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202X年肠内和肠外营养(新)

➢浓度:25%-50%
➢中心静脉途径输入
➢周围(zhōuwéi)静脉输入
血栓性静脉炎
➢输入太快 高血糖、尿糖、高渗性脱水
➢过量
脂肪变性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脂肪乳
➢提供总能量(néngliàng)的30%-50%,1~ 2g/kg
➢最初的15~30min内速度不超过1ml/min
➢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纤维性骨炎和佝偻病等 (7)其他(qítā):胆囊结石、肠道粘膜萎缩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一页。
肠外营养 护理 (yíngyǎng)
➢ 周围静脉营养静脉选择要点 ➢ 导管护理
➢ 导管进皮处保持干燥,每天更换敷料 ➢ 每天更换输液管
➢不可经深肠外营养管道输血、抽液
➢ 必要时肝素抗凝
➢ 拔管后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péiyǎng)
2、感染并发症
• 导管性败血症
处理:拔管、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及血、
营养液、穿刺部位标本细菌培养;使用抗生素, 必要时重新置管
预位远离气管(qìguǎn)切开处、避免经导管抽 血或输血、由专人在无菌层流台配制营养液、 输液时加用滤器、加强导管护理
溶液
➢问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溶液各需 多少?
第三十页,共四十一页。
肠外营养 适应症 (yíngyǎng)
➢ 凡需要进行营养支持,又不能或不宜接受(jiēshòu)肠内营养的病人
➢ 消化系统疾病 ➢ 大面积烧伤(shāoshāng)、严重复合伤、破伤风等
➢ 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 围手术期
➢ 急性肾衰竭
⑷导管内血栓形成
• 原因:封管时血液回流、经导管输血或采血、 血液粘滞度增加(zēngjiā)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的优点: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 调节。
长期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及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 养可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地防止肠 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对循环干扰较小,而肠外营养使内脏血流 和心排出量增加,因而对代谢营养物质所需的能量增加。
15
肠内营养配方选择
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 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 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 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16
肠内营养的制剂选择
配方
整蛋白配方
预消化配方
单体配方 免疫营养配
方 匀浆膳
24
要素制剂--要素膳组成
要素膳配方系以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或每日推荐量为依据, 采用已经水解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微量营养素配制 而成。 氮源:可从酪蛋白、乳清蛋白或卵蛋白、大豆蛋白和鱼蛋白
等水解得到,也可是结晶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为淀粉及其水解物形式的多聚体、低聚体或寡
多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脂肪:来源于植物油和鱼油等。 维生素和矿物质:各种要素膳配方都含有充足的水溶性和脂
营养代谢耗能低于肠外营养EN/PN=1/1.2 所需技术、设备、使用和管理费用低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价格效益比高于肠外营养
基本原则: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尽量采用经胃肠营养。
10
肠内营养输注方式
11
肠内营养输注方式
12
肠内营养输注方式
13
肠内营养输注方法比较
优点
缺点
肠外营养名词解释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肠外营养名词解释肠外营养(EnteralNutrition)是指将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低分子肽等,以给肠粘膜提供营养的方式,制成液体,并用吸管通过口腔给肠内机体滴注,从而补充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法。
肠外营养也称为“给肠营养”或“滴注营养”,是一种能够有效补充给肠内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治疗技术。
它的给肠机体的营养量可以通过在口腔或鼻咽区给予滴注营养液的方式,经由消化道的自然路径被给予消化系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肠外营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提供更有效的营养投入。
它可以减少消化道分泌物的运输、流失或消耗,从而有效提高消化道治疗营养素的吸收速度,它也可以帮助肠道蛋白质消耗降低,减少消化道病变。
因此,肠外营养是营养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被用作补充性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外营养有多种用途,可用于肠粘膜功能障碍,如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和消化道结核等,也可以用于营养不良,如体重明显下降、低能量摄入和营养因素缺乏等。
肠外营养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如重症监护病房的拥挤病人、生命支持病人和放射治疗中的骨髓抑制。
肠外营养的主要原料是总体上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食品原料,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二是助剂,如糖醇、膳食纤维、乳糖、钙、氯化钠、磷酸钙、磷酸氢钠、碳酸钙以及其他添加剂。
肠外营养配制中还添加了必要的抗菌剂,以防止肠道内细菌的繁殖。
此外,肠外营养还可以添加抗敏药物,以降低因肠外营养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除此之外,在需要时,也可以添加一些肠外营养支持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辅助治疗某些疾病。
肠外营养注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它的配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比例必须符合生理学上的最佳配比。
此外,肠外营养的剂量、用量以及滴注速度也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肠外营养的给予过程中,还需要慎重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如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原发病情、血液生化指标和过敏史等,以确保安全且有效地滴注肠外营养液。
《肠内肠外营养护理》PPT课件

目录
• 肠内营养基本概念与原理 • 肠外营养基本概念与原理 • 肠内肠外联合应用策略 • 特殊人群肠内肠外营养护理 •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团队建设与培训 • 总结与展望
肠内营养基本概念
01
与原理
肠内营养定义及作用
定义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 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 营养支持方式。
在给予肠内营养时,应注意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肠道负担加重 。
注意事项及风险评估
• 在给予肠外营养时,应注意输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 快过多导致心肺负担加重。
注意事项及风险评估
01
02
03
营养过剩
长期过度喂养可能导致患 者肥胖、代谢紊乱等营养 过剩问题。
感染风险
肠外营养需要通过静脉输 液给予,存在感染的风险 ,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 范。
口服
适用于意识清楚、吞咽功能良好、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 。
管饲
包括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管等,适用于不能经口摄食的 患者。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04
机械性并发症
如管道堵塞、移位等,应定期 冲洗管道、调整管道位置。
胃肠道并发症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应调 整营养液配方、输注速度等。
代谢性并发症
负责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 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护士
负责实施营养支持方案,监测患者营 养状况,提供营养咨询和教育。
营养技师
负责配制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确保制 剂质量和安全。
药师
负责审核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用药合 理性,提供药学服务。
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一)

