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环境适应与进化

物种进化:自然选 择、基因突变、遗 传漂变等
物种形成:新物种 的形成过程
物种多样性: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性和 保护措施
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动态平衡关系
协同进化: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
协同进化的例子:蜜蜂与花 的相互适应
生态平衡的例子:食物链和 食物网的平衡关系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化石记录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化石揭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化石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时空框架 化石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适应方式:生物通过改变自 身形态来适应环境
例子:北极熊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们 在雪地中隐藏,热带鱼类的鲜艳颜色
有助于它们在珊瑚礁中隐藏。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 照、食物等
生物的行为:觅食、繁殖、 迁徙等
பைடு நூலகம்
适应方式:改变行为、生理 结构、遗传特性等
实例:北极熊的冬眠、候鸟 的迁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生物的形态结 构:适应环境 的变化,如鸟 类的翅膀、鱼
生物进化的过程:自然选择 和遗传变异
生物大灭绝的影响:物种多 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
生物大灭绝的原因:环境变 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
生物复苏的过程:新物种的 形成、生态系统的恢复等
生物复苏的影响:物种多样 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等
生物种类繁多,包 括动物、植物、微
生物等
生物具有不同的生 理功能,如呼吸、
类的鳍等
生物的生理功能: 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恒温动物的体 温调节、变温动
物的冬眠等
生物的行为习 性:适应环境 的变化,如候 鸟的迁徙、昆 虫的趋光性等
生物的遗传变异: 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细菌的抗药性、 植物的抗虫性等
4.课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绿色肥厚,储存大 量的水,且代替叶 进行光合作用。
非常发达,吸收 深处水分。
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肉质茎贮存水分,适于干旱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 以达到60毫米。 是海豹对寒冷的适应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旗形树的树 冠像一面旗帜。 是旗形树对风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要点:
适应
生物
影响
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资料分析
在炎热缺水的荒 漠中生活的骆驼,尿 液非常少,当体温升 高到46 ℃时才会出汗。
是骆驼对干旱的适应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 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 分长很多。 是骆驼刺对干旱的适应
叶
茎
退化成刺,可以 减少水的散失
2、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 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 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因为鲤鱼的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且受到 其它生物的影响,后代成活率太低,所以 产卵量多;小鸟受精作用在体内完成,小 鸟对后代保护好,成活率高。
3、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 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山羊虽好,但山羊连草根都啃食,草就不能继 续生长,且使沙土裸露,一遇大风,会使草原 沙化,影响环境。源自拟态竹节虫拟态
尺蠖
保护色
保护色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 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 的。
二 、 生 物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实例1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实例2
蚯 蚓 能 疏 松 土 壤,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例子
一、鸟类
1、斑鸠:斑鸠能够在沙漠和湿润的森林中适应环境。
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长腿和锐利的爪子跳跃或步行,以获取粮食。
此外,它们的羽毛颜色也可以和沙漠的地貌形成非常自然的融合,以躲避捕食者。
2、家鹎:家鹎可以在大城市里生活。
它们有能力让自己的身体融入城市的环境中,而且可以捕食街头上的死鱼和小动物。
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车站、公园和许多其他公共场所觅食和繁殖,甚至在一些高楼上也能看到它们。
二、猿类
1、狒狒:狒狒能够在高温炎热的环境中生存,它们在炎热的休息日,会去穴穴(洞穴)睡觉,躲避太阳的热。
它们的皮毛灰黑色可以帮助它们吸收太阳的热量,在寒冷的雨季也能帮助它们保暖。
2、猩猩:猩猩可以在潮湿热带雨林里适应环境。
它们有着抗疾病能力和较强的体力,可以攀爬树枝,在茂密的林木间跳跃,可以适应潮湿的环境。
此外,它们有着不错的捕猎能力,在森林里可以生存,也可以在乡村地区来抢夺农庄带来的粮食。
三、哺乳类
1、海豹:海豹能够在温暖的潮湿的海洋里适应环境。
它们拥有强大的肌肉,可以帮助它们游泳,能够捕猎太平洋中的海洋生物,为它们提
供食物。
此外,海豹有着完美的抗凝和抗氧化能力,可以帮助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活力。
2、浣熊:浣熊能够在次生林和旱林中适应环境。
浣熊拥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它们的体表拥有一层有着抗水的毛皮,可以帮助它们适应旱季之后的水分匮乏的环境。
它们通过捕食蚂蚁、小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来获取食物,非常地聪明。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 生物的生态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根据其特定的生态位和功能,逐渐适应并占据不同的生态环境。
例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通过长棍状的外形和多肉的内部结构储存水分,以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
而水下生活的鱼类则通过鳃呼吸和鳞片保护身体,适应水中的生存。
2. 遗传适应与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体现在形态与功能上,还表现在基因水平的遗传适应与进化中。
具有更适应环境的个体通过自然选择获得繁殖和生存的优势,将其适应性特征传递给后代。
例如,北极熊的白色皮毛使其更好地融入雪地环境,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生活资源的影响环境中的水、食物、光线等资源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源的稀缺或质量的污染对陆生动物和水生生物都会造成威胁。
