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

1、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起来。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2、Big6方案:确定任务、信息搜寻策略、检索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

3、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73】

5、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李艺信息新界学说:

1)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

2)从心理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的解决上;

3)从社会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

4)从文化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6、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能力;

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力;

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和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5)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多达11条的较为详

细的描述。

7、信息素养详解:

信息素养是有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并认为,知识为其他五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包括知识)提供必要和形成的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共同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连并呈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导航,渗透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8、我国信息技术发展:82~90(起步阶段)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语言的学习

91~99计算机工具论:应用程序工具软件的使用

2000年:学校中改为信息技术课:信息文化论

2001年高中成为正式课程

1982年,根据世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

9、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信息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10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作为高级认知发展技能、同批判性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11、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信息素养。

12、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74】

信息素养包括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

1)信息意识和情感

信息意识和情感是指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

问题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相关知识的掌握。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

4)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信息领域中用于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13、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

2000年被看作信息技术元年

14、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总目

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20】

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建议,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即“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

15、高中信息技术心得课标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其中基本理念

为:【46】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标准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16、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46】

高中信息技术课体现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第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17、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25】

18、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特征:【33】

(1)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支持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课程层面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19、单一呈现知识的纸质教科书已经被包含多种媒体形式、反映三维目标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所代替。(信息技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材)【57】

完整的立体化教材包括电子课件、教案、习题解答、试题、素材、案例等。

20、现在素材改变了以往工具书的编写形式,呈现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状态,表现为:

1)、教材编写更加合理【59】

2)、教材目标更加全面

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

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21、信息技术教材的主线:【63】

1)、以知识点为主线;

2)、以工具为主线;

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

4)、以工作为主线

(工作主线的含义: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22、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

23、信息素养的构成:

1)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保障);

2)信息知识(基础);

3)信息能力(核心)。

第三章

3.1

1、教学方法: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的总称。

2、教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

一种教学方法。

3、教练法: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

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

(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4、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

动是关键,培养信息素养是目的。(讲义)

5、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以小

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弱构性。

6、范例: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讲授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3.2 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

1、讲授法是最常用的理论课教学方法,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效果,教师们在实践中探索了多

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2、理论课所要解决的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阐述或者与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理论之树,是信

息技术其他各类课型的基础和支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很小。理论课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

看看书上案例3-2-1 案例3-2-2 案例3-2-3

3.3技能课教学方法设计

1、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

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分层次教学)

2、技能课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也有教师尝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

分层教学能够实现技能课的优化。

3、实际教学中的小片段教学较多,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这样的方式更能够抓住他们的注

意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大片段的技能教学较多。

看看案例3-3-2 借鉴它的情境创设、任务创设看看图3-3-2 借鉴素材来源

看看案例3-3-3 分层任务1、基础任务2、进阶任务3、拓展任务

3.5

1、作品制作课是把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另一类是相对完整的。前者主要体现在技能课中,后者则需要在作品制作课中重点关注,这也是作品课程的目的。

2、创作多媒体作品实际过程:分析需求、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

方式、制作作品、交流评价。

3、看看案例3-5-2

作品制作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

作品制作课最后呈现出的一定是学生的作品。

4、如何采用过程性评价?

教师在作品评价中充分运用了过程性评价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评价中采用了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还充分利用“成长记录系统”平台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使评价力争做到全面,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师还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做到每次评价都是分层次评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小组分工与组员评价表,即对学生的小组分工有指导意义,又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搭顺风车现象。

第四、五章

1、教学评价的类型:前置评价(诊断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实质)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2、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3、教学设计:以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与学过程资源的价值判断,学生

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4、信息素养:包括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5、前置评价的意义【171】: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安置并不能完全解决个别差异和因材

施教问题,它只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的一个基本前提,只能把学生安置在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群体中。

6、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原则:评价功能立体化、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

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7、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简单任务、拓展性任务)、

学程档案袋(质性评价方法)。

8、几种过程性评价:成长记录袋(作业、成绩表、自我评价表等)

