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图式图例标准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

类型类型码阔叶林1针叶林2
草地3
灌木4
水田5
旱地6居民地7
道路8开发地9火烧迹地10鱼塘11
水库12
河流13
影像解译标识(以标准假彩色为例)
色调为鲜红色,颗粒粗糙,边界不规则,多分布于山区或平原区果园
暗红色,颗粒粗糙,边界不规则 ,多分布于低山或山麓
浅红至淡红色,色调均一,多分布于山顶,山坡或市区附近
杂色,通常分布于山麓,边缘不规则
浅紫红、浅灰(灰绿)色,栅格状影纹图案,多分布于平原或河谷低洼处
浅红色、红色或绿色(根据季节而定),边缘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周地物无界限清晰 多分
布于坡度不大的山坡或低缓的丘陵处
浅紫红色,边缘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多分布于平原或丘陵地区
灰白色,长条形,边缘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周围地物界限清晰
灰白色或白色,和周围地物无明显界限
按紫红色,和周围地无界限清晰,多分布于山区
灰黑色,边缘有一定的几何形状
黑色,多分布于高地上,边缘有一定的几何形状
黑色或灰黑色,长条曲线形,边缘有一定几何规则。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6 编制总则
% " # 编制的基本要求 07 图外要素:规范、完整、匀称、美观; 87 注记:准确、合理、紧凑、清晰、协调; )7 图例:齐全、简明、实用; &7 色标:简便、醒目、适宜、和谐。
% " $ 表示方法总则 % " $ " # 本标准涉及的有关地质矿产、测绘等方面的内容与规格应参照国家相应的标准 (或规范)的规定。 % " $ " $ 各类物探平面图以标准分幅图为基础,加以整饰,完善。
指位置坐标轴在垂直方向,参数坐标轴在水平方向。 · #%&& ·
主要包括:测井和井中物探剖面图。 除图名、比例尺、密级、责任表同国际分幅格式相同并保持原位外,其他图内、外 要素基本布局如下图示: !" 测井物探剖面:
图# $" 井中物探剖面:
图% · )(’& ·
图中,根据实际需要,! 可作 " 的底图,合并绘制;柱状图中可包括岩心采取率、 品位分析等结果;
* 引用标准
+, ’ - ./ 区域地质图图例() 0 .%%%%) +, 1234 5 (%* ) 0 *. 万地形图编绘规范及格式 +, .6’) ) 0 .%%% ) 0 )%%%% 地形图图式
地形图图式总则

本图式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的共性要求制定的国家标准。
在使用时也可根据不同专业、地区特点,按用图需要增补符号。
为利于数字化测图,要素分类、分级与GB—14804《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协调,符号设计力求几何图形化,符号尺寸尽量归偶。
1 符号的尺寸1)符号旁以数字标注的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
2)符号的规格在一般情况下,符号的线粗为0.15 mm (当采用绘图机绘图时,线划粗可放宽至0.2 mm),点大为0.3 mm,符号非主要部分的线段长为0.6 mm。
以虚线表示的线段,凡未注明尺寸的,其实部为2.0 mm,虚部为 1.0 mm。
组合符号图形部分未标明尺寸的,一般以本图式为准。
但楼梯、台阶线、斜坡与陡坎的长短线和短线,其问隔可视图形的大小放大或缩小。
2 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1)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符号,在其图形的中心。
2)宽底符号(蒙古包、烟囱、独立石等),在底线中心.3)底部为直角形的符号(风车、路标等),在直角的顶点。
4)几种图形组成的符号(气象站、雷达站、无线电杆等),在其下方图形的中心点或交叉点。
5)下方没有底线的符号(窑、亭、山洞等),依比例尺表示的。
定位点在两端点上;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定位点在其下方两端点间的中心点。
6)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其他符号(桥梁、水闸、拦水坝、溶斗等),在符号的中心点。
7) 线状符号(道路、河流、堤、境界等),在符号的中心线。
依比例尺表示时,在两侧线的中心。
3 符号的方向和配置1)独立性地物符号除简要说明中规定按真方向表示者外,其他的均垂直于南图廓描绘。
2)土质和植被符号的配置如下:a. 整列式:按一定行列配置,如苗圃、草地、稻田等;b. 散列式:不按一定行列配置,如有林地、灌木林、石块地等;c. 相应式:按实地疏密或位置配置,如疏林、散树、独立树等。
3)土质或植被面积较大时,其符号间隔可放大1~3倍描绘;在能表示清楚的原则下,也可采用注记的方法表示;还可将图中最多的一种省绘符号,图外加附注说明,但一幅图或一批图应统一。
遥感图像判绘 地物要素的表示方法

第二类方位物是不突出地面,在实地易于 识别的地物。
另外,还有些地物在夜间容易识别,称为 夜间方位物。
第三节 方位物及其作用
