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合集下载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和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和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分析提要
历史与背景 设计要素分析 密斯设计理念旳发展
总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部分:历史与背景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范·德·罗旳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旳空间布局,新奇旳体形构图和简洁旳 细部处理取得了成功。它存在旳时间很短暂,但是对当代建筑却产生了犹如 经典似旳广泛影响。
墙体与轴线重叠 墙体与轴线相接 墙体与轴线偏离
构成支撑与围 和两大致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2 、方形元素旳反复
方形元素旳提取有利于了解密斯建筑旳百分比由来与空间感受, “方形”主要体目前完整纯净旳方形和矩形空间上。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始让步于纪念性旳体现。
(1921-1933)
( 1 9 33 - 1 9 50 )
密斯经历旳项目 规模进一步扩大, 多为公共筑. 其 中相当一部分为 高层建筑. 其平 面回归到对称中, 恢复到辛克尔旳 老式中, 纪念性 在其作品中得到 充分体现。
( 1 9 250 - 1 9 67 )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其作品旳平面形制发 生了变化, 发展了 流动空间旳组织原 型. 探讨构造与表 皮旳关系、平面旳可 能性和材质利用旳潜 能. 作品强调非对 称旳自由平面, 渐 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 古典主义旳影响口
密斯旳作品开始摆动于“ 非
对称与对称. 现成旳技术 与技术作为纪念性旳形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美 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伊 利诺理工学院 旳校园规划 及其单体设计和少许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变化. 为适 应工业生产旳需要, 构造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旳非古典主义开

巴塞罗那德国馆PPT课件

巴塞罗那德国馆PPT课件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 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 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 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3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 时代性,他在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 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 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 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 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 一种风格......
2019/10/19
15
3.材料与装饰
巴塞罗那椅
作为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离密斯很远的中国学生。 我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 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 一下子从满眼 总课 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 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 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 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建筑理论的集中体现
以结构的少换来功能的多和空间变化的多 以形式被净化后的少换来百看不厌的多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少就是多”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 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 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 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 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 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 空间。

巴塞罗那德国馆构图解析

巴塞罗那德国馆构图解析
空间层次感
德国馆的景观设计通过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营造,创造出丰富的视觉 效果,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空间感表现产生了影响。
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简约主义风格
德国馆的室内设计风格简约,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对现代室内设 计的简约主义风格产生了影响。
灵活多变的布局
德国馆的室内设计打破了传统布局的限制,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布 局,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人性化设计
德国馆的室内设计注重人性化,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人的行为 和心理需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产生了影响。
05 德国馆的未来展望
德国馆的修复与保护
修复受损结构
01
针对德国馆的受损结构,应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保持其原有
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
保护文物和特色
02
在修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馆内的文物和特色,避免对它
流动空间
德国馆的空间设计具有流动性,通过不同空间的穿插和交叠,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对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强调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德国馆的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 一,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启示。
生态设计
德国馆的景观设计体现了生态理念,注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平衡, 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趋势产生了影响。
色彩与材质的结合
在德国馆中,色彩与材质的结合非常巧妙, 不同的材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增加了 建筑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04 德国馆的现代主义影响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强调功能主义
德国馆的设计强调了功能主义的理念,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对现代建筑设 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放式平面

巴塞罗那德国馆解读

巴塞罗那德国馆解读
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 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涯深那些精美的古建 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 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 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 自己的事务所 .....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 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片贯穿二 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直至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各 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 论

德国馆的设计将贸易展览排除在外——除了 一座雕塑和几件专门设计的家具(称作“巴 塞罗那椅”或者“密斯椅”)之外,展馆内 没有任何展品。这样一来,密斯可以将展馆 设计为连续的空间,使得展馆内外没有明确 的界限。“这座建筑的设计将结构和围护完 全分开——自由排布的平面隔断穿插于十字 形的钢材组成的矩形框架中。”但是,实际 上这座建筑的隔断也是承重的,所以它更接 近于混合结构。展馆的平面图非常简单。展 馆的基础是由洞石建造的,从平面图上看接 近“U”型,主展馆、一个辅助用房和一个 大型水池都坐落其上。地板从馆内一直延伸 到水池,和隔断一样,起到了连接内外的作 用。展馆相对大水池的另一侧,围墙也组成 了“U”型,“U”型中间则是一个较小的水 池,水池中竖立着格奥尔格·科尔贝所作的雕 塑。屋顶由镀铬的十字形钢柱撑起,给人以 悬在空中的感觉。罗宾·埃文斯说,闪闪发亮 的柱子更像是在把“悬浮”的屋顶向下拉, 而非向上支撑其重量。
——密斯· 凡德罗——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 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 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 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 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 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密斯从事建 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而 正是这种建筑结构把他带到建筑前沿。同时, 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 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 运用。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 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 而定。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 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 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 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很哈特别墅分析课件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图很哈特别墅分析课件

