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_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_赵宪章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_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_赵宪章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赵宪章摘 要: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0,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0。

莱辛在其5拉奥孔6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

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0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0符号,图像是/虚指0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0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0的。

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

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0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0,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关键词:语言 图像 符号 模仿作者赵宪章,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93)。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中外文艺理论史上的传统话题。

但是,有一种现象至今尚未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阐释,那就是二者相互模仿的艺术效果问题:大凡先有诗而后有画,即模仿诗歌的绘画作品,例如/诗意画0,很多成了绘画史上的精品;反之,先有画而后有诗,即模仿绘画的诗歌作品,例如/题画诗0,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

¹即使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题画诗(咏画诗)º也不能和其/纯诗0的艺术成就相提并论;反之,对于他们/诗意0的模仿反倒成就了不少绘画作品。

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诗画互仿的/非对称性0态势,其中必定隐含着尚未被我们所认识的审美规律。

如果我们将视野进一步展开就会发现,这种非对称性态势不仅表现在诗画互仿之间,而且遍及整个文学史和艺术史。

无论是先民的神话传说,还是见诸经史子集的经典故事,同时被文学和图像反复模写的例子难以计数,从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共同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的方法和意义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的方法和意义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的方法和意义中国文学图像史是一个新的学术论域,应该探索正确的、适宜的学术方法,以便收获较大裨益。

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象的性质。

毫无疑问,文学图像史的对象是“文学的图像”。

这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决定了文学的本位属性。

这是基本的学术立场,也是研究的出发点,然后才延宕到与其相关的图像,并应紧紧盯着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确立了的文学定义,无论后学提出多少新定义都没能颠覆这一原初,说明它已积淀为文学常识而不容置疑。

这一定义同时也意味着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即被后学名之为“形象思维”或“象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象”而不是通过概念和世界发生联系。

于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也就成为了文学图像史的核心论题,甚至可以说“语象和图像”一起构成了该论域的基本范畴。

之所以需要明确“语象”在文学图像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它和“图像”一起构成了该论域的基本范畴,在于语象之“象”和图像之“像”存在着天然联系,二者的不同只表现为前者是心理的、想象的,后者是物理的、可见的。

所谓“文学图像”,实质是作品文本语象的模仿和外化;文学图像一方面源自文学语象,同时也不可能一一对应。

一般而言,文学图像是文学语象的筛选或重组、浓缩或延宕、变形或变相,等等。

[1]无论怎样,文学的图像呈现必定来自作品的语象蕴涵,或者说文学语象是文学图像的生成之源;而“文学的图像化”,说到底是“语象外化为图像”,不可见的心象物化为可见的视觉图像。

因此,文学图像史只有立足于语象和图像的比较,才能发现文学和艺术的内在关联及其互文规律,才能对两种符号的互动及其所重构的图像世界进行有效阐释。

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方法。

将语象和图像作为基本理论范畴,或者说将二者的比较研究作为文学图像史的基本方法,不仅研究对象使然,而且有另外的、更深层和更现实的意义,那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时可以体感到的、在“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背后隐秘着的符号危机。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四)【新高考专用】(附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四)【新高考专用】(附答案解析)

机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四)(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

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心,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根性。

“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的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藉。

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得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

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绝对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帮助、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

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

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

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本文概述《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文学与图像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章首先概述了文学与图像的基本特性,包括它们的表达方式、受众接受方式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作用。

接着,文章提出了在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核心问题,如文学作品的图像化改编、图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文学与图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互动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文章旨在揭示文学与图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关注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不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文章还将探讨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文学创作、图像艺术、视觉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文学与图像的相互影响在探讨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

文学通过文字塑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图像则通过视觉元素传达直观的信息。

然而,这两种媒介在表达方式和受众体验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相互影响中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文学对图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视觉艺术的启发和解读上。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描述的场景、情感和意象,往往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例如,一部描述自然风光的小说可能会激发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从而创作出富有诗意的风景画。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也为图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解读视角。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提取出其中的视觉元素和象征意义,进而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图像作品。

