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空间——凡·杜斯堡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建筑理念影响了许多建筑师和建筑学生。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他通过材料、空间和光线等元素的运用表达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一、材料的运用密斯·凡德罗在设计中善于运用玻璃、钢和混凝土等材料,他将材料的本质和特性运用到极致,展现出建筑对材料的极大尊重。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材料的运用是简洁而精致的,强调材料的质感和本真。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巴比伦国王广场德国馆,这座建筑完美地呈现了不锈钢材料的本质美感,同时钢材质感的强烈对比也突显了建筑的立体感。
二、空间的营造密斯·凡德罗注重空间的营造,通过空间的组织和布局来表达建筑的内涵和韵律。
他追求简洁而刚毅的几何结构,善于利用立方体和长方体等基本形体,通过精确的布局和设计来达到空间的流畅性和通透感。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巴比伦国王广场德国馆,这座建筑将空间的流线设计得异常流畅,空间的布局合理且自然,呈现出极致的空间美感。
三、光线的运用密斯·凡德罗善于利用光线来表达建筑的质感和气质。
他充分运用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的组合,让光线在建筑中穿过材料和空间的交汇处,从而营造出美感和气氛。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芝加哥西蒙斯能源国家技术中心,这座建筑的设计将光线带入建筑内部,光线营造出空间的开放感和简洁感,展现了建筑内部丰富的层次和深度。
综上所述,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在材料、空间和光线的运用上都表达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他的设计风格简洁而精致,强调材料的本质美感和空间的流畅性,通过光线的运用点缀出建筑的气质和韵律。
这种倡导材料和空间本质的建筑风格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建筑设计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密斯·凡·德·罗

Seagram Building
Seagram Building
西格拉姆大厦
时间:1954-1958年 地点:美国,纽约(与菲利浦•约翰逊等 合作)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 向要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 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 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这种 倾向的典范作品。 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 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 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 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Mies van der Rohe
MODERN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na Pavilion
Barcelonna Pavilion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时间:1928-1929年 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
德国馆是密斯“流动空间”思想的代表 作,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密斯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 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 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 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na Pavilion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na Pavilion
Mies van der Rohe
Fransworth House
Fransworth House
范斯沃斯住宅
时间:1946-1951年 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普来诺
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玻璃盒子,象水晶一般纯净。 这栋深藏于森林深处、满足了所有梦幻想象的玻璃 房子,以其极端和纯粹性,成为充满争议和浪漫色彩的 不朽之作。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密斯凡徳罗的代表作。
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方面,密斯提出了“流动空间”的主张,并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第一次真正实现并确立了这一概念。
这里简要从儿何元素与空间划分的方面分析阐述“流动空间”的概念。
图2衔接穿插的室内外空间徳国馆的两幢房子同布置在一块不高的平台上,左右延伸的墙面和屋顶挑檐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主厅平面(图1)呈矩形。
厅内纵横交错的玻璃和大理石墙的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曲此形成了一些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图2) o原作整幢建筑中不设门,更利于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自山流动。
图3雕塑《黃昏》科贝尔塑造创造岀动感,追求“虽然不动,却有动势”。
密斯将平面中的墙壁抽象为线性的儿何元素,强化了墙体的轻薄感,具有较强的方向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岀,徳国馆中线性的墙壁一片片地自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乂连通的线性或矩形空间,互相垂直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再加以丰富的材质使用,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这些变化的空间是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以得到不断变化的透视效果。
不仅是墙,台阶、屋檐以及家具、雕像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岀空间的变化和人的行进路线,使建筑和周用环境密切结合。
典型的例子是右部小水池中的巴伐利亚舞女雕塑(图3),在入口处狭长的空间末端起到了极好的视线导引作用。
图4钢结构细部由上述可知,“流动空间”作为“自由平面”的一种极端化表现形式,需要极度自山的墙面,这就要求结构体系打破各自独立的“盒子” O因此德国馆与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类似,需要极其严谨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穿插贯通的空间形式下,德国馆主体部分的结构体系是山八根纤细的钢柱组成的墙柱分离的框架结构(图4)。
