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由什么决定

合集下载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心理学通过研究和分析,试图解释人们在性别角色表现和性取向上的差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解释。

1.性别角色的解释性别角色指的是在社会中特定性别的行为和性别特征。

心理学从生物学、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别角色的形成。

首先,生物学角度认为性别角色与遗传和激素有关。

在遗传层面,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决定了个体的生殖器官和性别特征。

而在激素层面,雄性激素如睾酮对于男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一定影响,雌性激素如雌二醇对于女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也有影响。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在性别角色的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认同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表现有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家庭和教育背景等,都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有一定作用。

最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学习也会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中的交往和社会化过程,会接受到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和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表现。

2.性取向的解释性取向指的是个体对于性伴侣的吸引和情感投注的方向和倾向。

心理学从遗传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取向的形成。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研究发现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双胞胎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另一个人也有更高的概率是同性恋。

这表明基因在性取向的形成中扮演一定角色。

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同性恋和异性恋个体在神经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

例如,同性恋个体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方式可能与异性恋个体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此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经历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个体在性身份认同、性别角色发展和性经验等方面的经历,以及与家庭、朋友、同伴等的关系,都会对性取向的形成和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心理学的应用和支持心理学研究对于理解和支持不同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人群,并消除性别角色和性取向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性取向很难改变,但会发生“流动”?

性取向很难改变,但会发生“流动”?

性取向很难改变,但会发生“流动”?一个人到底被同性还是异性所吸引,并不是板上钉钉、一成不变的事,而是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通常由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

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向流动(sexual fluidity)。

例如,假如一个异性恋者在某一环境下只与同性的人相处,这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同性朋友对自己的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有所增加。

同其它社会特质一样,性偏好、态度、行为和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

性向塑造(erotic plasticity)是另一个相关概念。

这是指人们性表现——即性态度、性倾向和性行为方面的改变。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反应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会发生这种改变,并不是说男女的性向是“奇怪的”,或是像我们在Slate网上讨论过的那样“令人困惑、谜一样、过于复杂”。

科研人员对“性向流动”的研究使某些人感到不太高兴,因为英语中的“可变性”是“飘忽嬗变”和“变幻无常”的同义词,这些词通常用来形容女性,并带有性别歧视色彩。

但仔细阅读科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当谈论到性,男性并不比女性更简单。

性向流动与双性恋的区别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有确定的性取向。

但一个人的性向流动程度与其性取向是两个并行的独立变量,两者属性不同。

一些人性向流动性高,其他人则相对较低。

性向流动可以发生在绝对的异性恋或同性恋者身上,但这只代表一次变化的性反应而已。

例如,你可能一直都喜欢柔弱一点的女性类型,但会突然发现一个能以一种新鲜的兴奋方式刺激你的、完全不同的人。

你也可能仍然和往常一样喜欢有女人味的同性伴侣,但她可能带有更多的“阳刚”属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渴望一种另类的性体验。

假想一个人通常只喜欢与一个性伴侣进行传教士式体位的性活动,但他(她)后来换了一个不同的环境,那里每个人都有多个性伴侣,他们的性活动也更为开放。

他(她)被此吸引并想要参与其中,那么这个人也经历了性向塑造。

双性恋是指男性或女性都对其有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

有些绝对的异性恋就算与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也并不能代表他们成为了“双性恋者”;但这能表明他们发生了性向流动。

性取向会在青春期定型吗

性取向会在青春期定型吗

性取向是否在青春期定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青春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探索的时期。

这个阶段,人们渐渐开始对自己的性取向有了更多的意识和探索。

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偏好和吸引,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等。

传统观念认为,性取向在青春期会定型,并且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会在生命周期中发生变化,而非仅在青春期定型。

本文将探讨性取向是否在青春期定型的问题,以及相关研究和观点。

青春期对性取向的影响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开始对性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青春期,个体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特征有更多的认知,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吸引对象。

这个时期的性认同和性取向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心理、社会等。

心理因素青春期是自我认同和性认同逐渐形成的时期,个体开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性取向。

