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8课(醉翁亭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存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明白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体会融情入景、情形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明白得〝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一.咨询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叹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专门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咨询: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不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咨询题:1.太守什么缘故而醉?2.我们什么缘故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咨询题一:太守什么缘故而醉?领会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伙儿谈谈太守什么缘故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画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画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画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如何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围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8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

第28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课型】赏析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得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明白得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存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诵读,明白得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明白得〝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明白得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存文言词汇。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体会融情入景、情形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明白得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明白得〝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赏析法、自学讨论法【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差不多明白得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差不多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
关于差不多明白得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包蕴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要紧目标。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专门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形,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差不多内容的明白得,只只是处理上采纳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讲,学生能够明白得了那个〝乐〞,也就差不多上明白得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存文言词句。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8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8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明白得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1.第1段要紧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要紧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讲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纳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假设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不管春夏秋冬,都能观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纳什么方式?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纳先分不描写,后总收讲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纳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轻巧情形。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来宾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什么缘故写滁人之游?那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 题 《醉翁亭记》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中心。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清段落层次,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难点 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教 学 设 计教 学 内 容环节 一、旧课反馈 二、背景介绍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
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 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三、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四、整体感知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
“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
“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
开头第一段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
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醉翁亭记一、内容梳理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重点字词1、环:环绕 诸:众多 尤: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 名:命名,取名 辄:就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给自己取别号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开:消散 螟:昏暗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美 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牵抚,借指小孩渔:钓鱼,捕鱼 为酒:酿造 洌:(洒)水清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陈:摆放 酣:畅饮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的样子。
已而:不久 翳:遮蔽 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2、秀⎩⎨⎧)()(茂盛佳木秀秀丽蔚然而深秀 于⎩⎨⎧)()(在临于泉上从泻出于两峰 谓⎩⎨⎧),()(是为太守谓谁称谓命名太守自谓 乐⎪⎩⎪⎨⎧⋯⋯•)()(为快乐以其乐乐乐趣山林之乐 而⎪⎩⎪⎨⎧)()()(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深⎩⎨⎧)”“()(相对浅与溪深幽深深秀 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三、重点语句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文章意境美,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学习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温习上文,导入本文。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作品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2)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三、诵读感悟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哪些句子该重读,哪些句子该轻度,哪些句子该停顿久些。
表判断: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太守也表解释:山之僧智仙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表陈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表肯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 细读释文意借助注解,悟读猜读,合作释疑。
如:(1)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解词:环:环绕。
其:代词,指滁州城。
诸:众、各。
尤:特别。
之:舒缓语气,不译。
蔚然:茂盛的样子(3)翻译: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3. 文言知识归纳(1)一字多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四、研读归纳1. 结合书下的注解,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梳理文章的层次,概括大意。
第28课《醉翁亭记》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

第28课《醉翁亭记》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Yunping7811一、整体设想:〝课标〞要求文言文的教学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差不多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初步感知;然后,在独立明白得基础上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专门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形,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差不多内容的明白得,以〝醉〞字为切入点,把〝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形交融的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背诵,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和初步赏析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存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明白得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并尝试写作。
3、情感目标:通过明白得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1) 积存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明白得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明白得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时刻:二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三、教法学法本课要紧采纳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讲学生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关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把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通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专门容易感受到短文的专门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欢乐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纳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爱好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另外,初二的学生正是人一辈子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讲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醉翁亭记》一、导入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
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给学生读的书。
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
观止指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不用再看其它的书了。
这当然有点夸张。
这本书选了222篇从先秦到明末的精品散文,其中就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这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非凡魅力。
二、感知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首先请大同学们自读课文。
并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大体疏通文意。
2、疑问之处全班交流。
3、投影反馈翻译效果。
A、重点字词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3)翼然临于泉上象鸟张开翅膀一样(4)饮少辄醉就(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6)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在山上(7)名之者谁命名(8)杂然而前陈者在前面陈设,摆放(9)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10)射者中射中(11)临溪而渔钓鱼(12)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地(13)树林阴翳遮盖(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B、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称呼太守谓谁为,是(2)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离去C、句子翻译。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解析:第一句判断句,第二句省略句,第三句倒装句。
三、研读听读,带感情,谈感受。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
在疏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我们的“绊脚石”也搬了,下面我们带着感情听课文录音,并请同学们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2)、太守以何而乐?有说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等等。
那么这山水之乐在欧阳修笔下是如何描述的?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
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8课(醉翁亭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如此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
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
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
行文至此,“太守”出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
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
“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
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确实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
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因此“林霏开”;因为“云归”,因此“岩穴暝”。
如此,静态的描写又表达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
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
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喧闹。
那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写宴饮之乐,作者有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
宴饮所需,不管是酒依旧鱼,不管是肉依旧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如此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说明野餐的简朴。
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
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那个地方,太守又一次出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
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二是游人之乐。
游人之乐怎么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
三是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这篇记游佳作一出,盛传不衰。
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
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一】参考“课文说明”,结合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教师能够用板书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下面的板书形式可供参考:
第一段,引入: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写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写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归: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二】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参照“课文研讨”,指导学生说说“醉翁之意”以及作者“乐”的内容和实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艺术特点。
能够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参考“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作必要的订正。
既要鼓舞学生有新意的见解,又要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概括能力。
【三】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基本上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写成的。
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差异较大,可指导学生做一些比较研讨。
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适当点拨,研讨的结果能够在班上交流,也能够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但不强求成文,只要列出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