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塑化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然而,当塑料制品与食物、饮料等接触时,塑化剂有可能从塑料中迁移到食物或饮料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于塑化剂迁移量的检测成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和解释说明。
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结构框架,然后详细阐述了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
接下来,列举了常见的几种常规检测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最后介绍了近年来新兴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常见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近年来新兴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总览,并概述了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重要性和背景。
接下来的章节将更详细地介绍相关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塑化剂迁移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对常见检测方法和新兴技术的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塑化剂迁移量检测领域的当前研究状况。
通过对不同方法优缺点的比较,有助于为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监管机构提供指导,建立可行且准确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案。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该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2.1 塑化剂迁移的定义和重要性塑化剂是一类常用于增加塑料柔韧性和可塑性的化学物质,但它们在塑料制品中存在着迁移到周围环境或其他食品、药品等物质中的可能。
塑化剂的迁移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准确评估塑化剂在不同条件下的迁移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的基本原理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理进行:a) 提取分离法:通过使用适当的溶剂将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提取出来,然后使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检测。
聚氯乙烯改性研究

聚氯乙烯改性研究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广泛的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PVC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脆性、低耐热性和易燃性等,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改性PVC,以提高其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改性PVC主要通过添加一些特定的添加剂或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改变PVC材料的特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改性方法。
1.增塑剂改性增塑剂是改性PVC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PVC是一种硬质塑料,但通过添加增塑剂,可以使其变得柔软和可塑性增加。
常用的增塑剂有酯类、磺酸酯类和酚醛类等。
增塑剂的作用是在PVC聚合过程中扩散到PVC 分子链中,并与PVC分子链形成物理交联或空间体积效应,从而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PVC的柔软性和延展性。
2.聚合物合金改性将PVC与其他聚合物进行混合,形成聚合物合金,也可以改善PVC的性能。
将不同聚合物混合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并改变PVC的性能。
例如,将PVC与丙烯酸酯类共聚可以提高PVC的耐候性和热稳定性。
3.引入填料改性通过在PVC中添加填料可以改善其一些性能。
常用的填料有无机填料(如氧化锌、硅酸盐等)和有机填料(如纤维素、玻璃纤维等)。
填料可以增加PVC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同时减少成本。
4.化学交联改性通过化学交联可以提高PVC材料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
常见的化学交联方法有辐照交联和化学交联剂引发的交联。
辐照交联是指将PVC暴露在辐射源下,通过辐射诱导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交联反应。
化学交联剂引发的交联是通过在PVC中添加化学交联剂,经热处理引发交联反应。
5.表面改性通过改变PVC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改善其粘附性、润滑性和耐腐蚀性等。
表面改性方法包括耐候性和抗紫外线改性、等离子体处理、涂层改性等。
综上所述,聚氯乙烯(PVC)的改性研究主要通过增塑剂、聚合物合金、填料、化学交联和表面改性等方法来改善其性能。
聚酯增塑剂的研究进展