▪ 方位物的表示要求 1.位置准确 2.数量适当 3.分布合理
第四节 地物关系处理的一般原则
▪ 〔一〕重要地物符号优先表示 一般情况下,地物重要性次序为:作为方
第三节 方位物及其作用
▪ 方位物的概念 方位物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物 ; 那些在实地容易识别,且根据它能迅速判
定方位的固定性物体,称为方位物。 例如,烟囱、水塔、宝塔、独立石、桥梁、
道路交叉口、电视发射塔等都是较为典型的 方位物。
▪ 方位物的类别
方位物根据在实地是否突出于地面区分为 第一类方位物和第二类方位物。
(3)居民地压盖电力线
(1)烟囱与窑
(2)公路与房屋 图4.4.2 符号移位和共边线
(3)道路的共边线表示
▪ 〔二〕地形要素的表示要完整
地形要素表示的完整性,是指表示某一地 形要素时,必须清楚、连贯地表示其全貌, 及其与相关地物之间的衔接关系。
▪ 〔三〕符号的间隔和粘连
地形图上表示的符号(包括文字数字注记、 注记点等),除了图式中明确规定为组合符 号的,符号与符号之间至少要有0.2mm的间 隔,一般不能粘连在一起。
位物表示的点状地物、国界、高速公路、铁 路、双线表示的河渠、普通公路、单线表示 的河渠、变形地貌、房屋、窑洞、管线、植 被、土质等。
按照重要地物优先这一原则,当地物符号 发生矛盾时可采用压盖、移位、共边线、舍 去这四种方法处理地物间的相互关系。
£©点状符号压盖线状和面状符号 (2)道路的相互压盖
图4.4.1 符号间的压盖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01)_OCR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1 - 01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 : 50 000 、1 : 2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12月目次前. .......................................................................................................................................................................... I II 弓IW ....................................................................................................................................................................... I V 1 細. .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 2 4.1遥感影像地图要素. (2)4.2数学基础. (2)4. 3 分幅与编号. (2)4. 4 牙楼. (2)4.5文件命名与格式. (2)4.6 基本要求. (2)4.7工作程序. (2)5资料准备. (2)5.1 遥感图像资料 (2)5.2地理资料. (3)5.3专题要素资料. (3)6遥感图像处理 (3)6.1 图像预处理 (3)6.2图像融合 (3)6.3图像几何校正处理. (4)6.4图像数字镶嵌处理. (4)6.5图像增强. (4)6.6图像切割. (5)7遥感影像地图整饰 (5)7.1图像掩膜处理. (5)7.2图廓整饰 (5)7.3 图面整饰. (6)7.4地理要素整饰. (6)8图件输出. (8)8.1合并图层. (8)8.2设置出图分辨率. (8)8.3 文件格式. (9)9质量检查. (9)I9.1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检查 (9)9. 2数学基础检查 (9)9. 3平面精度检测 (9)9. 4接边精度检测 (9)9. 5影像质量检测 (10)9. 6 整饰质量检测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1 : 50000遥感影像地图整饰样式. (11)附录B (规范性附录)1 : 250 000遥感影像地图整饰样式. (12)⑽娜 (13)表1基本等高距. (7)表2比例尺与公路级别、行政区划级别 (8)II刖本规范是在《1 : 250000全国遥感影像地图制作》、《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新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开发》等项目成果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并参考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等有关技术标准编制而成。
遥感需要图件及要求

5.5 遥感5.5.1 基本要求(1)1:5万矿调中应充分应用遥感地质解译成果。
(2)1:5万矿调中的遥感工作主要是遥感影像制图、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异常提取。
