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概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概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指在保障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追求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平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不论其所处地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应当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

2. 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追求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终身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包括改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

3. 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资源在地域、学校和班级之间实现均衡分配。这意味着减少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布,同时也要关注学校内部和班级之间的差异。

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的监督和调配,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向促进。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优质的教育,实现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社会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知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知识 (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必学知识)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二、如何把握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新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①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②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③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是什么? (一)一个门槛(一个前提) “一个门槛”(一个前提),就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10项指标:生均占地面积、生均绿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小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配备、百名学生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数、学生与教职工之比、高于规定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备注:以上具体数据详见《山东省普通初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山东省普通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两个文件。 (二)两个要素(两项评估) 两个要素(两项评估),就是校际间均衡状况和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评估。 1、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这8项指标,用专门公式,分别计算全县小学、初中差异系数,得出小学、初中校际均衡状况。 验收标准为:差异系数小学≤0.65,初中≤0.55。 2、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督导评估,以量化打分方式进行。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4项A 级指标,23项B级指标,34个评价要点,总分100分。 验收标准为:评估分数必须达到85分以上。 (三)一个参考(一个重要参考) 一个参考(一个重要参考),就是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调查结果。验收标准为:得分必须达到85分以上。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四个“一票否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与原则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公共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的内涵有着内在的独特性,就是一个包括了区域均衡、学校均衡、个体发展均衡以及投入均衡、产出均衡等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平等原则、弱势补偿原则、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社会参与原则与效率原则。 什么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与普及性,就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与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 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与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

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就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就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与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与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三就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与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与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四就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解读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解读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促进教育公平 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估义务教育的 发展状况和质量水平。本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首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投入、基础设施、 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投入是指政府在义务教育上 的财政支出,包括教育经费的总量和占财政预算的比例。基础设施是指学 校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包括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教师队伍是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包括教师的师资结构、学历水平、 专业背景等。教学质量是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包括学 生的成绩和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 其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首先,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指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旨在实现教育资源 的公平分配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比如,教育投入越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和资源越好,教育质量相对较高;教师队伍越专业化、素质越高,对学生 的教育能力越强。最后,这些指标还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帮 助政府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推动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再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的解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首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或学校之间的指标差异,评估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 性和公平性。例如,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和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 程度,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其次,可以通过比较教育投入 和教育质量的关系,评估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比如,地区教育投入较高,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相对较低,则说明教育资源利用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标是指在国家层面上,全面、公平、优质地发展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获得良好的教育质量。 首先,全面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全面发展包括了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两个方面。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其次,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平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其出身背景、地域差异或特殊需求等因素。为实现公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等。 再次,优质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优质教育是指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优质的教学和培养。提供优质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素质,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条件,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校

应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应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活动。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的社会环境。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既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全面、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汇报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汇报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指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不论地域、学校、学生背景如何差异,都能够获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下面是一个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汇报内容,供参考: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向大家汇报我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情况。 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我们注重完善学校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其基础设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并组织精英教师赴乡村学校支教,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还注重推动区域内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我们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行多元化的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特殊教育和弱势群体关爱

我们关注特殊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平等而优质的教育服务。我们加强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设立特殊教育班级,配备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满足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们注重关爱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设立相关项目和资助机制,确保他们能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家校合作与社会参与 我们积极推动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同时,我们注重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 五、评估与监测机制 我们建立健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及时了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我们定期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我们还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统一的数据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教育资源配置的情况,为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和关心的领域之一。 在教育方面,我国的义务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 展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对于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成为了教育现代 化发展的新目标。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需要在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实现优质均衡。教育资源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均衡发展。因此,我们需要 通过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特别是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 教育资源的落后现象,要加强改革与政策的支持,提高其教育资源接近程度和教育质量水平。 其次,要坚持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教育公平是中国教育发展中一直以 来的重要原则,而个性化发展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点。只有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 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教学方式、教材建设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调整,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促进学生得到 更好的学习体验。 最后,要注重教育管理的创新和现代化。教育管理是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和改革,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支持。我们需要在教育 管理上采取权责明确、科学规范、制度完善等有效措施,提高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推 动教育变革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总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以 及教育管理的创新和现代化,才能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和升级,实现全民教育的真正现 代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其中最迫 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得到相对平衡和均衡发展。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加强对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包括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装备、教材等各方面的投入。要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增加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二、加强对教师培训和招聘的支持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对于义务教育而言更是至关重 要的资源。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招聘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教育事业。 三、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高中和小学都应该开设普通课程和职业教育等多种不同的课程类型,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同时,要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与教育部门合作,建设良好的教育

平台,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提升教育质量。 四、强化教育的监管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强化教育的监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对于表现较差的学校要加强及时的整改和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推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速推行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好地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并且可以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加强教师培训和家长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的信息化。 总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合理的政策安排。同时,要制定全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加强教育信息化以及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以达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解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解读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1986 年发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 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022 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 25 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 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材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城乡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根据不同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情况,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接受到 良好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的政策目标,也是社 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体现。 其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因身份、财富、地域等因素而获 得不平等对待。而城乡教育的差距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接受到优质 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再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城乡教育的 不均衡会导致社会资源的集中,使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对于长远 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缩 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进行概念界定和目标确定。首先,应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即在城乡之间以及各地 区之间,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情况,实现教育资源 的合理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接受到良好教育资源。其次,确定 目标和具体指标,比如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毛入学率、提高农村中小学生 的升学率等,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作为评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 重要依据。 此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

