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泛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合集下载

凡纳滨对虾Peroxinectin基因部分cDNA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凡纳滨对虾Peroxinectin基因部分cDNA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关键词 : 凡纳滨对虾; 血细胞黏连 因子; 克隆; 表达分析
中图分类号 : S 9 4 5 .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Cl o n i ng o f Pa r t i a l Se q u e nc e a nd Ex pr e s s i o na l An a l y s i s i n
虾和 中国明对虾相似 性达到 9 0% , 而与锯缘青蟹有 8 7% 的相似性。通过荧光定量 P C R技术检测 I HH N V感 染前后血细胞黏连 因
子基 因表达量的变化, 发现血细胞黏连 因子基 因在病毒感染后的表达 量明显升高。血细胞黏连 因子基 因的病毒 感染诱导表达模 式说 明该基 因可能参与了对虾的先天免疫过程。
Ab s t r a c t :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Li t o p e n a e u s v a n n a me i p e r o x i n e c t i n e x pr e s s i o n a f t e r 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a n d t h e r o l e o f p e r o x i n e e t i n i n i mmu n e s y s t e m
Li t o pe n a e u s v a n n a me i Pe r o x i n e c t i n Ge n e
ZHAO Yo n g — z h e n,CHEN Xi u - l i ,YANG Ch u n— l i n g,P ENG Mi n,HE Pi n g — p i n g,CHEN Xi a o - h a n
l y z e d b y r e a l — t i me l f u o r e s c e n c e P e R.I n hi t s s t u d y .a p a r t i a l e DNA f o L i t o p e n a e u s v a n n a me i p e e ̄n r e c t i n wa 8 c l o n e d.Th e e DNA s e q u e n c e wa s 1 5 2 9 b p .T h e 3’e n d c o n t a i n d e a 3 1 9b p — u n t r a n s l a t e d eg r i o n a n d e n c o d e d 4 0 2 p u t a t i v e a mi n o a c i d s ,wh i c h e x h i b i t d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s i mi -

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11月, 25(6): 1335-1346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8-01-28; 修订日期: 2018-09-1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2507); 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02);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603022016001).作者简介: 潘滢(1986–), 博士, 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技术. E-mail: py19860220@ 通信作者: 朱玲, 博士,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分子生物学. E-mail: zhuling@DOI: 10.3724/SP.J.1118.2018.17407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潘滢1, 2, 朱玲2, 3, 周春娅2, 4, 陈四清2, 庄志猛2, 31.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2.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237;4.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摘要: 采用RACE 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 Frizzled1基因的cDNA 和基因组结构: Re -Fzd1基因的全长cDNA 为2387 bp, 其中编码区为1761 bp, 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

SMART 分析表明, Re -Fzd1基因具备Fzd 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 包括: 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 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 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 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 端尾巴。

多序列比对表明, 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 )、水螅(Hydra vulgaris )、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 )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 ) 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 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 )、鼠(Mus musculus )、爪蟾(Xenopus laevis )和斑马鱼(Danio rerio )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鱼腥藻铁吸收调节蛋白基因(alr0957)的克隆和表达

鱼腥藻铁吸收调节蛋白基因(alr0957)的克隆和表达

双 酶 切 和测 序 鉴 定 , 阳性 菌 株 进 行 IT 诱 导 表 达 ,D - A 对 PG S SP GE检 测 重 组蛋 白. 果 表 明 : 2 ℃ 结 在 5
条 件 下 经 1mm lLI T o/ G诱 导 2 , 合 蛋 白被 成 功 表 达 , 分 子 量 约 为 1 0 , 进 一 步 纯 化 蛋 P 0h 融 其 90 0 为
第4 6卷 第 3期 21 0 2年 6月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J OURNAL OF HUAZ ONG H NORM AL UNI VERS TY( t c. I Na.S i)
Vo . 6 NO 3 14 .
J n 2 1 u. 02
( mH TATGCAGCAACAGGCAATAT Ba I)
( l 9 7 , 建 出表 达 载 体 p T fr 成 功 的 在 ar 5 ) 构 0 E —u 并 E cl B 2 ( E ) .oi L 1 D 3 中表达 出带有 Hi s标签 的融 合
蛋 白, 一步得 到高 纯度 蛋 白用 于功 能研究 奠定 了 进
用 嘲.
离 心收集对数期 藻 细胞 , 悬 于含4 0m lL 重 0 mo/ Na 110m lL E T 的溶 液 中 , C 、0 mo/ D A 加溶 菌 酶 至终 浓度 2mg mL 3 / ,7℃水浴 2h 再加 入 S S至终浓n以充分 裂 解 细胞 ; 酚氯 Omi 用 仿 法分离纯化 D [ NA .
文 章 编 号 :1 0 一 O 2 1 ) 3 0 3 — 3 0 0 ¨9 ( O 2 O — 3 20
鱼 腥藻 铁 吸 收 调 节 蛋 白基 因 (i 9 7 的克 隆 和表 达 a 05 ) r