(3)1:5万矿调中应利用遥感解译图提取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异常,基岩裸露、半裸露区1:5万矿调必须系统提取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5.5.2 遥感影像制图(1)遥感影像图是1:5万矿调的一种重要野外工作图件,一般应在野外地质填图前完成。
(3)1:5万遥感影像图采用ETM十(或TM)图像数据编制,大于1:2.5万影像图可采用SPOT-5、IKONOS、QUICKBIRD或航空摄影像片编制。
(3)1:5万矿调中的遥感影像图必须由低分辨率合成图像与高分辨率图像经保真融合处理(获取图像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保真度)制成。
(4)1:5万矿调遥感影像图一般采用六度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
5.5.3 遥感地质解译(1)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于1:5万矿调设计前地质草图及设计图编制、地质填图、矿产检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全过程,一般应在正式进行野外工作前完成解译工作。
(2)1:5万矿调中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辅助地质填图解译,已知成、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特征影像提取等。
(3)线、环影像解译的重点是:线性体特征、线性体之间的时、空结构、演化特点以及与成、控矿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环状影像特征,环状影像之间的相互交切、包容、叠置、移位等时、空演变特点,与成、控矿地质作用关系以及隐伏岩体圈定等。
(4)遥感地质解译图中的全部地质体、地质界线必须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图中与已有地质资料一致的、新解译的遥感实测界线(有可视化遥感影像为依据的界线)和遥感推测界线,必须采用不同线划区别表示。
5.5.4 遥感异常提取(1)1:5万矿调遥感异常,一般采用ETM十(或TM)数据,异常提取以主成份分析法为主,光谱角制图为辅。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地质勘查常⽤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 958-89)~为适应地质⼯作改⾰深化和加快地质制图⼯作规范化、标准化和计算机使⽤的需要,制定了这⼀套标准的符号和花纹,以利地质⼯作或其它技术、科学、经济领域等部门使⽤。
1主题内容与适⽤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区域地质图件(包括详图、平⾯图、地质柱状图、地质横切剖⾯图、矿产图、成矿规律及预测图等)上,地层年代单位符号、岩⽯和矿物符号、各类矿产的矿床、矿点符号等的表⽰⽅法总则。
本标准适⽤于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及室内编图。
对其它⽐例尺的地质图件表⽰符号和花纹也可参照使⽤。
本标准不包括城市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作的特殊要求内容和以岩⽯地层单位制图即组图上的岩⽯地层单位符号。
2表⽰⽅法的原则2.1为了地质制图不同⽬的的需要,应在相应的地质图件上,表⽰需要的花纹和符号。
2.2表⽰岩⽯和矿物花纹采⽤⿊⾊(或着⾊)或漏空花纹符号,但其花纹符号的原意不变。
2.3岩⽯和矿物花纹的表现形式与岩⽯的分类命名紧密相关,往往侧重岩⽯中的某些特征。
本标准只列岀较常见的各类不同的岩⽯分类主要岩⽯类型。
2.4在制定岩⽯和矿物花纹符号时,遵守下列原则:241注意各种符号的系统性、通⽤性,在同⼀图件上,⼀种符号只能代表⼀种内容含意。
2.4.2对长期习惯通⽤的符号,如⽆原则性错误,尽量保留,但对长期以讹传讹的符号,经查证重新拟定其含意。
2.4.3设计的各种花纹尽量作到含意确切,简单清晰,便于绘制。
2.5使⽤本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时,可在本标准规定的原则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改⾰、创新、设计花纹符号,但绝不能改变已设计的花纹符号之含意。
2.6本标准年代地层单位中的长城(Ch)、蓟县(Jx)、青⽩⼝(Qn)三个系的符号,不同于国际上公认系的符号标准。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02-22发布1989-10-01实施第⼀篇地质图件上使⽤的图例3 地质体单位符号3.1.4.1 Q 第四系3.1年代地层单位符号3.1.1 宇(Eonothem) 3.1.4.2 R 第三系3.1.2 界的符号 3.1.4.3 K ⽩垩系3.121 Cz 新⽣界 3.1.4.4 J 侏罗系3.122 Mz 中⽣界 3.1.4.5 T 三叠系3.1.2.3 Pz 古⽣界 3.1.4.6 P ⼆叠系3.1.2.4 Pt 元古界 3.1.4.7 C ⽯炭系3.1.2.5 Ar 太古界 3.1.4.8 D 泥盆系3.1.2.6 AnC 前寒武 3.1.4.9 S 志留系3.1.2.7 AnZ 前震旦 3.1.4.10 O 奥陶系3.1.2.8 M 3.1.4.11 C 