聚酯增塑剂的研究进展黄冬婷;孟飞;梁磊;朱文浩;黄俊生【摘要】Polyester plasticizer is a saf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lasticizer,which has a small mobility and is not easy to be extracted by water and solvent,so that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urability and safety of plastic products. Perform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s were introduced,and the research work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s in the aspects of migration resistance, thermo stability, plasticizing efficiency and compounding property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new biological-base polyester plasticizers were mainly described. Based on the tendency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s' development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plasticizer industry in China could focus on exploitation of biological-base polyester plasticizers.%聚酯增塑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保安全型增塑剂,有优秀的耐溶剂抽出性和抗迁移性,可有效改善塑料制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本文介绍了聚酯增塑剂的性能和应用,重点阐述聚酯增塑剂在抗迁移性、耐热性、增塑效率、复配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新型的生物基聚酯增塑剂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聚酯增塑剂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的增塑剂行业可朝着生物基聚酯增塑剂方向进行开发研究.【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8(046)008【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环保增塑剂;聚酯增塑剂;生物基聚酯增塑剂【作者】黄冬婷;孟飞;梁磊;朱文浩;黄俊生【作者单位】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16;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16;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16;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16;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增塑剂是塑料工业中用量最大的一类助剂,大多为高沸点、不易挥发的液体,主要功能是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可塑性和加工性。
论解决PVC增塑剂的析出与迁移问题的方法

论解决PVC增塑剂的析出与迁移问题的方法增塑剂迁移和抽出的不良后果:1、PVC中增塑剂迁移和抽出严重时会使制品发生较大变化,引起制品软化、发粘,甚至表面破裂,析出物往往会造成制品污染,还会影响制品的二次加工。
比如,PVC防水卷材中增塑剂分子发生迁移,失去增塑剂后的PVC会发生收缩、变硬等现象,从而可能导致防水功能失效。
2、PVC中增塑剂析出过程中还会带出一些组分,如颜料颗粒、香精、抗静电剂、稳定剂等,由于这些组分的损失,PVC制品物理性能会下降,一些特性甚至还会丧失。
这些析出物还会对与其密切接触的物质产生污染和破坏。
如把软质PVC和聚苯乙烯产品放在一起,PVC迁移出来的增塑剂会影响聚苯乙烯产品性能,造成聚苯乙烯产品软化。
解决PVC增塑剂的析出与迁移问题的措施:1、添加聚酯增塑剂聚酯增塑剂与DOP等小分子增塑剂有良好的亲和性,当PVC塑化物中有一定量的聚酯增塑剂时,能起到吸引和固定其他增塑剂不向PVC制品表面扩散的作用,从而降低和防止增塑剂的迁移和抽出。
2、添加纳米粒子添加纳米粒子可以降低软质PVC中的迁移损失率,提高软质PVC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不同纳米粒子抑制增塑剂迁移的能力有所不同,纳米SiO2效果好于纳米CaCO3。
3、使用离子液体离子液体能够在较大温度范围内控制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添加它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使用DOP作增塑剂时相当。
因为离子液体高温下挥发小,其可浸出性低,紫外稳定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增塑剂替代品。
4、表面喷涂防护涂层在聚合物表面包覆一层非迁移物质来减少增塑剂的浸出和迁移,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有可能造成材料柔性的下降,但是,实验证明这种包覆技术能够有效阻止增塑剂的浸出,在医用PVC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5、表面关联在有适当的相转移催化剂的水中,利用硫化钠将增塑剂表面改性,在光作用下,使PVC制品表面形成网状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增塑剂的迁移。
经过这种方法处理的软PVC,很适合在医疗及相关的设备中应用。
塑料中增塑剂迁移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

塑料中增塑剂迁移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主要介绍了塑料中增塑剂迁移测定方法,包括增塑剂的分类、迁移测试的国内外标准,增塑剂损失、迁移渗出、液体抽出的测试,以及迁移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提出我国应尽快研究并颁布增塑剂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迁移测试的方法标准等建议。
关键词:增塑剂;迁移;渗出;挥发;溶出;测试;标准中图分类号:TQ352增塑剂是一种加入到材料(通常是塑料、树脂或弹性体)中以改进其加工性、可塑性、柔韧性和拉伸性的物质。
加入增塑剂可以降低熔体粘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产品的弹性模量而不会改变被增塑材料的基本化学性质[1]。