单环刺螠转录因子基因Sp8的克隆_原核表达和重组蛋白纯化_史晓丽

单环刺螠转录因子基因Sp8的克隆_原核表达和重组蛋白纯化_史晓丽

第43卷 第5期 2013年5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43(5):052~058May,2013单环刺螠转录因子基因Sp8的克隆、原核表达和重组蛋白纯化*史晓丽,刘晓龙,张立涛,张志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 转录因子Sp是一类广泛存在的锌指蛋白超家族成员,可与某些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结合,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

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单环刺螠的Sp8的全长cDNA,该序列长1 913bp,开放阅读框1 521bp,编码506个氨基酸;将其开放阅读框cDNA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37℃条件下,经1mmol/L IPTG诱导表达4h,获得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重组蛋白pET28a-SP,使用8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并通过镍离子金属螯合柱纯化获得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0kD。

Sp8蛋白体外表达的成功将为研究单环刺螠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打下基础。

关键词: 单环刺螠;Sp8;转录因子;克隆;原核表达中图法分类号: Q7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174(2013)05-052-07 转录因子Sp(Specificity protein)是锌指蛋白超家族中的一个家族,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1]。

该家族显著的序列特点是:羧基末端高度保守,含有3个串联的Cys2His2锌指结构,能结合DNA上的CACCC元件或GC盒等序列;氨基末端在不同的家族成员间差异较大,主要是通过结合辅助因子发挥转录调控作用[2]。

