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一 战 之 后 , 密 斯 于 1 923年 一1 924
的 德 国西部城 市 ,这种地理 优势使 密斯 年 创办 了 《创作 》杂志 ,并发表 设计 论 既 具 有 荷 兰 人 的 温 和 同 时 又 不 失 德 国 人 点 、举 办 展 览等 活 动 。 1921年 , “蜂
的理性 ,这为 密斯对待 设计理 性 的态度 巢 ” (图4—1,图4—2) 方案在高层办
如 ,1954年 的 休 斯 顿 卡 利 南 厅 1957 多 ” 的设 计 哲 学 。 正 如 密 斯 所 说 , “我
年 的 古 巴 圣 地 亚 哥 巴卡 尔 第 办 公 大 厦 : 们 反 对 一 切 审 美 方 面 的虚 夸 、 教 条 和 形
1 968年 的 密 斯 最 后 一 个 主 要 代 表 作 式 主 义 。 ”I. 在 他 看 来 , 1 9世 纪 末 20世 品 — — 西 柏 林新 国家 美 术馆 (图 1 0)[10I。 纪 初 盛 行 的 哥 特 式 、洛 可 可 的 建 筑 风 格
图 2
图 3
一●●● I—1'— ::- tl !
图 5
建筑 设计都 深受导 师辛克 尔和 贝伦斯 的
影 响 ,如 1912- ̄:-为 克 鲁 勒 夫 人 设 计 的 克
密 斯 ·凡 德 罗 1 886年 3月 生 于 德 国 鲁 勒 住 宅 (图3)13]。
亚 琛 , 这 是 一 个 位 于 荷 兰 和 比 利 时 交 界
奠 定 了基础。 密斯未接 受过任何 正 式建 公楼设计竞赛上大受褒扬。1 922年 , 他 筑 学 教 育 ,只 在 一 所 职 业 学 校 学 习过 两 领 导 “十 一 月 学 社 ” 建 筑 部 开 展 活 动 。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密斯的全名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四个建筑大师中,他对建筑文化和建筑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几乎改变了“世界近2/3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形式上来看,在目前建筑理论界,密斯的思想似乎最为透明和简朴,这是因为密斯把建筑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
密斯的建筑思想能够全世界的迅速的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密斯理论上这种近乎透明性。
本文拟研究密斯建筑思想的来龙去脉,期望能够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理论基托和密斯建筑的根。
背景阐述和理论依据当密斯从圣·托马斯那里看到真理的定义即“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时,表现为欣喜若狂。
同时,圣·奥古斯丁的“真的光芒就是美”也是密斯喜欢的名言。
从上述两段句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真”或“真理”的阐释,泄露出密斯思想上的哲学偏好。
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隐秘入口。
一、真或真理与形式圣·托马斯是经院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中的事物分为形式(Form)与质料,形式是事物的主要决定因素,质料则是被动的因素。
事物的性质是由形式所决定的。
比如,石凳和石桌,虽然质料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一个是桌子另一个是凳子。
“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所要说明的是“真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实或者事物的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事实”其实就是“事物运动造成的现实”,它被看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也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在此把“事实”理解为抽象事物。
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真理”,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事物的“真理”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这样,就可以看出密斯其实就是把“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领悟成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他的哲学以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基础。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摘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精髓。
当“少即是多”从德国的现在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更多的是德国这个民族所独有的严谨性和理论性。
德国自古都是一个有着严格传统、固执的性格和顽强作风的民族。
过多的繁琐的结构和浮华与变现的装饰,都被这个民族所淘汰。
密斯?凡德罗的现在主义设计也影响了这一种现在装饰精神在欧洲古典装饰密集的地区得以大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熏陶下,成就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这种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简的设计风格,同样这也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德国甚至世界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空间流动;德国室内装饰一、研究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密斯?凡德罗通过对柯布西耶和沃尔特?罗格佩斯所大力推动的新的建筑主义观念,即成为先锋派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理论实践研究,在思考下得出了新的建筑设计所提倡的主导思想。
因此,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推动下,传统欧式建筑上所能看见的严谨的装饰花纹,和繁琐的石材构件都被一一的排除掉,局部的细节装饰也被他统统拿除,改之为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带有强烈理性思维风格的建筑流派装饰。
这种做法挑战了传统古典欧式建筑的权威,很多古典传统建筑师并不是很认同这样极其简洁,甚至是呆板的建筑形式,认为这样的建筑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古典欧式贵族建筑的奢华装饰提出了装饰过于奢华、造价过于昂贵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建筑形式得到了人们的支持,提倡节约风气的建筑理论在当时孕育而生。