可以一片片地自山布置,为实现“流动空间”提供了可能。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很哈特别墅分析

严格控制平面生成—为精确地实现几何控制的作用
52个网格
作为外墙存在,严格卡于网格线上 玻璃界 面从网 格线向 外扩充 22
作为内墙偏离网格线,体 现了极大的灵活度 大水池占20x9 个网格
个 网 格
作为外墙存在严格卡 于网格线上
玻璃界面从网格线向外扩充,内沿与之对齐, 产生空间“内—外”的逻辑区分
1.水平伸展的构图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俯视 图
2.清晰的结构体系
主厅 房顶
石墙
附属 用房 房顶 水池
玻璃 隔墙 钢柱
镀烙十字钢柱
镀烙十字钢柱
简单的平板
柱身上下没变化
光光的板片
3.精湛的节点处理
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做过渡性处 理,直接连接
柱子顶着屋面板
竖板与横板相交
大理石板与玻璃相连
密斯·凡·德·罗
——建筑结构和流动空间分析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 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在建筑师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 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深入到了建 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在他绝大 部分的作品中,钢结构和大片玻璃 墙的表现都是最精彩的亮点。今天,建筑评论界仍将这种具 有表现主义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 的细部处理手法的建筑,称为‘密斯风格’。 密斯对于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后来20世纪风 靡世界的摩天大楼作为钢和玻璃的杰作,正是源于密斯的理 念。作为钢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建立了一种具有时代 感的当代大中华建筑审美,它的建筑理念影响着全世界建筑 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建筑大师。
吐根哈特别墅
二、吐根哈特别墅
• 这一建筑物在战争期间被破坏了,直到最近才作为博物馆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流动空间地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地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
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地进行体量组合,而是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
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从而创造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
巴塞罗那德国馆,"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流动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室内空间敞开,其封闭感得以消解,并与室外产生联系;二是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界定模糊,过渡自然,这些空间都是流动的或是处于过程中,可以伴随着功能或情感的需要随意安排。
流动空间使得景观成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使建筑和自然间的差别仅限他们的尺寸不同以及是否带有顶盖。
不确定和不断变化是这种不同以往的空间所带来的体验。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德国馆的流动空间仅限于同层平面内,属于水平空间的“流动”。
——密斯·凡·德·罗的“流动空间”塞罗那德国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印象,即完全被格网所控制,这种印应该来自于地面石材铺装。
地面格网对于板片构件并不具有绝对的控作用,或者说这些板片构件本身就是自由的,可以把这种处理手法理用板片构件组织流动空间将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的柱子,屋顶投影线等元素消隐掉,只保留板片构件(如图3),他们以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相互垂直布局,彼此之间互相独立。
由于板片构件组织的空间被解放了,不在封闭的同德国馆的板片构件十字钢柱平面图为了进一步消解柱子的建构意义,密斯使用了十字形截面的柱子,十字柱在空间意义上独立于墙体,后者则融入墙体并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导语:密斯流动空间是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的概念,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密斯以简约、功能、美学等理念塑造了众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密斯流动空间也成为他设计原则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密斯流动空间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密斯流动空间是指建筑内部区域没有明确界限的设计手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划分方式,使得空间在功能和视觉上具有更大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人们在空间内自由地流动和交互。
二、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1. 开放性与连续性密斯流动空间强调开放性和连续性。
通过去除墙壁、隔间和其他空间隔断,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整体空间。
这种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在视觉上延伸,让人们的视线和活动可以自由流动,形成一种通透的开放感。
2. 功能与美学的融合密斯流动空间注重功能和美学的统一。
空间的布局和家具的安排都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美学效果,使得空间既舒适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和美感。
3. 简约与精致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风格通常以简约为主。
建筑材料的选择、家具的设计都追求简洁而精致的效果。
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简洁、大气的美感。
三、密斯流动空间的应用领域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建筑项目中,特别是办公楼、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
1. 办公楼办公楼是一个需要灵活空间的场所。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特点能够满足办公楼内不同需求的空间划分,同时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开放的工作环境。
2. 展览馆展览馆作为展示艺术品和展览的场所,需要提供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可以帮助展览馆实现空间的多功能性和流动性,使观众在展览中能够自由地浏览和欣赏。
