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
心理学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理解与支持

心理学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理解与支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理解与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主观认同程度,而性取向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情感、性欲和/或行为上与其他人产生吸引力的方向。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相关理论,以及心理学的作用和责任。
一、性别认同的理解与支持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同程度。
传统上,性别观念被二元性别模式所限定,将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但现在人们对性别开始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
性别认同的理解与支持有助于个体发展健康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
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认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物学、社会环境等。
在性别认同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其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接触到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是在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期望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
此外,性别认同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中,性别认同的观念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性别认同的差异,同时也促进对性别认同的尊重和支持。
二、性取向的理解与支持性取向是个体对自己在情感、性欲和/或行为上与其他人产生吸引力的方向。
传统的观念认为,性取向只有异性恋一种形式,但现代心理学已经多次证实了多种性取向的存在,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等。
心理学家对性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尝试解释性取向的成因。
包括遗传、生物学、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被认为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
然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性取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
心理学对性取向的理解与支持非常重要。
性取向是个体自身的一部分,与性别认同一样,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对性取向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推动社会对于不同性取向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15种性取向

15种性取向
生活中最常见的性取向有五种:
1、异性恋: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
2、同性恋(男同和女同):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当然也不排除那些结了婚生了子的同性恋者。
3、双性恋:对男女都会产生爱情和性欲。
4、无性恋(缺乏性冲动):与双性恋相反。
5、泛性恋:对任何性别都能产生爱情和性欲,与双性恋不同,它还包括变性人、跨性别者、双性人、人妖等
而非常见的性取向有十种:
1、Asexual(无性恋者):无法感受到行吸引的人,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者审美上被吸引。
2、Aromanic(无爱者):指是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爱情吸引能力的人。
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不会产生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
3、Graysexual:可以是异性恋,也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其他的性取向。
4、Demisexual:只会在建立足够的感情基础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的人。
5、Demiromantic:只有感情足够深厚,才能产生爱情的人。
6、Lithromantic:指对某人产生爱情后,不希望获得感情回应,如果回应,则会厌烦此人或者引发生理上的不舒服,这些人有的人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不行。
7、Polysexual:指对多种性别(不是全部)产生爱情和性欲。
8、Panromantic:指对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产生爱情,但不会有性欲。
9、Skoliosexual:指只能对超越两性(男女)性别或者性别模糊的人群产生爱情和性欲。
10、Pansexual:与泛性恋相似。
性别认同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区别与联系

性别认同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区别与联系性别认同与性取向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理解和心理体验,而性取向则是指个体被吸引的对象的性别。
首先,性别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性别特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一般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类别。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生理性征都与自己所属的性别一致。
有些人生理上是男性,但内心认同自己是女性,这种情况被称为跨性别或性别认同紊乱。
相反地,有些人生理上是女性,但内心认同自己是男性,也可以被称为跨性别。
还有一些人则可能对自己的性别没有明确的认同感,这种情况被称为性别模糊。
性别认同与个体内心的性别认知和对自己所属性别的接受程度息息相关。
其次,性取向是指个体所吸引的性别对象的倾向。
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异性恋指的是个体对异性的吸引力,即男性吸引力对异性或女性吸引力对异性。
同性恋指的是个体对同性的吸引力,即男性吸引力对男性或女性吸引力对女性。
而双性恋指的是个体对男性和女性两个性别的吸引力。
