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温差发电实验报告-实用word文档 (7页)
温差电偶实验小结

温差电偶实验小结
温差电偶实验是利用热电效应发电机原理测量温度差异的方法,它可以采集当前低温处和高温处的温度,并据此来测定温差的大小,以更好地控制热效应的发生及其发展的程度。
本次的温差电偶实验,实验使用的设备有:温差电偶、小型水泵、多功能温度测量仪
(DT3300)及金属盒等。
实验的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进行温差电偶实验,将温差电偶接好水泵,使之能够取得温度差,然后通过多功能温度测量仪收集不同处所测量得出的温度读数,从而确定温差
结果显示,温差实验获得的温度范围在2℃—3℃之间,由此可知温差电偶测量的准确性良好,反应了实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实验环境和各类因素,控制实验参数的到位。
本次实验是一次简单且有趣的体验,实践中,我不仅掌握了温差电偶的基本实验操作,而且也学会了设备使用、数据结果处理等,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探究,发现现象,并用广泛的目光思考温度变化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受益匪浅。
总之,本次温差电偶实验,不仅仅是一次实验室的实践,更是一次给人以启发的实验训练,我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还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验理解能力,实现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操作的转变。
生物质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生物质燃料温差发电实验姓名:冯铖炼学号:1141440057班级:能环142老师:李国能一、实验意义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资源总量第四位的资源。
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上每年的生物质能总量约达1400~1800亿吨,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
世界全部生物质存量约为1.9万亿吨,如果陆地与海洋合计平均最低更替率为11年,那么每年全球新产生的生物质约为1700亿吨,折算成标准煤850亿吨或油当量600亿吨,约相当于2007年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5倍。
地球上每年生物体产生的生物质总量约在1700亿吨,目前为人类所利用的只有约60亿吨,仅占总量的3.5%。
其中37亿吨作为人类的食物,20亿吨的木材用作材料和资源,37亿吨被用于满足人类其他需要。
生物质能有着与其他可再生资源相类似的优点,开发利用前景巨大。
首先,可再生性。
生物质能是广义太阳能资源的一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具有永久的可再生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清洁性。
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作燃料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几乎全被生物质本身进行了光合作用,因而对大气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
第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
只要有光合作用的地方,就存有生物质能,且储量丰富,如前文所述,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资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第四,生物质能方便易取,价格低廉,运输使用便利。
温差发电依靠帕耳帖效应,这种效应常用于cpu散热器和袖珍冰箱里的半导体制冷片上。
通常使用时我们给制冷片施加电流,一面就会变热而另一面变冷。
但是这个效应也可以反过来:只要制冷片两端有温差就会产生电压,因此通过燃烧生物质可以将其化学能间接转化成电能。
当前,科技发达国家已先后将发展温差发电技术技术列入中长期能源开发计划,美国倾向于军事、航天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日本在废热利用,特别是陶瓷热电转换材料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欧盟着重于小功率电源、传感器和运用纳米技术进行产品开发。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温差发电原理,探究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以及了解温差发电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二、实验原理。
温差发电是利用温度差异产生电能的一种技术。
在温差发电装置中,两个不同温度的介质之间存在温差,通过热电材料可以将温差转化为电能。
热电材料的特性是当两端温差时,会产生电压差,从而产生电流。
三、实验材料。
1. Peltier芯片。
2. 铜片。
3. 铁片。
4. 电压表。
5. 热电偶。
6. 直流电源。
四、实验步骤。
1. 将Peltier芯片夹在两块金属片(铜片和铁片)之间,形成热端和冷端。
2. 将热电偶分别接触金属片的热端和冷端,并连接到电压表上。
3. 通过直流电源给Peltier芯片通电,使热端和冷端产生温差。
4. 观察电压表的读数,记录下温差发电产生的电压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eltier芯片的热端和冷端产生温差时,电压表显示出了一定的电压值。
这说明温差发电技术可以将温差转化为电能。
而且我们还发现,温差越大,产生的电压值也越大,这进一步验证了温差发电的原理。
因此,温差发电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以在一些需要利用温差能源的场合得到应用。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了解了温差发电的实验方法,并对温差发电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利用环境中的能源提供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触电或烫伤。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断开电源,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实验材料要妥善保存,以便下次实验使用。
