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

合集下载

性知识测试

性知识测试

性知识测试性知识测试是评估个人对性健康、性行为、性传播疾病、性权利和性教育等方面了解程度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一份综合性知识测试的样题,旨在提高公众对性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性教育的目的是:A. 仅教授生理知识B. 提高性健康意识C. 促进性行为的自由化D. 以上都不是2. 性传播疾病(STD)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A. 空气传播B. 血液传播C. 性接触传播D. 食物传播3. 下列哪种行为可以有效预防性传播疾病?A. 频繁更换性伴侣B. 使用安全套C. 避免使用公共卫生间D. 以上都不是4. 性同意的基本原则是:A.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性行为B. 双方都明确表示同意L. 仅一方同意即可D. 以上都不是5. 性权利包括以下哪项?A. 选择性伴侣的权利B. 拒绝性行为的权利C. 接受性教育的权利D. 所有以上选项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性教育只对青少年重要。

()7. 使用安全套可以100%预防性传播疾病。

()8. 性骚扰是一种违法行为。

()9. 性取向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10. 性健康与心理健康无关。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1. 请简述性教育的重要性。

12. 描述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

13. 解释什么是性同意以及为什么它很重要。

14. 讨论性权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假设你的朋友小明最近感到焦虑,因为他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了性传播疾病。

他向你寻求帮助,请你给出建议。

16. 你的同事小华在工作场所遭受了性骚扰,她感到非常困扰和无助。

请描述她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五、论述题(10分)17. 论述性教育在预防性传播疾病和促进性健康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性知识测试不仅是对个人性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性健康意识的一次提升。

通过这样的测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性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在社会中维护性权利。

15种性取向

15种性取向

15种性取向
生活中最常见的性取向有五种:
1、异性恋: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

2、同性恋(男同和女同):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当然也不排除那些结了婚生了子的同性恋者。

3、双性恋:对男女都会产生爱情和性欲。

4、无性恋(缺乏性冲动):与双性恋相反。

5、泛性恋:对任何性别都能产生爱情和性欲,与双性恋不同,它还包括变性人、跨性别者、双性人、人妖等
而非常见的性取向有十种:
1、Asexual(无性恋者):无法感受到行吸引的人,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者审美上被吸引。

2、Aromanic(无爱者):指是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爱情吸引能力的人。

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不会产生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

3、Graysexual:可以是异性恋,也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其他的性取向。

4、Demisexual:只会在建立足够的感情基础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的人。

5、Demiromantic:只有感情足够深厚,才能产生爱情的人。

6、Lithromantic:指对某人产生爱情后,不希望获得感情回应,如果回应,则会厌烦此人或者引发生理上的不舒服,这些人有的人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不行。

7、Polysexual:指对多种性别(不是全部)产生爱情和性欲。

8、Panromantic:指对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产生爱情,但不会有性欲。

9、Skoliosexual:指只能对超越两性(男女)性别或者性别模糊的人群产生爱情和性欲。

10、Pansexual:与泛性恋相似。

性取向解密

性取向解密

【凤凰网】解密: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性取向?同性恋行为。

或称同性恋生活模式。

是基于同性吸引,从而选择这种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倚赖及性行为的生活模式。

同性恋跟安乐死及死刑一样,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道德伦理课题。

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

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

科学家通过对同性恋者的大脑解剖,发现同性恋男性的大脑与异性恋女性的大脑有相似的地方,而与异性恋男性的大脑有区别。

其他的发现包括同性恋男性的手指印与异性恋女性的相类似,如一个胎儿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

这表示同性恋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个双胞胎是同性恋者,则另一个是同性恋者的比率增加50%。

科学对同性恋的研究还很初步,而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改变着科学观察同性恋的方式。

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型态的耐久吸引。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倾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好比肤色。

每个人的性倾向位于从“只对异性感兴趣”到“只对同性感兴趣”之间的某个位置。

关于性取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

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总之,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性取向可能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而且因人而异。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未获得解决的恋母或恋父情结是决定“性”定向的重要因素。

他们设想:对母亲过分亲昵,对父亲疏远或敌视的男孩,会产生对其异性性冲动的恐惧,从而促使其性取向转向同性。

什么是性取向?其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什么是性取向?其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什么是性取向?其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墨菲的蝴蝶2020-05-05 20:02:08什么是性取向?性取向描述了性,浪漫和情感吸引力的模式,以及基于这些吸引力的个人认同感。

性取向不同于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男性,女性或非二元性的内在感觉。

异性恋(吸引异性),同性恋(吸引异性)和双性恋(吸引异性)是三种最常讨论的性取向类别,尽管它们绝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认同者。

