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解读

合集下载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建筑理念影响了许多建筑师和建筑学生。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他通过材料、空间和光线等元素的运用表达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一、材料的运用密斯·凡德罗在设计中善于运用玻璃、钢和混凝土等材料,他将材料的本质和特性运用到极致,展现出建筑对材料的极大尊重。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材料的运用是简洁而精致的,强调材料的质感和本真。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巴比伦国王广场德国馆,这座建筑完美地呈现了不锈钢材料的本质美感,同时钢材质感的强烈对比也突显了建筑的立体感。

二、空间的营造密斯·凡德罗注重空间的营造,通过空间的组织和布局来表达建筑的内涵和韵律。

他追求简洁而刚毅的几何结构,善于利用立方体和长方体等基本形体,通过精确的布局和设计来达到空间的流畅性和通透感。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罗那巴比伦国王广场德国馆,这座建筑将空间的流线设计得异常流畅,空间的布局合理且自然,呈现出极致的空间美感。

三、光线的运用密斯·凡德罗善于利用光线来表达建筑的质感和气质。

他充分运用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的组合,让光线在建筑中穿过材料和空间的交汇处,从而营造出美感和气氛。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芝加哥西蒙斯能源国家技术中心,这座建筑的设计将光线带入建筑内部,光线营造出空间的开放感和简洁感,展现了建筑内部丰富的层次和深度。

综上所述,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在材料、空间和光线的运用上都表达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他的设计风格简洁而精致,强调材料的本质美感和空间的流畅性,通过光线的运用点缀出建筑的气质和韵律。

这种倡导材料和空间本质的建筑风格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建筑设计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内容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内容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内容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最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思想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密斯的设计思想进行总结的1000字文章。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设计思想注重简洁、功能和纯粹的美感。

他的作品以清晰而几何的形式、大量使用钢和玻璃,以及对空间与光线的处理而闻名。

首先,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强调“少即是多”。

他认为建筑应该追求简洁、纯粹和坦率。

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大量的水平和垂直线条。

他通过减少装饰和杂乱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清晰和平静的建筑语言。

其次,密斯的设计思想强调功能性。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应该服从其功能需求,并通过精确的构造来实现。

他常常使用简单的结构和可重复的模块,使建筑物具有灵活的功能性。

例如,他设计的著名作品“德国国家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满足各种展览和活动的需要。

同时,密斯·凡·德·罗注重材料的本质和使用方式。

他认为建筑应该使用真实的材料,如钢、玻璃和混凝土。

他没有隐藏或伪装这些材料的特性,而是直接展示出来。

例如,他常常使用大型的玻璃幕墙,使建筑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并创造出开放、透明的感觉。

此外,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强调空间和光线的重要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创造出宜人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宁静和平衡。

他通过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墙、开放的平面布局和简洁的室内装饰,创造出开放而又轻盈的空间感。

他特别注重自然光的利用,通过合理的窗户设计和空间规划,使光线能够自由穿透室内,营造出温暖而舒适的氛围。

最后,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而不是与之竞争。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一。

他的设计理念以简约和功能性为核心,强调材料和结构的真实性,追求建筑的纯粹性和代表性。

本文将分析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密斯·凡德罗注重空间的开放与流动。

他采用大量的玻璃墙和开放的平面布局,创造了一个连续而流畅的空间感。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将室内外空间融合在一起,使室内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他遵循了“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尽可能减少隔断和空间的分割,使整个建筑呈现出统一而开放的感觉。

密斯·凡德罗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和简洁性。

他善于运用钢结构和玻璃材料,将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直接表达出来。

他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墙和钢结构,强调建筑的透明和轻盈感。

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装饰,只有真实的材料和简单的构造。

这种简朴而真实的设计风格,使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也体现了他对“真实”的追求。

密斯·凡德罗注重比例和对称。

他的建筑设计追求几何形式的清晰性和均衡性。

他善于运用水平线和垂直线,通过对称排列和明确的比例关系,创造出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感觉。

他的建筑往往是简单而富有秩序感的,在极简的形式中体现出严谨和谐的美感。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表达了功能性的追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根据其功能和使用需求来进行设计,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他的设计强调功能与美的统一,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人体工程学的考虑。

他的建筑设计充分尊重人的活动和需求,力求创造出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舒适和宜居的空间。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理念通过空间的开放与流动、材料的真实与简洁、比例的对称与均衡以及功能性的追求等方面进行了表达。

他的设计注重建筑的纯粹性和代表性,追求简约而精致的美感,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以其简洁、几何和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而闻名,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出他对空间、材料、结构和光线的表达分析,以及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

密斯·凡德罗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对空间的表达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空间的简洁和清晰性,倡导“空间的精确和秩序”。

他认为建筑应当是空间的组织者,而不是填充者。

他在设计中常常采用大跨度的结构和清晰的几何形体来创造宽敞而统一的空间。

他设计的著名作品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中,利用玻璃、大理石和镜面墙来打破室内外的界限,创造了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的空间。