迄今已发现多种Sp蛋白[3],不同物种中Sp蛋白的种类以及参与调控的基因种类和生物学功能调控均存在差异[4]。

转录因子Sp8是Sp家族成员之一,其N端有一个丝氨酸/苏氨酸富集区,羧基端有3个串联的锌指结构和1个Btd box。

鱼腥藻PCC 7120染色体上relBE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鱼腥藻PCC 7120染色体上relBE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鱼腥藻PCC 7120染色体上relBE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陈思礼;梅菊【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toxin-antitoxin effect of the homologous gene of relBE in the chromosome of Anabaena sp.PCC7120,which are homologous to relBE.Total DNA was extracted from Anabaena sp.PCC7120 cells.The target gene was amplified with PCR,then the genes asl4561 and asl4562 were inserted to pET28a(+) after the double cut-enzymes,the target genes expression was induced by IPTG.Also protein express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IPTG and induction time.The result of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asl4561 and asl4562 were cloned and SDS-PAGE indicated two proteins of 15.65kD and 13.55kD were expressed successfully.High yield of asl4561 gene expression protein was achieved by induc ing 6 h with 0.4 mmol/Lol/L IPTG at 28℃.%为研究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上与relBE同源的基因asl4561和asl4562表达产物的毒素-抗毒素作用,从鱼腥藻细胞中提取总基因组DNA,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asl4561和asl4562,与T载体连接后经XhoI和EcoR I双酶切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由IPTG诱导表达,并在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上对asl4561基因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扩增出了264bp的asl4561基因和213bp的asl4562基因,SDS-PAGE检测表明成功表达出15.65kD和13.55kD的两蛋白,当诱导温度28℃、IPTG浓度0.4 mmol/L、诱导时间6h时,asl4561基因表达蛋白在细菌裂解液上清中表达量最大.【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鱼腥藻PCC7120;relBE同源;asl4561基因;asl4562基因;表达【作者】陈思礼;梅菊【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6细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TA)由位于同一操纵子中的有数碱基重叠的2个基因组成,前者编码毒素蛋白,后者编码抗毒素蛋白[1],毒素蛋白可通过影响DNA 复制、mRNA稳定性、蛋白合成、细胞壁生成以及 ATP形成过程抑制细胞生长甚至导致细胞死亡[2,3]. E.coil染色体上的relBE操纵子中relB和relE基因分别编码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relB和稳定毒素蛋白RelE,RelE毒性的激活依赖于蛋白酶Lon对RelB的降解,relB的同源基因存在于许多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的细菌染色体上[4,5]. 水华鱼腥藻(Anabaena, 属Nostoc )是造成淡水水体水华污染的主要藻种之一,藻类水华污染的水体可导致鸟类等动物和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疾病[6].当前对于细菌染色体上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生理功能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关蓝细菌中TA系统的研究报道不多见.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克隆并表达了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基因asl4561和asl4562,为后续纯化并研究两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鱼腥藻PCC7120体内的生理作用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鱼腥藻sp.PCC7120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E.coil DH5α和E.coilBL21(DE3)为本实验室保存,pMD18-T Vector为Takara公司产品,表达载体pET28a(+)为本实验室保存. DNA聚合酶为Fermentas公司产品,限制性内切酶、T4 DNA连接酶等为Takara公司产品,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及质粒DNA提取试剂盒均为Axygene产品. PCR引物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克隆片段的测序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确定.1.2 实验方法1.2.1 PCC7120基因组DNA提取参照文献[7]方法提取基因组DNA.1.2.2 asl4561和asl4562基因的克隆分子生物学操作按照标准方法进行[8].以PCC7120基因组DNA为模板,以asl4561-F和asl4561-R为引物(见表1),Touch-down PCR扩增asl4561基因片段;以asl4562-F 和asl4562-R为引物(见表1),Touch-down PCR扩增asl4562基因序列片段.PCR反应程序为94℃ 4 min;94℃ 1 min,55 ℃(0.5 ℃↓)40 s,72 ℃ 40 s,15个循环;94 ℃ 1 min,47 ℃ 40 s,72 ℃ 40 s,20个循环;72 ℃ 7 min.引物中添加相应的酶切位点,PCR扩增产物纯化后与pMD18-T Vector载体连接,转化E.coil DH5α ,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酶切鉴定测序正确后保存质粒,分别命名为pMD18-T-4561和pMD18-T-4562.表1 PCR引物及序列Tab.1 Nucleotide sequence of primers for PCR引物名称引物序列(5′→3′)asl4561⁃FCCGCTCGAG TAACTAGCTCTATTTACGGCG(XhoI)asl4561⁃RCGGAATTCGG AGCAATATAAGCAAGAGAG(EcoRI)asl4562⁃FCCGCTCGAGTTGATAAATCATGCACTCTC(XhoI)asl4562⁃RCGGAATTCGGTGTAAATATCAGCAATAA(EcoRI) 1.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以XhoI和EcoR I分别双酶切质粒pMD18-T-4561和pET28a(+),电泳回收片段,连接转化E.coil BL21(DE3),以含50 μg/mL硫酸卡拉霉素的LB平板筛选转化子,重组质粒经XhoI/EcoR I双酶切鉴定,测序正确后命名为pET28a-4561.同理构建的含asl4562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序正确后命名为pET28a-4562.1.2.4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分别将含有重组质粒pET28a-4561和pET28a-4562的BL21接种于含50μg/mL硫酸卡拉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 ℃摇床培养约3 h至OD600=0.4~0.6后加入1 mmol/L的IPTG于28 ℃下摇床培养8h,诱导目的蛋白表达. 离心收集沉淀加入2×SDS凝胶缓冲液,沸水浴5 min,离心取上清用5 %的浓缩胶和15 %的分离胶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外源蛋白质的分子量.1.2.5 pET28a-4561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1)最佳诱导时间试验. 含重组质粒pET28a-4561的BL21培养方法同上,当OD=0.4~0.6时,加入IPTG的终浓度为1.0 mmol/L、28℃振荡培养,分别在2, 4, 6, 8, 10h取样,离心收集沉淀,裂解后取上清SDS- PAGE电泳检测蛋白表达量.2)最佳IPTG浓度试验.含重组质粒pET28a-4561的BL21培养方法同上,当OD600=0.4~0.6时,每管加入IPTG的终浓度分别为0.2, 0.4, 0.6, 0.8, 1.0 mmol/L,28 ℃诱导6 h后,离心收集菌体,处理后取上清SDS-PAGE 电泳检测蛋白表达情况.2 结果2.1 asl4561和 asl4562基因的克隆通过Touch-down PCR扩增的asl4561和asl4562的基因片段产物经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与预期大小(261bp和213bp)相符(见图1). 基于设计asl4561基因引物时两端外侧多取了24个碱基以及有酶切位点及保护碱基,因此检测结果约在250bp. pMD18-T-4561和pMD18-T-4562测序结果与NCBI所公布的asl4561和asl4562序列Blast比对,碱基完全相同说明成功克隆了两目的基因.M)DL2000标准Mark;1)asl4561PCR产物;2)asl4562PCR产物图1 PCR电泳检测图 Fig.1 Examination of PCR products by agar electrophoresis2.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根据pET28a(+)多克隆位点选取EcoR I/XhoI为插入位点,将asl4561和asl4562 PCR产物与pET28a(+)经EcoR I/XhoI双酶切、纯化后的产物连接转化,挑取阳性克隆菌液PCR检测,并送测序发现asl4561和asl4562正确插入,插入片段分别为261bp和213bp,各自编码87个和71个氨基酸.2.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检测含重组质粒pET28a-4561和pET28a-4562的BL21分别在1 mmol/L的IPTG、28 ℃下摇床培养8 h诱导表达,由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见图2)可见,分别在15kD上方和10-15kD之间有过量表达的蛋白带.