例如,某些人使用名称同性恋者是由于其对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非特异性,并作为非异性恋,顺式性别个体的总称。

由于在某些亚文化中,性别本身的二元划分受到质疑,泛性恋和泛滥成性是越来越流行的术语。

尽管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自然和养育都扮演着复杂的角色,但对性取向的决定因素仍然知之甚少。

当前的研究经常集中在基因,环境,大脑结构和激素的作用上。

性取向的类别是什么?除了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的大类外,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标签来描述性取向的变化。

术语“同性恋”通常是指被其他男人吸引的男人,而“女同性恋”是指被其他女人吸引的女人。

无性个体不会遭受性吸引,尽管这并不妨碍他们感受到情感上的吸引。

泛性恋包括吸引任何人的性别或性。

半性恋是指可能与无性有关的个体,只有在与伴侣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时才经历性吸引。

同样,半浪漫主义者是指只有在建立了关系之后才感到浪漫的吸引力的人。

此列表不是术语的综合目录,对性取向的理解以及用于描述性取向的语言会不断发展。

当异性恋者失去同性恋时无性:简要入门为什么我们比以往有更多的同性关系为什么异性恋者会与同性伴侣联系起来?是什么决定某人的性取向?性取向主要由生物学驱动,尽管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动物和人类的许多性别特征都是在子宫内确定的,为时过早,无法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证据表明,通过改变胎儿所接触的激素可以控制性行为。

与成人相比,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的女性报告的同性恋倾向水平更高。

尽管如此,在这项研究中,大多数女性还是异性恋,这意味着仅靠激素就无法解释其性取向,也不能解释其他性取向。

关于性取向成因的浅表论述

关于性取向成因的浅表论述

关于性取向成因的浅表论述2012级中西医临床01班杨新伟摘要:以致病角度来件要谈就人类性取向的形成过程及最终确定。

在此过程则忽略对不同性取向在道德与伦理层面上的所存在的争议与在人类生存繁衍上的不同态度。

仅将性取向看为是一种流行病,其所在人类个体上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也仅是致病机理的不同而已。

在诸多致病机理中,本文则更注重不同的人的心理对影响其性取向的诸多因素既定发生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从而在后天成长中所最终确定的不同性取向,以及不同性取向的人在进行自我承认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

关键词: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无性恋“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

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无性恋以及双性恋。

而目前所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前三种性取向,最后一种双性恋则被认为是一种出于精神上的致病机理,其后期愈合则大多可表现出异性恋与同性恋,或者患者本身在患病时就表现出对于某种性取向的倾斜。

同时所要强调的是,性取向的划分可看做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不以后天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边缘性向中的人群往往迫于某些压力而做出向主流靠拢的行为,像某些同性恋人群往往在最后的生活中选择结婚生子,有意识地隐藏或忽略自己的取向。

异性恋约占人口总数的89%至99%,关于异性恋的成因,一向鲜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想大部分原因在于该种性取向是为纵向的历史及横向的社会所普遍接受与认同的,它因在人类的繁衍生息中有重要的贡献而成为一种主流的性取向,并且在人类有智社会的逐渐发展中成为一种衡量道德标准的准则之一。

由于笔者本身所了解的有关异性恋形成原因的资料与文献甚少,大部分还是无人做该方面的研究,所以这里只作简要表浅的的论述。

关于异性恋的成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遗传基因的稳定延续,另一方面可进行反向的论述加以证明,即一个人没有过一些足以使其性取向偏离传统的经历,同时又在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下,那么他就会是一个道德所谓正常的异性恋者。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吸引和热衷程度,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性取向是人类个体之间多样性的一种表现,而心理学试图解释和理解人们的性取向。

1.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认为,性取向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人们的性取向受到社会习俗、家庭教育、媒体影响等因素的塑造。

社会学家认为性取向不是先天确定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遗传学视角遗传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性取向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基因上与其同卵双生子更为相似。

这表明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3. 父母养育视角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性取向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儿童时期与异性恋者相比,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行为的引导等。

4. 神经发育视角神经发育视角认为,性取向可能与大脑神经结构有关。

一些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大脑结构上存在与异性恋者不同的特征,如同性恋女性与异性恋女性的扑动区域活动表现出差异。

5. 心理动力学视角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时期的经历和潜意识中的欲望可以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的性别身份认同与他们成年后的性别取向相关。

心理动力学视角认为,性取向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心理学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和理解人们的性取向。

社会学视角认为性取向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遗传学视角发现基因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父母养育视角研究家庭环境对性取向的影响;神经发育视角揭示了大脑结构与性取向的关系;心理动力学视角探讨了个体心理发展对性取向的影响。