食物链的中断或缺乏也将导致物种的灭绝。
光线的强弱和周期性变化,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昼夜节律。
2. 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气压、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极端高温或严寒条件下,很多动植物无法生存。
夏季进入冬眠或冬季合群悬挂的候鸟则能适应气候变化。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1. 生物的生态位与生态系统生态位是生物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角色和地位。
不同生物通过分工和互利共生的关系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而动物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营养。
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同种类的生物相互制约,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然而,目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威胁着生态平衡。
结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存在与演化的基石。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存在之一,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是因为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适应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1. 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生存的基础。
生物通过生理适应来适应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含量等因素。
例如,极地动物的体毛和皮肤颜色可以帮助它们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沙漠动物的肾脏可以过滤出更少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 行为适应
行为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生存的另一种方式。
生物通过行为适应来适应环境中的食物、栖息地、天敌等因素。
例如,鸟类会在不同的季节迁徙,以寻找更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猴子会在树上建立巢穴,以避免天敌的攻击。
3. 遗传适应
遗传适应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
生物通过遗传适应来适应环境中的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
例如,北极熊的白色皮肤和厚毛皮就是遗传适应的结果,它们可以帮助北极熊在极
寒的环境中生存。
4. 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是生物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和经验来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通过学习适应来适应环境中的食物、栖息地、天敌等因素。
例如,猴子会通过观察其他猴子的行为来学习如何获取食物;鸟类会通过试错来学习如何建立巢穴。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通过生理、行为、遗传和学习等方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些适应机制使得生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也为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时,通过适应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这种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使得生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一、生理适应性生物通过生理机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动物在寒冷的冬季会通过增加体毛或者蓄积脂肪来保持体温;植物在干旱的环境中会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减少水分蒸发。
这些生理适应性的变化可以帮助生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二、形态适应性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要求。
例如,鸟类的翅膀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鱼类的鳞片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水中游动。
这些形态适应性的变化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三、行为适应性生物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动物在寻找食物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鸟类在迁徙时会选择适宜的季节和路线。
这些行为适应性的变化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求。
四、进化适应性生物通过进化的过程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适应环境的特征。
例如,企鹅的黑白色羽毛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冰雪中,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这种进化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总结起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形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保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通过遗传和适应性进化等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
保证自身生物学功能的正常运作和繁衍后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方式:
1. 生理适应:生物通过生理机制,调整自身的生理过程以适应环境。
比如在寒冷环境中,动物可以通过增加体毛或者脂肪层来保温;在干旱地区,植物可以通过减少蒸腾、增加根系吸水等方式来节约水分。
2. 结构适应:生物通过改变体型和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比如鸟类的翅膀和羽
毛使其能够飞翔,从而适应了空中生活的环境;植物的根系可以发展成不同的类型,
以适应不同土壤条件。
3. 行为适应:生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
比如候鸟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分别选择在白天和黑夜
活动,以避免竞争和捕食。
4. 生态适应:生物通过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来适应环境。
比如某些植物和昆
虫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互相提供养分和保护;一些动物群体通过集体行为来提高抵抗
风险和获取资源的能力。
总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进化,不断发
展和演变。
这种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生存和繁衍下去。