(老师补充的)成就性评价(作品评价)、真实性评价

9、学程记录袋: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产品、学生的反思

10、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的制订:P182评价量规实例表

评价量表的组成:

(1)指标项:一级指标:知识能力、一般能力;二级指标

(2)标准

(3)权重

(4)分值

注意点:

(1)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明确的评价量规

(2)注意评价过程的效率

(3)注意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

(4)不宜太复杂,越简单越好

轶事记录是指在观察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对被评价者的行为做描述和诠释,主要包括观察到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情景以及对时间的独立说明

11、评价资料的收集:

系统的观察和轶事记录

典型的作品设计

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12、过程性评价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的指令和要求必须明确、具体、清晰;

要注意评价的教育性,保证公正度和信度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学生隐私

关注学生处境需要,注重变化发展过程,以鼓励为主

要与教学协调统一

有利于教师反思不足,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明确方向

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和注意性

13、评价系统:首页、学业成绩记录、研究性学习、校本选修课程、人生规划设计、参

与集体活动、阅读记录、主要习作、获奖记录、考勤记录、健康记录、班主任学年评语【184】

总结性评价的方法:上机和笔试

14、最终的总结性评价的成绩,大多采用折合的权重的方式获得。如:考试成绩占40%,学期作品占30%,平时表现30%

15、总结性评价结果得处理与报告:【195】

科学合并,综合运用不同源的评价结果;

面向学校的报告面向家长的报告

16、反馈的形式:期望式反馈、启发式反馈、个别反馈、档案袋反馈

17、试题的类型【199】:客观题、半客观题(半主观题是介于主观题和客观题之间的一种评价方式,它的答案是不依赖评卷人员和考生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且答案不唯一)、主观题

18、命题的原则:【202】

过程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面向三维目标

19、考试四度【204】: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多数试题的难度控制在0.7-0.9之间)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站稳讲台(大概要1-6年)、魅力讲台、品牌讲台。教师发展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自欧洲兴起。

20、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便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1、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WebQuest等。

首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过去的教学多是在技能训练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新界定呼唤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服务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前提。

第三,同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教。

第四,各种教学方法有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趋势。

最后,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

22、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生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学情【224】

课堂管理:常见问题的解决、机房课堂教学管理问题。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技术老师,要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要从模仿开始,通过认真钻研,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使自身拥有的认识得到修正于发展,在实践中体会、反省已有的经验,借鉴别人的思想和经验,整合成自己的智慧,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3、补充

教师的人格素养:厚德、慈爱、品德、责任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复习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课程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教学模式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 A.直接教学 B.随机进入教学 C.抛锚式教学 D.支架式教学 2、李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喜欢使用演示课件,学生对她的这种做法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下列学生的观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师生间友好的交互环境 C. 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可以完全呈现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D. 李老师使用的课件可以提供比书上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是( D )。 A.传播理论 B.教学理论 C.学习理论 D.计算机理论 4、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从电影《乱世佳人》中截取几段战争场面,反映葛底斯堡战争的油画,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并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方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哪个方面?( B) A.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B.创设历史情境 C.模拟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5、较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特有的教学目标为( A )。 A.信息素养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技能 D.情感态度 6、下列媒体及资源中,不具有交互特性的是( B )。 A.多媒体网络教室 B.投影机 C.BBS论坛 D.在线网络课程 7、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 A)。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应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件教法复习资料 第壹章 1.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特点: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理论研究法3)实践研究法4)比较研究法5)三论研究法6)协同研究法 第二章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信息技术关联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信息技术关联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教学目标? 第三章 1.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 1)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性2)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性3)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性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因此,于教学中应把改善学生的认知因素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会学,善学,爱 学. 3.中小学信息课教学特点: 1)现代性特点2)实践性特点3)工具性特点4)应用性特点5)文化性特点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壹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发展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6)量力性和尽力性 相结合的原则7)统壹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1.教学方法是于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壹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教和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补偿性. 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觉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有多种具体的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认真钻研课件,分析课件,掌握课件是教师较好运用讲授法的关键. 3.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于教学工作中依据课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 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1、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2、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域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P32)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要点(李克东)。 1、环境:要以多媒体网络化为基础,成为现代化教学媒体。 2、资源:对课堂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 3、工具: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学习方式:掌握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等资源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信息化道德素养。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即适应能力、能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P 3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具有信息化、学习化、民主化和文化化等基本内涵。 信息化:1、整合以一定的哲学理论、心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作为基础。2、整合中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及结构方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媒介的。3、整合贯穿在规划、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且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经验、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哥哥环节一体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再概念化”及其实践形态的生成。4、整合的课程与教学材料是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为主要载体的。 学习化: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建构一种“以人的学习委中心”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 民主化:使知识经验打破少数人的“垄断”,获得广泛的共享,从而使社会的平等和民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民主化包括“民主素养”的培养和“民主社会”的建设两个层面。在学校,信息技术通过在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上创新出民主化课程,其中包含民主价值观,并创设平等、民主的信息文化环境和营造多元文化背景,师生在这种环境中展开课程,协商讨