这些视角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为我们理解性取向的形成提供了多种解释。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同性恋生活?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同性恋生活?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同性恋生活?
同性恋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话题,长期以来被当作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被世人所排斥和歧视。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开放思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同性恋生活。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同性恋生活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性取向不可选择
首先,人的性取向并不是可以选择的。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性取向,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因此,同性恋者并不是出于选择而成为同性恋,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对同性别更有吸引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同性恋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

二、社会环境和经历
另一个影响人们选择同性恋生活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和经历。

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过歧视和排斥,或者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这些都对他们的性取向产生了影响。

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为同性恋者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三、感情需要和性生活
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一样也有感情需要和性生活的需求。

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和性生活同样可以带来幸福和满足感。

他们也渴望有自己的爱人和家庭,享受到和异性恋者一样的幸福生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选择同性恋生活是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原因的。

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出于选择而成为同性恋,而是天生如此。

同时,他们也需要感情和性生活,同样希望在爱情和家庭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尊重不同的性取向,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无性恋?

什么是无性恋?

什么是无性恋?随着人们对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关注和讨论,无性恋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性恋意味着人们不会被性吸引,也不会对性行为感到兴趣。

尽管对于无性恋的定义存在争议,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尝试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无性恋的基础知识。

一、无性恋的定义无性恋是指人们缺乏或没有性吸引力以及对性行为缺乏兴趣或动机的状态。

这与传统上所认为的性取向不同,无性恋表示的是缺乏性吸引力和性行为兴趣,而不是对某一种性别或者同性恋、异性恋等性取向的偏好。

二、人们为什么成为无性恋?对于为什么困扰很多人的无性恋,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心理偏好:有些人天生对性行为不感兴趣,对他们来说,性行为不过是个人的生活中一些其他的活动。

2. 精神健康问题:有些人可能由于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等,导致对性失去兴趣。

3. 痛苦的经历:有些人可能曾经遭受过性侵犯、性虐待等性伤害,因此对性行为失去了兴趣。

三、无性恋的类别无性恋可以被分类为三种类型:1.不感兴趣型:不感兴趣型无性恋,指的是那些对性爱、性感和性质没有任何兴趣的人。

2.浪漫型:浪漫型无性恋是指那些对浪漫关系、亲密关系或者情感关系感兴趣,但对性行为不感兴趣。

3.安排型:安排型无性恋,指的是那些认为性行为不是人生的一个必要的部分,但通常会选择尝试性行为给伴侣带来快乐。

四、无性恋的生活方式当然,无性恋并非全部存在,因为一些无性恋者可能会选择跟性有关的行为,例如亲吻和拥抱,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性行为。

同时,一些无性恋者可能会选择成为单身或者选择更为亲密的伙伴关系而非传统的性爱伴侣。

五、无性恋和社会的关系无性恋的概念并不是传统的性取向的一种,因此人们往往会在面对无性恋时产生种种装置和误解。

当一些人无法理解自己或者他人为何对性行为不感兴趣,往往会对他们产生歧视、冷漠等行为。

因此,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歧视和冷漠,我们必须开始愈加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个体在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上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的10个原因近年来,关于人类性取向成因的的话题不仅在LGBT社群(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构成的群体),也在政治界、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许多医生、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其他群体都在寻找方法、开展研究来探寻同性恋的成因。

近来,随着一些证明基因会影响性取向试验的成功,以及试图证明外界因素影响性取向试验的失败,人们开始相信,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

根据盖洛普咨询公司2013年的民意调查,目前有47%的美国人认为性取向是先天的而并非一种选择。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说明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

10. 性取向是遗传的1993年,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迪恩·哈默博士,和他带领的团队宣布基因会影响男性同性恋的形成。

这个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选择了40对男同性恋兄弟作为调查对象。

哈默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在调查的40个家庭中,有33对兄弟在X染色体上具有一个共同的遗传标记——Xq28。

然而,哈默博士及其团队并没有声称发现了“同性恋基因”,他们只是认为,基因的连锁是基因影响男性性取向的有力证明。

但是自从这个研究发表之后,很多评论指出哈默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不可靠。

许多人对基因影响个体性取向这一理论并不信服,更何况,这个研究只调查了40对同性恋兄弟。

为了收集更多关于性取向遗传因素存在的证据,哈默博士扩大了他的研究范围,甚至和一些有声望的科学家合作,这些科学家来自著名的剑桥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的行为遗传学研究院。