预测的asl4561和asl4562基因表达蛋白质分子量大小分别为10.46kD和8.36kD,又因pET28a(+)表达载体的组氨酸标签的密码子和相应的酶切位点,使产生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增加5.19kD,故产生的目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5.65kD和13.55kD,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大小与理论结果相符.M)蛋白质分子量标准; 1)空载体诱导; 2)pET28a-4561诱导表达; 3)pET28a-4562诱导表达图2 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Fig.2 Examin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by SDS-PAGE2.4 蛋白表达条件优化结果由图2蛋白检测图可见,asl4562基因在细菌裂解液上清中表达量比较大,基本可以满足后续的纯化;但asl4561基因表达蛋白量并非特别大,可能因为诱导条件不适合. 因此首先考虑在诱导剂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上对该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图3为不同诱导时间对蛋白表达量影响. 由图3可见,28 ℃、1.0 mmol/LIPTG 诱导2 h取样已有目的蛋白表达,而6 h表达量增至最大,之后无明显增加,故可确定该蛋白最佳诱导时间为6 h.M)蛋白质分子量标准;1)空载体诱导后全菌; 2)未经诱导的pET28a-4561转化菌; 3~7)诱导时间依次为2, 4, 6, 8, 10 h的菌图3 不同诱导时间对蛋白表达量影响 Fig.3 Influence of induction time on protein expression图4为不同IPTG浓度对蛋白表达量影响. 由图4可见,在28 ℃下诱导6 h,当IPTG终浓度为0.4 mmol/L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其余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量差异不太明显,均无IPTG为0.4 mmol/L时诱导表达量大,故确定最佳IPTG浓度为0.4 mmol/L.M)蛋白质分子量标准; 1)空载体诱导后全菌;2)未经诱导的pET28a-4561转化菌;3~7)IPTG浓度依次为0.2,0.4,0.6,0.8,1.0 mmol/L图4 不同IPTG浓度对蛋白表达量影响Fig.4 Influence of IPTG concentration on protein expression3 分析与讨论不同种属的细菌内TA系统的基因序列可能同源性较低或相差很大,但其遗传结构和功能却非常相似.本实验首先通过序列分析发现PCC7120染色体基因asl4561与大肠杆菌染色体上毒素基因relE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与其上游基因asl4562有4个碱基的重叠,与TA系统具有相同的遗传结构.通过对两基因编码产物的分析,推测它们在细胞生理条件下可通过静电引力形成复合物,有相互作用,初步推测asl4561和asl4562基因构成TA系统.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的含asl4561基因的表达载体pET28a-4561和含asl4562基因的表达载体pET28a-4562,测序结果显示两基因完整的ORF均正确插入到pET28a(+)EcoR I/XhoI多克隆位点,无移码突变和点突变,表明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两基因表达蛋白均存在于菌体裂解液上清中,说明此类蛋白为可溶性蛋白. asl4562基因在28 ℃、1 mmol/LIPTG 诱导8 h,蛋白表达量较大.在对重组质粒pET28a-4561表达条件的优化中发现28 ℃、0.4 mmol/LIPTG 诱导6 h,其蛋白表达量最大,说明低温、低浓度的IPTG诱导,可增加可溶性重组蛋白的产量[9].近年研究证明TA系统作为原核细胞应对营养缺乏时的调控机制,是对细菌代谢调控的重要补充,对于设计新的药物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10].但目前有关蓝细菌中TA系统的研究还不多,本实验结果为后续纯化并研究两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它们鱼腥藻PCC7120体内的作用奠定基础.期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能为蓝细菌染色体上其他TA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由此入手可为除藻、解决水华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Gerdes K,Christensen S K,Lobner-Olesen A.Prokaryotic toxin-antitoxin stress response loci[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05,3(5):371-382.[2]Yamaguchi Y,Park J H,Inouye M.Toxin-antitoxin sys-tems in bacteria and archaea[J].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2011,45:61-79.[3]Lieven Buts,Jurij Lah,Minh-Hoa,et al.Toxin-antitoxin modules as bacterialmetabolic stress managers[J].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2005,30(12):672-679.[4]Gronlund H,Gerdes K.Toxin-antitoxin syestems homo-logous with relBE of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 P307 are ubiquitous in prokaryotes[J].J Mol Biol,1999,285(4):1401-1415.[5]王晓蕾,赵龙旋,张俊杰.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35(9):991-997.[6]Henriksen P.Estimating nodularin conten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from abundance of Nodularia spumigena and its characteristic pigments-a case study from the Baltic entrance area[J].Harmful Algae,2005(4):167-178.[7]徐旭东,王业勤,黎尚豪.鱼腥藻-大肠杆菌CAT启动子探测质粒的构建[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10:203-209.[8]萨姆布鲁克J, 拉塞尔D W.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 3版.黄培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Ren Zengliang,Du Guocheng,Chen Jian,et al.Strategies for high-level expressionof recombinant protein in Eschefichia coil[J].China Biotechnology,2007,27(9):103-109.[10]季建军,邱景富,杨瑞馥,等. 细菌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6,30(2):184-187.。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II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II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
Ab s t r a c t :Tr e a t me n t o f t h r o mb o t i c d i s e a s e s h a s b e c o me o n e o f t h e k e y a n d d i f f i c u l t i s s u e s i n t o d a y ’ S m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Fi b r i n o l y t — i c e n z y me UFEI I i s t h e s e r i n e p r o t e a s e wi t h h i g h f i b r i n o l y t i c a c t i v i t y ,wh i c h i s e x t r a c t e d a n d p u r i f i e d f r o m ma r i n e i n v e r t e b r a t e Ur e c h i s u n i c i n c t u s .Th e r e c o mb i n a n t p r o k a r y o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 UFEI 1 w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a n d t h e r e c o mb i n a n t UF EI I p r o t e i n wa s o b — t a i n e d b y r e f o l d i n g f r o m t h e i n c l u s i o n b o d i e s .Fu r t h e r mo r e ,t h e e n z m a y t i c a c t i v i t y w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i n v i t r o a s we l 1 .Th e Fi b r i n p l a t e s a s s a y d e mo n s t r a t e s t h a t t h e r e c o mb i n a n t UF EI I i s c a p a b l e o f d i s s o l v i n g t h e f i b r i n . An d t h e f i b r i n o g e n c l e a v a g e p a t t e r n a s — s a y s h o ws t h a t t h e r e c o mb i n a n t UFE I I h a s t h e c l e a v a g e p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h a i n a ,a n d t h e n c h a i n 8 ,7 . Th e s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海蚯蚓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抗肿瘤活性