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首先,个体的性别认同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性取向。
例如,一个被社会认可为女性的人可能在性别认同上认同自己是男性,那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即异性恋。
相反地,一个认同自己是女性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与同性建立恋爱关系,即同性恋。
此外,性别认同模糊的人可能对性取向没有明确的倾向。
然而,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也存在不同之处。
首先,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主观认知,而性取向是对对象性别的吸引力。
其次,性别认同是与个体内心世界密切相关的概念,而性取向则是与他人关系和恋爱相关的概念。
最后,性别认同可以在个体的不同阶段或生命周期中发生变化,而性取向则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两个不同但有关联的概念。
性别认同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心理体验,而性取向则涉及个体对性别对象的吸引力。
个体的性别认同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性别对象的吸引力,但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心理学派别知识:性别、性取向和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心理帮助

心理学派别知识:性别、性取向和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心理帮助性别、性取向和心理学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这些问题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首先,性别是指个体的生理性别,比如男性、女性或间性人等。
性别与生俱来,是与生理器官、荷尔蒙等生理特征相关的概念。
人类的性别对于其身份认同、社会角色的扮演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间性人,每个人的性别认同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其个性和价值观的体现。
但是,性别并不总是与生理性别完全一致,出现性别焦虑和性别认同困扰的情况时常有之。
在这种情况下,性别问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于性别的期望和偏见,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无法满足对应性别的要求,出现沮丧、自卑等情况。
这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个体充分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性别认同,减轻心理困扰并提高自信和自尊。
此外,性取向也是与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互动紧密相关的概念。
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不同性别的还是同性的爱慕、吸引力和偏好等心理和生理过程。
不同的性取向会影响个体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交往中的互动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包容度逐渐提高,但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旧需要认真关注。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性取向通常在成长和青春期时确定。
由于社会偏见影响,某些人可能感到心理困扰和个人身份的不安。
这时,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帮助个体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取向,缓解焦虑和困惑,提高自尊和自我接纳能力。
最后,性别和性取向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资源和机制的支持,这包括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个体提供各种思想渠道、资源和机会,推进性别和性别多样性的认知和了解,创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在此基础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解决个体心理困扰,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性取向测试题

第四性取向测试题第一部分:问题解析性取向是指个体在感情和性欲上被吸引的对象类型。
传统上,性取向被分为三种: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性取向是更广泛和多样化的。
第四性取向是指除了传统的三种性取向之外的其他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取向。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测试题,帮助读者探索和了解自己的第四性取向。
第二部分:测试题请根据下列问题选择最符合你个人情况的选项,并在测试结束后查看结果。
题目1:你是否感觉自己的性别认同与在出生时被赋予的生理性别不完全一致?A. 是B. 否题目2:在性别表达方面,你是否会选择传统与你出生时被赋予的性别相符的方式?A. 是B. 否题目3:你被异性吸引的频率与你被同性吸引的频率相比如何?A. 异性吸引B. 同性吸引C. 异性和同性吸引频率相等D. 无兴趣于异性和同性吸引题目4:你是否期望与哪种性别的人建立感情和亲密关系?A. 异性B. 同性C. 双性D. 無特定偏好或兴趣题目5:当别人问及你的性取向时,你是否能够清晰地回答?A. 是B. 否题目6:在你的性取向方面,你是否曾经感到困惑或不确定?A. 是B. 否题目7:对于社交活动或场合,你更倾向于和哪种性别的人相处?A. 异性B. 同性C. 双性D. 不限制于特定性别题目8:你是否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第四性取向身份?A. 是B. 否题目9:你是否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第四性取向的知识和资源?A. 是B. 否题目10:你是否经历过与第四性取向相关的歧视或偏见?A. 是B. 否第三部分:解读结果请将你选择的答案计算总数,并根据分数范围查看对应的结果。
分数范围和结果解读:- 0-5分:你的性取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范围内。
- 6-12分:你的性取向显示出一些第四性取向的倾向,但可能还存在一些与传统性取向重叠的部分。
- 13-20分:你的性取向明显偏向第四性取向,可能与传统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取向有所不同。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吸引和热衷程度,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性取向是人类个体之间多样性的一种表现,而心理学试图解释和理解人们的性取向。
1.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认为,性取向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人们的性取向受到社会习俗、家庭教育、媒体影响等因素的塑造。
