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案(共3课时)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阿房宫赋》一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解析和鉴赏《阿房宫赋》全文,详细讲解第一、第二自然段,重点分析骈文的韵律美、修辞手法以及作者通过景物描绘所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阿房宫赋》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文章的基本结构。
2. 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3. 体会作者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阅读与鉴赏《阿房宫赋》,学会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a. 学生观察图片,谈谈对阿房宫的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牧。
2. 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
a. 学生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精讲第一、第二自然段。
a. 学生自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标注难点、疑点。
b. 教师详细讲解骈文的韵律美、修辞手法。
c. 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随堂练习:分析第三、第四自然段的艺术特色。
a. 学生独立分析,相互讨论。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阿房宫赋》2. 板书内容:a. 作者:杜牧b. 结构:总分总c.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d. 情感:历史感慨、现实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阿房宫赋》第五、第六自然段的艺术特色,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示例:第五、第六自然段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阿房宫的奢华与衰败。
作者在描绘阿房宫的同时,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

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精选11篇)高一上册《阿房宫赋》优秀教案篇1【设计意图】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本设计突破"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3、4段,体会作者命意;(二)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银幕:大家读过这首诗吗?——读过(众)诗的题目?——《江南春绝句》(众)作者?——杜牧(众)明媚绚丽的江南春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其意境更加深远幽美。
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人们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板书课题)[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
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借古讽时。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用这种写法的课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投影: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1。
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
理解并背诵《阿房宫赋》全文。
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通过对《阿房宫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阿房宫赋》的文本阅读和解析。
《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分析,如辞藻、比喻、象征等。
《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本内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提高文学素养。
2.2 教学手段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房宫赋》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
文献: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参考。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先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本内容,分析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阿房宫赋》产生兴趣。
第二课时:阅读和解析《阿房宫赋》全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第三课时: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藻、比喻、象征等。
第四课时:讨论《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背诵《阿房宫赋》的情况。
学生对《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情况。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阿房宫赋》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资料。
《阿房宫赋》的文本及其注释。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作类似的赋文或诗歌。
最新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最新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1、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初读文本,解决字音。
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
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廊腰缦(màn)回囷囷(qūn)焉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明星荧荧(yíng) 梳晓鬟(huán)也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剽(piāo)掠其人鼎铛玉石(chēng) 锱铢(zīzhū) 弃掷逦(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cēn cī) 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三、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六王毕:完了、结束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不霁何虹雨止初晴(2)特殊用法四海一“一”数→动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
《阿房宫赋》教案三篇

《阿房宫赋》教案三篇《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理解__“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__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探海导航】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__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__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__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__的写作特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__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
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
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
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
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疑难指津】__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课文《阿房宫赋》教案范文(通用10篇)课文《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3、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介绍“赋”、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第一、二节二、教学过程及其步骤1.介绍“赋”这个单元的课题很有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这是指上给皇帝的奏章;“滕王阁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绍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师说”的“说”我们多次学过,这是一种议论文体。
以上这些课文的文体在题目中就作了交代。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阿房宫赋》的“赋”是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86页臧克家写的一篇作品欣赏。
看了这段话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信息?[明确]“赋”是有诗衍变而成的一种文学体制;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辞人之赋徒有华丽的外表,而诗人之赋不但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阿房宫赋》属于诗人之赋。
[幻灯]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这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至于什么是赋呢,我们曾经粗略的提到“赋者,铺也”。
《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
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
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
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学完《阿房宫赋》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美了。
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
2.作者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经学过他的《泊秦淮》,注释1里也有,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了。
这里有张幻灯片,大家简单看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
赏读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明确学习要求二、复习文体知识——赋(以前学过《赤壁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讲求文采、平仄,多用对称整齐句式,多用铺陈手法。
赋的种类及演变:骚赋(辞赋)(战国,屈原,楚辞)——汉赋(汉代)——骈赋(徘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代科举)——文赋(唐代末)。
本文属于“文赋”)三、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二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我们读过杜牧的诗歌:(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郁心的。
他在《上知已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四、朗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缦.回()不霁.何虹()妃嫔媵嫱...()()()焚椒.兰()辘辘.()杳.不知()尽态极妍.()剽.掠()鼎铛.()迤逦..()()锱铢..()()架梁之椽.()在庾.之粟.粒()()横槛.()呕哑..()()参差..()()五、自主学习。
指导自读课文1两段。
1、自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
2、解释词语。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而: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名词作状语。
走:达。
③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④盘盘焉.焉:……的样子。
⑤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⑥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⑦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⑧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⑨而气候...不齐.而:然而。
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
齐:相同。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3、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
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
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背诵六、当堂训练。
翻译句子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读第二、三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合作理解下列字词(第2段) ①辞.楼下殿 辞:离开。
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②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③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④为.秦宫人 为:成为。
⑤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⑥雷霆乍.惊 乍:突然。
⑦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往,到。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⑨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⑩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⑾而望幸.焉: 二、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
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
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三、合作翻译第2段 四、背诵第2段五、指导自读课文3段1、补充注释“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
“念”顾念。
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
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
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 )”——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
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
“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2、注释词语。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⑤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
南亩:田间。
⑥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
帛缕:借代衣物。
⑦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
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2、合作翻译第3段3、背诵第3段 当堂检测 填写名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 , 。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赏读第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一、 检测 二、 自读课文,合作理解下列字词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
爱:爱护。
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为:做。
④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⑤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三、合作翻译第4段 四、合作探究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2、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
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3、背诵第四段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
“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
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
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
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3、作者想通过文章讽喻统治者什么? 戒奢爱民;勤政爱国;居安思危4、 与《六国论》比较,两篇有何同异?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以为戒。
不同点:①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逻辑推理严密。
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先描写,后议论,不用逻辑推理,而是以形象说明。
③《六国论》据史为论据,《阿房宫赋》大胆地进行情景想像。
5、 请从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赋”的文体理解。
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充沛,还兼押韵。
六、课内知识梳理 重点实词,学生解释 六王毕,四海一.: 北构.而西折: 秦爱.纷奢: 直栏横槛.:函谷举.: 可怜..焦土: 3、 找出下面词语的活用,并解释四海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廊腰缦回: 蜂房水窝: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辇来于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族秦者,秦也 4、 古今义直走咸阳: 钩心斗角 :几千万落: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七、当堂练习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逦.迤(l ǐ) 骊.山(l í) 妃嫔.(P ín ) 剽.掠(pi ào )B.横槛.(ji àn ) 椒.兰(ji āo ) 秀妍.(y án ) 突兀.(w ù) C..媵.嫱(y ìng ) 涨腻.(n ì) 横.祸(h éng ) 鼎铛.(ch ēng ) D.椽.子(chu án ) 发生口角.(ji ǎo ) 不霁.何虹 (j ì) 2.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B.辇.来于秦C.燕赵之收藏..D.鼎铛.玉石.E.楚人一.炬F.族.秦者秦也3.选出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六王毕,四海一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C.用心一也D.古今一也E.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河约束 4.选出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曹军破,必北还 ④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A.①④/②③⑤ B.①③⑤/②④ C.②④⑤/①③ D.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