伴随塑料(尤其是PVC塑料)、橡胶、涂料、合成纤维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塑剂已成为最重要的加工助剂之一,为了使塑料能够加工和改善制品的性能,生产时会添加各种增塑剂。
但是添加到塑料中的增塑剂在加工、使用的过程中会溶出、迁移和挥发损失,一方面影响制品的使用性能,一方面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损害。
自从人体组织内和尸检时检出DOP后[1],大量研究已证实增塑剂可以通过人们日常吸入、皮肤吸收和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并损害健康。
因此,增塑剂毒性问题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塑料中增塑剂迁移测定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塑料增塑剂迁移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
1增塑剂分类与选用1·1增塑剂的分类[1,2]增塑剂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不一。
常用的有按相容性大小、结构和性能分为三类。
最常用的普通分类法是根据增塑剂化学结构分为以下几类:(1)邻苯二甲酸酯类。
增塑剂主体,占消费量80%,应用广泛,大部分做主增塑剂。
最重要品种是DOP,其次是DBP、DIOP和DIDP。
(2)脂肪族二元酸酯类。
主要用于改进低温性能的增塑剂,通常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并用。
最常用品种是DOA和DOS。
(3)环氧酯类。
占消费量7%,主要作用既有增塑又有稳定,突出优点是无毒、耐热和耐光稳定性好。
主要品种有环氧大豆油(ESO)、环氧硬脂酸辛酯。
PVC增韧改性技术研究近况

PVC增韧改性技术研究近况●摘要:主要从弹性体增韧和纳米粒子增韧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聚氯乙烯(PVC)增韧改性技术的研究近况。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耐化学腐蚀、耐磨、难燃、电绝缘性好、力学性能较佳的通用树脂,该材料不仅综合性能优良,而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中。
但是PVC的韧性(尤其是低温韧性)较差,其缺口冲击强度仅为3~5 kJ/m2,所以为提高PVC(硬质)材料的冲击强度,必须对其进行增韧改性[1-2]。
提高PVC韧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普通共聚改性、接枝共聚改性和共混改性等。
其中普通共聚改性(如氯乙烯与丙烯酸辛酯的共聚等)的成本较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接枝共聚改性的效果则优于普通共聚改性(如将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AIM)乳液与PVC树脂接枝共聚[3]),但这种改性方法一般需要经过很复杂的化学反应,对工艺和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
而共混改性则是通过物理共混,使冲击改性剂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从而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
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PVC的共混改性,并着重介绍了弹性体增韧改性和纳米粒子增韧改性。
1 弹性体增韧PVC由于弹性体具有较高的韧性、延展性以及耐磨性,所以一般选用弹性体对PVC进行增韧改性[ 4]。
该PVC增韧体系,是以PVC为连续相、弹性体为分散相的两相共混体系。
一般地,弹性体可以选用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等。
1.1 NBR增韧PVC丁腈橡胶(NBR)是一种由丁二烯与丙烯腈共聚制备而成的合成橡胶,其与PVC相容性良好,并且具有耐油、耐老化、耐磨损等优点,因此很早就已商品化并被广泛应用。
采用NBR对PVC 进行增韧改性,不但增韧效果明显,而且该增韧体系的耐热性和化学热稳定性亦得到改善[5]。
NBR可与纳米粒子并用,共同对PVC进行增韧。
王庆国等[6]制备出二元复合材料PVC/超细全硫化粉末丁腈橡胶(NBR-UFPR)以及三元复合材料PVC/NBR-UFPR/纳米CaCO3,并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NBR-UFPR对硬质PVC性能的影响。
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工 程 塑 料 应 用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第47卷,第5期2019年5月V ol.47,No.5May 2019148doi:10.3969/j.issn.1001-3539.2019.05.028PVC 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进展李秀峥,李澜鹏,曹长海,程瑾(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45)摘要:提出了研究聚氯乙烯(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重要性,介绍了PVC 制品中增塑剂迁移机理及影响增塑剂迁移的因素,综述了PVC 表面处理、PVC 接枝改性、与高分子增塑剂共混、加入纳米粒子、加入蒙脱土、有机溶剂浸泡、与PVC 形成共价键、增塑剂改性等抑制PVC 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方法,为抑制PVC 制品中增塑剂的迁移提供理论指导,并展望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抑制PVC 制品增塑剂迁移的方法。