理论学家也大胆地批评过去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只是为了服务皇室贵族而产生的建筑形式,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实用节约的风气。
浪费花俏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在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中被完全剔除,也是人们对建筑的形式从古典转变为现代的开始。
二、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来称“设计学院”。
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少即是多”是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少即是多是针对在建筑艺术处理上的,主张技术与艺术互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确完美的艺术效果。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依赖结构,却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精心制作结构。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密斯·凡·德罗建立了一种当代的建筑学标准。
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开创者和玻璃幕墙的缔造者,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仅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也大大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建筑上人们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的多余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更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而正是这种实践体验让他理解了设计的本质。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其实“少就是多”的内涵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卷,而是在于一大片留白之中那醒目的几笔。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或者接触苹果产品时,第一感觉是:简单!而当你真正使用苹果产品的时候你一定又会感受到这种简单背后功能的强大。
事实就是如此,强大的功能并不影响产品的简单呈现,简洁被认识是苹果最为普遍的美学特点,一直以来,乔布斯都专注于打造简洁的产品,这种对于“少”的追求已经延伸到产品之外。
浅论密斯凡德罗“少既是多”的设计哲学

浅论密斯凡德罗“少既是多”的设计哲学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哲学“少即是多”在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打破了传统设计的条条框框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这一建筑哲学在他的作品中的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德国馆中,整个场馆中除了一些椅子和必要设施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东西。
场馆没用使用传统的墙体承重的方式,而是利用了8根钢柱作为承重结构,从而使墙体得以自用穿插,不仅将有限的空间合理的划分,墙体也成为了一种引导物让游客能有序的在展馆中穿行。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整座场馆放弃了孤立封闭的室内空间,而是采用了室内外空间连接的方式,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让空间产生流动性,最终使整座展览馆本身也成为了一件完美的展示品,受人称赞。
如果说巴塞罗那德国馆是密斯“少即是多”理念的典型代表,那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就是他“少即是多”理念对的终极体现。
场馆的平面几乎是一个正方形,钢架作为外露的支撑结构,玻璃幕墙将内部空间完全展示在人们面前。
密斯在这件作品中完全摒弃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将他心中认为的终极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件作品作为密斯的封笔之作,受到了不少的褒赞,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疯子的最后疯狂。
密斯的一生是突破创新的一生,他的建筑哲学在我们现在看来也许很普通,但这更体现了他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密斯凡德罗无疑是现代艺术设计上的英雄。
密斯“少就是多”

大厦主要体现为竖立的长方体,除 底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 整齐划一,没有变化。
窗框用铜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 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 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
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 都经过慎重的推敲, 简洁细致,突出材质 和工艺的审美品质。 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 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 的摩天楼构想,被认 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 作品之一。
西格拉姆大厦 (Seagram Building)
时间:1954-1958年 地点:美国,纽约(与菲利浦•约翰逊等合作)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 美的倾向要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 位。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 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 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 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品,也是密斯 “少就是多”理念的典型代表之一。
欲知“流动空间”理念,请听下回分解!
