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
徐思异(综述);徐运;曹翔(审校)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23(40)1
【摘要】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两种,其中87%的病例属于缺血性卒中[1]。
目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FDA唯一批准的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狭窄以及会使得患者脑出血并发症风险增加,很少有患者能从这种治
疗中获益[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但其保护作用备受研究人员的争议[3~7]。
这可能与KKS对脑内不同细胞发挥不同作用有关,本文将针对KK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类型脑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徐思异(综述);徐运;曹翔(审校)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组织激肽释放酶家族、激肽释放酶-激肽原-激肽系统及其重要应用
2.组织激肽释放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3.激肽原-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对哺乳
动物生殖系统的调节4.组织激肽释放酶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5.内源性缓激肽释放酶表达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研究进展

誊㈦
㈦
冀
墨
激肽 释放 酶一 激肽 系统 的研 究进展
谭 晓文 张松 青 曲 超
( 湘 西 自治 州 民族 中 医 药 湖 南 湘  ̄ 4 1 6 0 0 0)
【 中图分 类号 】 R9 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3 2 - 5 2 8 1( 2 0 1 5 ) 2 - 0 0 3 — 0 2
出的升压作用 与 B 1拮抗剂 、反义脱 氧核 苷酸所 表现出降血压作用结
本文 简要概述 了激肽 释放 酶一 激肽系统的研 究进展 ,K K S在机体 多个 系统均有表达 ,参与多种生物学效应及病理学过程 , 作用机制及
合, 提示 激肽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导致异常敏感 的中枢性调节[ 4 】 。在盐 敏感 大 鼠体 内腺病 毒转导人组 织型激 肽释放 酶基 因可 改善盐敏 感血
压的升高 。
范 围仍未完 全明确 , 但其对疾病诊断 、治疗 的价值已被广泛 肯定 , 在
未来 的研究 中仍需进一 步完善相关机 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案 。 【 参考文献】
[ 1 ] . Ya — Yu Wa n g ,S h i h — Yi L i n, Yu — Ha n C h u a n g , e t 1 a . A c i t v a i t o n o f
he p a ic t i n l f a mma t o r y p a t h wa y s b y c a t e c ho l a mi n e s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h e p  ̄i c
2 .心肌损伤
病理条件 下 B 2受 体可介 导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及治疗作用 。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B、因子Ⅰ,ⅩⅢC、Ⅻ,PK,HMWKD、Ⅲ,Ⅶ,ⅤE、Ⅹ.Ⅻ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B、FⅪC、FⅨD、FⅦE、FⅫ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α1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B、Ⅴ因子C、Ⅲ因子D、Ⅱ因子E、Ⅻ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专题知识讲解基础激肽系统

激肽系统能够刺激心脏收缩,增加心输出量,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血液循环
对血管的调节作用
激肽系统能够直接作用于心脏肌细胞,刺激心脏收缩,增加心输出量。
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刺激心脏收缩
激肽系统能够调节心脏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调节心律。
调节心律
激肽系统能够减轻心脏负荷,保护心脏免受缺血、缺氧等损伤。
02
激肽系统的生物合成与分泌
总结词
激肽的合成过程涉及多个步骤,需要氨基酸、能量和酶的参与。
详细描述
首先,在核糖体上,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然后,在能量供应的情况下,特定的酶会进一步修饰肽链,使其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
激肽的合成
总结词
激肽通过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并被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详细描述
在合成过程中,激肽被包装成囊泡,并运送到细胞膜。到达细胞膜后,囊泡会与膜融合,将内部的激肽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2023
专题知识讲解基础激肽系统
激肽系统简介激肽系统的生物合成与分泌激肽受体及信号转导激肽系统的生理功能激肽系统的病理学意义激肽系统的药物研发
contents
目录
01
激肽系统简介
激肽系统是一个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多肽系统,主要由激肽、激肽受体和激肽释放酶组成。
定义
激肽系统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血压、炎症反应、疼痛感知和细胞增殖等。
前景展望
随着对激肽系统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激肽系统的药物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同时,这些药物可能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激肽系统的药物研发现状及前景展望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降血压肽研究进展

