒钟,在年份“YYYY”的位置,按下右键后,年份数字开始闪烁此时,通过上键来改变数字的大小。

通过右键来依次改变数字的位置,再按下右键,闪烁结束,年份调整结束。

2、日/月调整:按下上键,在日/月“DD/MM”的位置,按下右键后,DD/MM数字开始闪烁,此时,通过上键来改变数字的大小。

通过右键来改变数字的位置,再按下右键,闪烁结束,日/月调整结束。

3、时/分调整:按下下键,在时分“HH-MM”的位置,按下右键后,HH-MM数字开始闪烁,此时,通过上键来改变数字的大小。

通过右键来改变数字的位置,再按下右键,闪烁结束,时/分调整结束。

二、时钟的设置:时差在中国是8小时,设置步骤如下:同时按下上键何下键5秒钟,进入程序菜单Inc H→Inc→+/-HH→+/-??通过上键和右键,将时差设置成8的数字(格林威治时间),然后根据箭头推出此项程序。

CH:OF(ON)冬夏时至 (通常设置成 OF)Dad/dvE :冬夏时内部程序,不用调整rEt : 返回三、天文参数经、纬度的设置:1、纬度设置:通过Para→Lat→纬度,通过上键和右键,将纬度设置进去,然后根据箭头退出此项程序。

2、经度设置:通过Para→Lat→Lon→经度,通过上键和右键,将经度值设置进去,然后根据箭头退出此项程序。

四、天文回路、节能回路、特殊回路程序设置:1、天文回路设置:A、关灯时间:通过ProG→So→HH:MM Off(关灯时间)→HorA→??:??设置关灯时间,然后,根据箭头再到HH:MM Off→HorA→Inc→+/-???设置关灯时间的偏差,第一次,应设置0值。

最后退出此项程序。

B、通过ProG→So→HH:MM Off→HH:MM On(开灯时间)→HorA→??:??设置开灯时间,然后,根据箭头再到HH:MM Off→HH:MM On→HorA→Inc→+/-???设置开灯时间的偏差,第一次,应设置0值。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1.公历:即格里历. 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 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 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 在格里历中,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 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 如1984年; 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 如1900年; 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 如2000年.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 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 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 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 (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 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 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改历很难.2.农历: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 "闰四月", 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 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 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 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 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3.干支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共十个字, 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 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 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 周而复始, 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 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 三伏, 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4.节气: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 华侨足迹所到之处, 节气也广为流传.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 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 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二十四节气简介立春: 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雨水: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惊蛰: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谷雨: 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立夏: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芒种: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小暑: 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 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大暑: 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立秋: 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处暑: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秋分: 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寒露: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小雪: 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小寒: 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节气与公历(阳历)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民间流行有"节气歌"一首:"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公历中:"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气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5.时差与天文时间算命所用的时间是天文时间(视太阳黄经时),而一般人脑子里面所记的时间是钟表时间,也就是人为制定的标准时区的平均太阳时,若出生于某个时辰的头尾,往往因为“真太阳时差”而致排出来的时往往有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作文辅导1207 0018:【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日历的使用与计算

日历的使用与计算

日历的使用与计算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时间工具,既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时间、安排日程,也可以进行时间计算和推算。

本文将介绍日历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日历计算,以帮助你更好地利用日历来管理时间。

一、日历的基本使用方法日历通常由年、月、日构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使用日历:1. 确定年份: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要使用的年份。

大多数日历上都标明了年份,通过翻页或点击相应按钮可以切换不同年份的日历。

2. 选择月份:在确定了年份后,我们需要选择具体的月份。

同样,日历上会标明各个月份,可以通过翻页或点击按钮来选择不同月份的日期。

3. 查看特定日期:一旦确定了年份和月份,我们可以在日历上找到指定的日期。

一般来说,日期会用数字表示,并且在每个星期的起始位置有相应的标记(例如"日"、"一"、"二"等)。

通过在日历上找到特定的日期,我们就可以了解该天是星期几。

4. 记录日程:日历上通常有一些空白区域,用于用户记录重要的日程安排。

我们可以在这些空白区域中填写具体的活动、会议或其他事项,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安排时间。

二、日历的计算方法除了基本的使用方法外,日历还可以进行一些计算和推算,例如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计算某个日期过了多少天等。

1. 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假设我们需要计算2022年5月15日和2022年6月1日之间的天数。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两个日期在日历上的位置,然后计算这两个日期之间相隔的天数。