The end…
室内空间布局齐全而简练,为开阔视野,将空间中的功能区全都集中到 了房屋的中心位臵,房间与家具均未设计靠墙,这样当房屋的主人在房间 里的任意一角活动都至少能看到两面完整的由玻璃框分隔出的屋外的风景。 设计师利用组合的模式将两间带浴盆的卫生间安放在家具组合两侧,分 别由两侧进入,门被完美的契合于两侧装饰线条之内,如果不是门把手泄 露了“天机”,远远看去就像四个普通的立柜立于组合两侧。简单的设计 就将本该繁琐的布局化繁为简,这就是细节处的“少就是多”。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理解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理解1. 什么是“少即是多”?说到“少即是多”,很多人可能会想,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啊?我们都知道,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往往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可是密斯凡德罗却告诉我们,简约才是真理,少得反而能让我们得到更多。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那些繁杂的事情,简直像是在做一桌丰盛的晚餐,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吃不下那么多。
就像当你在超市里逛,看到货架上的零食琳琅满目,结果回家发现,买了一大堆,却只爱吃那几种。
于是啊,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简简单单,反而能让我们更快乐,更满足。
1.1 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来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去年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婚礼现场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五光十色的装饰、各式各样的美食、还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
但说实话,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那简单的誓言交换。
两个新人站在一起,简单几句,却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爱和温暖。
相比那些繁复的节目,简简单单的情感反而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真的是“少即是多”的完美诠释啊!1.2 工作中的应用再说说工作上的事吧。
大家都知道,职场上要想脱颖而出,简直就像是打怪升级。
可是,我身边有个同事,他的工作总结总是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你看他那份报告,字数不多,却把核心信息一针见血地捅到了,让领导一看就懂,简直是一种艺术啊!而我呢,写报告的时候就像做菜一样,拼命加调料,结果领导看了之后只能摇头。
你说,这不就是“少即是多”的生动例子吗?2. “少即是多”的哲学2.1 生活哲学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追求的越多,反而越容易失去。
就像在购物的时候,看到打折的衣服,总想着多买几件,结果到了家里,发现根本没时间穿。
就好比那句老话:欲望无穷,最后只剩空虚。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放下那些多余的东西,反而能让我们的心灵更轻松。
真的是“少即是多”啊,心里舒服多了,生活也随之变得美好。
2.2 人际关系说到人际关系,大家也应该有体会。
我们常常希望能交到很多朋友,结果最后发现,朋友多了,却没有几个知心的。
密斯“少就是多”.

西格拉:1954-1958年 地点:美国,纽约(与菲利浦•约翰逊等合作)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 美的倾向要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 位。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 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 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 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品,也是密斯 “少就是多”理念的典型代表之一。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主要作品一览
范斯沃斯住宅 (Fransworth House)
时间:1946-1951年 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普来诺
如支撑起来 的鸟笼,一 览无余。密 斯也因而被 称为玻璃幕 墙的缔造者。
范斯沃斯住宅是一幢位于河岸边的别墅,建筑占地面积并不大,仅一百多平 方米,呈“盒子”状。 建筑整体线条简洁大方,线与线之间成直角或平行走向,没有弯曲的线条与 弧度,一切为九十度的矩形造型并无直角以外的角度,简洁明了。 房屋的建造上选择的是讲求轻盈而牢固,稳重而巧工的钢与玻璃构架,室内 无承重墙,承重柱臵于屋外;建筑外墙采用通体白色,在秋黄夏绿的浓荫衬托下, 白色的房屋显得跳脱而夺目;建筑外观四面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不但可以 满足室内采光的需要,而且使整个”盒子”达到了晶莹剔透的效果。建筑的“少” 与环境的“多”相融相交,环境的多样化将简洁的建筑也衬托的丰富起来,达到 建筑与环境统一协调。
地点:德国,柏林
密斯的名声,从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 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开始,走过40年的 人生,为他的祖国设计的新国家美术 馆,标志着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达。
和巴塞罗那的德国 馆相比,晚年的设 计已经是在单纯的 造型中寻找到归宿, 他为新国家美术馆 设计的是一个几乎 不需要进行任何切 割的巨大正方体。
范斯沃斯住宅造型类似于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建筑外观也 简洁明净,高雅别致。袒露于外部的钢结构均被漆成白色,与周围 的树木草坪相映成趣。由于玻璃墙面的全透明观感,建筑视野开阔, 空间构成与周围风景环境一气呵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2012-11-26 | 所属分类[ 大师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德国人,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密斯·凡德罗建立了一种当代的建筑学标准。
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开创者和玻璃幕墙的缔造者,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仅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也大大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密斯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凡德罗建筑风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改采用了柯布西耶与沃尔特·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
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
当时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为批评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浪费华巧的实证。
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幕墙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
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1930年密斯在捷克波尔诺(Brno)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Villa Tugendhat)也被视为此高峰期的经典建筑。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
密斯从事建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建筑结构把他带到建筑前沿。
同时,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
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
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重视细节,用他的话说―细节就是上帝‖,这归功于他父亲对其技术的教导。
虽然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学习,但他很小随其父学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大样掌握了绘图技巧。
同时,他用极为大胆、简单和完美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密斯并不是特别关注装饰原料的选择,但是他特别注意室内架构的稳固性。
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一样,密斯也特别重视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
