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合集下载

2024-6-19《“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2024-6-19《“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香港地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 144 271 例无心血管病史的糖尿病患者,评价糖化血红蛋白 (glycated hemoglobin,HbA1c)、血压和 LDL‑C 控制达 标[分 别 为 <7.0%、<130 / 80 mmHg( 1 mmHg= 0. 133 kPa)和<2.6 mmol/L]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19]。结果显示,HbA1c 达标、血压达标、LDL‑C 达标及 3 项均达标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较 3 项指标均不达标者降低 13%、18%、42% 和 55% (P 均<0.05)。
59%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高血压患者约2.45亿。2020中国CHC高血压管理现状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2级及以上的比例占59%。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3)209-218张宇清等.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9): 799-804
约50%的心血管发病归因于高血压2约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2收缩压每增加10mmHg,ASCVD风险增加53% 3
健康中国行动
厚德 博爱 敬业 尚廉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logo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病人群基数庞大
糖尿病: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目前我国 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
高血压: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我国 ≥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啊
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非致死性心梗
14741
1.82(1.64–2.03)
37(19–51)
卒中亚型
缺血性卒中
3799
2.27(1.95–2.65)

2020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概述(一)定义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SCAD )—般包括 3 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新修订发布的《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将稳定性冠心病改称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 , CCS ),包括常见的6种临床情况,其中之一为筛查检出的冠心病无症状受试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CT A )作为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因能初步识别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而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筛查。

然而,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50%〜90%的狭窄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功能意义,因此2019年ESC指南推荐对CTA显示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者需要进一步功能评价。

(二)流行病学由于稳定性冠心病由多因素引起,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难准确评估,不同研究报告结果也不一致。

基于人群硏究显示,心绞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女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5%〜7%增加到65〜84岁的10%〜12% ,男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4%~7%增加到65〜84岁的12%〜14%。

2020年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防治EPCI(全文)

2020年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防治EPCI(全文)

2020年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防治:EPCI(全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脏性猝死(SCD)指的是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的无明显心外原因的意外死亡。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死于SCD。

而其中,超过60%的SCD患者的基础疾病为冠心病。

在SCD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

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约占60%,慢性心力衰竭约占25%,其余为慢性病变。

我们知道,对于冠心病而言,及时的血运重建对于患者的预后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效果。

但SCD的发生,仍然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由于SCD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且无法预测,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经心肺复苏后生存的机会极低,因此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尤为重要。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三大学会联合发起了“EPCI”项目(Effective Practice of Cardiology Intervention,即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该项目于2016年9月于起搏电生理双年会上正式颁布草案,于2017年2月发表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该项目的颁布与实施,切实对有效遏制和预防血运重建后的心脏性猝死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EPCI,结合其所具备的意义,更直观的理解则为“EP+PCI”,主要针对于缺血性心肌病,达到了血运重建的目标后,对于SCD防治的举措。

而对于SCD的救治,除了适时充分的药物治疗外,体外除颤器或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的植入是唯一有效的防治措施。

即电生理治疗与冠脉治疗的结合,进行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该指南的制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大型临床试结果:1.MUSTT研究:为第一个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196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35%、合并非持续性室速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通过电生理试验诱发室速,结果显示,ICD植入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比较,死亡风险下降54%。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出版: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分析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出版: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分析
导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脏心肌损伤缺血:因为心肌长期损伤缺血,会引发下述 变化①心脏传导障碍:假如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缺氧缺血时,会导致心脏发生传导障碍,其主要的表现为室内传导阻滞、束支传 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等。②应激性增高:因为心肌损伤或缺氧而导致心肌出现应激性增高,进而出现窒性或房性异位节律.、 ③折返激动:因为心肌损伤缺血导致缺血心肌当中出现不均一的电活动,这也是导致不稳定性电生理改变发生的一项基础。折 返环大小、部位不同,其所表现的心律失常形式也各不相同:④并行心律:因为心肌受损出现保护性灶性兴奋点,进而出现心 律,多见为室性。第二,电解质紊乩:当心肌发生缺血的时候,会导致心肌出现能M 代谢方面的障碍,诱发电解质紊乱。通常合并 心肌细胞缺镁或缺钾,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第三,心室功能不良: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十分容易导致心室功能不良,减低心排血 量,影响冠状动脉灌注,进一步加重心肌缺氧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第四,心脏结构异常:发生心肌梗塞后从急性期直至晚期左 心室会持续性的出现重构,导致梗塞位置的细胞混杂,诱发异常的电活动,影响正常血运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个主要“杀手”,目前在所有居民总死亡人数当中因为C V D 而发生死亡的人数约占4 0 % , 其 中,预计有1000多万的冠心病患者,临床防治CVD的丁.作依旧任重而道远。为了积极推进并倡导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 理念,促使全国心血管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贯彻及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 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在2016年编写了《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出版后的1 年多时间当中 发行了约2 万册D 本书依据根据临床指南的使用情况,与冠心病学科的进展、循证医学证据及流行病学数据等因素相结合,并 规范循证等级表示在2018年 3 月 1 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经 3 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 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本指南是在尽可能全方位检索复习临床循证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由指 南T.作组有关专家及闭队分T.写作而成。草案完成后,经过多次修改,并经多方评审。相信本书对于指导基层医师的冠心病防 治水平具有深远意义,必将造福更多冠心病患者。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解读(2023年) (2)全文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解读(2023年) (2)全文
(一)高血压 ▪ 在进行人群ASCVD风险评估时,将有无高血压特别列出,强调对高血
压患者血脂管理的重要性。应根据危险分层,确定高血压个体相应的 LDL-C目标值,予以积极降胆固醇治疗。
特定人群的血脂管理
(二)脑卒中
▪ 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 他汀类药物每降低1 mmol/L的 LDL-C,脑卒中复发风险降低 12%,同时降低心肌梗死和心 血管死亡风险。总体来讲,降 低LDL-C的获益远大于潜在出 血性脑卒中的危害。
降脂达标的策略
(二)降脂药物治疗 ▪ 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 1.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治疗的基石。 2. 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降脂治疗的首选策略。 3.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血脂异常治疗策略的基本趋势。 4. 降脂治疗应定期随访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并调整治疗方案,认真贯彻 长期达标理念。
中国血脂管 理指南解读 (2023年)
前言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累及心血 管时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或冠状动 脉疾病(CAD);累及脑血管时则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 血性脑卒中(亦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 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血脂异常治疗原则
1. LDL-C是防治ASCVD的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为次要干预靶点。 2. 根据个体的ASCVD风险确定相应的LDL-C及非HDL-C目标值。 3.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低LDL-C及非HDL-C的基础。 4. 降LDL-C治疗以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为初始治疗。 5. 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未达标时应考虑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或) PCSK9抑制剂。 6. 他汀类药物治疗后TG仍升高的高危ASCVD患者可联合高纯度二十碳五烯酸 (EPA)或高纯度ω-3脂肪酸或贝特类药物以降低ASCVD风险。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一、概述(一)定义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一般包括3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新修订发布的《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将稳定性冠心病改称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包括常见的6种临床情况,其中之一为筛查检出的冠心病无症状受试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无创检查方法之一,因能初步识别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而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筛查。