心理因素如家庭环境、性教育、社会舆论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对性取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社会因素社会对于性取向的态度和包容程度也会对青少年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传统观念和偏见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在青春期对性取向感到困扰和难以接受,而当社会逐渐开放和包容时,个体对性取向的认知和接受也可能更加自然和平和。

性取向在生命周期中是否变化虽然很多人认为性取向在青春期就已经定型,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在生命周期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源于个体经历、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一部分人在青春期之后会经历性取向的变化,从而重新认知和接受自己的性取向。

这种变化可能是逐渐发生的,也可能是较为突然的。

总结性取向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概念,受到遗传、环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性取向的认知和定型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性取向一旦定型就无法改变。

个体在生命周期中可能会经历性取向的变化和重新认知,这种变化是正常的。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开放地看待性取向,尊重每个人对于性取向的认知和选择,而不是仅仅将其定义为一个青春期的标签。

性取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性取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容易使女性成为同性恋的家庭因素:不稳定的家庭 环境、父母不和;性创伤体验,对男性恐惧;母亲让 女儿有畏惧做女人的感觉;父母希望她是儿子。 容易使男性成为同性恋的家庭因素:缺乏对父亲的 认同,对母亲过分依赖;母亲广泛地对女性的不信任、 怀有恐惧而把这情绪转移给儿子;男孩的周围有太多 的女性,因此使思想、言行倾向于女性化,而习于女 性的行为模式;父母希望是女儿,因此将儿子当女儿 养;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有阉割焦虑;双亲对性有 恐惧感;母亲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 连结。
不少科学家认为荷尔蒙是影响因素之一。
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CAH ,在胚胎发育期睾丸素过多)的 女性,跟她们一些没有患此症的女性亲戚比较,前者同性恋的比率较一 般女性高。 研究显示一些非性别典型的特质(包括喜好的游戏、攻击性、食指无 名指长比、脑内SDN-POA的大小)会受到出生前荷尔蒙浓度影响。有些 科学家猜想,性倾向和这些性质就好像“一个套装”般加诸人身上。由 此推论,这个“套装”是会受到出生前荷尔蒙的浓度影响其“内涵”的。 性取向与身体的激素水平有关,它决定着性吸引的对象。“维立尼及 其同事们分别测量了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激素水平,并将两者加以比较, 他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性恋 者尿中的睾丸酮则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多。柯罗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 同性恋者血液里睾丸酮水平较异性恋对照组为低,同时精虫记数较少, 畸形精虫较多(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p26-27)。”例如,体内雄性 激素不足而雌性激素较多的男性可能为同性恋。
由下面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到,童年的行为特徵和成年的 性倾向,在统计学上是相关的,但从个别个案来看两者的关 系并非必然的,由下面格林的研究(1987年)可以看出,也 有些人童年时有性别认同的问题,长大後成为异性恋者。 (1982年,美国)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募 集了792个研究对象,其中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男异 性恋者、女异性恋者各有198人。该问卷,填写者被问到他 们儿时有否参与过58种游戏或运动。结果发现女同性恋者和 男同性恋者较倾向玩一些非性别典型(gender atypical)的 活动。 (2009年,巴西、土耳其、泰国)有研究者以问卷和访 问调查了巴西、土耳其和泰国三地的成年男子,共有878个 对象,当中177人是同性恋者,157人是双性恋者,544人是 异性恋者。普遍来说,男同性恋者童年时对运动较不感兴趣, 较多跟女孩子玩,性格也没那麼有侵略性。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并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一、性别差异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期望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认知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定义为理性、坚强和冷静的,而将女性定义为情感、温柔和柔弱的。

这些社会角色的期望会影响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认知习惯。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生物学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基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例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物体操作能力方面往往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往往优于男性。

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异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释1. 发育心理学理论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的形成受到遗传、生物学、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多重影响。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对性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是由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动态所决定的。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的心理冲突和欲望中形成的。

个体的早期亲子关系、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三、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1.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

例如,他们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来揭示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性取向是天生的