关键词:聚氯乙烯;增塑剂;迁移;迁移抑制中图分类号:TQ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39(2019)05-0148-05Research Progress on Plasticizer Migration and Inhibition Methods in PVC ProductsLi Xiuzheng , Li Lanpeng , Cao Changhai , Cheng Jin(Dalian Research Institud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 SINOPEC , Dalian 116045, China)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study on plasticizer migration in poly(vinyl chloride) (PVC) products was proposed.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of plasticizers in PVC product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gration of plasticizers were introduced. Research methods for inhibiting the migration of plasticizer in PVC products ,such as surface treatment of PVC ,graft modi fication of PVC ,blending with high polymer plasticizers ,adding nanoparticles ,adding montmorillonite ,soaking in organic solvent ,forming covalent bond with PVC ,plasticizer modi fica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promising methods for inhibiting the migration of plasticizers in PVC products were expected.Keywords :poly(vinyl chloride);plasticizer ;migration ;inhibit plasticizer migrate 聚氯乙烯(PVC)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工业制品、日用品、管材、电线电缆、包装材料等方面,且用量呈递增的趋势,成为第二大通用塑料[1]。
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剂迁移规律及模型研究

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剂迁移规律及模型研究因为食品运输、保鲜、储存和销售的需要,大量塑料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包装领域。
食品包装塑料直接与食物接触,塑料中的小分子添加剂化合物可以迁移进食品,能导致食物质量和营养物质的改变,长期积累在人体中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进行食品包装材料迁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论文通过模拟食品中的一些特征成分以及食品包装材料使用条件,研究不同食品成分、使用条件下,四种主要的食品包装用塑料(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中添加剂的迁移行为、迁移规律及迁移模型。
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选用PVC材料中三种增塑剂为研究目标物,制备了不同浓度的PVC膜样品,进行了PVC中增塑剂含量检测方法研究,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PVC中增塑剂的提取量及提取效率的影响。
利用食品模拟液进行了迁移规律和迁移模型的研究,研究了PVC中增塑剂在四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研究了食品模拟物的成分以及温度、时间等条件对PVC中增塑剂向食品中的迁移行为和迁移规律的影响。
利用概率模型中的Weibull分布模型为基本公式,借鉴Arrhenius关系式与增塑剂的溶解度参数δ等参数建立了PVC材料中增塑剂在脂类食品中的迁移模型Weibull-PVC。
经验证本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实测值有很好的统一性。
(2)选用PP材料中抗氧化剂为研究目标物,制备了不同浓度的PP膜样品,进行了PP中抗氧化剂含量检测方法研究,研究得出微波萃取法对PP膜中抗氧剂萃取的最佳条件。
利用食品模拟液进行了迁移规律和迁移模型的研究,比较了两种抗氧化剂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水平。
对影响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抗氧化剂浓度和迁移温度等进行了研究。
发现Weibull分布模型和Piringer模型都能用于PP中抗氧化剂BHT的迁移。
通过实际数据比较了设置不同未知参数对迁移模型的影响,通过实际数据对比发现Weibull分布模型比Piringer模型适用性更优,同时发现Weibull模型和Piringer模型具有一定的联系,符合关系式τ≈12·L~2/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
进展
摘要:各行业发展,使聚氯乙烯应用更加广泛,为了提高聚氯乙烯可加工温
度范围,需要在加工期间添加增塑剂。
由于增塑剂存在迁移问题,容易使PVC制
品出现发黄、变脆、变硬等现象,降低PVC制品效能。
研究发现,部分增塑剂潜
藏着化学危害,具有诱发癌症风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化学性质和难降解
问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本文将深入探究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原理,明确影
响迁移的因素,结合现有技术及相关文献,探寻PVC制品中抑制增塑剂迁移方法。
关键词:聚氯乙烯;增塑剂;迁移;抑制
为了提升工业、医疗、日常用品等工具质量,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各行
业当中,其中较为常用的材料为聚氯乙烯(PVC),日常使用量成递增趋势,逐渐
成为通用塑料。
PVC制品属于无定形高聚物,由于分子中存在极性较强的C-CL基团,所以分子间作用力较大,熔点较高,为了提升材料可塑性需要选择合理的增
塑剂降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降低PVC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提升PVC可塑性。
目前,市场上的增塑剂常被选用难挥发的化合物,种类多样,用量较大的PAEs
类增塑剂,它能够很好的与PVC混溶。
1.
