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中华民族的骄傲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座以跨越钱塘江而闻名的桥梁。
它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公路大桥,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长桥。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始于2003年,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杭州与宁波之间跨江交通的问题。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渡船或绕行几百公里才能到达对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整个大桥由桥跨、航道通航部分和引桥三个部分组成,总长36.5公里。
其中桥跨部分有23跨,每跨长2000米,一共23个桥塔高达228米。
整个大桥设计合理,结构坚固,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材料,以确保其安全和可靠性。
建设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仅在技术上,也在环境和经济方面。
为了保护钱塘江的生态环境,建桥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航道的规划和保护,以及对渔民和居民的搬迁和生活改善。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不仅连接了杭州和宁波两个城市,也大大促进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桥梁的通行使得货物运输变得快速和方便,加快了商品的流通,提高了地区的竞争力。
同时,大桥也成为了杭州和宁波之间人们交流的纽带,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交流。
钱塘江大桥成为了杭州的一张新名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特别是在夜晚,桥上的灯光璀璨,犹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交通和经济的变化,钱塘江大桥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杭州和宁波两个城市的居民可以更方便地互相访问,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变得更加频繁。
这为两个城市的发展和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们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国在科技和工程方面的突破和成就。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钱塘江大桥的壮丽景象,感受其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杭州和宁波之间的交通,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钱塘江大桥,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道路。
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 日),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 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 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 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 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 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 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 梁专家茅以升博士。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 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 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 终于被当局采纳。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 计师、总工程师。
钱江大桥于1935年4月开始 建设,1937年10月全部竣工。 桥全长1453米,上层为双车道 公路,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 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 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 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 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 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 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 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 米“苍龙”。
钱塘江一桥全长1453m,正桥长1 072m。 铁路桥由16空跨度为65.84m的简支华伦式 桁梁和两孔14.63m板梁组成。公路除16孔 桁梁上层为公路外,北岸引桥由3孔50m桁 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5孔9.2m钢筋砼框架 组成;南岸引桥由1孔50m桁梁桁高10.7m,主桁中心距6.1m;单 线铁路净空高6.7m,宽4.9m。公路为双车 道6.1m宽,两侧设1.52m人行道。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 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 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 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 可达数米。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 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 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关于钱塘江大桥

2023年钱塘江大桥2023年钱塘江大桥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项重大工程。
该大桥位于钱塘江上,连接了杭州市区和富阳区,成为两地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座大桥不仅具有交通枢纽的功能,还成为了当地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开始于2019年,历时四年,耗资巨大。
这项工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杭州市区和富阳区之间的交通压力,提高地区间的交流和发展水平。
该大桥的设计理念是融合自然与人文,兼顾美观与实用。
钱塘江大桥采用了现代化的桥梁设计和建造技术。
桥梁的主体结构由钢材构成,具有很强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为了保护环境,大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和绿色环保原则。
大桥两侧设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方便市民出行和休闲。
该大桥的特色之一是它的桥面设计。
大桥的桥面采用了复合材料,具有防滑和抗老化的特点,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桥上还设有观景平台,游客可以欣赏到钱塘江的壮丽风景。
在夜晚,大桥的灯光装饰烘托出浪漫而宜人的氛围。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将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该大桥将缩短杭州市区和富阳区之间的距离,便利市民的通行,促进两地之间的贸易和人员流动。
此外,该大桥还将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游览观光,提升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然而,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该大桥会对钱塘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另一方面,大桥的维护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确保桥梁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将进行严格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
同时,还将制定维护和管理计划,对大桥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2023年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它将成为杭州市的重要地标和交通枢纽,促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该大桥还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和绿色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钱塘江大桥将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美好未来。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今天早上,我来到了钱塘江大桥。
今天的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在明媚的阳光下,大桥显得十分壮观。
波涛滚滚的江水中,15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铁路,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我沿着人行道,走近正桥。
看见桥头堡里站着两位武警叔叔。
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喇叭灯,像等候检阅的仪仗队,站得整整齐齐。
我扶着栏杆,站在大桥上往下看:西边是巍峨的六和塔,东边是钱塘江四桥。
远处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随着波浪时起时伏。
从桥上下来,我看到了茅以升的纪念碑。
听大人们说,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钱塘江大桥就是由他设计的。
以前,我国的造桥技术落后,很多大桥都是外国人造的,直到1937年,再茅以升的主持下,中国人才自己设计建造了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那就是钱塘江大桥。
人们为了纪念茅以升,所以在钱塘江大桥旁立了这座纪念碑,好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我抬头望着雄伟的钱塘江大桥,不禁赞叹道:茅以升爷爷真伟大!。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又名杭州湾大桥,是中国浙江省的一座悬索桥,横跨钱塘江,连接杭州市和宁波市。
钱塘江大桥被誉为中国最长的悬索桥,也是全球第三长的跨海大桥。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的交通瓶颈。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杭州市和宁波市就开始计划修建一座跨越钱塘江的大桥。
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该项目一直未能得以实施。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成为可能。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建设工作。
为了确保大桥的施工质量,中国政府特地邀请了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桥梁工程师参与设计和施工过程。
工程师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于1991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钱塘江大桥全长36.48公里,其中悬索桥部分长22.27公里,桥面宽35米,拥有六车道。
大桥的主塔高达20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结构主塔之一。
桥面的最大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能够承载大型汽车、火车和轮船等重型车辆的通行。
钱塘江大桥在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杭州和宁波之间的交通状况。
过去,杭州和宁波之间的交通主要依赖汽车和船只,时间长且不稳定。
有了钱塘江大桥的存在,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
此外,钱塘江大桥也成为了杭州和宁波之间的一座重要地标。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大桥的壮丽景色。
无论是白天的蓝天白云,还是夜晚的繁星闪烁,都为钱塘江大桥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塘江大桥也开始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大桥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桥面的磨损程度加剧,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此外,大桥的承载能力也成为了一个问题,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大桥的承载压力也逐渐增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力求保证大桥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钱塘江大桥作为中国最长的悬索桥之一,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于杭州和宁波之间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条目荐读:钱塘江大桥