纵横交错,隔而 不断,既分隔又联 系、半封闭半开敞
这座建筑物本身所 体现的是一种新的 建筑空间效果和处 理手法。
完整的梁柱框架体系是流动空间的结构前提
“流动空间”的两套基本系统 (1)规则的钢框架 (2)自由布置的隔墙
屋盖 附加钢梁 工字形钢梁构架
合金十字钢柱
工字型钢构架基础 角钢支柱
金属饰面
严格控制平面生成—为精确地实现几何控制的作用
然而在吐根哈 特别墅中,密 斯明确将起居 室的流动空间 以清晰完整的 玻璃体量呈现, 吐根哈特住宅 在其一侧设立 了条形庭院, 然而它是透明 的,在外观上 被整合到统一 的玻璃体量中, 不再是利用封 闭的石材墙面 来作为建筑外 观,从而最大 限度地使室内 外空间的边界 弱化甚至消除。
一层平面的流动空间,对人的空间心理的限定和释放,运用一 些出挑的墙壁和弧形的隔墙,又给人一种空间导向。错觉后拥 有一种无限的感觉。
1.建筑结构
顺着墙体延伸的空间,在玄关处 汇集。红色区域内的空间不再是 一个孤立的独体,蓝色区域内的 走廊向中间推移,渗透,使其具 有了相应的动感。
2.精湛的节点处理
角钢支柱
金属饰面
3.内部结构
停放空间 交通空间
居住空间 流通空间
二层功能分析图
停放空间 交通空间
居住空间 流通空间
4.流动空间
4.高贵光滑的材质罗马石Βιβλιοθήκη 华大理石 缟玛瑙石古绿大理石
阿尔卑斯绿大理石
5.流动空间分析
• 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 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有趣的是。在西方, 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 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的创 造和应用,并且那本很著名的<<园治>>将其理论化了。 “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那些名著中外的园林 就是中国造园者们千百年思想的总结,方寸之地中的千山 万水就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 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 理解与密斯凡德罗又多么相似。

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

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

大师作品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密斯摘要:他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他用钢和玻璃改变了整个世界,他的建筑讲求精美,看起来典雅细致,他就是是密斯·凡·德罗。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本文将分析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德国馆,解读密斯的建筑思想和艺术。

关键词: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密斯,少即是多,流动空间,天际线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市三分之一的天际线——汤姆.沃尔夫1886年,密斯出生在德国亚琛古城。

当他日后被授予这个城市的金钥匙荣誉时被誉为亚琛继查理曼大帝后最伟大的亚琛人,第二个查理曼。

密斯的全名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尔。

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著名的石匠,他从做他父亲的学徒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虽然他从未上过正规的建筑学校,但他的确改变了世界的城市天际线。

1929年,密斯·范·德·罗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该馆在博览会结束后拆除,它是一个传奇。

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

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

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个展馆存在仅仅6个月。

但它却在被拆除25年后得到世人的吹捧,被高呼为是“魏玛共和国”在世界面前树立自由、开放、友好、现代化的明信片和形象大使。

巴塞罗那德国展览馆的墙体是可以不用承受屋面重量的,柱子的功能才是去支撑建筑,这是与我国“墙倒屋不塌“建筑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

墙体是用来划分空间的,起隔断作用,而密斯·凡·德·罗在这座德国馆的墙体运用了石墙和透明与半透明的玻璃墙。

这样不但解决了功能划分,而且还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使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深切的感受到德国馆处处通透自由。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皇冠厅 IIT) (Crown Hall IIT)
梅隆 科技馆(Mellon Hall of 科技馆(Mellon Science) Science)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Pavilion)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 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 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 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 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 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 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 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 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 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 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 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 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 氛。是“现代主义建筑” 氛。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之一。
• 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 密斯· 罗的名言“少就是多”
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பைடு நூலகம்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 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 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
玻璃幕墙的缔造者! 玻璃幕墙的缔造者!
美国伊利诺斯州普莱诺 范士沃斯住 宅(Farnsworth 宅(Farnsworth House Plano, IL) IL)
巴塞罗那德国馆
一 人物介绍 二 建筑介绍
建筑师:密斯·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密 1886-1969)密 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 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坚持 “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 少就是多” 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 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 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 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 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 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 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 艺术。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