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密斯也重新定义了墙壁、窗口、圆柱、桥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现在已经扬名全世界。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
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从事设计工作。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即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
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
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与此相类的还有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这种精致不是来自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即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我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
流动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我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
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有趣的是,在西方,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
与二十世纪其他三位建筑大师中的赖特不同的是,密斯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显露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向往。
但‖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只不过,诚如我前面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甚至使一般人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在稍后于德国馆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内详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全面空间:或称为‖通用空间‖、‖一统空间‖是密斯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
我认为这是从‖流动空间‖中发展而来的。
在‖流通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互相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当我们把其中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空间整体.在这片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形式.这就是‖全面空间‖了,我无从推断出密斯是否也象我这样从‖流通空间‖得到‖全面空间‖,但也许我可以试着寻找大师的足迹。
与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不同的是,密斯认为人的需求是会变化的,今天他要这样,明天他又会要那样,而建筑形式可以不变,套句中国古话,就叫‖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又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们可以在其内部随意改造,那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了。
1950-56年密斯在伊里诺理工学院的克郎楼中非常清晰的表达了他的这种想法,在120m*220m的长方形基地上、克郎楼的上层是可供400人同时使用的大空间,包括绘图室,图书室,展览室和办公室等空间,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来分隔.克郎楼正象起名字–crown(皇冠)–一样,精致典型但很不实用,据说很少有人愿意在其通透的大玻璃墙内学习和工作.从这点说,克郎楼是失败了,但其体现的‖全面空间‖思想,却是二十世纪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
密斯凡德罗:巴塞罗那椅密斯·凡德罗生平简介: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童年的时候,密斯小名是路德维希·密斯。
青年时,他在父亲的雕塑店里工作,后来搬到柏林加入了Bruno Paul的工作室。
接着1908年到1912年间,密斯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工作室工作了4年。
彼得·贝伦斯的工作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设计理论与德国文化是否能够结合的一些看法。
青年时的密斯已经是一个慎重、沉默的思考者。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些设计的天份之后,就决定将原先的名字之后,加上了凡德罗姓氏,而舍弃了原先平凡的玛丽亚、蜜夏埃尔等字。
凡德罗这个姓氏的拼写模仿贵族的姓氏。
改名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业。
为德国的上流阶级设传统德国建筑与室内设计。
当时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
特别是卡尔所惯用的宽广比例、立方体容量般的设计手法,还有散布的、折衷的经典空间配置,让密斯感到到这是一个建筑世纪的转折点。
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
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
密斯·凡·德罗为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建的德国馆仅存在5个月,没吸引很多注意,但被拆除25年后被誉为大师杰作,于1985-86年间在巴塞罗那重建。
他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凡德罗年谱:1886年3月27日,生于德国亚琛(Aachen)1897-1900年亚琛教会学校学习1900-1902年亚琛职业学校学习1902-1907年柏林,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事务所做学徒1907年离开保罗事务所,完成第一个工程里尔(Alois Riehl)住宅1908-1911年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事务所工作1912年海牙,为克吕勒住宅进行设计1912-1914年柏林,作为独立的建筑师进行设计1914-1918年服军役1919-1937年柏林,从事建筑设计1921-1925年任十一月学社(Novembergruppe)建筑展览会主持人1921年与妻子和三个女儿永久分离并更改姓名1923年进行砖式乡村住宅计划1925年建立十环学社(Zehner Ring)1926-1932年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副主席1927年任斯图加特(Stuttgart)城魏森霍夫区(Weissenhof)住宅展览会负责人1928-1930年捷克布卢诺(Brno),设计土根哈特(Tugendhat)住宅1929年任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负责人1930-1933年任德绍和柏林包豪斯学校校长1937年第一次游历美国1938年任美国芝加哥阿尔莫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1940年改名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1944年入美国籍1958年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退休,芝加哥,从事建筑设计1959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0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约翰逊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1969年8月19日,于芝加哥逝世,享年83岁密斯·凡德罗代表作品:艾洛伊斯·里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1911年)黑尔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毁),柏林,(1921年)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1926年)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1925-1927年)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1928年-1930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1928-1929年)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诺伊州,(1946年-1951年)湖滨大道860号和880公寓大楼(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国,(1952-1953年)大会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合作,纽约,(1954年-1958年)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