在这个例子中,5月15日到6月1日一共相隔17天。

2. 计算某个日期过了多少天:如果我们知道某个日期,但不知道这个日期是当年的第几天,可以利用日历进行计算。

以2022年3月12日为例,我们可以找到这一天在日历上的位置,然后计算这个日期在整年中处于第几天。

在这个例子中,3月12日是当年的第71天。

3. 推算某个日期是星期几: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给定的日期推算这天是星期几。

天文基础时间和历法下wangyumin

天文基础时间和历法下wangyumin
2021/3/9
2021/3/9
2021/3/9
为什么1恒星年≠1回归年?
岁差
2021/3/9
2021/3/9
2021/3/9
2021/3/9
2021/3/9
2021/3/9
岁差(春分点的西退) 每年50.3"
2021/3/9
赤道
黄道
春 分

• 朔望月:月亮 连续两次与太 阳会合的时间 间隔。
2021/3/9
2021/3/9
• 干支记年法:汉朝开始。 • 干支纪日法 :夏商时就有了,到今天60天一
循环,连续不断。 • 干支纪月法:闰月不算,5年为一周期 。 • 干支纪时法:5日为一周期。
2021/3/9
三九:从冬至算起为一九, 九天后为二九,等等。
三伏: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 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
闰。 • 以儒略历公元622年为纪元,7月16日 为元
旦。
2021/3/9
回 历 的 置 闰 年 份
2021/3/9
2021/3/9
• 回历积32.6回归年,与回归年 相差一年。
21/3/9
(3)太阳历
2021/3/9
•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 朔望月是月相 变化的周期。
2021/3/9
2021/3/9
• 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 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29.5306日) 。
2021/3/9
•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 • 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 • 历法之所以复杂,是由于它所依附的各种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

天文年历的使用方法二

天文普及年历的使用方法原载《天文爱好者》杂志1998年1-6期(略有修改)原作者:张敏(1-2)、张元东(3-10)目录1.年历中的时间计量问题 (1)2.太阳、月亮的位置 (3)3.日月出没与晨昏蒙影 (4)4.月掩星与日月食 (5)5.太阳球面坐标 (6)6.行星的可见情况 (7)7.“每月天象图”的解释 (9)8.变星星历表的应用 (9)9.彗星的亮度 (10)10.天文数表的查法 (11)1.年历中的时间计量问题打开天文普及年历,就会看到各个历表中列有不同的计时名称,如太阳表中有“力学时”、“世界时”、“恒星时”,等等。

看来好像很混乱,不易掌握。

所以在介绍年历的使用方法时,首先应该对这些有明确的认识。

(1)恒星时天文学上常用的一种时间系统。

以地球对着(假定的)无限远的恒星自转一周,称为一个恒星日,然后再细分为时、分、秒。

一个恒星日长为23h56m04s,即比平常的一昼夜(平太阳日)短约3m56s,所以每过一天,恒星时就提早约3m56s。

比如同是北京时间8m,9月22日恒星时为0h03m35s,而9月23日恒星时是0h07m31s。

逐日提前3分56秒,这个规律可供我们估计任一天的恒星时时刻。

一年中的每天的恒星时,刊登在年历的《儒略日和恒星时》表中。

(2)世界时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系统。

以地球对着太阳自转一周作为单位,叫做1昼夜或1日,再细分为小时、分、秒。

1秒是1日的86400分之一长。

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住在东边的人早看见太阳升没,住在西边的人晚看见太阳升没,因此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早。

这种各地按太阳升没所定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地方是在古代使用过。

而现代使用“区时”。

将全球按经度15o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一时区使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称之为“区时”或标准时。

比如我国首都在东八时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20o,那么此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东八区的区时,我们称为“北京时间”。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区时称为“世界时”。

天文时间管理器怎么样用

天文时间管理器怎么样用

天文时间管理器怎么样用介绍天文时间管理器是一款方便天文爱好者进行时间管理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用户跟踪天文活动、星体位置和天象事件,并提供定时提醒和指南,以便用户更好地规划观测活动和研究天文现象。

本文将介绍天文时间管理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安装与配置天文时间管理器提供多个平台的版本,可在Windows、macOS和Linux操作系统上安装。

用户可以从官方网站或相应的应用商店中下载适合自己设备的版本。

安装完成后,用户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配置,例如设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时区。

天文时间管理器使用这些信息来计算和显示星体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位置。

这些配置选项通常在软件的设置或首选项菜单中提供。

主要功能星体跟踪天文时间管理器可以追踪各种星体的位置和运动。

用户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星体或天体,查看它们在特定时间的位置以及未来和过去的轨迹。

这对于天文研究者和观星爱好者来说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最佳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