七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9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促进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1、运用视频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察影像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教学难点:1、运用科教片,通过学生的感官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影视资料;《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课前准备:1、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装置一套,标本瓶,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若干,菜叶等。
2、兴趣小组的分工,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的探究,课上带来观察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篇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目标2.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4.运用小组讨论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后活动,学习实验测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3.鼓励学生从身边环境中发现感兴趣的生物学现象,为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生态型环境背景,生物生态图,课堂所用标本照片,引导及总结性文字。
2.标本:刺猬、苍鹰、仙人掌、鲜花、鸡蛋花、野兔、鱼、仙人掌、海豹、蚯蚓。
3.标牌:用于分组标志。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言:大家知道地衣是怎样生活的吗?它可以从岩石的裂缝总吸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又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变为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地衣与环境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各实验组都有一种生物标本或者是一种实物,我们研究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同时猜测这种生物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为生物找一个家。
二、学生小组的观察活动:几点具体要求:1.观察形态特征:根据每组的生物,结合同学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的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眼、足、叶、花等的形态)。
请大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观察整体的特征,到观察局部的特点,观察局部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顺序进行,同时记录观察结果。
2.讨论适应生活环境及特点:根据各组标本(或实物)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并具有怎样的特点。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相对适应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
生物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早就被大自然淘汰了。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仙人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是大家所熟悉的,猛禽都有尖利的牙齿、喙和抓,以利于捕食和御敌。
被捕食者也不是坐以待毙,斑马、羚羊奔跑的速度极快,章鱼会喷出墨汁借机逃脱,刺猬身上为什么长满刺,斑点黄鼬遇到敌害时会释放恶臭,还有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北极狐)、警戒色(黄蜂)、拟态(竹节虫)。
3.记录讨论结果:每组同学集体讨论,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4.结论:给生物找个家最后,分析一下你们组的标本或实物,推测它的家在哪里,会是什么样的?每组选派一人作为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请简洁、明了),若发言人说的不全,小组的其他人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向他们提问。
下面各组开始活动,时间是15分钟。
三、学生展示活动1.教师活动(1)操作课件,展示图片。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纠正观察和理解方面的错误。
(3)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各组代表发言活动(1)请各组代表到讲台上发言。
(2)各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发言。
(3)其他组成员提问,发言组可以解答。
四、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小结1.根据各组同学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演示课件中的照片)。
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五、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小结1.演示课件中“蚯蚓、沙漠中植树、植物和环境的湿度”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说明: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演示课件中生物影响环境的照片,师生共同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六、总结1.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3.人类和自然界也是相互适应和影响的,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是自然界产生飞速的变化,导致环境的破坏。
自然界反过来惩罚者人类,海啸、龙卷风、洪水等。
人类作为一种普通的生物与其它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也应当遵从自然规律。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从小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爱护环境,“关爱环境是现代人的美德”。
七、作业典型例题1.判断题:每一种生物都能永远适应环境()【答案】此题不对,因为每一种生物虽然都有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但是这只是相对的。
例如:许多鸟都具有保护色,可以避免肉食性鸟类的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又如:鱼类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典型代表,但是如果环境中没有水,生活在水中是鱼类肯定就会死去。
所以说,生物适应环境只是相对的,而不是永远适应。
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面积大,这是对的适应。
【答案】这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
在缺水环境中生活的植物,身体内有许多结构与雨水丰富地区生长的植物是不一样的。
例如:仙人掌类的植物,它们的叶片退化成针状(保水)、茎肉质化(储水)、根发达便于从更深、更广的地方吸水。