图像对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视觉化呈现上。

图像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和灵感来源。

例如,一幅描绘人物肖像的绘画作品可能会激发作家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思考,从而创作出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

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

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

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提要:文学成像的前提是图像的生成。

图像源于“一画”,意谓自我意识萌生之后人与自然的吻别和认同;天人揖别和天人际会之二律背反是其内在张力,从而结构了图像表意的动因和势能。

其次,“画”即“话”,意味着语言与图像同源共生、彼此相间,语象肉身与外物的相似决定了言说的图像性,文字的出现则陡增了“以图言说”的在场诱惑,诱使文学变体为“图说”而在记忆深处扎根以保持它的久香。

再次,文学成像的实践过程首先基于“文心取意”,不同取意所形成的“语图漩涡”增添了文艺史无限风景;践行文意的制图技艺有赖于“心手相应”,这一肢体动作过程表征为“言”在“行”中、“智”在“肢”中、“心”在“手”中,这是肉身的灵化和心灵的肉身化之浑然天成。

于此,文学的图像之旅最终成为可能。

正文:“文学成像”,即文学生成图像、成为图像。

作为一种现象,文学成像古今有之、中外有之,普遍存在,不足为奇。

但是,如果试图追问其中的缘由,诸如文学成像的起源、文学成像何以可能,或者怎样的动因使文学生成图像,等等,就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简单问题,显然需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并在历史与逻辑的节点上进行现象还原。

这是因为:包括文学成像在内,世界万物的成因必定最先寄寓在它的起源中;事物的起源过程也是其生成机制的孕育过程,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未来演变。

对于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学界至今尚无系统探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并非没有涉及,但就总体来看是在诗画关系的论域内打滑,关注的焦点是诗意画如何成就了文人雅趣之类。

反观当下的文学成像则大有不同,非但其中的“文人雅趣”了无踪影,反倒成了挤兑和驱逐文学的祸首之一,成了文学被边缘化的现实忧患。

于是,今天的文学理论如果重拾这个话题,就不能不面对文学正在遭遇的“图像时代”,既不可能像古人那样轻松惬意,固有的论域和方法也需要改变。

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要下潜到语言和图像的原始关系层面,在“语图符号学”的视野中展开探讨。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新世纪以来,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在我国悄然兴起,可谓新世纪的新学问。

它的兴起源自学术的内生动力而无人为的操弄,它直面人文现实的困惑而又非追逐时尚之论。

时至今日,这一研究已渐成气候,大有持续成长之趋势。

“名正”方能“言顺”而“事成”,我们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文学图像论”,是为了有益于这一“新学”走向更深、走得更远。

“文学图像论”援自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在逻辑序列上具有同型结构,可以用“图像”将这种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那么,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形象思维”是其突出特点,更是经由图像和世界发生联系,这就是文学与世界的图像性关系。

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文学对世界的“语象”展示,而不是通过“概念”说明世界;另一方面表现为语象文本向视觉图像的外化和延宕,传统的诗意图、小说插图,以及文学作品的影像改编等,就是文学语象外化和延宕的表征。

这也是“文学图像论”不同于“形象思维论”的独特性:它所要着力阐发的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与图像艺术之间,以及它们与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

惟其如此,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在哲学层面确立了自己的根基。

当然,为这一研究命名并不意味着此前毫无声息,“诗画关系”就是这一论域最有影响力的古典形态,相关理论批评可谓古已有之、中外有之。

今天之所以需要对这一论域重新命名,一方面在于它所处理的题材已经大大拓展,绝非单纯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另一方面更在于它所面对的问题已经面目全非——“诗画一律”、“诗画唱和”这一古调雅韵,似乎已经演变为图像对文学的反刍或驱逐;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整个人类在“图像时代”所遭遇的符号危机——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僭越本属于语言的表意领地。