天文日历天文时间管理器还提供天文日历功能,用户可以在日历中查看重要的天文事件和天象信息,如月食、日食、流星雨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订阅特定的事件,以便在接近日期时收到提醒。

提醒功能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计划观测活动,天文时间管理器提供了定时提醒功能。

用户可以设置提醒,以便在特定的时间或日期收到通知。

这对于把握观测窗口和计划研究活动非常有用。

天象指南天文时间管理器还提供了详细的天象指南,介绍了不同天文现象的基本知识和观测技巧。

用户可以学习如何观测流星雨、彗星、行星等,以及如何使用望远镜和其他天文设备进行观测。

使用方法使用天文时间管理器非常简单。

以下是基本的使用方法:1.打开天文时间管理器应用程序。

2.进行必要的配置,如设置地理位置和时区。

3.导航到星体跟踪功能,选择您感兴趣的星体或天体。

4.选择特定的时间和日期,以查看星体在该时刻的位置和轨迹。

5.订阅天文日历中的特定事件,以便在接近日期时收到提醒。

天文年历星表星图和星图软件的使用

天文年历星表星图和星图软件的使用

实验一天文年历、星表、星图和星图软件的使用一、实验目的了解天文年历、星表、星图及星图软件的内容,并学会使用二、简介1. 天文年历天文年历是天文学家运用天体力学理论推算的天文历书,其中列有每年天体(太阳、月球、大行星和亮的恒星等)的视位置;这一年特殊天象(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和月掩星等)发生的日期、时刻以及亮变星的变化情况等。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每年编辑出版一本《天文年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每年编辑出版《天文普及年历》。

2. 星表星表记载着恒星的各类基本数据,如位置、星等、色指数、光谱型等。

按照天体的类型,可将星表分为变星星表、星云星表、星团星表、星系星表、射电源星表和X射线源星表等,在本书附录五中给出了常用的星表和天文数据库。

目视星表中最重要的有:(1)《波恩巡天星表》(The Bonner Durchmusterung),简称BD它是最早的巡天星表。

包含有亮于9.5m的恒星325 037颗,它的坐标历元是1885年。

(2)HD星表(Henry Draper Catalogue)它给出88 883颗恒星的2000年历元位置、星等、自行、光谱型等数据,是最传统的星表之一。

(3)《亮星星表》,(Catalogue of Bright Stars, 简称BSC)它给出全天9110颗亮于6.5m亮星的位置(历元2000)、星等、B-V、光谱型、自行、视向速度、视差等,对双星给出了两星的角距离等参数。

(4)SAO星表(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1966)SAO星表是天文观测最常用的星表,它给出了258 997颗星等亮于11m的恒星,有编号、自行值、光谱型、V星等,表内列有与HD星表和BD(DM)星表的交叉证认序号。

(5)美国海军天文台全天星表( The Whole-Sky USNO-B1.0 Catalog )它提供了全天1 045 913 669个天体的位置(历元2000)、自行、BRI星等(极限星等为21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普及年历的使用方法原载《天文爱好者》杂志1998年1-6期(略有修改)原作者:张敏(1-2)、张元东(3-10)目录1.年历中的时间计量问题 (1)2.太阳、月亮的位置 (3)3.日月出没与晨昏蒙影 (4)4.月掩星与日月食 (5)5.太阳球面坐标 (6)6.行星的可见情况 (7)7.“每月天象图”的解释 (9)8.变星星历表的应用 (9)9.彗星的亮度 (10)10.天文数表的查法 (11)1.年历中的时间计量问题打开天文普及年历,就会看到各个历表中列有不同的计时名称,如太阳表中有“力学时”、“世界时”、“恒星时”,等等。

看来好像很混乱,不易掌握。

所以在介绍年历的使用方法时,首先应该对这些有明确的认识。

(1)恒星时天文学上常用的一种时间系统。

以地球对着(假定的)无限远的恒星自转一周,称为一个恒星日,然后再细分为时、分、秒。

一个恒星日长为23h56m04s,即比平常的一昼夜(平太阳日)短约3m56s,所以每过一天,恒星时就提早约3m56s。

比如同是北京时间8m,9月22日恒星时为0h03m35s,而9月23日恒星时是0h07m31s。

逐日提前3分56秒,这个规律可供我们估计任一天的恒星时时刻。

一年中的每天的恒星时,刊登在年历的《儒略日和恒星时》表中。

(2)世界时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系统。

以地球对着太阳自转一周作为单位,叫做1昼夜或1日,再细分为小时、分、秒。

1秒是1日的86400分之一长。

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住在东边的人早看见太阳升没,住在西边的人晚看见太阳升没,因此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早。