性取向是天生的

论点:性取向是天生的红色的是大纲,蓝色的需补充的地方1.解释“性取向”这个名词。

(点出一个重点:在缺乏异性的情况下选择同性的行为并不能真正体现性取向)“性取向”和其他跟性身份有关的几个概念是相互区分的:“生理性别”(biological sex)是指男性或女性的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特征;“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个人将自己视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认同;“性别的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化行为或女性化行为定义的文化规范。

2.基因因素:(一)、双胞胎之间的基因联系与性取向一致存在高度相关(抓住同卵双胞胎均为同性恋比率远高于异卵这一点)资料:对非异性恋的研究和试验为另外一个观点开辟了道路:性取向是在孩童时期或更早的时候被固定的。

对同性恋同卵双生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如果其中一个人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人有40-60%的机会成为同性恋者;异卵双生的比率为15-30%。

对于不是双胞胎的同性兄弟姐妹来说,这个比率是5-10%。

(二)、1993年哈默实验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哈默(Dean Hamer)等人在调查了114个男同性恋家庭后发现,同性恋看来是母系遗传的。

他们进一步对同性恋兄弟的X染色体(只遗传自母亲的染色体)做了比较,认为同性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被称为Xq28的片段上。

3.动物界普遍存在同性恋。

在绵羊中,大约6~8%的公羊是“同性恋”,即对发情母羊毫无兴趣,却会试图与公羊交配。

这使得公羊成为研究性取向的生物机制的绝好实验材料。

许多项研究表明,在胎儿发育时,性激素能让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化学功能发生永久的变化,从而决定了成年后的性取向。

例如,同性恋公羊大脑杏仁核中雌激素受体的数量明显少于异性恋公羊,而与母羊的相当。

因为大脑杏仁核与嗅觉有关,这意味着同性恋公羊对与性刺激有关的嗅觉信息的处理可能与异性恋公羊不同。

异性恋公羊下丘脑视前核显著大于母羊和同性恋公羊,大约是它们的两倍。

4.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同性恋发生率相近。

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

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

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近年来,关于人类性取向成因的的话题不仅在LGBT社群(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构成的群体),也在政治界、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许多医生、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其他群体都在寻找方法、开展研究来探寻同性恋的成因。

近来,随着一些证明基因会影响性取向试验的成功,以及试图证明外界因素影响性取向试验的失败,人们开始相信,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

根据盖洛普咨询公司2013年的民意调查,目前有47%的美国人认为性取向是先天的而并非一种选择。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说明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

10. 性取向是遗传的1993年,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迪恩·哈默博士,和他带领的团队宣布基因会影响男性同性恋的形成。

这个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选择了40对男同性恋兄弟作为调查对象。

哈默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在调查的40个家庭中,有33对兄弟在X染色体上具有一个共同的遗传标记——Xq28。

然而,哈默博士及其团队并没有声称发现了“同性恋基因”,他们只是认为,基因的连锁是基因影响男性性取向的有力证明。

但是自从这个研究发表之后,很多评论指出哈默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不可靠。

许多人对基因影响个体性取向这一理论并不信服,更何况,这个研究只调查了40对同性恋兄弟。

为了收集更多关于性取向遗传因素存在的证据,哈默博士扩大了他的研究范围,甚至和一些有声望的科学家合作,这些科学家来自著名的剑桥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的行为遗传学研究院。

研究仍集中在哈默之前发现的基因区域。

他们调查了另外33对男同性恋和11对男异性恋兄弟。

有趣的是,他们的调查证实了之前的发现,这使得哈默博士更加确信X染色体上存在某个基因,使得男性成为同性恋。

就在最近,《心理医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了哈默博士提及的Xq28基因的存在,以及第8号染色体8某一区域会影响男性性取向。

性取向

性取向

性取向定义“性取向”是指对一种长期稳定的感受到的来至于他人的吸引。

这种吸引可以是情感的上,感觉浪漫的、性方面的或爱情方面的。

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

性取向分类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美国性科学家金西通过广泛的抽样调查,把人类的性爱分为六类:异性恋35%;主导异性恋偶尔的同性恋35%;主导异性恋稍多些的同性恋20%;几乎两者相等2%;主导同性恋偶尔的异性恋2%;同性恋4%。