这种对空间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密斯·凡德罗对于美学和功能的高度追求。

密斯·凡德罗对材料的表达也是他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常常使用工业化材料,如玻璃、钢和混凝土,来表达建筑的结构和质感。

他将这些材料的本质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它们展现出自己的美感和力量。

他设计的西湖大厦(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中,使用了清晰的玻璃幕墙和简洁的线条来创造室内外视觉的连通性,让建筑在城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对材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密斯·凡德罗对于建筑的坚持和追求。

密斯·凡德罗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对光线的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光线是建筑的灵魂,可以赋予建筑生命和活力。

他在设计中常常会精心布局建筑的开窗和采光系统,以使建筑能够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阳光和阴影的进入。

他设计的伊利诺斯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园中,利用了长条形的玻璃窗和宽敞的室内空间,创造了明亮而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建筑学的发展。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密斯·凡德罗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纯粹性。

他认为,建筑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提供人能够居住和工作的条件,建筑的功能性应该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考量。

因此,他的设计风格非常注重功能性,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是围绕着实现设计目标而设计的。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建筑的纯粹性,认为建筑应该追求简洁和纯粹,他的设计中没有多余的物件和装饰,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是简洁而精准的。

这种追求纯粹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几何抽象主义”。

其次,密斯·凡德罗认为,建筑应该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平衡和秩序。

他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空间的使用和分配,通过对建筑体量和空间的分割、分层和分配,营造出各自独立而又有机相连的空间,使空间内部达到平衡和秩序。

他的设计中经常用到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让建筑内部的空间和外部的环境完美融合,创造出通透、明亮的空间。

第三,密斯·凡德罗追求精益求精和技术创新。

他认为,建筑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建筑师应该善于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以提高建筑的质量和美感。

他在自己的设计中经常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钢材、玻璃、混凝土等,从而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他对建筑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上。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凭空存在的物体,而应该是建筑环境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建筑的社会责任,认为建筑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他的设计中,建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用价值,更是精神享受。

综上所述,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注重功能性和纯粹性、空间的平衡和秩序、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上。

密斯的设计理念

密斯的设计理念

密斯的设计理念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是以极简主义为核心。

他的作品具有简洁、清晰、纯粹的特点,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追求空间的秩序和纯粹性。

首先,密斯强调建筑的纯粹性和简洁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摒弃所有不必要的装饰和繁杂的细节,追求简单而纯粹的形式。

他的作品中经常使用直线和平面,刻意减少细节和装饰,使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

其次,密斯注重建筑的空间感和秩序感。

他强调空间的开放和流动,通过色彩、光线、家具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打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

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通透的玻璃墙和无柱的大跨度空间,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给人一种开放、宽广的感觉。

另外,密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将建筑纳入到自然环境中,通过灵活的布局和材料的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钢铁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利用透明性和反射性打造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效果。

此外,密斯的设计理念中还包含着人的尊重和舒适性的考虑。

他强调建筑的功能性,追求人的舒适和便利。

他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将建筑的功能需求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以提供最佳的使用体验。

总的来说,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是以极简主义为核心,追求建筑形式的纯粹性和简洁性,注重空间的秩序感和开放感,追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重视人的尊重和舒适性。

他的设计理念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成为国际上广泛流行的设计风格之一。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人物,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本文将对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进行分析。

密斯·凡德罗强调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

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直接来源于其功能和结构的要求。

他倡导简洁、清晰、几乎无装饰的设计,追求纯粹的形式和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凳就是由两个长方形和两个十字形的镜面形状组成。

他注重空间流动和连续性。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常常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墙和开放的平面设计打破了传统建筑中封闭和隔离的界限。

他的德国巴黎馆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内部空间与周围的花园和景观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凡德罗的建筑设计注重材料和结构的真实性和简洁性。

他倡导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如钢、混凝土和玻璃,以实现更大的开放空间和更自由的设计。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裸露的结构和构件,利用材料的本质特性来表达建筑的力学和结构。

他设计的诺贝尔墨西哥住宅使用了明亮的混凝土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墙,展示了材料的简洁和纯粹。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中强调建筑的整体性和比例感。

他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关系。

他通过精确而细致的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追求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平衡。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呈现出简洁、精确和无冗余的视觉效果。

他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采用了大量的直线和平行线条,呈现出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立面设计。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以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空间流动和连续性、材料和结构的真实性和简洁性以及整体性和比例感为核心。

他追求简约、纯粹和高度精细的设计风格,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建筑界的经典之一。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密斯·凡·德·罗he的设计思想可以被归纳为四个关键点:简约、功能性、美学和质料。

首先,简约是密斯设计思想的核心。

他倡导“少即是多”的理念,认为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地去掉一切多余的装饰和细节,而将重点放在形式和结构的简单性上。

他的设计极简主义风格促使他简化空间,使用基本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来创造清晰、纯粹的结构。

这种注重简化的设计思想不仅体现在建筑中,也应用于家具和室内设计。

其次,密斯·凡·德·罗he的设计强调功能性。

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因此,他通过巧妙地组织和布局空间,以及使用功能性的家具和材料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将不同功能的区域划分清楚,并创造出舒适、便利的空间体验。