信息技术学复习题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下列哪个不是传统的教学媒体( ) A. 黑板 B. 粉笔 C. 书 D. 电视机 答案:D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的目标是( ) A.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B.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C.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D. 以上各项都是 答案:D 3.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角色包括( ) A. 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B. 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者和研究者 C. 网络化学习的示范者和个人知识的管理者 D. 以上各项都是 答案:D 4.下列哪一项全部是教育信息化、智慧化时代下教师的角色() A.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评价者、研究者、示范者 B.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监督者、研究者、示范者 C.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评价者、监督者、示范者 D.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评价者、研究者、监督者 答案:A 5.教学媒体具有那些特征() A.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和共享性、多样性 B.直观性、动态性、多样性、可重复和共享性、针对性 C.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和共享性、针对性 D.直观性、多样性、交互性、可重复和共享性、针对性 答案:C 6.下列哪一项不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只要内容之一() A.教学设计方案 B.学生个人心理研究报告 C.多媒体教学课件 D.学习参考资料 答案:B 7.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使用一些新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A.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电子档案袋、个人约谈、评估表等 B.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电子档案袋、概念图、评估表等 C.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概念图、个人约谈、评估表等 D.量规、学习契约、概念图、电子档案袋、个人约谈、评估表等 答案:B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有( ) A.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B.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C.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D. 信息技术作为传播工具 答案:ABC 9.下列属于现代教学媒体的是( ) A. 投影仪 B. 录像机 C. 书 D. 电子计算机 答案:ABD 10.基于网络协作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A.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B.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 C.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D.提倡超负荷布置需要探索的主题 答案:ABC 11.下面关于学习范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提供的学习范例可以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路 B.教师提供的学习范例还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C.优秀的学习范例可以避免坍塌冗长、含糊不清的解释 D.范例展示容易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答案:ABC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 A.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B.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 C.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D.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答案:ABCD 第二部分:PPT相关复习 1.点击那个图标可以播放幻灯片(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而言,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基元” 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感测技术 传导神经-传递信息-通信技术 思维器官-加工和再生信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效应器官-施用作息-控制技术 2、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一项基础能力。 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学习化社会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为主-改变教学模式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识结构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 3、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路车、货、驾驶员、交通规则) 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涉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各类教育公用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运行和管理等 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教育资源建设 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 培养信息化人才 包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层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制定信息化政策 5、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1999年,宣布中小学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2003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教学光盘播放点 卫星教学收视点