就此而言,“文学图像论”尽管已有辽远的过去,但是仅有短暂的历史;它在辽远的过去充分品味了“诗情画意”,现在的注意力却已经转移到语言与图像的符号关系。

据此,我们有理由将它的历史起点定格在1987年,标志性事件是“国际词语与图像研究会”(IAWIS)在荷兰成立。

非连续性文本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

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

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

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

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

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

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檼栝遐渺”。

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

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

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

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40卷,2020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40,Dec.2020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余俊宏(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2)㊀㊀摘㊀要:㊀语图互文理论是指语言与图像的互文性关系㊂这种关系在语文教材中体现为三种形式:语图互仿㊁语图互溢和语图互间㊂从语图互仿的角度而言,图像突显语言内容,美饰语言形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语图互溢的角度而言,图像触发学生对事件溯因推果,弥补语言文本之不足,有助于衬托人物形象;从语图互间的角度而言,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言文本的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㊂㊀㊀关键词:㊀语图互文;语文插图;智育功能㊀㊀赵宪章指出: 语言和图像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基本的两种表意符号㊂ ①语图互文意即语言和图像之间的互文性关系㊂这种互文性关系既可以是语图互仿,也可以是语图互溢,还可以是语图互间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传递说写者的信息,图像辅助于语言的传播,具有示证说明㊁愉悦感官的作用㊂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图像不仅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为直观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思路㊂与此同时,编者也越来越注重教材中插图的教育价值,这从统编版教材装帧设计的改变上就可以看出来:②原人教版教材的版面为1/32开,统编版语文教材将版面改为1/16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插图的设计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有利于编者将图像插入到教材中,以便教师利用图像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㊂一㊁从语图互仿看图像的智育功能所谓语图互仿,就是语言和图像的互相仿拟,彼此映照,共同表达某一主题㊂在教材中这种仿拟多表现为图像对语言的仿拟,如教材为故事情节㊁场景实物等所配置的插图,但是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语言仿拟图像的现象也开始逐渐增多,如习作中的看图作文㊁练习中的景物描写等㊂1 图像凸显语言文本内容图像是对语言的描绘,语言在图像的帮助下会更加形象生动㊂语文教材编写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461①②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语图互文视角下部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研究 (项目编号:18ZD084)的成果㊂作者简介:余俊宏,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研究㊂赵宪章:‘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 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第89-99页㊂温儒敏:‘ 部编本 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㊁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16年第11期,第3-11页㊂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㊂对于文本内容而言,图像在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作用是形象化地展示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本的内容㊂而且图像文本更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学生通过读图可以清楚地记住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㊂赵宪章说: 图像之所以具备较强的记忆功能,是由于它的情感力量㊂ ①的确,图像制作者在为文本配置插图时,需要考虑文本内容及其思想感情,使图像内涵与文本内容达到和谐统一㊂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观察图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进而可以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容㊂不仅如此,图像还具有美饰语言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具美感,而这种美感可以使语言文本更易于受到读者的关注㊂因为语言和图像是两种不同的表意手段㊂语言相对于图像具有抽象性,它属于推理性符号,而图像可以直观地表现事物,传递感情,属于表象性符号㊂从语图互仿的角度而言,图像对语言的仿拟 无非是将思维的图像转换成视觉的图像或者说是将 内图像 转换成 外图像 ㊂②但这种转换是以审美需要为准则的,编者在为语言文本配置插图时,尽可能增加图片的美感,这种美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㊂如统编教材‘岳阳楼记“的插图就展现了这种美化功能(见图1)㊂该插图以岳阳楼为主图,用烟波浩渺的湖面展示其 