相反,如果将旱生植物放到雨水多的地方,它会很不适应,造成烂根、烂秧等。
三、参考答案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总之,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练习答案:1.鱼的身体侧扁,呈梭形,体表覆盖有鳞片,躯干部和尾部有鳍;有腮可以在水中呼吸,这是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降低水分的蒸腾,这是对干旱的环境的适应。
2.鲤鱼卵的孵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孵化率低,幼鱼的成活率也低,因此,鲤鱼必须多产卵,才能保证其种类的延续;而鸟卵的孵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孵化率高,并能育雏,后代容易成活,所以不需要产很多的卵。
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山羊因为啃食草根,影响了草的生长。
如果饲养的山羊过多,就会破坏草场植被。
教学目标1.了解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而生物对多变的环境条件具有适应性,同时了解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2.通过对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典型适应实例和一般的适应实例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通过了解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其原因,对学生继续进行适应、进化、统一、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以及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渗透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适应为什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原因是什么?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此问题的分析要启发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准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不断地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这就是造成生物适应相对性的外因和内因。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不是尽善尽美的,其选择作用也不是一次到位的。
因此,分析适应相对性的原因就涉及前面学习过的遗传和自然选择的知识。
2.通过学习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典型实例后,学生会对生物的适应性赞叹木已,与此同时又会陷入不可思议之中。
因此,科学地解释这三种适应性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进行讨论,认识和理解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样做,不但能深入地理解新知识,而且也复习了旧知识,迁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1.课题的引入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入,也可以从学过的“自然选择”的知识引入,还可以从播放生物适应性实例的录像引入。
不论用什么方式引入课题,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2.先让学生了解适应的普遍性。
教学过程要落实在“普遍性”上,为此,举例要有广泛性和典型性。
适应性的实例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方面的,还要有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性,可以设问让学生讨论回答。
例如:①猫头鹰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夜间捕食的生活相适应?②猎豹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在广阔草原上进行捕食活动相适应?③鹿、牛羚等草食动物有哪些形态结构、习性的特征与其在广阔草原上避敌活动相适应?④蛔虫有哪些特征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⑤猪笼草如何与缺氮土壤环境相适应?③仙人掌类植物如何与干旱缺水的环境相适应?⑤含羞草如何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③噬菌体如何与寄生生活相适应?总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最后取得共识:“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
”3.适应的典型实例: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本部分内容可播放有关的录像片,形象生动的画面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
没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有关的挂图,三种适应性挂图同时展现。
在学生获得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组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区别。
应归纳出:(1)保护色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相似。
保护色对避敌和猎食都是有利的。
(2)拟态是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拟态与保护色相比,其不但体色与环境相似,而且形态也与环境相似,其伪装程度比保护色更进一步,伪装的更加惟妙惟肖。
拟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动物模拟植物,如枯叶蝶。
②动物模拟动物,如某些饿类和蝶类翅上的斑纹酷似某些肉食动物的眼睛。
③植物模拟动物,如蜂兰的花酷似雄黄蜂。
(3)警戒色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警戒色不同于保护色和拟态,它不是伪装,而是暴露。
只有充分暴露自己,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所以它具有“色彩鲜艳,容易识别”的特点。
(4)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尽管其特点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生物适应性的特征。
(5)有些生物木是单一的具有保护色或拟态或警戒色,例如峡象(俗称臭大姐、放屁虫)其前翅色泽灰暗是保护色。
峡象有臭腺,受到惊扰时,会释放出臭椿般的气味,其后翅色泽鲜红,为警戒色。
4.适应性的形成。
在学习了“适应的普遍性”和“适应的三个典型实例”后,应及时地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性的形成。
5.适应的相对性。
通过生物适应性的学习学生会对生物的适应性产生错觉。
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尽善尽美的。
为此,必须指出适应是相对的。
一是通过实例说明适应的相对性,二是分析产生适应相对性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分析之后应归纳出产生适应相对性的原因:就外因讲,是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就内因讲,是因为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不会因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从进化的角度上看,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长期的,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