等,同时加强城乡教育体制机制的,形成能够适应城乡差异的教育管理模式。另外,可以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让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能够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也是教育 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体现。在实践中,需要明确概念、确定目标、制定政策,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 平等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笔者在《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一文中认为:“实事求是地从国情实际出发,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价值取向上都应该以最低合格标准来推进均衡发展,底线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样态,就是当下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1]本文继续认为:扼制实现底线均衡的根本症结是褊狭“拔高”,实现底线均衡的合适路径是全面“兜底”,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应该把发展的重心由“拔高”转向“兜底”。 一、以“拔高”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教育关注弱势群体,从孔子朴素的“有教无类”到陶行知心系平民的“爱满天下”,整整历经了两千四百几十年。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出现普及义务教育,意味着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兜底”,普及义务教育中出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颠覆性的观念转变——把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拔高”转向“兜底”。这只是一种假设,而解释这种假设,则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我们以“拔高”为重心的义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程介明先生论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教育还有没有筛选淘汰的功能”的疑问。他为此还提到两个相关疑问:一是在变动不居的信息社会是否还存在所谓精英;二是假若还有筛选淘汰的过程,是不是在学校里面发生。他怀疑学校具有把进入工作之前的学生分类分等的功能。[2]他是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问题时提出这种疑问的,讨论的主要是高等教育,这对于一向以培养精英为己任的高等教育而言,的确有些颠覆意味。但本文讨论的是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这样的疑问应该没有异议。我们也就有理由认为:当前的义务教育学校,如果理智地面对变动不居的信息社会,就不应该还有筛选淘汰的义务,也不可能还存在所谓精英,更不具有把学生分类分等的功能。 毋庸讳言,我们的义务教育依然在拔高的漩流中沉浮,它迷失了“兜底”的发展路径。从教育内部环境来看,我们思考义务教育问题,甚至还不能把它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义务教育依然还在盲目坚持精英化。我们花了太多的心思考虑普通高中的学生需要什么样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新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①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②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③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殊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基本办学标准评估)。要求在对一个县进行评估认定 前,要对其所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否达到本省基本办学标准进行评估。达到这一条件的县,才有资格接受均衡督导评估认定。 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核心内容)。 1、对县域义务教育 校际间差距评估。是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

职务教师数 8 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 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 0.65,初中综合差异系 数不高于 0.55。 2、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入 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的 17 项指标来进 行,每一个指标赋一定分值,总分为 100 分;达到 85 分以上的县方可视 为达到此项评估的要求。 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估、认定一个县是否实现基本均衡的重要参考 依据。 全面改薄”计划未完成的、“三残儿童”入学率不达 标的、近三年教育经费投入有两年未实现“三个增长”的、学校浮现重 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的)。 答: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重点评估的 9 项指标有 7 项以上达标,办学基本条件各项指标的评估和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得分均在 85 分以上,全县小学和初中校际均衡 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 0.65 和 0.55,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达 85%以上满 意的县,方可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 答: 4.5 平方米、初中达到 5.5 平方 米; 4.5 平方米、初中不低于 5.5 平方米; 3 平方米、初中不低于 3.5 平方米; 20 册、初中不低于 30 册; 12 个教学班及以下不低于 3.5 万元、 13 个教学班及以 上不低于 5 万元,初中 9 个教学班及以下不低于 10 万元, 10 个教学班 及以上不低于 15 万元;学不低于 6 台、 初中不低于 10 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教育文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 [作者]鲍传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985 工程”基地研究员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均衡”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它 主要是指影响事 物发展的诸要素的力量大致相当。“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最初出现在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上。早在19 世纪70 年代,瑞士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 e on Walras)在他的著名代表作《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中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即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他认为,市场上任何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当市场上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同这些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就呈现“均衡状态”。后来,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 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把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扩展到整个经济系统,提出“局部均衡理论”。二战后,凯恩斯(Keynes) 以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非均衡为前提,提出了“宏观非均衡理论”。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在对凯恩斯理论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非均衡理论。如弗朗索瓦?佩罗(Franois Perol)的增长极理论、赫希 曼(A.O.Hirshman)的极化效应论、罗斯托(Rostow)的阶段非均衡发展论、弗里德曼(Freedman) 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威廉姆逊

(Williams。n)的倒“ U'型假设,等等,都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 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意义。 为了消除计划经济“绝对平均主义'所带来的经济效率低下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经济非均衡发展战 略。邓小平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发展就极不平衡的大国,非均衡发展是必然的,波浪式前进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路径。从“七五'计 划起,全国被划分为“三大经济带',并循着“先东部、后中部、 再西部'的顺序实行梯度开发战略。三大经济带'的划分标 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非均衡发展之路。 20 多年来的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实行非均衡 发展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它使中国经济在短短的20 多年时间里就获得了惊人的成就。但非均衡发展也同样是有限度的,当非均衡发展作用被不适度地夸大且长期得不到纠正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显然,所谓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而言的,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那么,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如何理解均衡发展的含义 虽然教育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或者说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基本社会活动,它与经济活动有着本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公共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的内涵有着内在的独特性,是一个包括了区域均衡、学校均衡、个体发展均衡以及投入均衡、产出均衡等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平等原则、弱势补偿原则、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社会参与原则和效率原则。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