衔远山,吞长江 的壮阔景象,由此可以让人联想到迁客骚人悲喜之情以及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㊂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插图的广阔图景相互辉映,物与人㊁景与情融为一体,图像成了作者胸臆的直观表达,这样,学生在领略图像美的同时,也能体会语言之美㊂图1㊀‘岳阳楼记“插图2 图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是对图像的述说㊂语言仿拟图像,图像就成了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可以成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媒介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㊁用语文的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㊂ ③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是显性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是图像作为一种辅助资料,它既可以直接成为学习的对象,也可以具有隐性教学资源的功能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图像的教育价值,利用图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㊂赵宪章指出: 图像符号是身体的延伸及其触摸世界的器官,这决定了它在观看活动中担当了身体与世界的中介,并和身体㊁世界密不可分㊁血肉相连,三者 紧密相拥 而共同在场㊂ ④这说明图像有助于561余俊宏: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①②③④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文艺研究“2014年第9期,第16-29页㊂赵宪章:‘传媒时代的 语 图 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7-11页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㊂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146-165页㊂语言的理解和学习㊂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凭借,语文教材中的资源都应该是语文学习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插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利用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㊂在越来越重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图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如统编教材七年级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分别出示了鲁迅和爱因斯坦的照片和漫画(见图2),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看看画家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然后让学生在写作中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㊂这种由图像的绘制迁移到作文写作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抓住人物特点写作 的方法㊂图2㊀ 写人要抓住特点 插图二、从语图互溢看图像的智育功能语图互溢,指语言和图像在互仿时出现了多余信息,其具体形式可以是语言文本大于图像内容,也可以是图像内容大于语言文本㊂在教材中,编者为文本配置插图时有的是直接绘制图画,有的是选取历史名画,还有的是采用照片表格等,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某些信息在语图互仿时从原作中 溢出 ㊂1 图像触发读者溯因推果语言文本溢出图像内容时,图像只是语言的一部分㊂在教材选文中,如果着眼于整篇文章来看,语言文本通常是大于图像内容的,因为语言属于时间艺术,图像属于空间艺术,在图像呈现的过程中,图像往往选取最富有预示性 顷刻 ①, 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㊂②所以,画家不可能或者说没必要在一幅图画中将事件的整个过程全部描绘出来,所以语言文本自然也就大于图像内容㊂这在写人叙事类选文中的表现最为突出㊂图3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从内容来看,写人叙事类作品通常都不只是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就算作者主要记叙的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他也会写一些相关的人或事㊂这样,当绘画者要为某篇课文配置插图时,他往往只能选择主要的人和事来绘制插图,而不会将整篇文章的人和事全部绘制在图画中,因为这样做不仅便于绘图者绘制图画,而且从表现作用上来看,这种插图由于是对特定人或事物在特定时刻状态的描绘,它还可以触发读者从图画展现的某一 顷刻 进而统观全局,达到 一图胜千言 的效果㊂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插图展现的是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场景(见图3),这种场景仅仅是三味书屋中所发生的事的一个侧面㊂但这幅插图采用拉近镜头的方法,将主要人物置于图像最前端,较为鲜明地展现了童年鲁迅与众不同的特征㊂因为从图上可66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2月①②张乃午:‘另一种讲述方式:鲁迅小说场景的图像呈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㊃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91-98页㊂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㊂以看出,鲁迅神情自若㊁信心满怀地拿着书在读,这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精神㊂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图生发,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人或事物,结合语言文本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学生就会构建起文本内容的图示网络㊂这一过程, 学生必须将原本抽象的㊁零碎的知识,整合成新的㊁有关联的概念,从而建立新的联结 ①,而图像恰好能够触发这一联结的建构,有助于实现整个文本内容的图像化表征㊂2 