条目荐读:钱塘江大桥2020年10月的钱塘江大桥;MasaneMiyaPA摄,CC BY-SA 4.0 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闸口的钱塘江上,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该桥于1932年开始筹划,1934年11月11日举办开工典礼,1935年4月正式动工。
整座桥的设计和施工由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茅以升牵头,针对钱塘江复杂的水文条件制定了特殊的修建方式。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同年12月23日杭州沦陷,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
此后日军曾多次试图修复该桥,但在游击队的阻止下一直未能完全完工,该桥也仅保留了勉强通行的能力。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重新组织人力维修该桥,但由于维修期间并未停止车辆通行,造成施工进度缓慢。
解放军解放杭州后,该桥被国民党军队的炸药毁坏。
上海铁路局和杭州军管会牵头组织修复事宜,并最终于1953年完成修复工作。
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通高71米,正桥共计15处桥墩,上方支撑钢梁结构。
钢梁结构将桥身份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标准轨距单轨铁路,上层为公路桥面和行人桥面。
2006年,钱塘江大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筹建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沪杭铁路正式建成通车[1]:218。
1933年12月28日,从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正式建成[2]。
至1937年9月,该铁路向西延伸至江西萍乡,并与原有的萍株铁路完成接轨,形成新的浙赣铁路[3]。
而在杭江铁路修建之时,其与沪杭铁路之间隔钱塘江而望,浙江省政府遂于1932年决定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铁路桥,以贯通两条铁路。
起初浙江省交通厅曾请时任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学家华德尔提供钱塘江桥建设方案,但最终提出的方案因不符合钱塘江的水文地质条件、造价过高等原因而放弃。
之后,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等人推荐在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负责此工程。
1933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建立钱塘江桥工程处,作为大桥的设计方、施工方和管理方。
茅以升担任该处处长[4]:71-72。
钱江大桥 简介

十桥两遂道——钱江新篇章在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桥。
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该桥为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全长1453米。
钱塘江宽9.1米,高71米。
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施工,于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总投资160万美元(当年价格)。
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它与六和塔一起组成杭州地标性景点之一。
而从1934年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直到今天,钱塘江两岸杭州段的过江交通,已呈现十桥二隧道格局。
钱江一桥(钱塘江大桥)位置:西湖南边,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
建设情况:1934年8月8日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
1937年12月23日炸毁,1953年重建。
结构特点:桥长1453米,正桥16孔,桥墩15座。
桥梁故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主持设计建造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
淞沪会战失败后,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
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茅以升将钱塘江大桥所有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100多根引线,当晚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
11月17日,大桥全面通车。
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
下午5点,日军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所有引线点燃,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
1953年,钱塘江大桥重建。
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江二桥(彭埠大桥)位置:北起杭州四堡,南至萧山盈丰。
建设情况:1988年4月21日开工,1991年12月21日通车。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
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
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
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
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
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
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骄傲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就是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以升博士,他当年年仅39岁就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可以想象,茅以升当时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是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他不仅是在建造一座物质的大桥,更是打造民族精神的大桥,他要通过建造这样一座前无古人,甚至让外国人望而生畏的大桥,来激发人们振兴中华的信念。
为了完成这一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科学严谨、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
钱塘江大桥不仅规模大,而且在技术上有两个很大的难题:江底的流沙有四十米厚,再加上难以征服的钱塘江怒潮,这是外国人在中国所建的所有大桥都没有遇到过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茅以升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然而,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却矢志不渝,他立志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他深入施工现场,亲自实践,废寝忘食。
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创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
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
在建桥过程中,他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在激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两用双层大桥,从此天堑变通途,钱塘江大桥如巨龙行空横亘在东方。
钱塘江大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我国跨度最大、最先进、最现代、最壮观的大桥,虽然工程艰巨,但桥址选定准确,设计合理,选材合理,施工迅速,造价低廉,质量优良。
大桥通车后,成为抗日战争重要的运输枢纽,运输了大批的抗战勇士、抗战物资和大量难民;然而大桥风光的背后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了北岸桥头,为阻拦日军侵略的脚步而炸桥,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后又修复。
钱塘江大桥的命运确如命运多舛的民族,历经磨难,两毁、三建……
钱塘江大桥屹立不倒里程碑式的辉煌体现了茅以升奉献、求实、创新、重质量的科学态度和理念以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雄伟壮丽的大桥,它显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显示了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