这种各地按太阳升没所定的时间,称为地方时。

地方是在古代使用过。

而现代使用“区时”。

将全球按经度15o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一时区使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称之为“区时”或标准时。

比如我国首都在东八时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20o,那么此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东八区的区时,我们称为“北京时间”。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区时称为“世界时”。

在同一时刻,对应的时间关系为世界时=北京时间–8h年历中的世界时0h,就是北京时间8h。

世界时是按严格的转换公式,由恒星时直接归算的。

而天文台观测恒星的周日视运动(东升西落)所得的时间为恒星时。

另用恒星时钟来保持与表示。

(3)力学时力学时是依据天体动力学理论推算的时间。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家认为世界时的秒长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广泛地使用世界时系统。

但此后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

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自转轴在地球体内的摆动,导致瞬时极点在“平均极”附近划出曲线(称为“极移”)。

极移引起了地面经度的变化。

另一个是地球转速度有变化。

变化的形式有三种:①长期变慢:由于潮汐作用,地球在百年内转慢了约千分之一秒;②季节性变化:春天地球转得慢些,秋天转得快些,变化幅度亦是千分之一秒左右;③不规则变化:地球在某些时段突然转快些,在另一些时段突然转慢些,难以预计。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那么以自转周期所定的秒长就有变化。

有人戏称为“橡皮秒”。

这在现代科技中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天文学上采用1900年的回归年长作为计时标准,即1900年1月0日12时整开始的那个回归年长度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1秒,称为历书秒。

以这种固定秒长累积的时间系统(称为“历书时”),是均匀的时间系统。

历书时从1960年开始在天文上应用。

20世纪50年代,美、英、瑞士等国陆续发明了铯原子钟、氨分子钟。

它们的频率输出非常稳定,用于计时是很均匀的。

于是国际上就采用铯原子钟的跃迁振荡9192631770次所经历的时间作为1秒,称为原子秒(等于历书秒)。

以原子秒累积的时间系统称为原子时系统,利用原子钟来保持和表示出来。

国际原子时是从1958年元旦开始使用的。

原子时同地球运动没有关系,它只要有足够多的原子钟来保持下来就行了。

力学时是在原子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分为太阳系力学时(记为TDB)与地球力学时(TDT)。

在宇宙航行中,飞船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就得用TDB,而在近地飞行中可用TDT。

国际规定1977年1月1日0h00m00s原子时的瞬刻,对应的TDT为1977年1月 1.0003725日(即1日0h00m32s.184),即力学时的定义为TDT=原子时+32s.184这个TDT对原子时的补偿值32s.184从何而来?它是选取原子时试用期间,历书时与原子时的差值。

力学时与世界时之差表示为ΔT,即:ΔT=TDT–UT1式中UT1代表经过极移修正的世界时。

因此只要求得了ΔT,就可以由世界时推算出相应的力学时。

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议,从1984年起采用力学时代替历书时。

力学时的基本单位为日,包含86400国际秒(原子秒)。

由于准确的ΔT值需要经过几年之后才可由观测求得,因此在当年应用时,只能是近似值。

以此为引数所查得的历表值,也是近似的。

都得经过几年后再作为微小的订正。

1997年的ΔT近似值为63s,也就有力学时=世界时+63s。

中国天文年历中刊登的近年来的ΔT值(准至小数点后两位),以及外推估计值(准至小数点后一位)。

手边没有天文年历也可以到以下地址查询:(4)时差人们观测真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东升西落)所定的时间称为真太阳时,但真太阳时不是均匀的时间系统。

如果我们以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作为正午,那么太阳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真太阳日”。

可是在一年之中个真太阳日是不一样长的。

原因在于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运行速度不均匀,反映出来的就是真太阳视运动速度不均匀,因而各真太阳日长度不同(最大相差达51秒)。

为了计时,天文学上取一年中太阳日的平均值,称为“平太阳日”。

这样一个回归年长为365.2422平太阳日。

将平太阳日再细分为时、分、秒,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间系统,称为平太阳时系统,简称为平时系统。

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平太阳时是均匀的,那么在任一时候,二者所示的时刻就会有些差别,此差别称为“时差”,定义为视差=真太阳时–平太阳时=视时–平时在年历的“太阳表1”中列有时差的数值。