研究仍集中在哈默之前发现的基因区域。

他们调查了另外33对男同性恋和11对男异性恋兄弟。

有趣的是,他们的调查证实了之前的发现,这使得哈默博士更加确信X染色体上存在某个基因,使得男性成为同性恋。

就在最近,《心理医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了哈默博士提及的Xq28基因的存在,以及第8号染色体8某一区域会影响男性性取向。

这项研究由阿兰·桑德尔斯博士和吉姆贝利博士牵头,他们分析了409对男同性恋兄弟以证实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

9. 大脑构造决定同性恋当然,基因只是同性恋成因的一部分。

其他生理因素,包括大脑构造,也参与了同性恋的形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做了大量研究,以探索人类大脑结构和性取向的联系。

1990年,Swab博士发现男同性恋和异性恋者中视交叉上核(即下丘脑一个很小的、包含许多神经递质的区域)的大小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和异性恋相比,同性恋者有更大的视交叉上核和更多的神经元数目。

西蒙.列维博士的另一项脑部研究同样显示,男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下丘脑存在差别。

这项调查包含了41个死于艾滋病的患者,研究了四组神经元——下丘脑前部的四个间质核(INAH 1-4)。

他们把这些患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有19个男同性恋,第二组是16个男异性恋,第三组有6个女双性恋。

1991年,他们在《科学》杂志1991年发布了这项研究结果。

INAH 1、2、4神经核在各组之间无差别,但男异性恋组的INAH 3神经核要比男同性恋和女异性恋组大。

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大脑其他区域在决定男同性恋与男异性恋方面的重要性,包括胼胝体的大小和杏仁核的结构差异。

调查表明,就平均水平而言,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者的胼胝体大。

就扁桃核区来说,女异性恋和男同性恋者杏仁核左侧的神经连接比右侧多,而男异性恋和女同性恋者的结果刚好相反,他们杏仁核右侧有更多的神经连接。

因此,甚至是在出生之前,大脑就在支配我们的性取向。

这也是解释为什么很多同性恋者说他们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的有力证据之一。

8.激素很明显地暴露了对性的影响专家相信雄性激素(也被称为男性荷尔蒙)在人类中对男性身体特征是起作用的,在动物中也是一样。

他们也相信如果一个个体在他生命的早期失去了睾丸素,他可能在他的成年生活里成为同性恋。

早期实验证明了产前对雄性激素的接触能很大地影响人类行为和性取向。

一个德国的内分泌学家甘特·杜诺博士用一个研究演示了这个实验。

在他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研究里,他把雄性老鼠作为试验项目。

当这些雄性老鼠性成熟时,它们被阉割并且注射了雄性激素。

结果,这些雄性老鼠都如实验预期那样表现得像雌性老鼠。

另一个例子是1984年约翰·曼尼博士和他的团队做的研究。

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用了30个患有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历史的年轻女人,这是一种包含了荷尔蒙皮质醇缺陷的遗传缺病,也是雄性激素的一种反常的产品。

这些个体被要求给出她们的性取向,37%认为她们自己是双性恋或者同性恋。

她们也表现出更多的男性身体特征和行为。

荷尔蒙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对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成长、发展和反应有着强烈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的意见表明接触反常暴露的雄性激素能真正地影响到社会行为和性取向。

7. 产期应激影响了同性恋所以,现在我们知道荷尔蒙对于我们如何成长和改变有影响,但是你是否曾想知道一些成长中的婴儿是如何缺失或者在怀孕期间接触男性荷尔蒙呢?事实上,同样的问题已经在杜诺医生对于他的老鼠实验的发现出版后问过了。

所以为了回答那个问题,杜诺博士和他的团队做了其他的实验研究来确定能够导致子宫中雄性激素变化的因素。

在1980年,杜诺博士和他的团队研究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生在德国的男性为同性恋的频率。

他们发现在865个同性恋男性的主体中,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出生于战争的危险阶段。

杜诺博士的第一个实验并没有令人信服,他还做了另一个研究而且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在他第二次实验中,杜诺博士用了100个双性恋或者同性恋男人,还有100个异性恋的男人。

所有人都被问了关于他们母亲在子宫里怀着他们的期间可能经历过的有压力的事件。

大部分同性恋和双性恋男人都在他们胎儿期间生命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压力的事件上作了报告。

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了胎儿期的压力和同性恋之间的关联。

一些实验研究也引导人们支持杜诺博士的发现;例如,1994年沃德博士和他的同事做的研究。

他们用怀孕了的老鼠作为测试对象,它们被暴露于紧张的形势中。

当这些老鼠分娩后,雄性的后代被测出发现有73%展示了雌性的行为。

6. 性取向是可遗传的在人类性取向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物因素都是可遗传的。

一些研究者相信同性恋在家族中延续,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家族中有一人是同性恋,那么该家族的其他成员就有很高的几率是同性恋。