四、对密斯流动空间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密斯流动空间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通常指的是德国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的建筑空间风格,以及他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几何形状、开放空间和材料的坚固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包括:
1.开放性和透明性:密斯的建筑空间通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使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界限消失,创造了广阔、透明和连贯的空
间感。
2.极简主义:密斯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简化建筑元素和结
构,强调几何形状和线性排列。
3.开放平面布局:密斯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平面布局,取消内墙
或采用可移动隔断,以实现多功能和灵活的空间。
4.优质材料:密斯强调使用高质量、坚固的材料,如钢、玻璃和
大理石,以创造持久和精致的建筑。
5.独特的比例和对称:密斯的建筑以精确的比例和对称为特征,
使空间和建筑元素看起来平衡和和谐。
6.平整屋顶:密斯的建筑通常采用平整的屋顶,强调水平线,营
造简洁而现代的外观。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和文化建筑中。
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包括巴塞罗那
椅、塞尓达大厦、芝加哥联邦广场等标志性建筑,他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一,强调了简约、功能性和美学的统一。
现代设计二密斯凡德罗、格罗佩斯作品赏析

米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德国人,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
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密斯的作品具有整洁和骨架外露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简练而制作精细的细部。
新材料钢铁和玻璃的普及,以及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使他的建筑都有简洁纯净的效果。
1929年.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他突出的运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乎全部特征,简单、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减少主义的形式,并设计了著名的现代主义经典椅子——巴塞罗那椅,使他一举成名,称为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是密斯设计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
是现代建筑运动早期的代表作品。
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流动空间概念的代表作。
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
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密斯少即是多的名言,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最好的解释。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设计标志着密斯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达,是密斯的封笔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空间——凡杜斯堡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李敏;张乘风;孙琦【摘要】密斯·凡·德·罗在成长为现代建筑大师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学习和借鉴,他的建筑思想也是有渊源的。
本文主要探讨艺术家凡·杜斯堡对密斯的影响。
首先分析杜斯堡和密斯的言论,发现两者的思想有着相似性;其次通过图片分析两者的作品,以杜斯堡的"俄罗斯的舞蹈韵律"和密斯的乡村住宅等五个建筑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杜斯堡对密斯的流动空间的建筑语言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乡村砖住宅方案;俄罗斯舞蹈的韵律;流动空间【作者】李敏;张乘风;孙琦【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664“建筑只能来源于理念,要想理解它就要把它看成是生命发展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建筑总是用空间来实现理念。
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只有当它充满活力的时候,才有可能被人们所理解。
”[1]这是密斯·凡·德·罗在1928年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时讲到的。
巴塞罗那德国馆堪称现代建筑的里程碑,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将密斯的新建筑概念——流动空间展现无遗。
流动空间作为空间类型中的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封闭空间,它将空间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并且与室外环境相联系,使视觉处于一种流动、无阻碍的状态,使空间充满变化和趣味性。
密斯·凡·德·罗是流动空间的应用大师,他从1923年初次尝试运用流动空间概念的乡村砖住宅方案到1968年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在40多年的一百多件作品中,流动空间的手法在他的设计中随处可见。
20世纪中期,在绘画和建筑两大领域中,提奥·凡·杜斯堡(1883—1931)和密斯·凡·德·罗(1886—1969)分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前者是风格派的核心人物,后者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
两者虽在不同的领域,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凡·杜斯堡的思想对密斯的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奥·凡·杜斯堡是荷兰“风格派”运动的领袖,他在191 7年创办了《风格》杂志,这本杂志吸引了大批具有先锋思想的艺术家像蒙德里安、里特维德,经过杜斯堡和风格派艺术家们的努力,使荷兰风格派成为了20世纪初重要的现代主义运动之一,为艺术和建筑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到现在,在建筑和艺术领域里依然能看到风格派的影子。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大师和建筑教育家。
他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建筑思想,创造了独立式墙与皮包骨的结构,建立了钢结构的新建筑语言,在建筑的空间形式也有他自己的探索。
在当代世界建筑领域内,随处可以看到密斯的影子,他的建筑思想已成为许多建筑师的基本语法,他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通用法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研究密斯的建筑我们不难发现,他在一战前后的作品有很大差异。