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原理
由于增塑剂与聚氯乙烯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且该力属于微弱的范德
华力,还存在氢键,加工融合时,容易造成增塑剂迁移问题。
研究显示,目前增
塑剂迁移、扩散常表现为以下几种:(1)直接从PVC表面中挥发;(2)被PVC制品
接触的液相抽出;(3)在与PVC接触的固体接触时,发生迁移扩散;(4)受到压力
作用,出现渗出问题。
发生迁移扩散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增塑剂向内
表面扩散;(2)在内表面进入“横卧”状态;(3)最后发生扩散,离开PVC表面。
增塑剂迁移可看作是聚合物内部自由完成小分子物质传递工作,实现在聚合物链段间的空隙间迁移。
1.
影响增塑剂迁移的因素
1.
温度
实验证明,增塑剂更方便在聚合物非晶区出现扩散问题,如果外界发生温度变化,会使非晶区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在温度持续增高过程中,布朗运动逐渐强烈,使增塑剂分子脱离PVC制品分子链的能力增强,极其容易造成增塑剂分子脱离PVC制品表面。
温度高低直接影响增塑剂扩散概率,温度越高,原子产生的热激活能就越大,加快迁移发生速率。
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外界温度,会使分子链呈现“橡胶态”,此时动能和自由体积较大,使得主链中单键内旋,进而改变分子链段结构,最终出现扩散现象。
如果玻璃转化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此时分子链处于“玻璃态”,该时刻克服主链内旋的能量高于PVC分子链动能,降低扩散可能。
1.
PVC制品特性
PVC制品主要具备链段自由体积和链段运动两个特性。
如果PVC制品分子链段大于增塑剂分子移动所需要最小自由体积,说明增塑剂分子能够发生扩散通过高分子链段。
增塑剂的分子迁移效率将随着PVC自由体积的增大而增大,PVC链段运动主要包括链段结构、交联程度等问题。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分子链段整体结构,之所以说增塑剂扩散速度与PVC链段结构存在关系,是因为其中间存在扩散系数,扩散系数越大,增塑剂扩散速度就越快,线性PVC扩散系数最大,交联型PVC扩散系数最小。
除此之外,增塑剂是否容易发生扩散还与高分子链饱和程度有关,越不饱和的高分子,发生扩散的可能就越大。
图1高分子链结构示意图
1.
增塑剂含量
通过Fick定理和扩散定义发现,控制其它条件一致时,迁移发生效率会随
着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增塑剂含量增加,PVC制品当中的分子数量也会随之
增加,最终扩散脱离表面,由于表面与内部存在浓度差,会出现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移动,促进迁移扩散发生。
随着时间增高,迁移速率逐渐下降,最终达到平
衡状态。
在增塑剂含量增加的同时,增塑剂分子发生碰撞概率增大,逐渐削弱增
塑剂分子与PVC分子间结合力,导致增塑剂分子更加活跃,促进迁移和扩散。
1.
增塑剂分子性质
从增塑剂分子性质出发,相对分子质量与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聚合物扩
散速率。
研究表明,增塑剂相对分子质量直接影响迁移能力,分子内部集团体积
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使得分子难以从PVC制品中扩散出去,很难到
达产品表面,最终降低迁移概率。
如果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增塑剂分子体积一致,但形状存在差异,也容易造成不同程度扩散现象,研究证明,圆球形分子相比于
扁平或长形分子增塑剂发生扩散的几率更低。
与橡胶态相比,该两项影响因素在“玻璃态”下效果更加明显。
1.