海蚯蚓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抗肿瘤活性

全长为 8 8 0 b p , 其编码蛋 白含 2 7 0 个氨基酸 , 具有高度保守的 G D S G G P序列 ; 重组蛋 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2 7 0 0 0 , 主要以 包涵体形式表达 , 约占菌体 总蛋白的 3 0 %, 上清纯化后纯度可达 9 5 %; 重组蛋白酶对人肿瘤细胞增殖具有 明显的抑制作 用 。结论 原核表达了海蚯蚓蛋 白酶 , 可明显抑制人肿瘤细胞 的增殖, 为抗肿瘤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
f e c t o n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t u mo r c e l l s .Me t h o d s P i r me r s we r e d e s i g n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h i g h l y c o n s e r v e d s e q u e n c e o b t a i n e d b y t h e a l i g n me n t o f p r o t e a s e c DNAs f r o m a n n e l i d a n i ma l s s u c h a s Ei s e n i a t i d a a n d U r e c h i s u n i c i n c t u s . T o t a l RN A wa s e x — t r a c t e d ro f m t h e i n t e s t i n e t i s s u e o f A. c r i s t a t a , a n d t h e 3 ' - a n d 5 ' - t e r mi n u s e s o f c DNA s e q u e n c e s w e r e c l o n e d b y 3 RACE

