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卷地理考点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湖南卷)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湖南卷)

干热风、土壤养分、低温 冻害影响树干的整体
一、选择题
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
,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
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完成
12~14题。
谷坡生长缓慢
14.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
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
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
16.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地形阻挡 C.气温变化
B B.东南风影响
D.摩擦力作用
同一区域地形、摩擦力差别不大;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河谷地区温差更小
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区位条件
18题 19题
伊朗北部——里海区域的湿地 四川贡嘎山中华斑羚与中华鬣羚的主要栖息地分布
河流的特征、湿地的演变
生物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2024年湖南省选考真题“稳”中有“变”。
“稳”——2024年是湖南省新高考自主命题的第四年。历经三年的尝试、积 累与创新之后,经过三年自主命题的具体实践与经验积累后,如今湖南省选考已 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破旧有桎梏,从国内外的最新地理文献研究中挑 选适合作为高考地理测试的素材;大胆突破创新,通过变更高考地理测试的题型与 分值设定以更加符合实际的考情和学情。2024年湖南省选考试题基本延续了2023 年湖南卷的风格。
A.历史悠久
B.交通便利
C.宣传有力
D.物美价廉
B
术的人才;也有豆制 品的相关产业,产业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一)一、新课标的特点1.平稳应该说经过几年的新课改之后,整个新课标的试卷出的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

试卷的平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个试题的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第二个就是考察的内容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物地理仍然是注重与区位,区域地理仍然是考虑这个地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第三就是考察能力,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读图,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像化,刚开始有地理的就是通过记述,这是地理的第一语言,就是文字。

第二个语言就是地图,通过图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这就是我们文科中的理科,非常重要的体现。

3.去热点化。

一带一路,apec蓝,在新课标当中完美的规避了,可以说新课标卷在题目的设置上非常好,去热点化考察学员的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题目解析我们讲一下第四题和第六题,他说这个甘德曾经是最繁忙的航空枢纽,航班都在这里补充燃料。

如今不再经过这个地方。

我们反复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我们说评价一个地方,分析一个地方,首先第一步是分析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这道题要求考生有一个很好的空间地理的思维。

一边是北美,一边是欧洲,所以你会发现从北美往欧洲走,这个地方是一个中间的离欧洲最近的地方。

如果是从美国西部飞,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正好可以补给,然后再飞到这个地方。

当时科技部足够进步,所以在这个地方停一下补充材料,所以繁忙是因为位置很重要。

所以第四题答案就是A,位置。

第六题考的特别多,说一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速度飞行,一小时后纬度是多少。

我们可以通过延京线走,往南走的话和沿着往北走,是纬度的最大的范围,那我就算如果往南最低飞多少,如果往北最高飞多少,那这道题我就可以解出来了。

那你告诉我6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我们说一小时以后应该飞跃150千米,我们说一度是10左右,那么走了650千米,大约是6度。

你会发现甘德这个地方大体来说是北纬,材料没给的话大体来说就是北纬四十八九度,加六度应该是54,减六度应该是42,所以最低应该是42,最高不能超过54左右。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全面,在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比2020年的难度和分值都增加了,总体难度还是适宜。

选择题部分,以考查自然地理部分为主,有7道题,考查人文地理部分只有4道,1-2题和8-9题,命题抓住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综合题以我国南疆地区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来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在第39题命题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进行综合命题,知识面跨度大,难度也相对较大。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图1示意2020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答案】1.B 2.D【解析】1.根据四个国家人口和图中煤炭消费量,可以推出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从图中可以读出每年这四个国家的消费总量,再根据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数(这点考察学生的识记情况,中国大概13亿、美国3亿、印度10亿、日本就算1.3亿吧),只是略算而已,很容易找到答案。

2.借助图示资料四国的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以得到各国煤炭的缺口,既而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能源不仅是煤炭,还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其它能源,单位GDP能耗和能源进出口量是没法推算,碳排放量除了煤炭燃烧排放,还包括化石能源的排放。