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一)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什么是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胃肠道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到血液中,从而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
•肠外营养常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手术后和严重创伤等情况下的患者。
名词解释1. 肠外营养液•肠外营养液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的一种特殊配方液体。
•肠外营养液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必需营养物质。
2. 营养需求量•营养需求量是指人体在特定时间内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
•营养需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水平等因素进行计算和调整。
3. 肠外营养途径•肠外营养途径是指通过血管输注肠外营养液的方式。
•肠外营养途径可以分为中心静脉途径和外周静脉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途径进行输注。
4. 肠外营养综合征•肠外营养综合征是指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和副作用。
•肠外营养综合征可能包括肝脏功能异常、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有可能导致肠道萎缩和功能减退。
示例解释•例如,一位患有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医生决定采用肠外营养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这时,患者会通过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其中包含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为了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医生会计算出患者的营养需求量,并制定相应的肠外营养液配方。
在输注过程中,医生会选择适合的肠外营养途径,可能是中心静脉途径或外周静脉途径。
然而,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肠外营养综合征,其中包括肝脏功能异常、感染和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这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和管理。
以上是对肠外营养的一些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肠外营养在特定病例下对于患者的康复与治疗非常重要,但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士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定义名词解释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为机体提供营养支持的方式。
它适用于那些因病理、生理改变或治疗需要而不能经口摄入足够饮食,或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
肠内营养主要是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式,将人工配置的营养液输入机体,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满足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支持疗法。
与静脉输入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适合维持生理功能和恢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肠内营养的能量较高,使用时需谨慎,以避免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
同时,人工配置的营养液无法涵盖所有营养成分,因此在进行营养支持时不能单纯依靠肠内营养,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具体的营养液及输入方式。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
10
肠内营养的途径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 在纤维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将营 养管置入胃腔。优点是去除了鼻管,减 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可 长期留置营养管。适用于昏迷、食道梗 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
重症病人。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
在内镜引导下经皮胃造口,并将营养管置入
.
21
肠外营养液的制剂成分
▲电解质:钾、钠、氯、钙、镁、磷。 ▲维生素:水溶性、脂溶性 ▲微量元素:复方注射液,含锌、铜、锰、
铁、碘等。 ▲水 ▲胰岛素
.
22
肠外营养的输入途径
▲经外周静脉:短期,葡萄糖浓度小于10%, 渗透压不高,PN支持<2周。
▲经中心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PICC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插管) 适于较长期治疗,葡萄糖浓度可在1023%,可耐受高渗透压,液体量受限时可应 用。
营养; 4)危重病人早期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应
早期给予肠外营养,逐渐过渡到肠内; 5)营养支持治疗中密切监测,及时调整
方案。
.
31
营养支持治疗时的监测
1、全身情况:有无脱水、水肿、发热、黄疸等
2、血清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渗透压
3、肝肾功能、血脂
4、营养指标:包括体重、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 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
.
23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技术性并 发症
肠外营养 本身并发
症
肠外营养
代谢性并 发症
感染性并 发症
.
24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技术性并发症,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相关 ① 气胸、血胸、大血管损伤等; ② 空气栓塞; ③ 导管栓塞与静脉栓塞; ④ 神经损伤等。
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1.肠外营养:通过经皮穿刺或手术建立的静脉通路,将营养液输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液体药物或营养液的治疗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3. 营养素:指营养物质中的各种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4. 肠内营养:指通过口服或直肠灌注等方式,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消化系统内,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5. 高渗营养液:指营养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营养成分,能够提高人体对营养的吸收率,从而更有效地补充营养。
6. 短肠综合征:指因手术、疾病等原因导致肠道失去一定程度的功能,难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症状,需要通过胃肠外营养进行治疗。
7. 营养支持:指通过胃肠外营养等方式,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8. 过敏反应:指人体对营养液中某些成分产生的异常反应,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腹胀等症状。
需要及时停止胃肠外营养,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肠外和肠内营养学是指关于营养素进入人体的两种方式: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等方式进入人体的营养素,而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的营养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1. 蛋白质: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可以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
摄入。
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构成和维护人体的组织结构,如肌肉、骨骼和皮肤等。
2. 脂肪:也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可以通过肠内或肠外途
径摄入。
脂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和保护内脏器官。
3. 碳水化合物:这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也可以通过肠内
或肠外途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同时也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健康。
4. 水溶性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和C,只能通过肠
内途径摄入。
水溶性维生素在身体内不能存储,因此每天都需要从摄入食物中得到足够的摄入量。
5. 脂溶性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可以
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摄入。
脂溶性维生素在身体内可以存储,因此每天不需要从食物中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
在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中,营养素的摄入需要根据个人的营养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如果身体无法通过口服方式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则需要通过肠外途径摄入。
但是,肠外营养也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例如感染、血栓等。
因此,在接受肠外营养之前,需要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