寒武系3.1.3 亚界的符号 3.1.4.12 Z 震旦系3.1.3.1 PZ2 上古⽣界 3.1.4.13 Qn 青⽩⼝系3.1.3.2 Pz1 下古⽣界 3.1.4.14 Jx 蓟县系3.1.3.3 Pt 3 上元古界 3.1.4.15 Ch 长城系3.1.3.4 Pt 2 中元古界 3.1.5 亚系的符号3.1.3.5 Pt1 下元古界 3.1.5.1 N 上第三系3.1.3.6 Ar2 上太古界 3.1.5.2 E 下第三系3.1.3.7 A「1 下太古界 3.1.6 统的符号3.1.4 系的符号 3.1.6.1 Qh 全新统QP3上更新统3.162 Qp 更新统QP2 中更新统3.1.6.21 D3 上泥盆统或泥盆系上统QP1 下更新统 3.1.6.22 D2 中泥盆统或泥盆系中统N2 上新统 3.1.6.23 D1 下泥盆统或泥盆系下统3.163 上第三系N1 中新统 3.1.6.24 S3 上志留统或志留系上统3.1.6.5 E3 渐新统 3.1.6.25 S2 中志留统或志留系中统3.1.6.6 E2 始新统、下第三系 3.1.6.26 S1 下志留统或志留系下统3.167 E1 古新统 3.1.6.27 。
遥感图像判读

遥感图像判读
判读标志: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图案等。
判读方法:直接判读法、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判读程序
准备工作、室内判读(整体后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中小比例尺像片上通常首先判读水系,确定位置和流向。
)野外校核和转绘成图等四个阶段:
主要地表类型特征:
1.耕地:工分割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矩行斑块是影像判读的重要标志。
2.园地:园林的行株距特征明显,且呈点阵式排列。
在平原区,园地多为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在丘陵山地则因地势而异。
3.林地:从地域分布的角度讲,原始次生林地一般分布在深山区(中、高山地),人工林(包括机播造林)多分布在浅山区(低山、丘陵地),防护林多与沙丘地有关。
由于乔木类树干、树冠高、大、立体感强、影像粗糙。
4.居民及工矿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影像反映的主要特征为棋盘格状的纹理结构;农村居民用地影像特征是规模小而分散,居民点之间有道路相连,在丘陵山区,居民点多沿山谷中的侵蚀堆积阶地分布,由于村庄外围植被较多,故实际面积有所扩大。
5.交通用地:多属于线状地物,影像比较容易区分。
如机场有跑道;铁路多为灰黑色带状弯曲半径较大,线路平直,并有交叉道、车站等附属建筑物;公路多呈白色或浅色调,转弯处要急一些,农村道路通畅不规则,宽度也不等,干燥时,影像呈白色细带状,雨后含水量大,呈灰色细带状。
6.水域:影像色调较深,而且水越深,色调越黑,河边往往因有白色的沙地反光能力强,影像成白色。
水渠呈整齐的直线而且色调暗,没有水的干渠道影像呈灰白色。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遥感地质图图式图例(讨论稿)2016-**-**发布 2016-**-**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目录前言 (1)引言 (2)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一般规定 (1)3.1 符号的分类 (1)3.2符号的尺寸 (1)3.3符号的方向和配置 (1)3.4符号使用方法与要求 (2)3.5 图例的编制原则 (2)3.6 图例的拓展原则 (3)4 图例 (3)4.1 主要内容 (3)4.2 区域地质与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图例 (3)(1)第四系堆积物图例(按照物质成分及成因分类 (4)(2)构造图例 (6)(3)遥感蚀变异常图例 (7)(4)高光谱矿物填图图例 (9)(5)成矿预测区图例 (16)4.3 基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图例 (17)(1)基础地质环境遥感图例(线状) (17)(2)基础地质环境遥感图例(面状) (20)(3)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图例(点状) (27)(4)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图例(线状) (32)(5)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图例(面状) (34)4.4 矿山开发现状与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图例 (36)(1)矿山资源规划图例 (36)(2)矿产开发现状遥感调查图例 (38)(3)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遥感监测图例(矿山占地变化图例) (38)(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图例(矿山开发占地) (39)(5)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图例(环境污染) (39)(6)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部分)点图例 (40)4.5遥感影像图图例 (41)5图件整饰 (41)5.1 图件整饰内容 (41)5.2 图件分幅方法 (42)5.3专题整饰要素配置 (42)附录A(规范性附录) (43)附录B(资料性附录) (44)附录C(资料性附录) (55)附录D(资料性附录) (61)参考文献 (65)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玉灵、杨金中、付宗棠、齐泽荣、刘刚。