【考点定位】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TU NAN DIAN突难点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方法技巧〕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WU DIAN LI悟 典 例(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米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毫米,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B ) A .地表蒸发 B .植物截留和蒸腾 C .地下径流D .转化为固态水(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B ) A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 .山地草原带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 .荒漠带 【思维过程】设问信息:1.据水循环的环节分析水量支出;2.甲地的位置及自然带类型。

(完备版)高考地理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完备版)高考地理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完备版)高考地理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一、考试概述:高考地理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科目之一,主要测试考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考点进行解析,并分析各考点的分值分布。

二、考点解析:1. 自然地理:考生应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地球的构造、气候与气象、水文地貌、地震地质等。

这些考点通常都有较高的分值,占考试总分的50%以上。

2. 人文地理:此部分考点主要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资源与环境等。

考生需了解各个考点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实例,并能分析其影响和解决方案。

这些考点的分值在考试中占比较大。

3. 城市地理学:此部分考点主要涉及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生活、城市问题等。

考生应了解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城市规划的原则,能够分析城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些考点的分值在考试中通常占比较小,但也需掌握。

三、分值分布:根据往年高考地理试卷的分析,不同考点的分值分布如下:- 自然地理考点:占考试总分的60%- 人文地理考点:占考试总分的30%- 城市地理学考点:占考试总分的10%四、备考建议:为了在地理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 注重自然地理考点的研究,重点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实例分析;- 加强对人文地理考点的了解和分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城市地理学考点进行必要的了解,并熟悉城市规划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合理的备考,考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取得理想的分数。

以上为(完备版)高考地理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导出日期:[当前日期]。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11小题,每题4分,满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4分)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2.(4分)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3.(4分)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C.产品款式多样D.增强国际影响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如图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4~5题。

4.(4分)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A .东北部5.(4分)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 .狭窄B .曲折C .坡大D .路面凹凸B .西北部C .东南部D .西南部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 2月 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 6~8题。

6.(4分)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2月7日9时B.2月7日15时C.2月7日17时D.2月8日7时7.(4分)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8.(4分)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A.生物类型多样C.大气质量优良B.对全球变暖敏感D.人类活动影响少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一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2卷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2卷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墉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以花卉、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基塘转就以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答案】1.D2.D3.A【解析】1、该地基塘转建设用地,湿地面积减少,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量减少,大气湿地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故答案A,B、C错误,选D。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答案D。

3、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湿地变为建设用地。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出沙尘暴,图Ⅰ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些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 B .17时-18时C.18时-19时 D. 19时-20时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 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4.C5.B【解析】4、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空气迅速代替暖空气,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2及答案(精选)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2及答案(精选)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1.C 2.D 3.D【解析】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的。

2.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考Ⅱ卷地理考点分析
一、考点分布
结论:考点主要集中在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结合世界和中国区域图,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二、自然地理考点分布
结论:自然地理占分值较大,而且分布稳定,试题集中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核心概念主要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候的成因、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因素、天气系统、流水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水源的补给与相互转化、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三、人文地理考点分布
结论:人文地理考点集中于人口与城市、农业区位条件、工业区位条件。

核心概念有:人口与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

四、区域地理考点分布
结论:区域地理主要结合区域图,重点考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考查:某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工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的生态建设。

五、考卷整体分析
命题方式:原理在选择,区域在综合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和规律多以选择题的模式命题;区域地理:如区域的生态建设、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化和工业化等可持续发展内容,多采取非选择题的模式命题。

能力考查:思辨判断,综合分析
选择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正确选项的判断能力;非选择题则考查考生综合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探究和论证地理、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

呈现形式:生活材料,图文结合
突出学科特色和有用地理,常选具有学科特色的案例材料,并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以此考查地理学科突出要求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六、核心考点:
(依据2012-2014全国二卷,考试分值及核心概念分布确定;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
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环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人文地理核心考点:
1.人口与城市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考点:
1.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环境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七、核心考点突破策略
1.夯实基础,构建联系
2.经典试题分析,构建思维模型
3.加强训练,提升获取、解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