社会学家认为性取向不是先天确定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遗传学视角遗传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性取向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基因上与其同卵双生子更为相似。
这表明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3. 父母养育视角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性取向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儿童时期与异性恋者相比,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行为的引导等。
4. 神经发育视角神经发育视角认为,性取向可能与大脑神经结构有关。
一些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大脑结构上存在与异性恋者不同的特征,如同性恋女性与异性恋女性的扑动区域活动表现出差异。
5. 心理动力学视角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时期的经历和潜意识中的欲望可以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的性别身份认同与他们成年后的性别取向相关。
心理动力学视角认为,性取向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心理学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和理解人们的性取向。
社会学视角认为性取向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遗传学视角发现基因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父母养育视角研究家庭环境对性取向的影响;神经发育视角揭示了大脑结构与性取向的关系;心理动力学视角探讨了个体心理发展对性取向的影响。
这些视角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为我们理解性取向的形成提供了多种解释。
性取向自由:LGBTQ+权益与社会接纳

性恋者、
03
跨性别者
和酷儿等
群体逐渐
被纳入
LGBTQ+
20世纪60
年代,同
性恋者权
02
益运动兴 2起1,世争纪取, L平G等BT权Q益+ 群体在许
多国家取
04
得了一定
程度的社
会接纳,
但仍面临
02 LGBTQ+群体面临的权益问题
LGBTQ+群体在就业 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 LGBTQ+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 面试时被问及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 工作环境中遭受性骚扰和歧视言论
• 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对LGBTQ+群体的认识和 理解 • 制定反歧视政策,保障LGBTQ+群体在教育领域的权益
LGBTQ+群体在家庭与婚姻方
面的权益问题
• LGBTQ+群体在家庭与婚姻方面可能面临歧视和剥夺权益 • 无法与同性伴侣结婚或领养孩子 • 子女可能因父母身份而受到歧视和霸凌
推动跨性别平等与多元性别认同的普及
提高社会对跨性别者和多元性别认同的认识和理解
•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和二元性别观念 • 提倡性别平等和包容的社会价值观
保障跨性别者和多元性别认同者的权益和尊严
• 推动性别认同平等和反歧视政策 • 为跨性别者和多元性别认同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医疗帮助
05 LGBTQ+群体在社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 LGBTQ+群体包括各种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人 • 性别认同:男性、女性、跨性别者、双性别者等 • 性取向: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
• LGBTQ+群体在人口中的比例约为5%,但各国情况有所不同
性心理的名词解释

性心理的名词解释性心理是指与性相关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
它涉及到个体的性别认同、性取向、性行为、性欲望以及与性相关的情感、认知和态度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与性心理相关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性心理。
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的主观认同感受。
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类别。
然而,性别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生理性别。
有些人可能在生理上为男性,但内心认同为女性,这种情况被称为“跨性别”。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特征的心理感受,它可以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变化,并且可能与生物学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存在差异。
二、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异性、同性或两性的性吸引和情感偏好。
传统上,性取向被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三种类型。
异性恋是指对异性的性吸引和情感偏好,同性恋是指对同性的性吸引和情感偏好,而双性恋是指对两性的性吸引和情感偏好。
然而,性取向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个体的性取向可以在不同时期和情境中有所改变。
三、性行为性行为是指个体在情感及生理上参与的与性相关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性交、房事技巧、自慰、性爱与性交的频率等。
不同文化和社会对性行为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从家庭教育、宗教信仰到法律法规等都会对性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性行为既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调节。
四、性欲望性欲望是指个体对性行为的强烈欲望和愿望。
性欲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和驱力,它受到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在性欲望方面可能有差异,有些人可能具有较高的性欲望,而有些人则较少有性欲望。
性欲望的强度和频率可能在个体生命周期内有所变化,受到内分泌调节、心理状态和环境刺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与性相关的情感与性相关的情感是指与性行为和身体接触有关的情感、态度和感受。
这些情感可能包括爱、渴望、羞耻、满足、内疚和恐惧等。