总之,温差发电实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温差发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
温差发电(也称为“TGD”)是一项74年来尚未普及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温差发电以温差为基础,通过控制热量流动来产生电能。
根据该技术已经有效地将温度差异转化为可以给其他装置供电的能量。
它证明了在温度差额较大的情况下,电力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
最近,为了探索温差发电的可行性,我们做了一些实验。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温差的控制来产生电能。
我们使用的实验设备由两个具有不同温度的容器组成,它们分别为热容器和冷容器。
我们让容器中的温度逐渐升高,然后通过容器中的系统使热量从热容器流入冷容器。
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差越大时,流动的热量就越大,从而产生的电能也就越大。
从实验结果来看,温差发电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它没有污染,可以以低成本进行可持续的能源生产。
此外,它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
虽然我们的实验表明温差发电是可行的,但这项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节能。
目前,温差发电只能在有温差时产生电能,而没有温差时,电能产生率会降低很多。
因此,有必要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重新利用温差发电中的热能,以提高其节能性。
此外,在应用温差发电技术时,还需要考虑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可行性。
然而,这种技术在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仍不清楚,我们还不知道各种自然状况会对温差发电的可行性产生多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温差发电是一种可行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但它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使温差发电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为我们提供持久而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2018-2019-温差发电实验报告-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篇一: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关于上周的大物实验课,课上指导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其中不乏既实用又新颖的一些物理相关设备的演示。
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物理实验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温差发电的演示。
简单的实验设备很好的诠释了温差发电的原理,风扇的转动和灯泡的亮光散发着电的光芒。
从实验室归来后,我主动翻阅有关温差发电的资料,试着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下温差发电技术的内容。
从查询的资料看来,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
巧妙的原理有效的利用了能源,清洁环保的发电思路很是新颖,却又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关于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仅仅是一种空想。
我翻阅着历史上各种关于温差发电的事迹,发现早在1881年9月,巴黎生物物理学家德·阿松瓦尔就提出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
1926年11月,法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实验温差发电站,证实了阿松瓦尔的设想。
1930年,阿松瓦尔的学生克洛德在古巴附近的海中建造了一座海水温差发电站。
1961年法国在西非海岸建成两座35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
美国和瑞典于1979年在夏威夷群岛上共同建成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还计划在21世纪初建成一座10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利用墨西哥湾暖流的热能在东部沿海建立500座海洋热能发电站,发电能力达2亿千瓦。
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篇一:温差电动势的测量实验温差电动势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学会用箱式电位差计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2.学会用数字电压表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3.了解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和方法。
4.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二、实验仪器uJ31型箱式电位差计、热电偶、光点式或数字式检流计、标准电池、直流稳压电源、温度计、电热杯、保温杯。
三、实验原理1.热电偶两种不同金属组成一闭合回路时,若两个接点A、b处于不同温度t0和t,则在两接点A、b间产生电动势,称为温差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差现象。
这样由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组合,称为温差电偶,或热电偶。
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热电传感器,利用它可以测量微小的温度变化。
温差电动势?的大小除和热电偶材料的性质有关外,另一决定的因素就是两个接触点的温度差(t-t0)。
