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阿房宫赋学案篇1《阿房宫赋》·学案学习目的一、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方、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二、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锱铢、负、庾、举、族”等词语。
三、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夫之、而”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为课内阅读课文,但文字较深,自读有较大难度,学习时应留意老师提示或讲解。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很多值得留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相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一、解题。
二、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自读第一、二段。
学习步骤一、解题1.阿房宫赋杜牧2.“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
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定注意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由于注意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颜色。
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
另外,赋也很讲究审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敏捷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淌而又凝滞的文体。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受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本文为文赋。
3.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连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从今,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谈论中来。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分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写这篇赋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阅历,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导学案

(9)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10)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11)翻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明确: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5)第12-13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4、小结: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布局精巧、构造奇美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写出了雄伟壮丽阿房宫。
这一节,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2、重点字词疏通: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2)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3)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5)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6)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7)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3、内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兴建背景)
(2)第2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总体规模)
(3)第3-4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布局精巧)
《阿房宫赋》导学案及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
阿房宫赋 教案(7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
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
因此,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
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
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疑难指津】·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阿房宫赋》导学案《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导学案(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1、掌握词语读音: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画出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工具书解决。
二、预习内容1、词语注音: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作者及背景。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C 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D 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5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三、反思总结。
结合字典,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
四、课堂检测背诵全文课后练习与提高一词多义积累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一: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取: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一、概述《阿房宫赋》是西汉早期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辞赋,形式上为七绝,全篇共达294字。
该篇辞赋描写了秦朝著名帝王秦始皇所建立的阿房宫,是为当时最珍贵的皇家宫殿之一。
杜牧通过丰富、生动的描述,把宫殿里顶级的雕花纹样、奢华的装饰手段与宏伟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了其求知、解释、描写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意义。
二、《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阿房宫”是秦始皇为了纪念自己的生平事迹,而专门建立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
杜牧所生活的朝代是唐朝,大约在1500年后的唐朝才又重建。
杜牧当时的生活环境中,处处都有历史文化之影响。
那时候的文学感性追求更为强烈,诗词和辞赋等多种文学体裁,都需要在追求艺术有实际知识性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杜牧写下了这篇赋。
他在吸烟、病痛留下的沉思和困境中,以傲岸的姿态生生不息地奋斗,创造出了这篇精妙、经典的辞赋。
三、《阿房宫赋》的儒、道、墨三家文化内涵杜牧的《阿房宫赋》为我们展现出了历史中儒、道、墨三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杜对文章的赞美,既有徐娘半老的几多哀愁忆旧,又有宏伟的放眼未来,还有儒、道、墨三家文化的融合。
儒家文化内涵在文中,杜牧以“天心”之类的名词,表示对智慧、气魄、志向的认可和敬畏,也是对孔子、孟子等古代儒家思想的讴歌。
儒家注重“仁爱”,”和平“,他们希望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是特别重视个体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崇尚权威。
这种观点在《阿房宫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道家文化内涵在文章中,杜牧强调了自然之道,对人的生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了无限的思考和感受。
他以直白的语言描述自己对于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感悟。
同时,他也表达了与道家思想非常相似的思想,主张以自然规律为准绳,摒弃权威、追求自由。
墨家文化内涵墨家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主张以“兼爱”,反对音乐、礼仪等型式上的形式主义。
墨家对儒家的“仁爱”进行批判,主张事实是真正的标准和价值体系。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反映出墨家思想的元素,强调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直面社会客观视角。
(完整版)全面细致的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课前预习】给划线的字注音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梳理文章第一二段重点词语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2)盘盘焉,囷囷焉()(3)不霁何虹()(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6)而气候不齐()(7)杳不知其所之也()(8)雷霆乍惊()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 )(2)北构而西折:()(3)廊腰缦回 ( )(4)檐牙高啄 ( )(5)蜂房水涡:()(6)未云何龙:()(7)不霁何虹:()(8)辇来于秦 ( )(9)朝歌夜弦 ( )(10)鼎铛玉石 ( )(11)金块珠砾 ( )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2)钩心斗角(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文本分析】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阿房宫楼台之多:()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手法3概括第一段内容a细写阿房宫的:()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阅读第二段“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1、杜牧介绍:唐才子传杜牧辛文房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韦筹榜:该榜的状元是韦筹,称韦筹榜。
)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策蹇:骑跛足驴。
)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dǐ)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缙jìn笏:把笏插在腰带上。
)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zh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
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风纪法度),不敢邀。
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
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
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
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
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文体简介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管弦呕()哑()2、自读课文,整理本文的结构层次。
杜牧名句积累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4、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第二课时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第一二段,解释重点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2)盘盘焉,囷囷焉()(3)不霁何虹()(4)奈何取之尽锱铢 ( ) ()(5)而气候不齐()()(6)杳不知其所之也()()(7)雷霆乍惊()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 )(2)北构而西折: ( )(3)廊腰缦回 ( )(4)檐牙高啄 ( )(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 )(7)不霁何虹: ( )(8)辇来于秦 ( )(9)朝歌夜弦 ( )(10)鼎铛玉石 ( ) ( )(11)金块珠砾 ( )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 ( )(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 )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阿房宫楼台之多: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三课时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第三四段,解释重点词语(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2)秦爱纷奢()(3)人亦念其家()(4)奈何取之尽锱铢()(5)多于南亩之农夫()(6)戍卒叫,函谷举()(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9)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谁得而族灭()(11)秦人不暇自哀()(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句式,用手法;展现了秦王朝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加点字的意思)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灭亡的共同原因: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问:(1)、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2)、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第四课时文言知识整理一、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一鼓作气()(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人皆得以隶使之()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二、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⑥犹且从师而问焉()(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不敢言而敢怒()③谁得而族灭也()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今2、明星古今3、经营古今4、精英古今5、可怜古今6、气候古今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2、朝歌夜弦3、鼎铛玉石4、金块珠砾5、楚人一炬6、族秦者秦也(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三)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四)名词作动词: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五) 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六) 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五、文言句式(一)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二)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秦人不暇自哀(三)1、戍卒叫,函谷举。
参考答案《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第二课时)重点词语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纷乱的样子古代女子环形的髻)(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6)而气候不齐(齐,相同。
)(7)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8)雷霆乍惊(乍:突然)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8)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10)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11)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古义:跑今义:行(2)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文本分析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