不同的人在性相关的情感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经验和反应。
个体对性的态度和情感一部分受到个人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一部分受到个人经历和性经验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取向定义“性取向”是指对一种长期稳定的感受到的来至于他人的吸引。
这种吸引可以是情感的上,感觉浪漫的、性方面的或爱情方面的。
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
性取向分类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美国性科学家金西通过广泛的抽样调查,把人类的性爱分为六类:异性恋35%;主导异性恋偶尔的同性恋35%;主导异性恋稍多些的同性恋20%;几乎两者相等2%;主导同性恋偶尔的异性恋2%;同性恋4%。
性取向的形成因素关于性取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
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取向在青春期早期没有性经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心理学家认为性取向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也不能自由的改变。
生物因素与性取向●神经学家发现: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的大脑惊人相似;并拿出新的证据:性取向植根于人类大脑神经回路。
脑部扫描显示,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有着对称的大脑,左右半球几乎一样大。
与此相反,女同性恋者与男异性恋者的大脑就不对称了,大脑右半球明显大于左半球,男异性恋者大脑的右半球比左半球大2%;女同性恋者脑部的不对称情况也类似,右半球大脑大左半球1%。
●位于瑞典首都著名脑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同样发现,在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的脑部,与情感反应有关的大脑神经回路一模一样。
●由精神学家IvankaSavic领队的此项研究,以先期研究为基础。
先前的实验确认,性与性取向有关的空间想象语言能力有所差异。
同时发现,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在言语表达方面表现优良,方向感均不佳,而男异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空间感则更强。
大脑构造的差异与性取向,是前者导致后者,还是后者导致前者,还未有科研结果。
◆同性恋✧定义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历史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恋影子的记载。
例如:《汉书·佞幸传》。
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表明了君臣关系到极致。
《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余桃”、“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韩子高与陈文帝陈蒨(茜的繁体字)也是有名的一对。
陈文帝曾为韩子高提出男皇后,然终未成功。
野史中韩子高被称为陈子高,就是冠了陈蒨的姓。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类似的同性恋的行为。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也有相应描写:『……只他(冯渊)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
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
这也是前生……』古希腊通常认为同性性关系在古希腊是很普遍的。
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这样的关系并没有取代男女间的婚姻,而是发生在之前或一起。
一个成年男子会有一个未成年男子同伴,他会成为"爱者"(erastes),而较年轻的成为"被爱者"(eromenos)。
在这种关系中,被爱者感到渴望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因为他还没有男子气概。
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驱使,爱者会无私地奉献所有被爱者要求的用于繁荣社会的教育。
✧同性恋的成因(一).生理因素现在越来越多証据証明生理因素乃同性恋的主要成因。
研究结果显示,以下的因素与同性恋有着莫大的关系。
胎儿期生殖腺中男性荷尔蒙的缺乏或过多。
中枢神经系统的性别特定分化出了问题,决定性取向的脑部中枢有了障碍。
成长过程中男性的荷尔蒙(睪丸嗣)过少。
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生理过少的动情激素(女性荷尔蒙),已证实较可能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
有高比例的同性恋者,其精子数目偏低,畸形精子的出现率偏高。
综合说来,男性大脑中负责性取向的中枢神经系统若未能与身体其他部位同时男性化,男性荷尔蒙的分泌出了问题,则他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大增;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较低的动情激素,则易成为女同性恋者。
(二). 家庭因素佛洛伊德派的学者将同性恋归因于儿童时期的压力,特别是一个强势、过度保护的母亲配上一个软弱、无力而又有敌意的父亲,会使得男孩缺乏对男性形象的适当认同。
依心理学家Bieber和其同事的研究(1962),认为以下原因使男性成为同性恋者: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sexidentify),而对母亲过分依赖。
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绪移转给儿子。
周围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姊姊、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于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父亲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
一个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被贬损了男子气慨的儿子。
双亲对性都有恐惧感,对性有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里成长,使孩子对性产生了歪曲约观念,因此成长后不易适应异性恋的生活。
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使做儿子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足以成为他的配偶。
造成女同性恋的原因却不同,失去母亲未必会造成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则会影响。
女性有情绪受创的经验:例如被强奸,或被卖为雏妓,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
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出现同性恋行为的例子。