降血压肽研究进展许伟瀚;双全;吴楠【摘要】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hypertension had drawn public attention.Antihypertensive peptides earned people's concern because they had good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and no other side effects.In this article we give a review on recently study of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s,anticipating to giv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It will be a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s industrial production,and pro-vide new options for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公众早已重视高血压病的防治,降血压肽以其高效的降压效果且无毒性、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近年来降血压肽的研究进展,希望为降血压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选择,为降压药物或功能性食品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5页(P216-220)【关键词】降血压肽;作用机理;制备;活性检测【作者】许伟瀚;双全;吴楠【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正文语种】中文高血压作为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及中风重要诱因,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西方国家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受到高血压的威胁[1]。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激肽 释放 酶 ( 激 肽 原 酶 ) 激 肽 原 、 肽 及 其 即 、 激 受体 共 同构成 了激肽 释 放 酶一 激 肽 系统 ( K ) 调 KS ,
括抗凝、 抗血小板聚集 , 脱水降颅压 、 抗氧 自由基、 脑 细胞 营 养 药 物 应 用 , 血 化 淤 , 制 血 压 、 糖 、 活 控 血 血 脂, 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患者一般 情况及生命体 征 平稳 后均 及 时进行 康 复治疗 。治疗组 在 上述治 疗
者 年龄 、 性别 、 情 、 C 病 G S评分 比较 均具有 可 比性 。 1 2 治疗 方 法 . 入 院后 急查 头 颅 C 、 常 规 和 凝 T血
注: 与同组 治疗前 比较 , P< .5 与对照组治疗后 比较 , ‘ O0 ; P<
O. 5 0
3 讨 论
血 五项 。两 组 患者 均 接 受 A I 常 规 护 理 及 神 经 C的 内科 基 础治 疗 , 据病 情 和并 发症 进行对 症处 理 , 根 包
的 B r e 指数 ( I 评定 。于 治疗前 , 疗后 7 1 at l h MB ) 治 、4
脉 血 管致相 应 脑组 织 软 化 、 死 而 产 生 神 经缺 失 症 坏 状 。早 期增 加脑 血流 量 , 减少 脑 梗 死 体 积 和神 经 保 护 , 高生存 质 量 是 治 疗 关 键 。人 尿 激 肽原 酶 是 从 提 新 鲜人 尿 中提 取精 制 的一 种 糖 蛋 白, 扩 张缺 血 区 能 域 的微 动 脉并 促进 血管 重建 , 善脑功 能 , 改 减少肢 体
基 础上 于人 院第 1天 即 加用 人 尿激 肽 原 酶 ( 东 天 广
节人体多种疾病。激肽通过其 p 和 p 受体信号传 , 导 途径 , 与多种 生 物学活 动 , 炎症 反应 、 参 如 心血 管 活 动 的调节 等 J 。局灶 性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后 8h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
统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
统
简称激肽系统(kinin system)。
是由激肽释放酶与激肽为主要成分组成的调节系统。
除参与炎症反应,致痛等作用外,也是重要的内源性降压系统,及参与高血压发病。
人体内存在2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一种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另一种存在于组织中。
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为蛋白质胰舒血管素,于1930年在尿液及胰腺中发现。
在血浆中的激肽释放酶分子量约为100000,主要以无活性的前体即血浆前激肽释放酶的形式存在,血浆激肽释放酶作用于底物激肽原Ⅱ,产生活性物质缓激肽。
组织中的激肽释放酶分子量约为25000~48000,广布于肾脏、胰腺、唾液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是由激肽释放酶原经胰蛋白酶激活而形成,它释放至血液循环,作用于血浆激肽原Ⅱ,生成活性物质胰激肽。
缓激肽和胰激肽均为体内最强的血管舒张物质之一,
前者还有强大的利尿作用。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两者具有互相制约和拮抗,共同参与血压的调节,经激肽释放酶激活的激肽减少,也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
故了解此系统,对防治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激肽释放酶途径

激肽释放酶途径激肽释放酶(Kininogenase)是一种酶类,能够催化激肽前体激肽原(Kininogen)的分解,从而释放出活性激肽。
激肽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分子,对血管扩张、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激肽释放酶途径是激肽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激肽分为两类:激肽Ⅰ和激肽Ⅱ。
激肽Ⅰ由激肽原Ⅰ经激肽释放酶催化分解生成,而激肽Ⅱ由激肽原Ⅱ经激肽释放酶催化分解生成。
激肽Ⅰ主要包括缓激肽Ⅰ和激肽Ⅰ,而激肽Ⅱ主要包括缓激肽Ⅱ和激肽Ⅱ。
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与调控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许多生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都能够合成和释放激肽释放酶。
其次,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与细胞内的一些信号通路有关。
例如,一些炎症因子和激素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进而促进激肽释放酶的生成。
此外,激肽释放酶的生成还受到一些外界刺激的调控,例如机械性刺激、热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激肽释放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能够催化激肽原的分解,从而释放出活性激肽。
这些激肽能够通过与特定的激肽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
例如,缓激肽Ⅰ能够通过与B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等。
另一方面,激肽释放酶还能够通过降解激肽原,调节激肽的生成和活性。
当激肽释放酶活性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激肽的平衡产生影响,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变化。
激肽释放酶途径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炎症反应中,炎症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能够激活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从而引发激肽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进行。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中,激肽释放酶途径的紊乱也与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相关。