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引言随着遥感地质调查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的日趋成熟,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已广泛涉及基础地质遥感调查、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矿产资源遥感调查、矿山开发状况遥感监测、矿山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等诸多领域。
为了规范各应用领域遥感地质图件图式与图例等,特制定本标准。
遥感地质图图式图例是依据符号、花纹、色标等相关原则,在GB958-1999、DZ/T0151-1995、DZ/T0179-1997、DZ/T0191-1997等国标、行标的基础上,确定了遥感新应用领域所需的符号、花纹、颜色、大小等图式图例。
本标准适用于遥感地质图件图式图例的编制,对规范遥感地质图件图式图例的制作,促进遥感地质图数据共享,提高遥感技术应用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遥感地质解译图件中各种解译要素的符号和注记的等级、规格和颜色标准、图幅整饰规格,以及使用这些符号的原则、要求和基本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质遥感调查、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矿产资源遥感调查、矿山开发状况遥感调查与监测、矿山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等诸多领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58-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T 6390-1986 地质图用色标准比例尺1∶500000- 1∶1000000GB/T 20257.3-2006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4-2006 1∶250000、1∶500000、1∶1000000地形图图式3 一般规定3.1 符号的分类3.1.1 依比例尺符号:解译要素依比例尺缩小后。
其长度和宽度能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3.1.2半依比例尺符号:解译要素依比例尺缩小后,其长度能依比例尺而宽度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3.1.3不依比例尺符号:解译要素依比例尺缩小后,其长度和宽度不能依比例尺表示。
3.2符号的尺寸3.2.1 符号标注的数字表示符号的尺寸值,均以毫米(mm)为单位。
3.2.2符号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段等,没有标明的均以本图式的符号为准。
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0.1mm,点的直径为0.15mm,符号非主要部分的线划为0.3mm。
3.3符号的方向和配置3.3.1符号除简要说明中规定按真实方向表示者外,均垂直于南图廓线。
3.3.2填充面符号,根据其排列的形式可分成两种情况:a)整列式:按一定行列配置,如第四系地质、高光谱填图、生态环境解译等;b)散列式:不按一定行列配置,如沼泽、湿地等。
3.4符号使用方法与要求3.4.1 图式中除特殊说明外,一般实线表示解译要素的边界,线宽按照相应的注记尺寸绘制。
当图件以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时,边界的外侧需要增加1mm的白色轮廓。
3.4.2解译要素符号的使用分以下情况:a) 解译要素分布范围依比例尺表示,在其范围内添加而色、图元或者两者都包括,如荒漠化、荒漠化现状和荒漠化变迁等;b) 解译要素分布范围不比例尺表示,直接使用点状符号,如崩塌、滑坡等;c) 解译要素分布范围半依比例尺表示,使用线状符号进行表示,如地裂缝、河流变迁界线等;3.4.3各种符号尺寸是按图件内容为中等密度规定的。
为了使图件清晰易读,除允许符号交叉和结合表示者外,各符号之间的间隔一般不应小于0.2mm。
如果某些地区地物的密度过大.图上不能容纳时.允许将符号的尺寸略为缩小或移动次要符号。
双线表示的线状符号相距很近时,可采用共线表示。