当然,这并不是信口开河,研究员J·温里克(J·Weinrich)和R·波拉德(R·Pillard)在1986年的一项重要研究中揭示了男同性恋的遗传性。

他们选取了50位男同和50位直男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这50位男同的同志兄弟明显多于另外50位直男的同志兄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家庭遗传是决定男性性取向的重要因素。

另有两项共同刊登在Pubmed(一种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上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分别是1998年由贝利(Baily)和波拉德(Pillard)所著的《人类的性取向受遗传因素影响》,以及次年面世的相似研究成果《对三个男性样本性取向的家族史研究》。

5. 出生顺序是影响性取向的重要因素兄弟间出生顺序是这个世界上为何会有同志存在的原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男子每多一位长兄,其成为同性恋的几率就会增加至少33%。

这是因为,当女人怀孕的时候,尤其是怀孕的是男婴的时候,孕妇的身体会视胎儿为异物并且尝试去攻击他,孕妇身体里产生的抗体往往会攻击胎儿大脑中与性取向有关的部分。

孕妇生产的男婴越多,其身体对胎儿性取向的攻击力就越强,孕妇便因此提高了生育男同的几率。

简而言之,哥哥更多的男孩更有可能是同志。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这一猜测。

多伦多大学心理教授雷·布兰查德(Ray Blanchard)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项重要实验研究。

布兰查德和他的团队一起询问了一些男同和直男一些关于性的重要问题,他们发现,男同比直男拥有更多的哥哥。

因此,这说明了兄弟间的出生顺序是男性性取向的重要预报。

4. 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我了解到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

性取向是天然的基因决定的,它不会通过他人的吸引而改变。

你知道有同性恋者会接受如何被异性吸引的教育吗?我认为没有人会那样做,至少我不会。

额,我知道大家可能有看到过同性恋的男人和女人处于恋爱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性取向就变了,你不要因此幻想他们会有意识地通过学习从而改变了他们的性取向。

一个同性恋倾向的人,即使他/她和异性发生性关系,他仍是“同性恋”。

一个异性恋者,即使他/她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性关系,他/她也仍然是“直的”。

有一个典型例子可以证明性取向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天生既定的。

这个例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布鲁斯-赖默尔的孩子。

布鲁斯生下来是一个正常的男孩,但是他被当成女孩来抚养——因为在一次包皮环割术修补中,他的阴茎被彻底毁坏了。

那时候他才几个月大,无法进行重造手术。

他的家人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男性性器官,他的生活将会是个噩梦。

所以他们咨询了不计其数的医学专家们寻求解决方案。

最后他们找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曼妮博士。

他建议将这个男孩当成女孩来养,他的家人照做了。

他们连孩子的名字也改成了“布伦达”。

当然,多年之后,布伦达或布鲁斯确实具有了女性的一些特征。

曼妮博士甚至发表文章,以此将布鲁斯作为性别是可以被改变的例证。

但是,曼妮歪曲了很多事实。

事实上,布鲁斯从未接受自己的女性性别。

他讨厌穿女性的服装并看到自己的胸部发育。

他反感他的长发和家人买给他的洋娃娃,最终他要求生殖器重造。

后来他没有再使用布伦达这个名字,改名大卫。

3. 性取向无法“治疗”(也不应该被治疗)耶稣要求你不要成为同性恋,不要成为同性恋。

去他的耶稣!许多反对同性恋的组织,尤其是在宗教社区,鼓吹一个人可以通过宗教信仰和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变他/她的性取向。

现在,确实有治疗方法,比如“转换疗法”宣称他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

专家宣布这些治疗效果不佳,事实上,还是有害的。

毕竟,没有最终证据表明这一系列的治疗是成功的。

与大部分人认为的相反,同性恋不是病。

因此,它不能治疗或治愈。

它已经成为人类存在的一部分,人类是无法改变或废除它的。

所有这些治疗方式除了教同性恋者们否认和讨厌他们自身之外,一无所是。

它们摧毁了同性恋者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自尊。

事实上,美国心理协会发表了一份报告称:“确实没有找到性取向可以改变的证据,也没有找到你可以对谁有吸引力或者你会爱上谁的证据。

”比如,一个同性恋男性决定忍受一番治疗并且最终成功地获得了“男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的性取向就真正地改变了。

还记得布鲁斯-赖默尔的例子吗?就像我们提到的那样,性取向是天然出生就形成的,就跟我们的种族和发色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