抑制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方法
1.
PVC制品表面处理法
1.
表面交联
采用PVC表面交联法,主要功能是为了降低PVC链段间空隙,进而达到抑制迁移和扩散问题发生。
所谓的PVC制品表面交联主要是形成二维网状交联结构,将增塑剂分子“包裹”在PVC制品内,阻断扩散迁移路径。
交联改性实验常选用叠氮化物或硫化钠作为反应物,之后进行等离子处理和紫外光照射。
国外研究人员尝试将获取的叠氮化合物涂附在PVC制品表面,利用紫外灯使二者发生交联,通过数据显示,PVC中的DOP迁移率显著下降,约在50%~80%。
1.
表面涂层
目前在PVC制品中抑制增塑剂迁移、抽出、扩散问题,常在聚合物表面上涂附一种非迁移物质。
将取代好氯原子的改性PVC溶解于有机溶剂当中,利用科学手段均匀涂抹到PVC制品表面,利用加热或紫外灯照射灯方式使其固定在表面,研究表明,该方法形成30μm涂层就能有效防止增塑剂迁移。
1.
与高分子增塑剂共混
选用该方法时,保证高分子材料与PVC存在相容性,能够有效降低PVC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强PVC制品柔性,在作用上与小分子增塑剂较为相似,可以形容成PVC制品的高分子增塑剂。
市面上高分子增塑剂成本价格偏高,在共混后会降低PVC制品清晰度和透明度。
除此之外,还存在塑化效率不高问题,需要同小分子增塑剂搭配使用后才能提升塑化效率。
现阶段高分子增塑剂主要包括聚酯、乙烯共聚物和弹性体。
1.
添加纳米粒子
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表面附着较多原子,且原子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存在比较多的空间,不饱和性较强,纳米粒子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周边物质,常见
的有极性小分子增塑剂。
受性质影响,纳米粒子在PVC制品中不易迁移,能够有效阻碍PVC分子链和增塑剂分子运动,进而防止纳米粒子增塑剂迁移。
李树材等通过研究发现利用纳米粒子能够有效降低PVC制品中DOP迁移损失率,且纳米粒不同,使得抑制迁移能力存在差异,实验证明纳米级二氧化硅效果要明显高于纳米级碳酸钙。
1.
与PVC建立共价键
从分子间结构上看,PVC分子链与增塑剂分子间不存在任何化学键,相互作
用的可能较小,但加工或使用时,增塑剂依旧容易发生迁移,如果增塑剂分子与PVC分子链形成共价键,让二者建立联系,混为一体,能够有效降低增塑剂扩散
和迁移现象,有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接枝手段完成实验,一般将PVC分子链上的CL 作为被取代目标,让小分子增塑剂完成亲核取代。
结束语: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诞生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降低增塑剂在PVC制品中扩散或迁移方法日益广泛,但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现阶段还未发现一种既能降低迁移率,还能减低生产成本、操作简单的方法,很难保证大规模生产。
未来发展中,研究领域依旧要不断深入研讨,尝试新型解决办法,充分融合环保理念,完成增塑剂推广工作,促进相关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阳.聚氯乙烯材料中增塑剂迁移率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塑料助
剂,2020,(03):31-37.
2.
李秀峥,李澜鹏,曹长海,程瑾.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9,47(05):148-152.
3.
许建锋,邱欣斌,陈国华.软质PVC中增塑剂迁移的抑制研究进展[J].塑
料,2018,47(05):17-21.
4.
潘文平,康永.聚氯乙烯制品中增塑剂迁移机理及抑制影响因素[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7,43(06):20-26.
5.
杨鹏坤,赖贞贞,徐元清,徐浩,房晓敏,丁涛.聚氯乙烯用增塑剂的研究新进展[J].化学研究,2016,27(05):65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