3.4.4当地物要素密集,图上各要素表示的位置发生矛盾时,其避让关系的处理原则一般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时,移动人工建筑要素: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矛盾时,移动次要要素;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移动其他要素。
3.5 图例的编制原则3.5.1继承性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图例是在GB/T 958-1999, GB/T 6390-1986等基础上制定的,重点对遥感地质解译图件中涉及的图例作了规定。
对各相关行业已有的国标、行标、局标中的图式图例,尽量沿用,不再重新定义。
3.5.2通用性原则。
即在同一种图件上,一种图例只能代表一种内容含义。
相同性质的或同一图例在遥感技术应用不同领域多次出现的,本标准尽可能予以统一。
3.5.3系统性原则。
本标准中同一地质要素涉及几个不同应用领域时,都采用同一符号花纹。
如在基础地质、灾害地质和矿山监测应用领域中都有断层,在这几个不同领域中断层采用同一符号。
3.5.4设计的各种符号、力求做到含义确切,绘制方便;使用的背景色尽量源于中性色调,避免用图者的视觉疲劳,且便于计算机制图。
3.6 图例的拓展原则本标准中未列出的图例采用GB 958-1999中的基础符号,主要添加本领域的特定符号。
按照GB/T 6390-1986色标赋予颜色,新添加的图例色系应与本标准中设定的颜色属于同一系列。
4 图例4.1 主要内容4.1.1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对象的符号集合,它有助于用户更方便的理解和使用地图。
图例内容一般包括地理要素和专业要素两类。
本标准规定的图例是指遥感地质解译产品体系中的专业要素的表达,主要包括:第四系堆积物图例、构造图例、蚀变异常图例、高光谱矿物填图图例、成矿预测图例、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图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图例、矿产资源规划图例、矿山开发状况遥感调查图例、矿山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图例。
4.1.2图例按照表达形式分为点线面三种,点状符号由图元大小(高×宽/mm×mm)和图元颜色(RGB)定义;线状符号由线型、颜色和线宽进行定义;面状符号由背景色(RGB)、填充图元、图元周期进行定义。
4.1.3面状符号的背景色主要用来分类,同一类中的不同程度划分采用颜色梯度表示;面状符号填充的图元表示地物的性质。
例如,在生态地质环境的符号中,棕色点状图元填充表示沙质荒漠化,而背景色的颜色梯度则表示沙质荒漠化的程度是轻度、中度和重度。
颜色以R(红)、G(绿)、B(蓝)三原色的值组合而成。
4.2 区域地质与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图例4.2.1主要包括第四系(堆积物)图例、构造图例、遥感蚀变异常图例、高光谱矿物填图例和成矿预测区图例等。
4.2.2 本标准中地层图例除第四系外,其他年代地层图例按照GB958执行。
第四系按照物质成分及成因分类,划分冲积堆积(al)、洪积堆积(pl)、冲洪积堆积(alp)、残积堆积(el)、坡积堆积(dal)、残坡积堆积(eld)、湖积堆积(all)、沼泽堆积(fl)、冲沼堆积(aln)、冰川堆积(gl)、冰水堆积(gfl)、火山堆积(vl)、风积(eol)、海积堆积(m)、化学堆积(ch)和生物堆积(b)等成因类型。
4.2.3地层用色参照国际地层表中的用色标准和GB 6390-86地质图用色标准比例尺1:500000-1:1000000执行。
4.2.4传统的断层构造、火山构造、褶皱构造等图例符号请参考GB 958-99。
本标准主要列入具有遥感特色的图例。
线性影像及线性构造基本线宽:手工0.15mm,计算机辅助0.1 mm。
断层:跨省区断层0.25 mm;省内重要断层0.20 mm;省内一般断层0.15mm。
4.2.5遥感蚀变异常图例主要指铁染异常、羟基异常图例,本标准主要制定近期遥感蚀变异常信息提取成果图件中所需的图例。
4.2.6 高光谱矿物填图图例尽量继承沿用GB/T 958-99,本标准主要规定根据遥感数据新解译出来的图斑。
背景颜色尽量与矿物本身颜色接近,填充的图元符号与GB/T 958-99矿物符号一致。
(1)第四系堆积物图例(按照物质成分及成因分类第四系堆积物的表示按照成图比例尺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符号。
当制图比例尺为1:5万及以下时,使用背景色+注记的形式表达,背景色表示成因,注记表示类型,见表1;当进行大比例尺制图时,需要采用表2的符号进行表达。
表1:第四系堆积物符号(中小比例尺)表2:第四系堆积物符号(大比例尺)(2)构造图例(3)遥感蚀变异常图例(4)高光谱矿物填图图例高光谱矿物填图图例按照提取信息的格式不同(栅格形式或矢量形式)和成图比例尺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符号。
当提取的高光谱矿物信息为栅格形式或者制图比例尺为1:5万及以下的矢量格式时,图例使用表1表达;当提取的高光谱矿物信息为矢量且进行大比例尺的制图时,图例采用表2的符号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