图像补衬语言文本内容语文教材中语言内容是语文教育的凭借,但是语言也有它的局限性㊂从语图关系而言,语言的实指性决定语言的表达是精确的,图像的虚指性决定图像的表达是模糊的㊂这样,语言形式一旦固定下来,它所表达的内容也就受到了限制㊂而图像作为对语言文本的仿拟,在绘制的时候,会加入绘画者自己的主观再创造,可以插入语言内容以外的景物㊂换言之,只要是绘画者觉得某种景物有利于表达图画的意境,或者说为了使它更接近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那么绘画者则可以进行再创造㊂从作用上而言,这些增添的景物一方面可以表现图像的主题,另一方面则可以展示人物活动的背景㊂就前者而言,这种增添的景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对画意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㊂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农耕时的场景(见图4),意在说明人们可以通过物候来从事农业生产㊂但是观察图像可知,图像上不仅画了桃花㊁飞鸟㊁远树㊁耕牛,而且还绘制了从事劳作的人㊂虽然作者主要说明的是哪些景物可以成为物候,但这些景物又都统一于人的生产劳动中,人们研究物候是要通过掌握物候信息来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㊂图4㊀‘大自然的语言“插图图5㊀‘纪念白求恩“插图㊀㊀就后者而言,绘制人物时总要给予人物一定的活动空间,这样,绘制者就要为人物活动设定活动背景㊂在表现作用上,这个背景对衬托人物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㊂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插图(见图5),图片主要展示的是白求恩正在救治伤员的场景,但图片的背景则是一座破旧的房门㊂这个背景可以展现出白求恩同志当时工作的条件非常艰苦,而且医疗条件也十分有限㊂从插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白求恩同志的技术十分高超,而且也能感受到他那种不为名利的高尚精神品质㊂三、从语图互间看图像的智育功能所谓语图互间,是指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之间存在主体间性㊂在语图互仿中,图像艺术对于语言艺术的模仿是 顺势 模仿,而语言艺术对于图像艺术的模仿则是 逆势 模仿㊂②语图互仿中的这种势差761余俊宏: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①②顾倩:‘图像化阅读策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语文建设“2019年第12期,第21-24页㊂赵宪章:‘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 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170-184页㊂可以为教师拓展插图的教育功能提供一种可能,即教师可以利用插图的视觉形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拓展插图在教育活动中的张力㊂1 图像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和图像可以互仿,但彼此也可以存有间离㊂任何图画的绘制者都不可能将语言文本的全部信息都绘制到图画中,就算是照片它也只能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事物进行拍摄,而对其他时空中的事物则无法表现㊂在教学中,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与图像的这种间离,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有更多的发挥㊂具言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插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㊂因为图像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㊂①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而言,中小学生虽然在逐渐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形象思维无疑是人类较为容易操作的一种方式㊂在语文教学中,图像作为学生直接可感的视觉材料,更容易激发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引起学生的注意㊂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图像通过艺术手法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读图的快乐,这样,学生更愿意通过图像去探索插图背后的语言内容㊂如统编版教材‘卖炭翁“中的插图绘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卖炭的老人,他衣衫单薄,面容苍苍;另外两个是宫廷来的官吏,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黄衣白衫(见图6)㊂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当时的景象是怎样的?人物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图画,就会主动去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这可以促进他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同时也能使其对卖炭翁产生同情之心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图像的驱动作用,让学生由图思语㊁由图解意㊁由图悟情,达到按图索骥的效果㊂图6㊀‘卖炭翁“插图2 图像拓展语言文本的张力语言和图像都是表情达意的符号,但是图像是静态的㊁共时的,它在二维的空间中展开;语言是动态的㊁发展的,它在一维的时间中延伸㊂因此从叙事方式上来看,语言文本是时间叙事,图像内容是空间叙事㊂在诸多图文共存的文本中,图像 因文而生 ,实现 时间的空间化 ;同时,图像文本又不是定格和静止不动的,而是包含着时间进程,即 空间的时间化 ㊂②在统编教科书的插图中,语言与图像在叙事时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特征,这是语图间隙的一种体现㊂但是这种语图间隙不管是时间的空间化,还是空间的时间化,它都能够使图像具有深化语言主旨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㊂李政涛指出,图像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以图像为基础的视觉化是一种心灵建构或回忆视觉心像的能力㊂从思维的角度看,它体现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图像思维模式,而这种图像思维模式的实质就是一86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2月①②岳婧瑶:‘统编本语文教材插图的设计特点与作用“,‘语文建设“2018年第29期,第7-10页㊂张玉勤:‘ 