设计与理论098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S IDEA IN ARCHITECTURAL DESIGN—THE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EXPO长春工业大学 林慧颖 陈飞青年时期的密斯主要为德国上层社会阶层设计传统的德国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期间深受古典主义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思想的影响。

其后,又积极吸收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成为了德绍时期的包豪斯校长,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重要思想。

这些学习与实践经验为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德国馆的建筑背景以及介绍1.2.1建筑背景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着领土、经济、精神上多重的折磨。

社会急需新的力量改善生活现状并重振人民的自信心。

在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德国设计界最终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方法以及表现形式,并对20世纪的全球设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

现代主义设计具有简约的造型、机器化生产、经济实用、为大众服务等特征。

于是,以往的古典风格的造型、装饰、技术急剧简化,改之以方便工业制造的无装饰几何材料,不仅能够批量化生产而且与手工制造相比大大减少了耗时。

工业技术随着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由此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大量运用,密斯就是当时的代表之一,由此,他的巴塞罗那馆也因创新理念而成为现代主义建筑里程碑式的存在。

1.2.2场馆介绍密斯所建造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下简称德国馆)占地约长50米、宽25米,整体由三个展示区域和两部分水域组成。

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作为承重,屋顶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平屋顶,因为墙壁不需要起到承重作用,所以可以自由1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1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出生于德国亚琛,他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为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

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

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 李政 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

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

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中的评论
世界文化 人物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

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

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

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

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

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

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在一个擅长木结
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

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

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

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
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

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

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

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

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

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深入探索钢建筑的艺术特点,认为与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装饰之美不同,钢建筑艺术在于纯净典雅的形式之美,在于精确简洁的技术之美。

密斯是现代建筑大师中当之无愧的“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对于理想化建筑形式的执著追求有时会与业主需要之间产生严重的冲突,范斯沃斯住宅是最为典型的事件。

范斯沃斯出身于芝加哥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

从西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美国著名的肾脏病专家。

作为一名家境显赫、事业有成的单身女医生,范斯沃斯希望在中年时期拥有一幢周末乡村别墅。

密斯承担了这项设计任务,并在设计过程中,与范斯沃斯之间产生了超出设计师和业主的暧昧情愫。

范斯沃斯住宅秉承了密斯一贯的纯净简洁的建筑风格,住宅外形是一个全通透的玻璃方盒子,内部是一个大通间,起居室、卧室都用家具分隔,室内只有一个长条形的封闭区域,围合了卫生间、厨房、管道井等功能空间。

业主的家庭活动在室外都可以一览无余,生活的私密性无从谈起;通透的玻璃墙面在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方面都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业主生活的舒适性难以保证;精细的施工工艺、
昂贵的建筑材料也使得住宅的造价大大超出了预算。

在住
宅即将完成的阶段,住宅已经成为业主与建筑师之间情感产生裂痕的导火索,范斯沃斯将密斯告上法庭。

虽然这场官司最终是以密斯的胜诉收场,但“玻璃盒子”引发的争论似乎至今还未平息。

现代建筑大师
密斯擅用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在其绝大部分作品中,二者的表现都是最精彩的亮点。

密斯这些现代建筑作品的出现,对于改造美国城市的面貌确实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建筑评论界仍将这种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的建筑,称为“密斯风格”。

但是由于密斯风格的建筑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复制,以致造成大量单调的、耗能的玻璃和钢盒子的泛滥,密斯风格也受到建筑评论界的抨击。

在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开始反思现代建筑风格对于城市风貌的负面影响,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历史遗产保护运动。

典型密斯风格的玻璃幕墙式的板式高层,由于忽视与周围环境的呼应与继承,而不能为公众所接受。

无论建筑界对密斯建筑的评价如何,密斯对现代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后来20世纪风靡世界的摩天大楼作为钢和玻璃的杰作,正是源于密斯的理念。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建立了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当代大众化建筑审美,他的建筑理念影响着全世界建筑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建筑大师。

世界文化 人物12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作者:李政, 李贺楠
作者单位:
刊名:
世界文化
英文刊名:WORLD CULTURE
年,卷(期):201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wh20100500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