单环刺螠

单环刺螠

织和厚壁组织构成。

中脉两侧的粗脉与细脉相图5 细脉与脉梢A~C.示梨属叶细脉(A、B)至脉梢(C)的结构的梯度变化(横剖面)D.脉梢的纵剖面(引自E sau等)间纵向排列,并有横向细脉通连。

在粗脉的上、下表皮内方有厚壁组织存在,而细脉处则无。

细脉的维管束鞘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其细胞大,排列整齐,细胞的叶缘体与叶肉细胞的叶缘体同大或更大,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微体等细胞器,此外在维管束鞘周围常有一层径向排列的叶肉细胞,构成“花环”状,这是高光效植物——C4植物的结构特征。

玉米、甘蔗等属之。

经研究发现, C4植物在下列一些科中存在:禾本科、苋科、藜科、菊科、莎草科、大戟科、番杏科、紫茉莉科,马齿苋科和蒺藜科等。

另一种类型的维管束鞘细胞小,所含叶绿体较叶肉细胞中少,有的内层维管束鞘几乎不含叶绿体,细胞器亦少,同时也无叶肉细胞构成的“花环”状结构。

这是低光效植物——C3植物的结构特征。

小麦、大麦、水稻及烟草等植物属之。

单环刺虫益李 诺 宋淑莲 唐永政(山东省烟台大学水产学院 264001) 单环刺虫益(Ur echis unicinctus Von Drasche)俗称“海肠子”,分类上隶属虫益虫动物门Echiurioidea、虫益纲Echiurida、无管虫益目Xenopneusta、刺虫益科U rchidae,是无管虫益目在我国沿海分布的唯一种类。

它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自古以来,在我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种极有养殖开发前景的海洋动物资源。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培育苗种的生产性研究,正在开展产业化养殖开发试验。

国外研究已趋向从其体壁、体腔液等部提取生理活性物质。

1 形态构造单环刺虫益形似腊肠(图1),虫体紫红色,长约100~300mm,宽35m m,身体有4处环形缢缩。

体前端为半管状的吻,口位于吻基部中央。

体后端具肛门,肛门周围有环形排列的9~13根尾刚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环刺螠泛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张立涛;崔巍;陈茜;毕愿坤
【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41)6
【摘要】目的以单环刺螠为研究对象,克隆其泛素基因并分析其器官表达规律,为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BLAST方法在单环刺螠转录组中获得泛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并经测序对其进行验证,随后对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进一步确定序列的准确性,最后采用qRT-PCR方法对泛素基因在单环刺螠各器官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克隆获得单环刺螠泛素基因,其ORF为234 bp,编码7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泛素极其相似.单环刺螠泛素基因在体腔液中表达量最低,在后肠和中肠的表达量是体腔液表达量的2.39倍和2.78倍,体壁的表达量是体腔液表达量的3.46倍,而肛门囊表达量达到体腔液表达量的4.55倍.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获得单环刺螠泛素基因,其在单环刺螠各器官的表达规律:体腔液<肠道<体壁<肛门囊.
【总页数】4页(P396-399)
【作者】张立涛;崔巍;陈茜;毕愿坤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生物科学学院,日照 276826;济宁医学院生物科学学院,日照 276826;济宁医学院生物科学学院,日照 276826;济宁医学院生物科学学院,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78.53
【相关文献】
1.单环刺螠纤溶酶Ⅲ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J], 韩宝芹;杜芳;毕庆庆;杨艳;刘伟治;刘万顺
2.单环刺螠转录因子基因Sp8的克隆、原核表达和重组蛋白纯化 [J], 史晓丽;刘晓龙;张立涛;张志峰
3.单环刺螠sox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J], 谢跃洋; 李琦; 陈楠; 魏茂凯; 张志峰
4.单环刺螠GATAB2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J], 张婷婷;刘丹雯;张志峰;马玉彬
5.橡胶草E2泛素结合酶基因TkUBC2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J], 王肖肖;覃碧;杨玉双;聂秋海;张继川;刘实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