语 图 互仿中的图文缝隙“,‘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63-68页㊂图7㊀‘桃花源记“插图种视觉 空间思维㊂①在语图互文关系上,语言与图像之间存在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的存在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助图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视觉 空间智能㊂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从语言叙事的角度来说,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但是在图像叙事中时间被淡化了㊂绘画人用远景和近景交相呼应的手法,撷取最能表征诗意并可以被转译为视觉图像的 诗眼 ②,描绘了远处的村落和近处的桃林(见图7)㊂景物层次分明,虚实相生,色彩雅淡,意境优美㊂绘画人将事件压缩在一个空间平面,以直观唯美的写意手法展现了作者所向往的世外桃源㊂这样,渔人的行踪被折叠在远景与近景的切换中,而蕴藏于图像 皱褶 中的主旨和情感则随着空间的展开而得以彰显和深化㊂学生在观赏这样的插图时,会根据图像内容展开想象,将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相互映照,拓展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㊂四、结语在教育教学领域,图像叙事功能的勃兴为语文课程图像转向的命题提供了合法性理据㊂图像并非语言的附属品,而是一种能够解释表征世界的视觉话语方式㊂③它与语言符号相互协调㊁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语言文本的整体意义④,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 统觉共享 ⑤,这种 统觉共享 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961余俊宏:语图互文理论下统编语文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阐释①②③④⑤李政涛:‘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8期,第1-4页㊂赵宪章:‘诗歌的图像修辞及其符号表征“,‘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第163-181页㊂刘晓荷,董小玉:‘语文课程的图像转向:内涵㊁表征与进路“,‘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19年第11期,第110-115页㊂夏锦萍,WendyL.Bowcher:‘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语篇的概念意义构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21-124页㊂赵宪章:‘ 文学图像论 之可能与不可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20-28页㊂像艺术之间 语象 和 物像 的相互唤起㊁相互联想和相互模仿㊂①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科书插图不仅是文字内容的重要补充材料,其也可以被视为隐性的教育资源,具有 独立的育人功能 ㊂②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观察插图,充分利用插图,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插图,将图像化阅读策略引入课堂,插图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㊂OntheIntellectualEducationalFunctionsofIllustrationsinUnifiedChineseTextbooksundertheTheoryofLanguage-imageIntertextualityYUJunhong(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changNorm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2)Abstract:Thetheoryoflanguage-imageintertextualityreferstotheintertextualitybetweenlanguageandimage,whichhasthreeformsinChineseteachingmaterials:themutualimitation,themutualoverflow,andthemutualinteractionoflanguageandimages.Fromtheperspectiveofthemutualimitationoflanguageandimages,imageshighlightthelanguagecontentandbeautifythelanguageform,whichishelpfultodevelopstudents languageability;fromtheperspectiveofthemutualoverflowoflanguageandimages,imagestriggerthereaderstoinferthecauseofevents,makeupforthelackoflanguagetext,andhelptosetoffthecharacters image;fromtheperspectiveofthemutualinteractionoflanguageandimages,imagesstimulatestudents interestinlearning,expandthetensionoflanguagetext,andhelptocultivatestudents spatialthinkingability.InChineseteaching,teach⁃erscanmakefulluseofillustrationstocarryouteducationalandteachingactivities,soastoenrichthemeansandmethodsofed⁃ucationandteaching,improvetheeffectofeducationandteaching,anddevelopstudents Chinesecompetence.Keywords:language-imageintertextuality,illustration,intellectualeducationalfunction07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2月①②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第183-191页㊂王独慎:‘意境空间与性情涵养:清末修身教科书插图中的德育内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55-62页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赵宪章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