一年中有四天的时差是0,他们在4月16日、6月15日、9月1日和12月24日前后。

时差的四次极值在2月12日(-14m16s)、5月15日(+3m41s)、7月26日(-6m28s)、11月3日(+16m16s),每年略有差异。

天文爱好者若观测太阳定出真太阳时,就可以查天文年历的时差,则平时=视时—时差。

但要注意时差本身就带有正负号。

(5)儒略日这是一种不用年和月的长期纪日法,简写为JD。

它是从公元前4713年1月1日平午起算的,每天顺数排列下来,延续不断。

到2005年1月1日,儒略日为2453371.5日,这是对世界时0h 而言的。

比如某天象发生在7月1日北京时间21h 30m ,那么,先查7月1日北京时间8h (世界时0h )的儒略日为2453552.5,再计及时段(21h 30m -8h 00m )化为日的小数为0.5625,于是该天象发生的儒略日为JD=2453553.0625日。

由于历史太长了,记数过长不方便,在天文计算中常采用约化儒略日MJD ,其定义为MJD=JD-2400000.5。

对于上例,MJD=53553.5625日儒略日用来计算两时间的时间间隔是很方便的。

比如问:从2005年元旦到十月一日中间有多少天?查天文年历便知:10月1日JD=2453644.5 1月1日JD=2453371.5相隔天数=273天2. 太阳、月亮的位置天文普及年历的“太阳表1”及“月亮位置表”两个表中刊登了“视赤经”、“视赤纬”等数据。

这是观测天体中常用到的数据。

它们的意义可从天球坐标谈起。

地球上一个地点的位置可用经度longitude 和纬度latitude 表示,经纬度是球面上的坐标,可通过天文大地测量出来。

比如北京的大概位置是在东经116o 30’北纬40o 00’。

将地球上的经纬线从地心投影到天球上,这就是天球的坐标网,不过经度改称“赤经right ascension ”,纬度改称“赤纬declination ”,地球自转轴指向的天球上的点称为天北极、天南极,赤道的投影称为“天赤道”。

这个坐标系称为天球的赤道坐标系(图2) 赤纬从赤道算起,北极+90o ,南极-90o .地球上经度起点从格林尼治经圈,赤经的起点是从春分点(黄道由南向北穿过天赤道的“升”交点)开始向东算起0o -360o ,习惯上用时间单位,划分为24h 。

在春分点上,太阳的赤经赤纬是(0h ,0o 。

)。

天文年历上加了一个“视”字,表示是在地心处看到的位置。

对于遥远的天体,在地心和地面差别很小,可以忽略(地球半径和星体距离相比太小了)。

但对于很近的天体(比如月球),位置有较大差别,实际观测中需要作修正(视差订正)。

太阳视赤经每天变化约3m 56s 。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速度在变化,太阳的每天速度也有变化。

太阳赤经随时间增大,一年(回归年)变化24h ,春分为0h ,夏至约为6h ,秋分约为12h ,冬至约为18h 。

太阳赤纬一年之内在±23o 26’之间变化(不考虑它的历史变化),春分秋分点太阳在赤道上,赤纬0o ,夏至点为+23o 26’,冬至点为-23o 26’。

月亮的视赤经、视赤纬的变化比较复杂。

月赤经也随时间增大。

但月亮运行快,一个恒星月赤经变化就24h ,平均每天变化52m 45s ,在近地点(参见年历中“月相表”下方的近地点、远地点表)较快,约58m ,远地点较慢,约45m 。

月赤纬在一个恒星月中变化约为±19o ,平均每天变化为1o.5。

日月位置表中还有“视黄经”,“视黄纬”数据,这是以黄道为基本圈,春分点为基本点的坐标。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和天赤道有23o26’左右的夹角。

跟黄道面成90o的两点就是北黄极和南黄极。

和赤经赤纬类似可以定义黄经度和黄纬度。

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黄经位置来确定的,春分点为0o,清明是15o,以此类推。

月亮的黄经从月亮(轨道称为白道)由南向北穿过黄道作为0o起点,一个恒星月变化360o。

月球的黄纬变化在±5o09’之间。

黄道和赤道坐标可以根据球面三角公式换算。

3.日月出没与晨昏蒙影太阳、月亮的出没时刻,对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些夜间的军事活动必须考虑到月亮的出没。

天安门国旗的升、降仪式是和太阳的升起与下落同步的。

太阳的出没时刻,各地是不一样的。

在天文学上将太阳上边缘和地平线相切的时刻定义为日出(及日没)时刻。

由于太阳圆面半径平均为16’,所以升没时,太阳圆面中心的天顶距为90º00’+16’=90º16‘。

但是由于大气的折射,使天体的视高度似乎更靠近天顶,因而天体的真高度应计及大气折射产生的订正值(称蒙气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