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比较复杂,当温差不大时,取其一级近似可表示为:?=c(t-t0)式中(: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c为热电偶常数(或称温差系数),等于温差1℃时的电动势,其大小决定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
例如,常用的铜-康铜电偶的c值为4.26×10-2mV/K,而铂铑-铂电偶的c值为6.43×10-3mV/K。
热电偶可制成温度计。
为此,先将t0固定(例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用实验方法确定热电偶的?-t关系,称为定标。
定标后的热电偶与电位差计配合可用于测量温度。
与水银温度计相比,温差电偶温度计具有测量温度范围大(-200℃~2000℃),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便于实验遥测和A/D变换等一系列优点。
2.数字电压表测量温差电动势由于数字式电压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很好,温差电动势的测量也可以采用数字电压表。
测量前,需要把数字电压表的两个接线端连接起来,对数字电压表进行调零。
把数字电压表的两个接线端接在温差电偶的两个信号输出端,选择合适的电压量程,就可以开始测量。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温差发电实验了解热电效应,并探究何种材料适合用于温差发电。
实验原理:
热电效应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当它们各自处于不同温度时,就会产生电势差。
这种原理被应用于制造温差发电器,也被称作“热电堆”。
当热电堆的两端分别与不同温度的热源相连后,就能产生电流。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器材和材料:铜片、铁片、温度计、LED灯、导线等。
2. 利用钳子和锤子将铜片和铁片切割成适当大小的长方形,并将它们分别粘在纸板上。
3. 在室温下,将热电堆的一端放在火上,另一端放在室温下,观察LED灯的亮度和温度计的读数。
4. 将热电堆的位置调整到室温下,然后将另一个端口放在热水中,观察LED灯的亮度和温度计的读数。
5. 将LED灯插入电路中,观察温差发电器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实验结果:
在火炉热上和室温下使用铜和铁材料制成的热电堆,LED灯的亮度非常微弱,说明铜和铁材料并不适合用于温差发电。
而在室温下和热水中使用硫化铵作为材料制成的热电堆,LED 灯的亮度非常强,电路也能够产生较大的电流。
由此可知,硫化铵是一种适合用于温差发电的材料。
实验结论:
热电效应被应用于制造温差发电器时,需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材料。
从实验结果中可知,硫化铵是一种适合用于温差发电的材料,而铜和铁则不适合。
温差发电片

温差发电片若两面温差能达到摄氏60度,则发电电压可达到3.5V,电流可达到3-5A温差发电实验一【实验目的】演示西伯克(Seebeck)效应和帕尔帖(Peltier)效应。
【实验器材】热电转换仪,两个玻璃烧杯,温度计(两个),直流稳压电源。
如图77-1所示【实验原理】1. 西伯克(seebeck)效应有两种不同导体组成的开路中,如果导体的两个结点存在温度差,这开路中将产生电动势E,这就是西伯克效应。
由于西伯克效应而产生的电动势称作温差电动势。
材料的西伯克效应的大小,用温差电动势率a表示。
材料相对于某参考材料的温差电动势率为由两种不同材料P、N所组成的电偶,它们的温差电动势率等于与之差,即热电制冷中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电偶。
两材料对应的和,一个为负,一个为正。
取其绝对值相加,并将直接简化记作a,有(77-3)2. 帕尔帖(peltire)效应电流流过两种不同导体的界面时,将从外界吸收热量,或向外界放出热量。
这就是帕尔帖效应。
由帕尔帖效应产生的热流量称作帕尔帖热,用符号表示。
对帕尔帖效应的物理解释是:电荷载体在导体中运动形成电流。
由于电荷载体在不同的材料中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运动时,便释放出多余的能量;相反,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运动时,从外界吸收能量。
能量在两材料的交界面处以热的形式吸收或放出。
材料的帕尔贴效应强弱用它相对于某参考材料的帕尔贴系数表示(77-4)式中----- 流经导体的电流,单位A。
类似的,对于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电偶,其帕尔贴系数(或简单记作)有(77-5)帕尔贴效应与西伯克效应都是温差电效应,二者有密切联系。
事实上,它们互为反效应,一个是说电偶中有温差存在时会产生电动势;一个是说电偶中有电流通过时会产生温差。
温差电动势率a与帕尔贴系数之间存在下述关系(77-6)式中-- 结点处的温度,单位。
3. 汤姆逊效应电流通过具有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时,导体将吸收或放出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篇一: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
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
关于上周的大物实验课,课上指导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其中
不乏既实用又新颖的一些物理相关设备的演示。
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物理实验
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温差发电的演示。
简单的实验设备很好的诠释了温差发
电的原理,风扇的转动和灯泡的亮光散发着电的光芒。
从实验室归来后,我主动翻阅有关温差发电的资料,试着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一
下温差发电技术的内容。
从查询的资料看来,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
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
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
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
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
巧妙的原理有效的利用了能源,清洁环保的发电思路很是新颖,却又是最符合
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关于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仅仅是一种空想。