“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

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

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怀。

主题词:文学图像语言语象一、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是当下学界十分关切的问题,也是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早已被翻炒得炙手可热。

但是,统观有关论述,无非是“狼来了”之类的老调,情绪性的表达多于学理探讨;即使持肯定意见或不以为然者,大多也停留在表态式的价值判断,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

究其原因,没有对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展开先验反思是其重要方面。

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提出和探讨学术问题的习惯——尽管康德关于“认识之可能”的追问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是一旦进入自己的语境仍然我行我素,学术提问的自我置疑规则并未普遍践行。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

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否属于一个“真问题”,是否可能进入我们的学术话语,并非全由这一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所决定,也不是因为前人多有涉及便不言自明,而是学理逻辑使然。

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反省将有助于明确我们在当下的言说立场和可靠的逻辑起点。

而对于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明确表示否定意见的当属美籍学者雷纳·韦勒克。

韦勒克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自从他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于1984年译为中文之后,这种划分曾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激起不少批评。

批评意见认为,文学的所谓“内部”和“外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机械地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割裂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性。

这种批评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批评的背后却可能另有隐情,那就是韦氏的划分带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对于被他划为“外部研究”的“思想史”和“社会学”等方法,显然是一种“学术歧视”;而追寻文学的“思想主题”和“社会性”又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传统和兴奋点,于是戳到了自己的痛处,贬抑了我们的主流话语,引起中国学界的愤怒也就在所难免。

可惜,这种批评意见并未反思自己长期坚持的“主题学”方法恰恰是建立在“内”“外”二分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的“内容与形式”长期以来就是我们文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如果将目光回溯到此前的俄国形式主义,我们就会发现,韦氏的划分确实是文学观念的退步。

在前者那里,黑格尔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划分已被否定,文学本身就被定义为“形式”,是一种蕴涵着“内容”的“语言形式”。

可能是“矫枉过正”使然,“俄国形式主义”之后的“新批评”为了进一步凸现“形式”的意义,将文本之外的文学研究,包括思想史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等研究方法一概斥之为“外部”,甚至将文学和其它艺术关系的研究也排除在“内部”之外,其中包括文学和美术的关系研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和匪夷所思。

韦勒克认为,文学与美术的关系研究“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平行对照”,所谓“诗如画”、“雕刻似的”之类术语只是一个“朦胧的暗喻”,意谓诗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类似绘画或雕刻的效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诗中的清冷和接触大理石的感觉,或者和从白色联想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诗中的宁静与雕刻中的宁静也是完全不同的。

”①这一观点显然源自英美“新批评”的“语言本体论”,即把作家意图和读者反应等统统贬斥为文学的“外部”,只有文学的语言文本才是文学本身(“内部”)。

另一方面,韦氏又没有全盘否定文学和其它艺术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显而易见和人所共知。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断定研究二者的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32-134页,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1版,北京。

关系“毫无价值”呢?韦氏解释说只是因为找不到“各种艺术可以进行比较的共同的因素”,“没有进行各种艺术间比较的任何工具”①,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才是不可能的。

这就使韦勒克不得不陷入自己所设置的矛盾:文学和其它艺术的联系是存在的,但是研究二者的关系又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不可能”的原因,只是由于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因而也就不存在比较二者的“任何工具”。

韦勒克的自相矛盾不是偶然的,说到底是他将“语言本体论”推向了极端,从而陷进了“语言唯一论”的泥沼。

文学的语言本体论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用“媒介”的标尺划分不同的艺术类型,并由此展开了他的全部诗学研究,从而最早确立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观念。

但是,如果将这一论断再向前推进一步,像韦勒克等“新批评”那样认为语言文本就是文学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

“语言唯一论”必然导致韦勒克不可能在不同艺术类型之间找到共同的媒介,因为正是“媒介”的不同才使各种艺术之间有了区别,构成了艺术的“种差”。

②就此而言,韦勒克找不到文学和美术之间的“共同点”和比较的“工具”也就在所难免,他将文学和其它艺术的比较研究贬抑为“外部研究”也就自然而然。

从历史上看,关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界定毫无疑问是一个共识,无论后人或国人如何变幻文学的定义或将其意识形态化,都没能彻底颠覆这一朴素的表达,即使那些坚持文学意识形态本质论的学者也很难丢弃这张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大凡将语言作为文学之本体存在的文学研究,都在文论史上留下了货真价实的遗产;反之,仅仅将文学作为非文学的言说工具,大多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而远离文学而去。

但是,将语言作为文学的本体存在不等于将其作为文学的全部,作家、读者、社会、心理等都有可能对文学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进而浸入文学文本并改变着文学的本体存在,恰如阿布拉姆斯所精心勾画的“艺术批评坐标系”,③就比较客观地展示了文学的语言文本(作品)和其外部因素的多维联系。

