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全校公共必修课,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通识课。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涉及面广。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的主要操作技能、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从应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办公问题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重难点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
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八、参考资料
1.参考书目
(1)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2)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3)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网络资源
(1).193
制定者签名:姜永生
审定者签名:陈强
批准者签名:牟来彦
校对者签名:周如旗
制定日期:2014年5月31日。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学分:3学分课程时间:36学时(18周)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的整体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计算机基本单元和基本组成模块的功能和工作原理,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进行常见应用软件的操作,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1.计算机硬件基础(4学时)1.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2中央处理器(CPU)的基本原理和功能1.3存储器和主板的基本知识1.4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知识2.计算机操作系统(12学时)2.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2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分类2.3文件管理和磁盘存储2.4进程管理和线程管理2.5内存管理和虚拟存储2.6设备管理和中断处理3.计算机网络基础(8学时)3.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3.2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3.3网络拓扑结构和局域网3.4网络传输协议和数据传输3.5网络通信和网络安全4.程序设计基础(12学时)4.1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编程语言4.2程序、变量和数据类型4.3运算符、表达式和控制结构4.4函数和库的使用4.5数组和字符串的处理4.6文件和异常处理5.课程实践(2学时)5.1计算机硬件实验5.2操作系统和网络实验5.3程序设计实践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编程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20%):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
2.期中考试(30%):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xxx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编制单位: xxxxxxx年xx月xx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
平均周学时2。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属性: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层次的课程。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印、、不仅要让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目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扩展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六.考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试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20%+平时出勤20%)+上级考试成绩60%(理论知识成绩30%+实际操作成绩30%)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应用介绍(重点))、与数据的概念、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特点、维的概念、内涵、应用介绍2、熟悉计算机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典型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3、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历史时刻及特征、计算机发展史上的3次飞跃及其特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4、掌握进制转换的方法,包括其他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转换成其他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72学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英文名称: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课程学时:72(其中,实践学时18、实验学时18)课程学分:4(其中,实验学分1、实践学分1)开课学期:使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必修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常保平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第1版参考书目:1.《信息与智能科学导论》,宁爱军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第4版2.《大学计算机基础》,顾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4版3.《大学计算机教程》,李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二、课程性质及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教育。
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算法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期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各自专业中能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
三、课程目标(一)具体目标通用的毕业要求:(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出台的通用认证标准)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认知与理解计算系统和方法。
理解计算机系统、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够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原理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1.3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计算机硬件系统2.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2.2处理器和存储器2.3输入输出设备2.4主板和总线3.计算机操作系统3.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操作系统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3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4.常用应用软件4.1办公类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4.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4.3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编程基础5.1编程语言的分类和选择5.2程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5.3常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2.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通过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作业布置:通过布置练习和小组项目等任务,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课程编号:080620001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适用专业:所有专业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学期:一年级上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学科发展,弘扬计算机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的识知能力。
目标2:让学生理解和建立“信息、计算、智能”这三大核心科学概念,理解计算机完成问题求解和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以“合理抽象、高效实现”为特征的构造性过程即“计算思维”的能力。
目标3: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和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各自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系统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1、课程教学要求(1)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分类、计算机特点、应用领域,了解普适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初步、大数据等技术;(2)熟悉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转换,计算机中非数值数据的表示;(3)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4)了解与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熟悉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的表示及三种控制结构,熟悉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5)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特征和类型;(6)理解与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基本概念、三级模式和二级映像及二级数据独立性、关系代数运算;(7)熟悉软件工程基本概念,了解软件工程生命周期,软件分析与软件设计方法;(8)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9)了解信息安全基本概念,熟悉掌握算机病毒概念及防范措施。
2、教学方法以融入计算思维的问题/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教学法为主,以知识性的课堂讲授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方法。
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操作。
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
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如网络搜索、邮件收发等。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应用领域。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数制与编码,如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以及 ASCII 码、汉字编码等。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磁盘管理、控制面板的使用等。
3、办公软件Word 文字处理软件,包括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片插入等。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涵盖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PowerPoint 演示文稿软件,如幻灯片的设计、动画效果的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等。
4、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网络协议,重点介绍 TCP/IP 协议。
网络连接方式,如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设置。
网络应用,如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文件的上传与下载等。
5、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的概念、类型(音频、视频、图像等)。
多媒体文件的格式及处理软件。
6、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治信息安全的概念、重要性及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及防治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60236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学分:2.5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主要参考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
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
为了学生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办公自动化套件,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并具有使用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种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
5.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基本能力。
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7.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
三、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深度和广度
本课程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能够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
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2.教材
皆秀玲《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
3.参考书
曾秀玲《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
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典型材料,考试改革,用于以CA1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的建议
1(I)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依照循规性、实用性、交互性、启发性、动态性、智能性和独立性等原则设计多媒体课件,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加强了网络教育,培养学生上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机房全部接入Internet,学生可以在Internet网上随时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参加网上论谈,填写实验报告等。
这使学生从一进学校开始,就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学习、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当他们走出校门时,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与理解程度就象人们对家用电器的熟悉程度一样,这种网络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全校师生网络意识。
(3)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
4.考核制度的改革
考核采用笔试(双语教学采用全英文试卷)+上机实验考核,强调实验考核的重要性。
上机实验考核成绩+大型作业设计和平时练习成绩占50分。
5.实践能力的培养
(1)增加上机实践课时,课堂教学:上机实践二3:4,加大上机辅导力度;
(2)大型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
(3)电子实验报告:上机实验要按规定要求完成并填写电子实验报告,网上提交给任课老师批阅;
(4)网络教学:网上提问、讨论、答疑等。
6.用于以CAI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自行开发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AI课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计算机学院和计算中心网站,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导。
(3)及时更新机房上机软件版本,使之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一致。
(4)多媒体教室教师机接入INTERNER,给教学提供了方便。
九、课程建设规划
(1)进一步完成和完善课后学习软件和课件,完善教材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提高教材的知名度。
在现在己用的全国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建设情况,及时的引入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的优秀教材,同时组织课程组教师编写具有较高质量、知识更新较快的补充教学资料
(2)进一步丰富网上学习和辅导资料,进一步完善网上考试系统的试题库。
逐渐完善课程的网上资源,不断改进、完善、更新课程上网资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系列活动,最终使课程考试成绩达到一次通过率90%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班的累计通过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