信息技术考试有复习资料

1.2G是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提供的业务包括多媒体娱乐和全球无缝漫游等。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2.非对称密码算法及对称密码算法,加密和解密使用的都是两个不同的密钥。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3.巧用文档处理软件不能激活语文写作教学()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4.当学生应用老师提供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技术和技能自主学习时,教师主要指导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法。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5.量规可以在一个学习单元或项目的过程中或结束时使用。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6.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在网络上开展讨论活动和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活动还是有所不同的 A. 对 B. 错 答案:A 解析: 7.电子档案袋可以实现学生作品的收集、分类和整理,还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是教师培训的基本依据。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9.互联网为社会课程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真实性的主题情境,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平台和工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课程中的社会探究过程,有助于社会课程的综合。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10.课堂导入必须使用多媒体才精彩 A. 对 B. 错 答案:B 解析: 11.部分整合是信息技术及教学中的部分环节相整合,是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的初始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12.网络学习空间就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件、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价段及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2)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3)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于个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4、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写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5、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1)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3)会话,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4)意义建构,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6、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 7、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8、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强调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二是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业成就,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10、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设计(5)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设计(6)教学评价设计 11、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1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13、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连的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 14、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习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 15、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档案袋评价:也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 16、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包括教学支持环境、各类控制和管理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 17、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及主要配置 (一)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农远工程”教学光盘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中最简单、最容易操作、使用覆盖范围最广、应用率最高的一种模式。主要设备是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 (二)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是通过卫星接收站点,实现卫星教学资源收视、文件打印等功能的方式。配有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 (三)模式三:计算机教室(是通过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将卫星教学数据资源存储在服务器上,通过对服务资源的调用,完成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授课的目的,以解决区域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主要配有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系统构成)

《信息技术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复习题 (课程代码262309) 一、填空题 1.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2.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 3.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和。 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作讨论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和的认知工具。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6.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和。 7.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遵循、和两种。 8.教师指导性活动包括,,和。 9.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的教学媒体。 10. 教学设计是应用分析和研究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和,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11.专题学习网站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 12.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提示、。 13. 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分别是、、、。 1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是的科研项目。 15.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行动、、反思。 16.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17.教学实验的基本组成是和。 18.计算机辅助评价研究的方法有、来帮助自己进行评价研究。 19.权数的获得分为和两种。 20.“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由主持。 21.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中、利用,以进行学习的过程。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3.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应当是与“、、和”有关的基础知识和(而不是“程序设计语言知识与程序设计的能力”)。 24. 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25. 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 26.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27. 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28.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的的方式而获得的。 29.现代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是:、、、。 30. 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和、选择、教学信息的载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信号的教学设备。 31.网络学习资源是指经过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用浏览器阅读,实现多媒体学习材料。 32.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了、、、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3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包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 1、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起来。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2、Big6方案:确定任务、信息搜寻策略、检索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 3、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73】 5、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水平 3)能够使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水平 李艺信息新界学说: 1)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水平上; 2)从心理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的解决上; 3)从社会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 4)从文化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6、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水平; 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实行评价水平; 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展开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水平; 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和相适合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5)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多达11条的较为详 细的描述。 7、信息素养详解: 信息素养是有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并认为,知识为其他五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包括知识)提供必要和形成的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共同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连并表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导航,渗透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8、我国信息技术发展:82~90(起步阶段)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语言的学习 91~99计算机工具论:应用程序工具软件的使用 2000年:学校中改为信息技术课:信息文化论 2001年高中成为正式课程 1982年,根据世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 9、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信息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 3)展开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10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020年新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考试复习题纲名师精品资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复习题纲 一、选择题(单选题30题) 1、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是在哪一年(B ) A、1990年 B、1994年 C、2000年 2、教育部把“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哪一年( C ) A、1990年 B、1994年 C、2000年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信息技术素养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初中信息要学会使用( C )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A、文字处理 B、多媒体制作 C、电子表格 D、图像处理 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初步、图文排版应用、( A )等。 A、数据处理 B、用计算机作文C、用计算机画画 6、新纲要把旧纲要中的两项选学变成必学项,一项是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另一项是( B ) A、文字的处理 B、数据的处理 C、网络应用 7、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C )、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A、加工 B、传输C处理D破译 8、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了信息技术是地方的(B )课程 A、选修 B、必修 9、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 和改进教师教学 1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A )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名词解释 1.教育信息化(12页):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 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2.信息技术(5页):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也被定义为感测、 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3.教学结构(58页):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 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4.同化(63页):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 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5.顺应(63页):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 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6.先行组织者: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心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 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7.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是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 8.抛锚式教学策略(68页):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中使用的“锚”是有情节的故事, 且这些故事设计得有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探索。 9.随机进入教学策略(69页):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 事物或同意问题的多方面的认知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10.支架式教学策略(67页):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 了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11.教学环境(89页):狭义的角度来讲,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 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 12.教学设计(97页):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 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13.学习资源(117页):是指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任何东西,不仅包括设备、场所、教材等物化的内容,还包 括学习者自身内部的、学习者之间的智力资源。 14.信息化学习资源(119页):广义上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狭义上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 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应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15.远程FTP管理(133页):是一种获取远程计算机文件及目录管理权限的协议,它是以其所使用的协议“文件传输 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来命名的。 16.教学模式(140页):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 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17.教学策略(140页):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 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18.教学方法(140页):通常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 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19.接受性教学模式(146页):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也成为接受式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过 程的主要模式。 20.探究性教学模式(158页):是指通过对教学目标中有关知识点的认真思考、主动探究和协作交流,是学生更好地 达到课程标准关于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21.研究性教学模式(163页):是指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某个真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22.教学评价(222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 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2020年信息技术教师资格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资料