母亲让女儿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或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性,并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
(三). 心理动力因素一个人如何发展他的内在心理自我(intraPsychic),对其性取向和性认同有明显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别体认包括:性别认定(gender identity)、性别固定(gender stability)和性别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张春兴,1989),同性恋者的主要问题是性别认定出现问题。
由于生理的需求和亲子的互动,婴儿至儿童期经由大人的接触、抚育和照顾,逐渐发展出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态度,并培养出对自己性别取向的整合及整体认识。
正常的情况是:他或她明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接纳自己的性别,并扮演合适的性别角色行为,但同性恋者在这方面的发展有了障碍,不能符合一般人的期望,未能扮演与原来生理性别一致的社会角色(Gadpaille,1989)。
✧同性恋心理咨询如果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本人又没有心理冲突,觉得找一个同性恋人自己可以接受,这很好。
如果自己觉得这样不好,那么首先需要自己调整,正确认识同性恋。
如果调整无效的话,就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疏导了。
✧理性看待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个隐秘和世界,从而导致了误解乃至憎恶都是很正常的。
同性恋心理有其自然性,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同。
人们常把同性恋看作精神病,性变态,性倒错。
在一个世纪之前,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邪恶的“行为”。
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
有关同性恋的第一例案例研究1879年在美国发表,揭开了人类对同性恋研究的序幕。
在这一时期,很多专家用“性倒错”来形容新的意义上的同性恋者。
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性别身份的倒错,或者颠倒。
研究专家总结出:对于想要做男人的女人,或者想要做女人的男人,同性恋关系是一种尽量接近正常异性恋的情绪上的努力。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同时存在的“性倾向”,而并不存在角色倒错现象。
性倾向被认为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教育,其中既要有感性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
总之,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争议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而产生的。
某些事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我们还无法确定孰是孰非的情况下,持谨慎而相互尊重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同性恋者中的名人很多人对同性恋群体感到很好奇,总体来说,他们和异性恋群体无异,因为这既然是"随机发生"的自然逆转,则并无规律可循。
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才智平均值在普通人之上,其中有些人相当高。
一些人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很深的素养。
在音乐美术专业的人群里,同性恋者的比例要高于其它群体的比例。
古今中外名人中都存在很多同性恋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图灵、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张国荣、蔡康永等等✧同性恋的确认标准1:纯意识上的同性性取向。
2:不受外因影响单纯趋向于同性的人3:不包括因欣赏才华、能力而倍加宠信的4:不包括因外戚家族延续出于亲情而宠信的人5:不包括因兄弟情谊为基础或觅得知己知音而多有亲密的人6:不包括因长年服侍而得来的宠信✧同性婚姻合法国家2010年7月15日阿根廷参议院通过同性婚姻法案后,目前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有10个,分别是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岛以及阿根廷。
◆双性恋在人类的性取向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被称为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别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双性恋人群特点:*尚未确定自己性倾向的青年,同时尝试两种经历。
*与某一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但心里想的是另一性别的人。
*以强烈的感情关系为中介,具有同时喜爱两性的积极倾向。
*出于个人成长经历及教育的原因,忽视性别因素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与选择,理智地决定双性恋是最能满足自己感情与性方面的要求的性取向。
*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取向,总是在两性之间摇摆不定。
医学界定患者不仅对异性个体有性爱的倾向,对同性个体也有性爱的意愿。
属于性取向障碍。
很多学说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界线,而是一个连续的、逐渐移行的带谱,其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中间状态。
而真正兼有同性恋与异性恋两种倾向的人,大约只占人口的1%~5%。
如果追溯到童年时代,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双性两可的时期,但随着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发育成熟,大部分人都会发育成完全的异性恋,少数仍可滞留于双性恋期。
不少研究报告,双性恋常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性心理障碍,例如性身份障碍,对自己的性别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模糊状态,因而希望与两性都保持良好的性关系;有的原本就属同性恋者,由于社会舆论、伦理道德的约束或是因为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的效果,使其兼有了异性恋行为。
双性恋者涉及的性行为多种多样,并有明显的淫乱倾向,在一些性病如艾滋病的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某些双性恋患者在体征方面也有中性化的倾向,如女性骨骼粗大、体格健壮,男性细皮白肉、眉清目秀。
治疗原则诊断双性恋性心理障碍主要根据是患者的经历和临床表现的病史记录,一般病程要持续6个月,甚致更长时间,譬如性身份障碍转换性别的认同要至少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