如果说被“新批评”绝对化了的语言本体论在20世纪上半叶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相对浪漫主义批评而言),那么,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思想观念和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37页,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1版,北京。

②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一章》,《诗学/诗艺》(合订本),第6页,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③阿布拉姆斯:《镜与灯》,第1-4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北京。

需要说明的是,他的这一“坐标系”也忽略了文学和其它艺术之间的关系,缺憾是明显的。

科学技术等众多“外部”因素对文学媒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韦勒克的文学观已经远远不能解释当下的文学现实。

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体制”理论就是对阿布拉姆斯“坐标系”的进一步扩展,“艺术”成了那些足以代表艺术世界的权威赋予待认定对象的一套“观念”,所谓“作品”已经延展到它的全部外在语境及其“相关性”,包括文学的“观念”在内。

尽管这类“先锋”理论主要是针对“先锋艺术”的,但却有着广泛的普适性,说明“文学”已经不仅仅被作为“作品”,同时也被作为“观念”、“体制”、“活动”等复杂外因而被认定,新批评的“语言文本唯一论”也就失去了当年的现实性及其存在的理由。

①如果走出韦勒克和新批评的怪圈,我们就会发现,将文学和其它艺术进行比较的“共同点”和“工具”并非不存在,这当然不是韦氏所要寻找的用以划分艺术类型的“媒介”,而是存在于作家、读者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统觉”。

②“统觉”存在于作家和读者的头脑中,属于“观念”,但其存在本身又是“媒介”的映射物,是审美主体面对“白纸黑字”并由它唤起的统觉联想,也是一种“虚拟的空间”。

不同的媒介决定了不同的艺术种类,它们在物理世界的置换几无可能;但是,却能通过联想和“统觉”实现互文共享,从而使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廓清了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谈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即被文化研究所反复论及的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

文化研究较早、较集中提出这一问题是其学术敏感的表现,但是仅仅停留在大而化之的层面难免空泛,更难在语言和图像关系的技术层面提出任何建设性的理论并解决具体问题。

于是,如何将这一问题从文化研究的“宏大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理论”,应当是将这一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的关键。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学理论尚未涉及这一问题,而是说关于这一问题的阐发远未触及文学和图像关系的根本,宏观的、情绪性的和表态性的论述仍然是这一话题的主流,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仍然显得相当薄弱,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调查。

①包括新批评在内的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本体论”毫无疑问有着不可抹杀的进步意义,无论是相对此前的浪漫主义而言,还是相对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而言,他们在文本细读和语言形式方面的精雕细刻至今令人惊叹不已。

此略。

②“统觉”和“通感”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后者来自心理学,指视、听、触、嗅等各种感觉的相通性,钱钟书等学者已有专题论述。

本文所使用的“统觉”取自康德所赋予的意义,特指将知觉、想象和概念进行综合统一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杂乱的感性经验得以认识成为可能。

笔者将另有专论阐发审美活动中的“统觉”问题,此略。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尽管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调查还应该首先从历史出发,即在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史中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只有这样,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才有可能是一个真问题,才有探讨的价值并具备充分的学术资源。

二、“语-图”关系史及其诸问题既然我们坚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观念,那么,关于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就应当定位在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即“语-图”关系问题。

关于它的学术调查,也应始终将“语言”作为基本参照。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溯语言的历史发展,通过语言史(主要是汉语史)的视角考察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史。

相传黄帝史官仓颉始创汉字,造字时出现了“天雨栗,鬼夜哭”的奇观,足见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变,此前只能“结绳记事”的局限得以改变。

因此,我国历有“敬天惜字”的传统,焚烧字纸居然成了一种礼仪,说明文字早已被人赋予了非常神圣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因此,文字的出现也应当是“语-图”关系史的里程碑。

文字出现的里程碑意义就在于以此为界语言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即“口传语言”和“文本语言”的区分;①文学也因此有了“口传文学”和“文本文学”的不同。

那么,口语时代的口传文学是怎样的呢?鲁迅曾有这样的描述: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浸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