2020年信息技术教师资格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样题 1.单项选择题(1)有关消息与信息的关系描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消息就是信息 B.信息中包含了消息 C.消息中包含了信息 D.二者没有关系 22) Internet所使用的网络协议组称为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3.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4.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课堂学习指导 (1)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

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课堂组织调控 (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2.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理论基础: 1、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概念: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建构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 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1、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 几点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2、多元智能理论 1. 有关智力与智能 传统的智力观: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解答智力测验题(IQ)的能力 或善于应试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的能力 加德纳的智力定义: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 八大智能 1、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2、言语语言智能: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3、数理逻辑智能: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 5、音乐韵律智能: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6、肢体运动智能: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 7、人际沟通智能: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8、自我认识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 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 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 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层面的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现行教材的优点 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 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复习题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复习题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同学、(B)。 A.课本 B.自己 C.学习工具 D.父母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D)。 A. 基础性 B. 创新性 C. 实践性 D.稳定性 3.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B. 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的幻灯、投影、音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 C. 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相比,传统的教学资源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 D.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每一位教师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D)。 A.处理技术数字化 B. 处理方式多媒体化 C.信息传输网络化 D.资源重复性配置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依据(C)。 A. 教材和课程标准

B. 学生实际 C.老师的兴趣点 D. 知识内容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生的基本需求?(A) A.满足感 B.情绪安全感 C.成就感 D. 归属感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播信息的载体?(D)。 A. 文字 B. 图像 C. 视频 D.优盘 8. 下列关于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从以有意注意为主逐渐向无意注意为主过渡 B.注意范围较大 C.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强 9.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性的核心特点是(B )。 A.教师性 B.学生性 C.课堂性 D.学校性 10. 评价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是(B)。 A.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学生实际需要 B.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C. 教学过程能否有效调控 D. 教学效果能否激发学生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存贮信息的载体?(B) A. RAM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标题: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融合创新,培养未来数字公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早期的计算机基础培训,到现今的编程、等高端技术的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在不断演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数字公民。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在各国中小学中普及。初期,课程主要聚焦于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课程内涵逐渐扩大,涵盖了编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整合,如数学、物理、生物等,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伦理和社会责任:日益重视信息技术的伦理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 1、翻转课堂: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2、混合式学习:结合在线自主学习和面对面教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导向:设计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境教学: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具体情境,如解决生活问题、探究科学现象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培养未来数字公民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数字公民。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而且理解并尊重信息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 1、强化基础: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计算机文化?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文化:对计算机性质及应用的理解和在社会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主要包 括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信息获取包括信 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综合、信 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则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 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门学 科,是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计算机文 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应用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是一个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学。 2.信息科学、信息学、信息技术之间各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心问题是阐明信息本质,以及探讨信 息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律。 ◆信息学:用计算机来处理或传送信息的科学,内容包括信息及信息处理的研究,特 别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学技术与其他有关技术的组合。 3.试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对象,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系统,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理解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明确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概论。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教法分析与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其他工作。 ◆中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 4.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为21世纪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 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地使用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 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多媒体 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设备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