激肽释放酶途径的研究对于了解激肽的生成和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激肽释放酶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寻找新的激肽释放酶抑制剂或激肽受体拮抗剂,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激肽释放酶的生成和活性,来干预激肽的平衡,从而调节相关生理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杨家伟(综述);唐金荣(审校)【摘要】Seconda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now considered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Inhibition of inflammation has shown protective effect on experimental stroke. Thus,antiinflammation may provide an effective intervertion to reduce cerebral ischemic injuri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ctivation of the kallikrein-kinin system( KK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may suppress cerebral inflammation,and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recovery. Kallikrein gene transfer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against Cerebral infarction by enhancing glial cell survival and migration and reducing cerebral superoxide produc-tion. Further elucidation on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KKS in the inflamm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脑梗死后继发的炎症反应影响脑梗死的进展和转归,抑制脑梗死后炎症反应对实验性卒中具有治疗作用。
因此,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有望为减轻脑梗死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脑梗死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KKS)激活,可减轻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转染激肽释放酶基因可促进胶质细胞存活和迁移,抑制氧化应激产物生成,从而减轻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
研究脑梗死后KKS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指导脑梗死的治疗。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4页(P3492-3495)【关键词】脑梗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炎症【作者】杨家伟(综述);唐金荣(审校)【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梗死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病死率与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2]。
血管再通是迄今治疗脑梗死的最有效措施,但由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不良反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仅能用于5%~10%的患者[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血损伤和炎症反应是急性脑梗死病理发展的主要原因[4-5]。
炎症反应对脑梗死的影响取决于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及抗氧化之间的平衡[6]。
针对动物脑梗死模型进行的抗炎治疗显示出神经保护作用[7-8]。
近年来,在脑梗死试验研究中发现,组织激肽释放酶能抑制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缩小脑梗死体积,对缺血状况下的脑组织有明确的保护作用[9-10]。
现就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在脑梗死后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KKSKKS是一类复杂的内源性多酶系统,参与调控神经系统、心血管、肾脏等的生理功能,与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肾脏病、炎症反应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该系统主要包括激肽释放酶、激肽原(活性多肽前体)、激肽(活性多肽)、激肽受体和激肽酶(失活多肽)。
其中激肽释放酶是KKS的主要调控分子,也是该系统的核心成分。
激肽释放酶又可分为组织激肽释放酶和血浆激肽释放酶两类。
组织激肽释放酶是一组多基因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位(包括肾脏、胰腺、肠道黏膜、唾液腺、脾脏、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等)。
组织激肽释放酶的功能主要与激肽形成和激肽受体激活有关。
组织激肽释放酶水解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激肽原,将其转化为具有血管活性的缓激肽或胰激肽,再通过与激肽B2受体结合,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9]。
而血浆激肽释放酶由肝细胞特异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血液循环中,作用于相对分子质量高的激肽原,调整血管紧张度及炎症反应,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11]。
激肽被激肽酶Ⅰ、激肽酶Ⅱ和肽链内切酶降解,从而形成激肽代谢产物或无活性片段。
激肽酶Ⅰ是一种羧肽酶,激肽酶Ⅱ是一种二肽酶,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激肽受体主要有B1、B2受体,两者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
B2受体在机体持续表达,正常机体中以B2受体为主,而B1受体在正常机体内含量很低,当受到炎症、应激、休克等不良刺激时,B1受体会反应性高表达[2]。
2 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存在于脑梗死全过程中,脑缺血损伤与一系列炎症反应有关。
脑梗死后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期(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亚急性期(数小时至数天)和慢性期(数天至数月)。
