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

合集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引言1.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古诗所含的意义深远,启示着人们要善待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

问渠,就是问河流水质如何清澈。

在当今社会,水污染严重,许多河流已经被污染成黑色的臭水沟,人们再也看不到水底的鱼儿。

如何才能让河流清澈,让水源恢复活力呢?答案就在于源头。

源头是水的发源地,是水的根本。

只有保护好源头,才能保证水的清澈。

活水源头的水清而不滞,如同人的思维清澈而不浊。

源头活水不断流,就如同人的学习不断进步,永远不停止。

清泉石上流,意味着清澈的水源会流向附近的石头,把清澈传递出去。

活水源头清,就像人的内心清澈,不受外界的污染。

勤思源头活水来,要不断地思考如何保护好水资源。

练就清心如水,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清澈,不受外界的干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的蓝色家园。

愿我们的脚步如源头活水一样不断向前流淌,永不停歇。

2. 正文2.1 问渠何故清如许问过澄清询问源头之理。

在这古老的问题中,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或许会觉得简单,但背后的含义却不容忽视。

一条清泉之水,为何如此幽深清澈?这其中蕴含的是何等的奥秘?或许,问及清泉之水清如许的原因,我们不妨从源头开始探索。

活水自源头流淅淅沥沥,经过千万年间的洗涤,污秽尽去,留下的却是那一份清透和纯净。

源头的清泉之水,无需外力的助力,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它的本真。

或许,问及清泉之水清如许的原因,我们应该反思自身。

是源头的清透净化了水质,还是水质本身的纯净造就了清泉?也许,两者皆是。

源头的活水不断流动,不停沉淀着沉重与浊浊,但是它们都能够被水源慢慢净化。

清泉之水的清澈不仅仅是水的属性,更是水本身对待自身的态度。

活水源头清澈,是因为它懂得珍惜自身的美好。

问渠何故清如许?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需要学会像活水源头一样,清澈透明,懂得珍惜自己身上的美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它意味着:问道这个渠道怎么清澈明亮,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流动。

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诗句表达的是一个地方水质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山泉、溪流等来自源头的清洁水源,使得那里的水质清澈而纯净。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必须要有好的前提条件。

然而,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如此。

它也可以用于许多生活、工作场合,比如领导下面的团队,公司内部的管理,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等等。

那么,这个成语与这些场合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引申为团队中的领导者,他们应该有一些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举止,使他们的团队成员在跟随他们的过程中受益。

对于每个领导者而言,他们应该是他们所领导的群体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必须承担引导和带领队伍向前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团队变得稳定、高效、进取。

同样,这句成语也可以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期发展的话,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像源头一样,具有一定的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带领整个企业奋勇向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个人自我发展方面也起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努力和时间积累。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首先要有良好的上下文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个人的教育、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榜样的影响等都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成功的源头。

如果从源头上注重并改进个人的源头条件,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个富有哲理性、寓意深刻的成语。

它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应用,但无论是在团队、企业管理,还是个人自我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句成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智慧的闪光点。

五句关于哲理的诗句

五句关于哲理的诗句

五句关于哲理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5、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观书有感其一三四句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三四句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三四句的道理《观书有感》其一,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原诗有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就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其一)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理解诗题及诗文的含义题意:看书之后产生的感想。

诗意:第一句:半亩方塘就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此句赞美半亩方塘的清澈明亮。

比喻看书的过程就好像照镜子,镜子打开后,一切变得格外清楚、明了,表明看书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

第二句:天光和云影映照在半亩方塘之中,闪闪烁烁,变化莫测,好像一个人在徘徊,移动。

指这时美好剔透的自然风光。

眼前景物的剔透象征着人内心世界的丰富。

前两句均写景。

第三句:要问方塘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为全诗的转折点(从前两句诗的写景转折到后两句诗的明理),第四句:因为它是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池塘。

回答了第三句提出的问题。

比喻读书的时候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明理,为名句。

半亩:是“方塘”的别名,朱熹出生在“半亩方塘”(今福建尤溪城南郑氏馆舍),朱熹在此的住宅被后人扩建成了南溪书院。

鉴:镜子。

一鉴开:一面打开的镜子。

渠:它,指半亩方塘,不是指小河沟。

那得:怎么能够,那同“哪”。

为:因为。

2、了解诗人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朱熹简介:1、朱熹生平。

半亩方塘是郑安道的住所,郑安道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挚友,朱熹出生时,和他家人一起住在半亩方塘的西厢房。

朱熹13岁时,父亲去世,父亲将他和母亲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刘宪4位好友,委托他们帮助教育朱熹,朱熹和母亲搬到了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居住,刘子翚是朱熹在儒家的启蒙导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在诗意表达中,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了对清澈活水的向往和珍惜。

清澈水流的比喻引出了源头活水的重要性,正是源头活水的洁净才赋予水流清澈的特质。

源头活水是我们生命之源,保护水源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责任,更是对未来世代的尊重。

要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珍惜每一滴水资源。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人们才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善水质,保护水源。

爱护水源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当呼吁全社会一起行动,共同保护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的活水。

【关键词】引言:诗意表达、作者介绍正文:清澈水流的比喻、源头活水的重要性、保护水源的意义、珍惜水资源的呼吁、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水质的关系结论:爱护水源的责任、呼吁保护水资源1. 引言1.1 诗意表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诗人通过问渠的方式表达了对清澈水源的向往和追求。

清澈的水流如同一条源头活水,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句诗句中的"问渠"是一种意境的描绘,是诗人对自然界清澈水源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通过对水源的美好描绘,表现了对清澈水源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正如诗中所言,"问渠"可见诗人对母亲河水源的尊重和敬畏,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好水源,让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向我们奔来。

刘禹锡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水源的热爱和向往,唤起了人们对清澈水源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给人们带来思考和感悟,更引发了我们对水源的深刻思考和保护之责任。

1.2 作者介绍的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浣溪沙》。

刘禹锡(772-842年),字文简,号梦得,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清新明快的文风和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刘禹锡诗赋论”。

他的诗歌多描写人生百态,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关切,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风景和人情世态的千古名篇。

古诗词的哲学寓意

古诗词的哲学寓意

【高中政治学习】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认识论部分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诗,语意简明,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在这个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在喧嚣的浮华之中,忽略了生命的本源,而本源之清,便是活水的源头。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清如许的渠流,才能让源头的活水涌流不息呢?或许,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乎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们内心生活的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指的是沟渠、江河,而这里用来比喻生活或者心灵的沟渠。

水—生命的源泉,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资源。

但如今河流被污染,水质恶化,渠水浑浊,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清澈如许的渠流呢?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着手:环境保护不能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护河流水质。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推广水资源节约与再生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也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对环境的污染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得渠水清澈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指的是清冽的、有生命力的水。

生命的源头,不仅仅是指河流的源头,更是指我们人生的源头。

如何才能使得人生的活水源头涌流不息呢?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只有找到了人生的源头,才能找到真正珍贵的活水。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人生的活水源头是因为有源头的滋养,才会有活水的不断流淌。

我们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心灵的清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清澈如许的源头活水,使得人生的沟渠中涌流不息的生命之水。

在现代社会,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的丰富,却忽略了心灵的滋养。

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忽略了人生的本源。

生活中常常出现各种烦恼与困扰,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我们应该关注心灵的需求,关注人生的本源,才能使得自己的生命之水源头涌流不息。

唯有活水源头来这句诗的来历

唯有活水源头来这句诗的来历

唯有活水源头来这句诗的来历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是观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句诗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观书有感二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