1919年前的作品受辛克尔和贝尔拉格的影响很大,基本上都是新古典主义的风格。
一战之后,他开始探索崭新的设计方向。
在1921年到1923年他做了五个大胆地设计方案:①柏林高层办公楼;②玻璃摩天大楼;③钢筋混凝土办公楼;④砖结构乡村别墅;⑤混凝土乡村别墅。
从此之后设计风格急骤变化,原因何在?其一,战后的德国经济十分困难,繁琐且花费较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其二,荷兰发展起来的风格派,苏联发展起来的构成派和极端派,在瑞士苏黎世发展起来的达达派,都吸引着德国的注意[2]。
作为年轻且有着巨大抱负的密斯,难免不会受到影响与鼓舞,本文着眼于风格派的凡·杜斯堡对密斯建筑思想的影响。
1917年,杜斯堡与几位荷兰先锋艺术家共同创办《风格》杂志。
1 921年,杜斯堡到中欧各地作巡回演讲,成为震惊一时的明星人物。
1922年,他在魏玛,在包豪斯讲课提道:“1921年至1923年,风格派从它的两个中心,魏玛和柏林,统治着整个的现代设计”杜斯堡说的没有错,风格派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欧洲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甚至连包豪斯的校长格罗皮乌斯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杜斯堡为后人留下最大影响的在于建筑和设计,他对建筑有16个方面的认识,他在1924年写的《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中这样写到:“建筑是经济的,建筑是功能的,建筑是联系的,建筑是主动的,建筑的内部和外部是相互渗透的,建筑是开放的,建筑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新建筑是反立方形的,新建筑的造型是丰富的,建筑是色彩的,新建筑是反装饰的,建筑是新造型主义的综合物。
”[3]杜斯堡对建筑的认识是很全面而深刻的,80年之后的我们再看这16点认识,依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杜斯堡1920年造访德国到1924年发表《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的时间里,密斯刚服完兵役,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
而这一时期的密斯正在参加设计竞赛、组织“十一月学社”展览会,此时的他特别需要新观念、新思想的洗礼。
研究两者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观点,不难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密斯在1923年柏林出版的《创造》杂志上提出这样的看法:“我们反对一切美学的抽象理论,一切教条,一切形式主义。
我不承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
形式本身并不存在。
把形式作为目的是形式主义,我们是要拒绝的......”,“建筑以空间形式体现出时代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和新颖的”恰好跟杜斯堡这两句言论很像,“消灭一切把形式当作一个固定的样式的概念对整个建筑和艺术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
”“新的建筑在空间和时间里全面地发展它的造型的丰富性。
”[4]密斯和杜斯堡两者在形式和空间的认识上,观点不谋而合,只不过杜斯堡的思想表达是在画面上、演讲上,而密斯将这种思想应用在实际的建筑操作中。
1923年,密斯完成了他的乡村砖住宅方案,并在大柏林艺术展览会上展出,这个方案是密斯在20年代初期成为现代派设计师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乡村砖住宅方案的平面是最有吸引力的,同时也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画面般的效果。
很多人分析这个方案,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凡·杜斯堡名作“俄罗斯舞蹈的韵律”的绘画作品影响[2] (见图1)。
“俄罗斯舞蹈的韵律”完成于1918年,在画面中,红、黄、蓝、黑四种颜色用同样的宽度和不同的长短,在横向和纵向的排列形式下,组成了一幅均衡、有动态节奏的画面,俄罗斯姑娘跳舞的韵律跃然纸上。
也许“俄罗斯舞蹈的韵律”不只是停留在平面上那么简单。
密斯把它拿来,加以调整,变成了一份建筑作品。
密斯在他的乡村砖住宅方案中(见图2),布置了一些独立自由的墙,它既不封闭房间,甚至也不暗示房间的面积,而只是在空间中指示动态,这些空间是相互渗透的,他把空间转变为动态的空间统一体。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与研究,将乡村砖住宅方案和“俄罗斯舞蹈的韵律”拿来分析,分别为(图3)、(图4)。
将两图中相似的部分用字母和浅绿色色块标注,图(3)中分别为a、b、c,图(4)中分别为m、n、o。
观察两图,我们不难发现,a和m相似,a是在m的基础上,将下面的横线向左边无限延伸,将左边的纵线向上无限延伸。
同时,b和n相似,b是在n的基础上将向上的纵线和向左向右的横线缩短、偏移,将中间围合的部分变大,形成一个交通空间。
另外,c和o相似,c是在o的基础上将各条线缩短或延伸,形成一个既围合又流动的空间。
纵观这两张图,a、b、c的顺序和m、n、o的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到右。
所以不管从元素上还是元素的排列顺序上,都可以看出密斯的乡村砖住宅平面是借鉴了杜斯堡的风格派绘画手法。
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密斯在乡村砖住宅方案中应用的墙比他组织内部空间所需要的数量多得多。
有三堵墙延伸到房子周围的外部空间中,每一条线都伸到画面以外,好像是暗示着这个建筑整体是引向无限远处[2]。
这里不得不提,杜斯堡在《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中这样写到的:“新的建筑已经把墙打开,所以消灭了内部和外部的隔离。
墙不再承重;它们只提供支承点。
产生了新的、开放的底层平面,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因为内部和外部现在互相渗透。
”所以,不得不说密斯很大程度上是把杜斯堡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试图使内外空间融合,创造空间虚实对比的效果[5]。
创新精神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创造精神在早期就奠定了基础,他的哲学观点是始终如一的,并且在不断地推敲与完善,但是他却从不改变它的结构[2],密斯·凡·德·罗就是这种类型,他在早期阶段受凡·杜斯堡思想的影响,确定了界限模糊、相互联系、自由穿插和相互渗透的“流动空间”的设计概念,在之后的四五十年的建筑生涯中,将杜斯堡的思想推向了更远更广的现实生活中。
正如蒙德里安所说:“在未来,……我们将不再需要绘画,因为我们将生活在实现了的艺术之中。
”参考书目:[1] Mies van der Rohe.Die Vorausset zungen bauk ü nstlerischen Schaffens,1928,unpublishedmanuscript.Described by Fritz Neumeyer.Baukunst und Zeitwille.In:Der Querschnitt4.No.1(1924):362.[2] 刘先觉.密斯·凡得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 Theo van Doesburg. Towards a plastic architecture[J].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De Stijl, XII, 6/7, Rotterdam 1924.[4] 孙琦.立体主义建筑的启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1.[5] 孙琦.构成主义的空间概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