在急性期,受损脑组织迅速产生活性氧类、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并释放到细胞外,这些炎性介质激活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黏附、浸润,并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在亚急性期,浸润的白细胞释放多种促炎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活性氧、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leinases,MMPs)和其他蛋白酶,这些介质进一步增强炎症反应,激活大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12]。
缺血半暗带区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后,通过激活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和MMPs加重神经元损伤;MMPs被激活后,血脑屏障被打破,微循环内皮细胞功能和神经血管单元稳定性被破坏,导致外周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渗入脑组织,而中性粒细胞在毛细血管中聚集,会导致缺血半暗带区“无复流”现象,即主干血管已再通,但缺血组织依然无灌注[13]。
当栓子破裂并随再通灌流的血液远行,梗死区血供部分恢复,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离子梯度又重新建立,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可逆性损伤神经元;但是,缺血再灌注又会加剧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为增加氧化应激产物的生成并加剧炎症反应[14]。
然而在慢性期,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12,15]。
可见,脑梗死进展过程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弄清脑梗死后炎症反应在不同阶段的神经毒性和神经保护效应显得尤为必要。
对于正常机体,细胞因子较难检测到,相应的受体持续表达,维持在低水平。
脑缺血损伤后,促炎性因子和抗炎性因子迅速、广泛的上调。
促炎性因子可刺激和加剧炎症反应,脑梗死最突出的促炎性因子是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6。
另一方面,抗炎性因子阻止促炎性因子的表达并减轻炎症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属于这一类型。
然而,不能将细胞因子绝对地分为促炎和抗炎两类,因为它们可能既有神经毒性又有神经保护性作用[16]。
例如TNF-α,一种潜在的促炎因子,在永久性和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中含量均会增加,在脑梗死前增加TNF-α会加重脑损伤,阻断其效应会减少脑损伤[17]。
但是有报道,培养的神经元提前暴露在TNF-α中会耐受缺氧性脑损害,提前阻滞TNF-α就失去了这一耐受现象,提示TNF-α对缺血性脑损伤亦具有保护性作用[12]。
细胞因子的神经毒性作用与神经保护作用的平衡取决于脑组织的生理与病理状态[18]。
3 脑梗死后KKS激活脑梗死后KKS被激活,Kamiya等[19]在全脑缺血模型中研究发现,全脑缺血3 h后再灌注,血浆和组织中缓激肽于再灌注后0.5 h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回到基线水平。
崔梅等[20]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后2 h激肽释放酶活性及缓激肽水平明显增加,两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认为脑缺血后激肽释放酶活性增强导致缓激肽产生增多是脑组织缓激肽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KKS是机体的重要炎性调控系统,脑梗死早期该系统激活,会引起内源性激肽增多,激肽B2受体活化,诱发一系列炎性介质(如活性氧类、细胞因子等)释放,进而增加脑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进一步加重脑损伤[21]。
另一方面,KKS活化本身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产物产生,抑制局部神经凋亡,并促进神经血管新生,发挥神经保护效应[10,22]。
3.1 激肽释放酶与脑梗死后炎症反应有研究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缺血/再灌注发生后立即向侧脑室注射腺病毒转染的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发现组织激肽释放酶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性作用;不仅如此,在脑缺血后8 h延迟给药,亦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进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梗死面积,且没有影响血压[10,23]。
脑梗死后,使用腺病毒转染的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能显著减少缺血脑组织区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提示组织激肽释放酶能有效抑制脑缺血诱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减轻其对局部脑组织造成的继发性损伤,从而能改善卒中预后[22]。
Chen等[9]的试验结果与此一致,证明激肽释放酶能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水肿和脑梗死不同阶段的病理反应,从而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且其减轻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保护性机制与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及抑制核因子κB通路有关。
进展性脑梗死后存在一个急性并且快速的炎症反应过程,进而加重脑损伤[24]。
C反应蛋白是急性期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有报道,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特别是连续升高者,提示预后不良、功能恢复差、病死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25]。
高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较好的反映炎症的指标,组织激肽释放酶能有效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26]。
低血流动力学因素和灌注异常在进展性脑梗死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侧支循环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快速恢复的潜在机制,也是预测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范围、脑梗死体积及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27]。
然而组织激肽释放酶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机制是因为缺血半暗带局部侧支循环的建立,导致梗死灶坏死组织的清除,从而对肝脏细胞的刺激减少,使高敏C反应蛋白分泌减少,还是因为组织激肽释放酶本身就有抗炎作用,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