然而,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50%~90%的狭窄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功能意义,因此2019年ESC指南推荐对CTA显示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者需要进一步功能评价。

(二)流行病学由于稳定性冠心病由多因素引起,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难准确评估,不同研究报告结果也不一致。

基于人群研究显示,心绞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女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5%~7%增加到65~84岁的10%~12%,男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4%~7%增加到65~84岁的12%~14%。

老年冠心病慢病管理指南

老年冠心病慢病管理指南

老年冠心病慢病管理指南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王杨淦;梁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23(15)1【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是全球第一位死亡原因,发病率高,危害严重。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中国CHD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也在持续增加;CHD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常见慢病。

老年CHD防治涉及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营养、影像、运动康复、心理等多个领域,完善的诊断和风险评估、干预和随访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为规范老年CHD的评估、干预、管理流程,提高中西医协同慢病管理水平,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发起编制了《老年冠心病慢病管理指南》,本指南的推荐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观点,是基于可用证据、认真考虑后得出的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专科医生、社区从事健康管理的全科医生、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适用对象为65岁以上的老年CHD患者。

本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情况下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

社区全科医生和患者个人使用本指南时,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应充分听取专科医生的诊疗建议。

【总页数】13页(P30-42)【作者】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王杨淦;梁芳【作者单位】不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中国科普行-1363慢病院外管理"专项行动暨"社区慢病健康管理真实世界研究"项目发布会在京举行2.对制定中医慢病管理患者指南的思考3.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病管理指南4.聚焦新时代老年慢病护理及管理--“中西医结合老年慢病及管理”专栏导读5.中医药在慢病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叙事护理提升慢病管理品质——“慢病管理与叙事护理”专栏导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摘要:
1.血脂管理指南的重要性
2.2023 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更新内容
3.血脂异常的危害
4.如何预防和控制血脂升高
5.指南对饮食的建议
正文:
血脂管理指南对于我国居民的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 的主要风险因素。

近期,《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这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时隔7 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

新版指南在血脂常规检测项目、筛查频率、检查的重点人群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改变,并首次提出“超高危”的概念。

长期血脂升高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还会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脂异常的危害不容忽视,然而,除了人体自身合成的血脂,食物也是影响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坚持健康的饮食是预防和控制血脂升高的重要手段。

指南对饮食的建议包括:严格控制饱和脂肪,限制油煎、油炸和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以及严格限制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概述
本文档是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的修订版,旨在向广大医务工作
者提供最新的防治指导。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民众
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指南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最新的研究结果
和临床实践,提出了全面和科学的冠心病防治策略。

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本指南确认了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
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供了相应的诊断要点和依据。

同时,也针对特殊人群(如妇女、老年人等)的诊断进行了细化和讨论。

防治策略
本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冠心病防治策略,包括生活方
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
适度锻炼、戒烟限酒等建议,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冠心
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特点,推荐了相
应的药物类型和用药原则。

介入治疗主要是针对重症患者,提供了
相关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段。

应对新技术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本指南对冠心病领域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和评估,
并提供了指导意见。

同时,指南也强调了在应对新技术挑战时应注
意的问题,提醒临床医生谨慎使用和评估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健康教育和社区管理
在冠心病防治中,健康教育和社区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指南鼓励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患者和公众对冠心病的认
识和防治意识。

同时,指南还提供了社区管理的相关建议,以提供
更加便捷和全面的冠心病防治服务。

结论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 (2023修订版第三版) 是一份全面、科学
的防治指导,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广
大医务工作者和冠心病患者可以根据本指南提供的策略和建议,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