性取向的形成因素关于性取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

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取向在青春期早期没有性经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心理学家认为性取向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也不能自由的改变。

生物因素与性取向●神经学家发现: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的大脑惊人相似;并拿出新的证据:性取向植根于人类大脑神经回路。

脑部扫描显示,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有着对称的大脑,左右半球几乎一样大。

与此相反,女同性恋者与男异性恋者的大脑就不对称了,大脑右半球明显大于左半球,男异性恋者大脑的右半球比左半球大2%;女同性恋者脑部的不对称情况也类似,右半球大脑大左半球1%。

●位于瑞典首都著名脑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同样发现,在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的脑部,与情感反应有关的大脑神经回路一模一样。

●由精神学家IvankaSavic领队的此项研究,以先期研究为基础。

先前的实验确认,性与性取向有关的空间想象语言能力有所差异。

同时发现,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在言语表达方面表现优良,方向感均不佳,而男异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空间感则更强。

大脑构造的差异与性取向,是前者导致后者,还是后者导致前者,还未有科研结果。

◆同性恋✧定义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取向由什么决定
什么叫性取向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对 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 情感、浪漫和性吸引。” 由此可见,在这个定义 中没有提及性行为。所 以,性取向和性行为是 完全不同同性性取向的人,一般说来, 有什么样的性取向就会导致什么 样的性行为。个体被异性吸引一 定渴望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个体 被同性吸引一定会渴望和同性发 生性行为。但是,这个命题的反 命题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个 体和异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 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异性 (异性恋);个体和同性发生了性行 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 定是同性(同性恋)。
如何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 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 望。所以判断性取向,两个因 素都需要具备。很多人仅仅通 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 到性高潮,所以仅依靠性行为 判断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 性取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 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 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 性取向就无法判断。
这就是虽然科学界对于同性性取 向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已有共识, 但具体在每个文化中,“同志” 的比例却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所 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缺乏知识 造成的。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进 步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同性取向 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在自己 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范围内)以自 己的真实本质生活,才给人这个 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印象。
性取向什么时候才能被 自己完全意识到
一般来讲,一部分青少年在12岁 的时候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 性取向了。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 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 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 分人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 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 些人可能在40-50岁才突然意识到 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这些 情况都是正常的,一个人意识到 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 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 很大的差异。
性取向是由什么决定的
性取向在个体出生的时候就已 经确定下来了,不受环境影响 而改变。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 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虽然 科学界的对于性取向的共识指 出,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 改变的。但对于人类来讲,性 行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个 人完全可以有与性取向不相符 合的性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异性取向的人, 可能涉入同性性行为,而一个 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异性 性行为。所以,区分性取向与 性行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 个同性取向的人可能选择与异 性有性关系甚至结婚,这只说 明他(她)的性行为对象是“异 性”,并不意味他(她)的性取 向“变为”异性取向。
性取向是一个轴
性取向是一个轴,两端是100%的同 性恋和异性恋,中间是100%的双性 恋,人类的性取向可以在整个轴上
的任何一个点上。现代研究结果指
向性取向确实是二元化的,也就是
说大部分人是处于接近“纯粹”异
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处于接
近“纯粹”同性取向这个位置,也 有一小部分人处于中间位置(即双性 取向)。现代研究,综合心理学、社 会学和人类学以及人口统计结果显 示,异性取向约占总人口的95%, 同性取向约3~5%,双性取向约1~2%。
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 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 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取 向。有些人常用“喜欢”来表达 亲密关系,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 糊的概念,但如果不具备性吸引, 那显然也与性取向无关。同性性 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 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性取向是 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 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 出判断的。
有些人相信所谓“假性同性恋” 或“境遇性同性恋”,他们举 例认为军队里、寺庙里,有些 人是同性恋,但离开之后,就 不再是了,并以此来证明性取 向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典型 的将性取向与性行为混淆的例 子。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 环境里,由于缺乏接触异性的 机会,所以介入同性之间的性 行为。他们从未属于同性取向。
/100 gar443ghu78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