第三,美学是密斯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他强调简约和功能性,但他同时也关注美学的表达。

他追求视觉上的和谐和平衡,注重材料的纹理和颜色的搭配,以及细节的精确与精心的构图。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简洁大方的外观,通过几何形状和对称性来创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美感。

最后,质料也是密斯·凡·德·罗he设计思想中的重要方面。

他相信,质料不仅是建筑材料的选择,还应该体现出材料本身的特性和纹理。

他喜欢使用大理石、铁、钢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将它们以明确的方式整合到设计中。

他通过使用质料的纹理和颜色来增加空间的深度和层次感,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密斯·凡·德·罗he的设计思想是简约、功能性、美学和质料的综合体现。

他的设计注重简化与实用性,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高度的简洁和优雅,通过几何形状、对称性和精确的细节来创造出宁静而美丽的空间。

他的设计还强调质料的选择和运用,以达到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体验。

密斯的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地研究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解读
作者:陈茜学号:1209505359
作为一个中国学习建筑的学生,密斯对于不论是年代还是空间都十分遥远,但我学习了近代建筑思潮这门课,我被他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深深吸引。

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似乎打破了对于欧洲传统建筑厚重的墙壁,繁杂的装饰的印象。

仿佛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一下子从固有的建筑形式中解脱出来。

可想而知,在二十世纪的欧洲建筑界,这会是多么大的冲击。

“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就是对于密斯建筑思想的的经典注解。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密斯的成功之道。

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石匠家庭,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涯深那些精美的古建筑。

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

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等。

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片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

直至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少就是多”这一理论可以在他的任何作品中得到诠释,方形是密斯最偏爱的建筑形式,这位建筑师似乎对方形情有独钟,不论是平面还是造型他都是用简单的线条组成方形或者矩形的形式,而把其他所要他认为不重要的因素统统砍掉了。

他主观上追求作为真理的形式,客观上却造成了“少就是多”的思想。

因为只有把现实生活中充满细部和繁琐的建筑做一系列的精简和抽象才能还原为密斯的方形和方体,这样就必然产生删繁就简的抽象过程。

“少就是多”是密斯为自己的高度抽象的方形或方体制造的一个理论依据。

谈及到“少就是多”,我们不禁联想到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

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


“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

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

国画大师简单的轻描淡写却能表现出画中的神韵,而密斯的建筑同样如此。

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他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

“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

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

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与此相类的还有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

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这种精致不是来自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

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

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

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

“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

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

我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

“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

我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

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有趣的是,在西方,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

虽然密斯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表现出他对于中国建筑的热情与研究,但我发现“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

只不过,诚如我前面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
其差异性甚至使一般人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

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在稍后于德国馆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

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相联系的空间。

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内详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全面空间”或称为“通用空间”、“一统空间”是密斯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

我认为这是从“流通空间“中发展而来的。

在“流通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互相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当我们把其中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空间整体。

在这片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形式。

这就是“全面空间“了,我无从推断出密斯是否也象我这样从“流通空间“得到“全面空间“,但也许我可以试着寻找大师的足迹。

与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不同的是,密斯认为人的需求是会变化的,今天他要这样,明天他又会要那样,而建筑形式可以不变,套句中国古话,就叫“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又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们可以在其内部随意改造,那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了。

1950-56年密斯在伊里诺理工学院的克郎楼中非常清晰的表达了他的这种想法,在长方形基地上、克郎楼的上层是可供400人同时使用的大空间,包括绘图室,图书室,展览室和办公室等空间,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来分隔。

克郎楼正象起名字“皇冠”一样,精致典型但很不实用,据说很少有人愿意在其通透的大玻璃墙内学习和工作。

从这点说,克郎楼是失败了,但其体现的“全面空间“思想,却是二十世纪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

谈到密斯,我们就谈到“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然而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口头和书面传播后变得耳熟甚至老套之后,重新认识这位现代建筑大师是必要并值得的。

诚如透过那大片玻璃墙我们差不多就能看见全部的内部构件,我们似乎不用思考就能通过许多人为我们总结分析的决论把密斯看得
清清楚楚,但是这些从里到外看到的终究还是表象,正如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构件但我们并不能直接看懂密斯赋予这些构件所构筑的空间的内涵和期望一样,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学习密斯了解密斯的建筑思想,但是密斯永远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看到的密斯只是别人为我们勾勒出的平面形象。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是怎样的灵感,让这个并不是建筑科班出身的普通人想到如此超前的建筑理念。

或许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放入密斯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与密斯同行,聆听密斯的教诲,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他的这些思想会影响二十世纪的大半时间,而今天,站在遥远的东方,向远行的密斯挥一挥手。

我这个普通的建所能理解的实在太少,只有借着这挥手表达我对大师的敬意。

同时,也因为着遥远的距离,使我能够远离大师的阴影去观察他,阅读他,思考他。

密斯和其他的建筑大师一道为现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以后踩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从这条道路走过并最终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而在我看来怎样真正意义上读懂他、了解他、学习他,而这个才是正真值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学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