我翻阅着历史上各种关于
温差发电的事迹,发现早在1881年9月,巴黎生物物理学家德·阿松瓦尔就提出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
1926年11月,法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实验温差
发电站,证实了阿松瓦尔的设想。
1930年,阿松瓦尔的学生克洛德在古巴附近
的海中建造了一座海水温差发电站。
1961年法国在西非海岸建成两座3500千
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
美国和瑞典于1979年在夏威夷群岛上共同建成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还计划在21世纪初建成一座100万千瓦
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利用墨西哥湾暖流的热能在东部沿海建立500座海
洋热能发电站,发电能力达2亿千瓦。
很多对温差发电的尝试的成功例子,是
对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贡献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另一方面,温差发电在生活中主要应用于海水温差发电,从查阅的资料里我发
现关于海水温差发电不仅效率高,来源广,还环保,对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首先,从海水温差发电的来源看,辽阔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它能
大量地吸收辐射的太阳能,所得到的能量达60万亿千瓦左右。
海洋中上下层水
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做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
利用海水
温差发电,这样是对海洋资源的一个极好利用。
不仅是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用
海水温差发电,还可以得到副产品——淡水,所以说它还具有海水淡化功能。
一座1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每天可产生378立方米的淡水,可以用来解决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需要。
第三点是,由于电站抽取的深层冷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发电站周围就会成为浮游生物和鱼类群集的场所,可以增
加近海捕鱼量。
由此,在我看来,温差发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广泛而且具有很多各方面值得利
用的价值的。
不仅是对大自然宝贵资源的利用,更是创造了珍贵的新能源,据
计算,从南纬20度到北纬20度的区间海洋洋面,只要把其中一半用来发电,
海水水温仅平均下降1℃,就能获得600亿千瓦的电能,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所
产生的全部电能。
专家们估计,单在美国的东部海岸由墨西哥湾流出的暖流中,就可获得美国在1980年需用电量的75倍。
因此,这样看来,温差发电给我们
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对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是我从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引发的感想。
我所想到的,从温差发电的原理出发,到温差发电的具体概念,及其在生活中
的具体应用,及经济价值。
其实,我认为除了单纯的利用温差发电做发电厂等等,也可以与其他领域覆盖。
比如,在热电厂中,可以利用废热所产生的温差
进行发电;或者在有地热的寒冷地区,利用地热以及外界寒冷的环境进行温差
发电;另外,有小型连续加热单位,如化工厂、炼钢厂等,可以利用余热进行
温差发电。
温差发电在生活中可以处处利用,只要应用得当,我认为将会为人
类的生存减少很多能源的浪费。
这也是说,其实温差发电除了应用于大型的发
电站,也可以制作成效的模型,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利用一切不必要浪费的能源。
温差发电具有简单的原理,不繁杂的设备,不需要苛刻的外界条件,相信
只要在技术上合理规划,是有广阔的前景的。
这只是从物理实验引发的联想及感想,希望在以后的物理学习生活中能够越来
越熟悉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
篇二:温差发电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一.【实验题目】:
温差发电片的发电效率的研究
二.【实验原理】:
温差发电片是一种基于塞贝克效应,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热电转换器件。
1982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流现象,即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回
路中,若两种金属结点温度不同,该回路中就会产生一个温差电动势。
温差发电原理图
它由P、N 两种类型不同的半导体温差电材料经电导率较高的导流片串联并将导流片固定于陶瓷片上而成。
在器件的两端建立一个温差, 使器件高温端保持Th,低温端保持Tc,根据塞贝克效应,将产生一个电压,若在回路中接入负载电阻则将有电流流过。
三.【实验目的】:
1. 研究发电片在什么条件下的输出功率最大
2. 测定温差发电片正常工作的温度
3.测定温差发电片在不同温度下能够产生的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
4.测定太阳光经过菲尼尔透镜能够产生的温度高低
5.测定PTC恒温发热片工作时产生的温度的高低
6. 研究温差发电片形成温差的方法
四.【实验方案】:
(一)方案一:利用菲尼尔透镜聚集太阳光进行温差发电
(二)方案二:利用PTC恒温发热片产生温度进行温差发电
六.【实验步骤】:
1. 发电片的安装
发电片在安装时,首先都要用无水酒精棉,将发电片的两端面擦洗干净,储冷
板和散热板的安装表面应加工,表面平面度不大于0.03mm,并清洗干净,然后
采用粘合的方法来安装发电片。
粘合的安装方法是用一种具有导热性能较好的粘
合剂,均匀的涂在发电片、导热板、散热板的安装面上。
粘合剂的厚度在
0.03mm,
将发电片的冷热面和导热板、散热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挤压,并且轻轻的来回旋转
确保各接触面的良好接触,通风放置多个小时自然固化。
散热片和发电片相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